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那个饥饿的年代

——评《饥饿的女儿》

文/王策

坚强是逼出来的,而苦难会造就坚韧的灵魂。

翻开《饥饿的女儿》,你能够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重庆的味道——不是那个灯红酒绿,车流攘攘的重庆,是另一个,一江之隔的,逼仄,肮脏,贫穷的重庆,是这个城市腐烂的盲肠。

六六在这里长大。伴随着长江上汽轮的长鸣声和涛涛江水声。

开始时我不明白《饥饿的女儿》这个书名的意义,搞不清楚“饥饿”这个词的词性。它在这里,究竟是该做一个名词,还是形容词去理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饥饿诞生了这样一个女孩?

或许没有六十年代那次空前的饥饿,就不会有六六这个人。在那样一个年代,有人在高唱革命歌曲,有人在学习革命文学,也有人在面对饥饿以及饥饿背后的死亡苦苦挣扎。在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每天就有数不清的人被饿死。有人饿得皮包骨头,也有人因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每个还活着的人的心里,在眼见不断的死亡的麻木的背后,是对食物的疯狂的渴望。六六的母亲,在做船工的丈夫随船离家的日子里,做苦力以换取少得可怜的报酬来勉强喂养家里的五个孩子,却还要处处受人欺凌。如果不是被人刻意为难,如果这一天不是碰巧遇到了他,如果不是他向她伸出了手,当时还年轻的母亲,就不会陷入这个比自己还小的男人所给予的温柔里。

六六是个私生女。这个词从人口中说出来总是带着贬义的色彩,更何况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六六和父母不知受了他人多少的白眼和谩骂。六六是早熟而懵懂的,直到十八岁这一年,一切真相才缓缓呈现。那一年,她的世界闪忽迷离,许多事纠缠在一块,串成一个个结子,就像小路边石墙上的苔藓,如鬼怪的毛发一般,披挂下来。

六六是饥饿的女儿。同时她也是饥饿的,不只是身体的饥饿,她在精神上,也是饥饿的。身体的饥饿自不待言,其实饥饿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这可能是今天的我们根本领会不到的。在船上工作的父亲每日省下可怜的一点点口粮留给家里的孩子,以至于体力不支掉进江里。而在家里,母亲用肩膀撑起重担,年轻鲜艳的容颜迅速地变丑变老。孩子们在野地里在山间挖野菜,而就连野菜也因为争抢而被挖得根都不剩,五哥为了一把绿豆被别的孩子推下铁轨,压断了腿……在六六的心里,饥饿是根深蒂固的,流淌在她的血液里。

在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一点孩子应该得到的疼爱。母亲恶狠狠地盯着她,而父亲看着她叹气。兄姐们把受气挨饿的账算在了她头上。所以六六渴望食物,更渴望来自于别人的拥抱和抚摸,渴望爱。这是她从小就缺失的。养父是善良的,他抚养她长大,待她好,却不能贴近她的心。生父爱她却不能靠近她,只能远远看着她。她的生命里缺少了父亲这样一个角色,所以才会爱上自己的历史老师,爱上那个普通的,却是唯一不会嘲笑她的男人。这个人给她甜蜜,也给她无尽的痛苦。想来六六并不后悔将自己交给这样一个男人,即使在事后他自杀,把六六“当做一个应当忘掉的艳遇”,因为在这个时候她寻找的东西,在他的身上,她找到了,他安慰了她。

这本书展示的,是一个潮湿而雾气弥漫的世界,是我们都不曾经受过的苦难。苦难这个词太大,而这本书将它写得淋漓尽致。却没有肮脏的笔触,而是平静而真实。没有大喜大悲,就连死亡,这件事情都能被静静道来,仿佛是那个年代司空见惯的事情,却更加触动心扉。读来没有泪,只有痛。是那种压在心口的痛。

故事的结尾,六六远走他乡。或许因为在这个成长了十八年的地方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她的,所以她才能走得如此淡然。五十多年前,年轻而倔强的母亲逃婚来到这座城市,五十多年后,她的女儿又在她乘船来江面上离开,去向未知的未来。唯眼前宽阔而浑浊的江水永远缓缓流淌着,携带着泥沙,向着远方。 0lb85iHgMew/+ZTNIimHGH61eiUbO0byk2knQDsvDM5BHTkRALMtZW+/E8CK5b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