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一颗跳动的良心

——评《第七天》

文/牛冲

我们的命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发展,在现实中,我们的世界简直就是地狱,余华创造出了另一个世界,这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

“到第七天,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天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这是《第七天》中开篇所摘自《旧约·创世纪》中的一句话。

上帝究竟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或者那个世界在我们的尘世所表现的样子是什么呢?书中所给我们的答案是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根本就是我们精神上的一个乌托邦。人生来是受苦受难的,我们在尘世所受的苦难是通往永生的途径,只有经受过尘世的洗礼我们才能找到那个“死无葬身之地”——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很多人都批评这部小说只是借助一个空洞的“梦游”外壳表述大量发生在尘世中的现实,仿佛将一连串的新闻镶嵌在主人公杨飞的死后游历之中。但是我们不能如此看待,就像我们不能如此看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它们不仅仅是新闻,更是身边的抽搐的良心。能够写出这本书就已经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勇气,正如余华本人所说,现实比小说的荒诞更荒诞。看过之后我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悲伤,这是一个作家通过文本发出的自己也如此认为的一种徒劳的控诉,在所有现实的背后我听到了无声的叹息,为那些受苦的命运。

我们不要为小说的形式所担忧,假如你回过头来去想想歌德的《浮士德》,他不也是借助一种游历剥开历史和真理的层层迷雾吗?再让我们想想但丁的《神曲》,但丁在他的《神曲》中,经历了《地狱》、《炼狱》,最终步入《天堂》。通往地狱的艰难,永生之门是如此的狭小,人必须经历磨难才能进入永生之门,难道这不正是《第七天》中的意图吗?答案当然不是,在《第七天》中,余华描述了一个“没门”的现实,永生之门不是狭小,而是根本不存在,到处都是地狱,人们在地狱中艰难地行走,双目紧闭,就像根本没有尽头一样。整个叙述蕴含着无力感,就像从坟墓中轻轻发出的低叹。

我们的命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发展,在现实中,我们的世界简直就是地狱,余华创造出了另一个世界,这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它不像柏拉图,从理论上否定现实的世界,说现实的世界都是假的,是虚幻的,是变动的,那个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这种用肯定另一个世界的方法否定本原的世界的做法并不是余华所做的,他肯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同时他在创造一个可以逃避的世界,他所创造的“死无葬身之地”代替了宗教和道德,成为了人死后的虔诚之地。

在这部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反抗,似乎他们对所有事情早已经习以为常,人们能够忍受所有人都贫穷,但是忍受不了个别人的特权,这仿佛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在这部小说里没有反抗,没有抵触,他们只是活生生地、硬生生地活于他们的世界里,是谁带给了他们这样的世界他们统统不管,他们只是知道如今生存变得异常艰难,你下地狱都要缓慢地进行。看后除了悲哀,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反思,我们的世界竟然如此的不堪,如此的延续着表面的繁荣和昌盛。

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了作家贾平凹的《废都》,比起《第七天》的叙述模式可能更多人更喜欢《废都》,《废都》的叙述更加得复杂,以人物的交织为主要叙述基准,相比之下《第七天》的叙述就有点简单和单薄。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废都》是预言现实,《第七天》是书写现实。《第七天》包含的信息量很大,他用这个社会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为写作的素材虽然显就了作者的野心和庞大,但是未免过于臃肿,使人读起来有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就像阅览新闻一样。

尽管如此,《第七天》同样带来了震撼,带来了那种切身感受的苦痛和酸涩,文字的背后有着很微弱的力量,就像是一种无力感的释放,这种力量尽管微弱,但是它却像刀子一样刺痛着读者的心,起码刺痛了我的心,这种感觉就像我在读《羊脂球》一样,为羊脂球受尽凌辱而痛心哭泣,恨不得那些披着贵族外衣的伪君子斩尽杀绝,同样在读《第七天》时,我为那些受苦受难的命运而哭泣,鼠妹、伍超、谭老板、婴儿,谁能说那些电视上的明星,那些成功人士不是受苦受难者呢?读完后,我已经无法分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受苦受难者,是那些贵宾区的,还是那些普通区的呢?

文中在写杨飞家庭的时候,似乎总有一条善意的线索牵引着读者去寻找真正的幸福,文中刻画的父亲让我看到一个真正的人,他富有人味,富有善心,富有感情,是一种单纯的爱,单纯的人性,而他生母的家庭,尽管是对他充满了爱,但是这种“爱”已经被社会的种种不良所浸润,它在不断地异化,异化为另一种复杂的“爱”,并且永远在这个异化的漩涡里沉沦下去。“人之初,性本善”,在生存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异化,正如文中主人公的妻子李青的命运一样,他完成了沉沦,顺其自然,顺理成章。

现实世界的人最后又都变成了孤魂野鬼,那种聊斋的手法看起来并不新鲜,在两个世界的游离将现实剖开,最终成就了这部书,尽管整体来看,情节、故事单薄,但这是一部好作品,它把触角沉入现实,完成了一次作者的自我救赎。这又使我想起了乔叶的《拆楼记》,她描述的是一种血淋淋的现实,截取了社会的一部分,显然余华的野心看起来比她更大。

余华游离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完成了良心的写作,这便是对于读者最好的真诚,其他我无需多说,这本书并非媒体所说的一无是处。 eR7ggXSYWJXfU01dlrJBAAoVIPfLA408wBZRyUYZn2WZBqoZyiQPle6Wl2I4ou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