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我的前半生》
文/雷慧鑫
有人说,溥仪的这本书是在劳改期间被迫写出来的,所以书中所表达的忏悔意图也极为勉强,他在伪满州心里所经受痛苦挣扎的片段也是他为保全自己所写,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不得不将自己真实的愿望压抑心底,倘若给他一次机会,他依旧会选择复辟;也有人说,溥仪此书是真的在忏悔过去,他大起大落的人生在押解回国后的学习改造时安定下来,他感谢这个崭新的国家,他真的想以一个崭新的姿态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活下去,而非在历史的漩涡中挣扎、迷茫。对此,你怎么看?
爱新觉罗·溥仪,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离我们很近,却也很远,书里记载的是他的人生、他的浮华,也是他的忏悔,他的苦难。
宫,一个四方的建筑,囚禁了一方人,里头是一个世界,外面又是另一个世界,外面的人要了解里头的事,从前的事,还非得靠这一本书不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册页上,爱新觉罗·溥仪是从“真龙天子”被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唯一例子。他有着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和脱胎换骨的新生,他记载了他的喜剧与悲剧,动人肺腑,令人感叹。
1908年秋,光绪帝病危,慈禧太后便急着过继子嗣。慈禧按理应选“溥”字辈最年长的侄儿溥伟,出于各种原因,却挑中了光绪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溥仪,其原因有人猜测是慈禧自认为身体还好,找个小皇帝便于她摆布,可惜她在小皇帝登基前便去世。
溥仪的皇帝生活由此开始,我最喜欢的便是书中那段描述宫中日子的文字,一个皇帝把他的生活描述得维妙维肖,满足了广大平民百姓对皇宫生活的好奇,也满足了后人对历史上君主制度下奢华生活的好奇。
书中对他登基的描述十分有意思——我入宫后的第三天,慈禧去世,过了半个多月,即旧历十一月初九,举行了“登极大典”。这个大典被我哭得大煞风景。
大典是在太和殿举行的,在大典之前,照章要先在中和殿接受领侍卫内大臣们的叩拜,然后再到太和殿受文武百官朝贺。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起来了:“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一切的议论,都是垂头丧气的,好像都发现了不祥之兆。
如同这样的选段,到本书的后面一部分就不再出现了,也许是当一个人回忆自己一生时,最易写的就是孩童时代,最纯真最无邪的也属这个时代,他可以不知天高地厚,因为那时的他是一个皇帝,他可以不许弟弟溥杰穿黄色的衣服,跟溥杰辩解那是明黄不是杏黄的时候让他的老师把墨水喝下肚去;他也可以一蹦一跳地跑进教室,老师却对坐得端端正正的溥杰说:“成何体统!”
周遭的人对他唯命是从,所以他的胡闹并不是胡闹,他从小就欺负身边的太监和宫女,能说动他的只有他的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她从不惧怕皇上,也不讨好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如何做人,可就是这样一位比亲娘更亲近的人,在溥仪青年时期也离开了他。
溥仪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正是受到了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他开始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朝的男人剪辫子、留短发。他写自己对新事物的那份好奇,让我深深感受到那时大清朝的落后,想必后来溥仪走出皇宫看见外头的大千世界时,也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可悲。到后来他逐渐长大,逐渐懂事,逐渐参与政治,为自己和大清朝谋取私利,与日本人合作,所写的东西虽然不那么有意思了,却将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和他日夜无眠提心吊胆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溥仪十五岁时开始选妃,在瑾皇贵妃的坚持下,勉强圈点了婉容,而他第一个圈中者为文绣,但文绣长相平平,当时十七岁的婉容却出落得美丽高贵,而且她的家世显赫,最后溥仪还是选了婉容当皇后。而文绣既被皇帝圈上了,也不能再嫁别的人,于是成为了妃子。这两位女子皆陪伴了溥仪一段时间,却在大清国沦陷后相继离开了他,一个向他提出离婚,一个开始吸毒,并与他的侍卫私奔,最终客死他乡。
溥仪退位时有太多的不舍和不甘,可他无奈,正如退位诏书中所写:“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他同时又写道:“他们的脸色发灰,垂头丧气,我看了他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又害怕又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这“放声大哭”也许就是溥仪那时的真实写照吧。
现实社会的渐趋复杂和局势的紧张化,让溥仪的心萌发了小小的欲望,加之日本政府的盛情邀请,“望着角楼和城堞的轮廓,想起了我刚离开不久的养心殿和乾清宫,想起了我的宝座和明黄色的一切,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上了我的心头,不由得心如火烧。我的眼睛噙着泪水,心里发下誓愿,将来必以一个胜利的君主的姿态,就像第一位祖先那样,重新回到这里来。”
带着这样的愿望,他向日本人屈服,一次次地向日本人妥协,同意中日联姻,让溥杰娶了一个日本女人,自己却又整日提心吊胆,害怕她生下孩子以后,大清王朝的一半就属于日本了,他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这位日本弟媳做的饭都不敢吃一口,最终她生下一个女孩,溥仪才放下心来,日方却大大失望。
后来毛主席带领群众走向解放,溥仪从关押改造到释放,还找了一位夫人,最后病终。
可这并不是《我的前半生》的全部意义,他用笔写下了自己荒唐又耻辱的过往,更是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酸史,不仅是这位皇帝的辛酸,更是在历史中苦苦挣扎的人民的辛酸。
我对溥仪十分敬佩,从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是任何人都没法体会的,溥仪的一生无法被替代,也只有他明白个中滋味,他在坦然面对一切以后,还能等一切尘埃落定,写下这本书。他抛弃过去的一切,笑对人生,重新活过,从这本书中照见了新的自我。
历史的前进轨迹以他一人之力是无从改变的,但末代皇帝溥仪却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