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去日儿童皆长大

——浅论描述童年的两种模式

文/孔鲤

童年是一种眷恋的心情,初次体验人世的人们会带着童年的羁绊与世界激烈的碰撞。

每个人都有童年。文学作品中,读者有时是跟着人物成长的,而有时则是先看到一个人物再去追溯过往——前者需要作者正面去一步步描写,勾画出他的成长轨迹;后者却需要作者在一开始就架构出但不直接写出某个人物的童年以及童年对他的影响,使得这个人物在刚出场时就带有强烈的童年烙印。

这两种写法都有助于我们从作品中读出一个人的内心,读出一个人在人世间的意义。它们对人物的塑造都是挑战,对作者来说都是考验。为了叙述方便,我私下将这两种写法分别命名为“生长模式”和“冰山模式”。

先说“生长模式”,按照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那是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给描写出来。我且先问,写一个人物的成长变化,要写的是什么?是写这个人从垂髫变成了弱冠,还是写这个人开始习武最终天下无敌?不、都不是的,请记住要写的这个人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是人生观的初步奠基时期,是不稳定的,所以这时应当去写这个人对世界的看法的变化,用一个通俗的词来说就是“价值观”。

这其中的典型例子便是《射雕英雄传》。作为奠定金庸武侠宗师地位的一部作品,《射雕英雄传》虽不是他的巅峰之作,却也可以看出金庸笔力之雄浑,这里不说他的谋篇布局,不说他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单说说郭靖这个人物。

在上述的认知体系下,郭靖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你看他虽一向都很蠢笨,性格没有变化,但他对世界的看法却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的,配之以他所处的年龄,金庸所撰的正是郭靖价值观之逐步养成。

一个人的性格要改变,不是那么容易,但思想却是不断被改变、被修正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金庸是如何塑造武侠文学史上第一位正面描写其价值观形成过程的主角的。

郭靖之蠢笨,刚出场时就有所表现,这里的刚出场不同于其他人物的出场——郭靖出场前作者就做了大量的铺垫,除了全书的最高象征五绝没有露面外,其他的背景譬如时代背景、譬如十八年之约都已经跃然纸上,一切准备就绪都在等待郭靖和杨康这两个小生命的出现。而杨康毕竟不是主角,他的童年其实更多还是用了我将在下文中提及的“冰山模式”所描写,郭靖则不然——他刚出世便有了描写:“月光下只见这孩子浓眉大眼,啼声洪亮,面目依稀是亡夫的模样。”而这个“亡夫”的样子在全书第一章中已用“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八字来形容,这也是郭靖的模样;再后来郭靖的资质也很快定型了:“这孩子学话甚慢,有点儿呆头呆脑,直到四岁时才会说话。”作为已经读过很多遍或者说知道原著故事的我们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当年的刚动笔的作者和那些新读者来说,这样写是很危险也很具有挑战性的,它预示着我们再也不能用过于翩翩公子、绝世天才的模式来推进情节了。

蠢笨的本质已经出来,之后就是郭靖少年时期的性格养成,这时金庸写了他拜哲别为师的这样一件事,有几个目的:一是引入铁木真,直接让郭靖接触故事发展的核心,不拖泥带水;二是通过一件事勾出郭靖的性格。前者我们抛开不谈只看后者,这件事中郭靖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郭靖说了这句话:“妈妈说的。须得帮助客人,不可要客人的东西。”这话仅三句,说了郭靖最一开始所处的环境是母亲,母亲教了这个愚蠢的少年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一是要对他人友好,要帮助他人;二是帮助别人要不求回报,要真诚地去帮助别人。这两样东西对后来郭靖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各种各样的奇遇有着“主角光环”的作用,但是他对世界的这种善意的看法却是根本上的、本质的。

性格既然塑造完毕,那接下来便是郭靖对世界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一是出自环境的培养,一是来自事件的冲击。

先说环境的培养,这里金庸的环境描写非常好,环境描写不是什么草原风光好、江南风景秀,而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点在后来的杨康身上也有体现,我们就在这里一齐叙述了——金庸写蒙古大漠、写北方金国、写南方大宋,其间写着各色各样的“国人”,这些国人的性格才是构成郭靖和杨康周围环境的因素,也因为这个导致了郭杨二人价值观的迥异,这是服务于人物并高于人物作为不可更改的元素的存在。

那么事件的冲击呢?这是我们的重头戏,诚然郭靖在宋朝有着各种各样的际遇,但是一直都在他可承受的世界观中,虽然会有影响但不会太大,而真正导致他价值观转变形成的是蒙古人屠城。书中有言:“郭靖想起黄蓉教他辞婚,现下放过这个良机,终身要失去大汗的欢心,那也罢了,而自己与黄蓉的良缘却也化为流水,但眼见这数十万百姓呼叫哀号的惨状,如何能见死不救?”这时郭靖心中想的是:“战祸之惨,一至于斯。我为了报父亲之仇,领兵来杀了这许多人。大汗为了要征服天下,杀人更多。可是千万将士百姓却又犯了甚么罪孽,落得这般肝脑涂地,骨弃荒野?我破城为父报仇,却害死了这许多人,到底该是不该?”这是他第一次对心中念念不忘的复仇产生怀疑,从而开始了《射雕英雄传》真正走出“复仇”的主线,走向更大的母题——“天下国家”。

再往后是郭靖心结的解开,这里可能是金庸笔力的不足,他引入了“洪七公”这样的高大全的人,事实上如果让郭靖通过平凡人而解开心结,那将会更有冲击力,暂且搁下这个争议我们来看金庸怎么写的:“郭靖西征之时战阵中杀人不少,本就在自恨自咎……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好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化贪饮贪食,可是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只要不杀错一个好人,那就是问心无愧……他随成吉思汗西征,眼见屠戮之惨,战阵之酷,生民之苦,母亲又惨死刀下,心中对刀兵征战大是憎恶,方有这番苦思默想。但经此一反一复,他为善之心却是更坚一层了。”这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最后一次改变价值观,至此他才算真正成长了起来,不同于写其他人的身材、武学的变化,这里写出了郭靖对世界看法的变化,《射雕英雄传》在“生长模式”上是极为成功的,这话一点不错。另外我们可以从这段中的“只要不杀错一个好人”引出《神雕侠侣》中的“好人岂能错杀”,再引入郭靖价值观的最高母题“为国为民”,这里提个引子,搁下不表了。

而所谓“冰山模式”,就更有意思了。“生长模式”考验的是作者迎难而上的笔力,“冰山模式”考验的则是作者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堕落天使》中有言:“每个人都有过去,就算你是一个杀手,也会有小学同学。”乍看之下这话很可笑,就好像生生扯出一句废话,但将它丢进电影里你才会发现,这话能将天使1号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杀手拉回尘世,因为这是他和人间的关联。

什么样的人最能引起读者兴趣?是政客侠客吗?是俊男美女吗?通常情况下都不是因为身份,而是因为行为举止,只有行为举止与常人不同时,才会引起读者兴趣——事实上无论在现实还是小说中,当见到一个不符合大家普遍认知的人物时,你一定会去好奇他过去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他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因为这是最能吸引旁观者的因素。

现实和小说不同之处在于现实中的人是一定受童年影响的,他成年后的性情三观都有着童年的烙印,比如前段时间HBO六集纪录片《The Jinx》中的主角Robert A. Durst便是因由童年阴影而塑造成了如今的模样,这是绝对客观存在的,作者比拟不了那样的大环境大视角;而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虚构的,可能会有现实原型,但一定会有加工,这就意味着这个人物成年后的三观心情极有可能并不真实,因此必须作者在构架这个人物时就对他有着充足的背景铺垫,但是并不一下子就显露出来。

是谓“冰山”。

冰山在水面以下,读者却可以很明显知道那所存在的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露在外面的一小撮。“冰山模式”适用于小说写作的很多方面:譬如写时间的变化,“倏忽十年后”,读者随着一个离开原先小说构架环境中十年之久的人物重新进入这个世界,这个人物和读者一样对这个世界都是陌生的,于是此处的“冰山”便是那“十年”的变迁,需要作者慢慢呈现出来;又譬如写错综复杂的社会,甚至是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存在在这里了,但是它为什么存在,为什么是这些人存在,它的背后,是那个庞大的社会以及无情的时间。这两种构架都是“冰山模式”下写童年的方法。

上面说了什么样的人最能引起读者兴趣,那么什么时候读者会开始对这样的人失去兴趣呢?就在这个人物越来越神秘却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线索暗示说他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那样子读者是会疲劳的,所以在写“冰山模式”时作者一定要在不经意间让读者去慢慢了解这个人物的过去,从而更深刻地随着作者了解这个人物。

《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绿子、《三体》中的叶文洁、《英雄志》中的杨肃观、《憎恨女人的男人》中的侄女,都是这种写法,这里鉴于一些作品普及度的缘故,我还是举金庸小说里的人物来说明,《天龙八部》中的乔峰。

上文所言郭靖出场是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开始的,而乔峰的出场则是如此:“西首座上一条大汉回过头来,两道冷电似的目光霍地在他脸上转了两转。段誉见这人身材甚是魁伟,三十来岁年纪,身穿灰色旧布袍,已微有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的国字脸,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极有威势。”乔峰在刚出现在读者眼中时的形象已经很是鲜明,有气场,有阅历,这样的人物“定是燕赵北国的悲歌慷慨之士”。

其实对于乔峰这个人物,如果没有那么多身世背景,没有那些波折,也是可以继续下去的,读者也不会太过好奇这个人物的过去。但显然金庸在最一开始设定乔峰这个人物时便有了他的背景,一个“乔”字正是乔装之意,因此这时介绍乔峰的过去就是有必要的了。

弗洛伊德说过儿童时期形成的是人的基本性格,成长的阅历塑造的是人的价值观。这话丢在乔峰身上同样适应,在阅读了杏子林后的读者,一定会对乔峰的身世好奇,这并不意外,而如何在身世背景下加入影响乔峰性格的因素就足以考察作者的笔力了。读过原著的朋友想必都很熟悉乔峰和阿朱的那段话,说的是“一个乡下孩子的故事”,但读者都清楚这是乔峰自己的故事,同样这么写的还有马夫人康敏,我们这里只拿出乔峰的事例来叙述。

“从前,山里有一家穷人家……爹爹妈妈从来不打他骂他,虽然只是个几岁大的孩子,也当他客人一般,一向客客气气的待他……”我从《胡汉恩仇》这一章中拎出这两句话,是有用意的。其一是说这后一句直接引出下文,并让乔峰开始真正质疑自己:“为什么这样?天下父母亲对待儿子,可从来不是这样的,就算溺爱怜惜,也决不会这般的尊重客气。”其二则是为了说明童年对乔峰性格的影响,这两句话塑造出的是个什么样的乔峰呢?一是能吃苦;二是未娇生但惯养,导致了乔峰“生平最受不得给人冤枉”,也引出了聚贤庄一役的心理原因。

而这个故事中的乔峰杀了医生,则是引出他骨子里的暴戾之气。这件事和乔峰的价值观之间可谓互为表里,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好酒贪杯、不爱结交、为人谨慎、事事把细的朋友,也不喜欢不爱喝酒、不肯多说多话、大笑大吵之人”的乔峰乔帮主。

描写一样事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这种想法丢在写“童年”中便是小子妄言的“生长模式”与“冰山模式”,这两种模式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有作者用这种模式写得好不好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写作中才能进步,或一路向前迎难而上,或事无巨细准备充足,任何写作的窍门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停地去“写”。

去日儿童皆长大。童年是一种眷恋的心情,初次体验人世的人们会带着童年的羁绊与世界激烈的碰撞,面对许多事情的冲击,有时受到惊吓,有时受到打击,有时变得沉默,有时愤怒破坏,有时装疯卖傻,有时躲藏起来,但童年时带来的基本性格都没有变,改变的是周围,以及面对周围的办法。因而人物塑造是一件非常困难且有趣的事情,关于童年的两种写法并无优劣之分,有的只是作者能否塑造出够味儿的人物,而郭靖之为国为民、乔峰之豪侠仗义,则无疑都是有趣的,比较他二人,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ANicCRFP1cnZTyQRSTWdHIsNp8RM4TWpr63WSdUKioRLxuLNTdWkFeY6sC7XNj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