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个人的朝圣》
文/夏敏
所有的坚持都不会被辜负,所有的否定也都不会被言中。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信念就是异常耀眼的光束。信念是一意孤行的事,它会找到你,在你最不想坚固的年月,完成你不朽的梦想,不管不顾。
“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吧!”当这句话开始在社交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时,我眼前浮现的却是在公交车上看到的一幅画面:目之所及的前座处,是呈竖线“一”字形排开的白发老人,右侧也坐着一个白发老人,还是一抹白,它们组成了一个白白的“卜”字。我在想,这样一个蒙蒙亮的清晨,这些老人会去哪儿呢?
年华是大容量的白色水彩笔,不会脱水,不会掉色,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涂满时间的缝隙。于是,苍老一蹴而就。时常想毁了这支白色水彩笔,不许它为所欲为地沾染我们一切想保护的人。然而,这左一片右一片的白却疏落有致得利落。或者,这些老人与哈罗德都有某种意义上的“登楼倚阑看暮景,白漫漫天阔云平”,暮年,暮景,白漫漫,天阔云平。
起初,我觉得哈罗德其实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愚公”,想靠一双帆船鞋走到贝里克无疑就是愚公移山。1个人,一个65岁的退休老人。87天,627英里,徒步。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而此行目的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只是因为哈罗德收到一封20年未见老友奎妮的告别信,在不知她有没有在等他,愿不愿意他这样做的情况下,他还是这么一意孤行地走了下去。因为他相信:只要他走,身患癌症的奎妮就会活下去!
而这信念的来源是来自一个加油站的女孩,她告诉哈罗德:“你一定要有信念……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蕾秋·乔伊斯无愧为英国资深剧作家,我甚至在想加油站女孩的设定是经过一番思量的,这条精神线索在全书中就是哈罗德的“加油站”,为什么一定要是加油站女孩呢?奶茶店、玩具店等的女孩不可以吗?我想是可以的,但力量上却稍弱了些许,可能还更有一种玩味的意味在其中。加油站女孩的设定或者本身就是一场加油的存在,设置得相当精妙。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移山的愚公最终令天帝感动,这不得不说是信念使然。不带地图、不带手机,对运动、对地图、对郊外,都一窍不通的哈罗德先生徒步就想跨越整个英格兰,这看似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疯狂梦想。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疯狂的老人,那就是《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他同样是靠信念取胜,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而靠着信念跋涉在前往贝里克路上的哈罗德,又何尝不是挑战现实的“英雄”呢?
我之所以把“英雄”加引号,是因为在哈罗德徒步事迹曝光之后,他的身边开始出现追随者,他们怀着自私的目的,想证明所谓的“英雄”一代的勇气。而哈罗德从未把这当做一场“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来完成,他是从心而发,为友而行。为了同其他“英雄”区分开,说哈罗德是英雄似乎成了是对他的一种亵渎。那些半途加入哈罗德的徒步队伍,又抢先到达奎妮处耀武扬威的“英雄们”,在我看来,他们与《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并无两样,自私而虚伪。我一直对思特里克兰德持有偏见,深觉他太自私,有什么样的梦想,需要抛妻弃子,难道追求“艺术”,就一定要逃避现实,根植在桃花源?我很难接受这样的英雄,即便他再有成就。
好在,哈罗德不仅完成了新闻报道赫然写着的“不可能的朝圣”,更是在这路途中找到了自我、寻回了爱情,最终与隔阂很深的妻子莫琳重归于好。
“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所有的坚持都不会被辜负,所有的否定也都不会被言中。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信念就是异常耀眼的光束。信念是一意孤行的事,它会找到你,在你最不想坚固的年月,完成你不朽的梦想,不管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