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定律一

成为自己

不断收到读者来信,问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同时,也不断收到不少来信问一些关于心灵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梳理出了关于心灵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在13至15岁期间,过了两年普通女孩的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有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这一点都不难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自己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剥夺了这些小男孩做自己的机会。

定律一的破碎: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不曾活过。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作较量的过程。别人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我们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对此,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回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hDVv7z+yCanbZ3C5Q1qnKgkGZfkUUluE8q52Ek45vAACNh+Uh7+94DS2+x5WqvX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