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含着天地精华,这一方水土都被那叶片包容吸附。若要寻回曾经的风景故旧,茶,是最好的引子……
北京市的南城有个地方叫作马连道,长长的一条街上,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其实,马连道最早写作“马莲道”。这里距离金中都的遗址不远。早在金代,它是繁华所在。其名由来,是因为此地曾经生长着繁茂的马莲,也就是马兰花。后宣武区政府(已合并至西城区)在建设茶叶一条街时,改名为今天的“马连道”。
我曾经穿越了大半个城,慕名来马连道访茶。
茶铺不比咖啡馆,总是冷清有余。常有南腔店主扑近身前,问说您平时喝什么茶?茶具看看吗?可以便宜的 …… 招揽声此起彼伏,渴慕的眼神巴巴地望过来,让人实在是无所适从。
最开始去马连道,总是不忍拂人殷勤之意,便答话,便喝他们端上来的茶,最后也总要称个散碎斤两,看到自己给枯坐一天的店员们带来些微不足道的收入,也就欢喜安心地离去。
因自己在这种生意场中比较迂,很少讨价还价,更不懂揣测卖家用心,所以买回来的茶,也常常有赝品。龙井便是其一,叫价昂贵,而口味繁杂。
当然也有好的,如冻顶乌龙。一家专卖台湾茶的小店,那个打理店面的小姑娘,招呼你来喝茶的时候,清清淡淡的,你的来去都不会影响她泡茶的那份恬然心境。我路过那家茶铺时,她正在给自己泡茶。无论有没有人买,下午茶自己是不耽误的。
我喜欢她的这份自然,所以,愿意在她的店里久坐。她也给人推荐,但并不打扰你品味和琢磨的心思。在她那里,我渐渐学会怎么看茶的色,闻茶的味,品茶的质。她细细心心地演练,我静静地聆听。有时候,没有碰到自己非常称心的茶,刚有些踌躇的时候,她就马上说,下次再来看看吧,今天不一定要买啊。仿佛心里抱歉的是她,而不是我。
因为她的这份心,我从她那里称得的茶都是大家赞叹的好茶。一个不奔着利益目的去的茶人,她带给你的茶味也隽永,经得起再三品味。
于是,再去,便成了女孩的熟客。而那些依然热情的茶商,即便向我招着手,我也只是笑着远去。
去杭州出差,终日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经过,那西湖边上的自助茶宴,那琳琅店里的精装龙井,都让我望而却步。我不是热闹的茶客,总觉得车马喧嚣对饮茶是一种轻视。在我的心目中,茶,是需要安静品尝的。一个人最好,省却许多打扰,把心思全部收拢在茶的沸腾声中,眼神汇集在袅袅的水雾里,浓淡滋味如冷暖滋味,独自体会。这样的晴日小坐,或雨后独酌,是我向往的。如果有朋友一起喝茶,也好。希望能是投契的
这样的晴日小坐,或雨后独酌,是我向往的。如果有朋友一起喝茶,也好。希望能是投契的人,无语也可会意,有话更会投机。
人,无语也可会意,有话更会投机。良友共坐,是可以增益身心修养的。
在茶和酒中,茶如同隐士,大声喧哗是违背茶的清俭品质的;酒却是侠客,可以宾朋满座,觥筹来往。自从受了五戒后,我再不饮酒。那么,安静喝茶,成了平日功课。
杭州的朋友知我爱茶,问我是否要探访龙井山的茶农?唔,正是求之不得。于是,便跟了他去。
夜色渐渐浓了。龙井山在我的眼中如黛,看不真切。
而那时正值秋天,杭州秋夜的寒冷不亚于北方。在瑟缩中,我们来到山脚下的一户人家。沿街的房门虚掩着,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妇人,正在灯下缝包裹。
朋友是茶农的熟客,他让妇人捧出最好的龙井茶叶,泡了三杯,有清明前采摘的,也有明后茶。那茶叶都是放在布袋里,外面用石灰掩住,据说这样保存,茶味才不会流失。三杯茶细细品来,都好。以我的粗浅舌根来评,分不出什么好坏,唯有明前的,更显芬芳些。再喝一道,更加地不能分辨。见我在那个杯子前愣怔,种茶的妇人忐忑问我:好勿拉?半晌我才感慨道:原来龙井的味道并不似炒面啊!大家都笑。
在都市里的茶城,或者百货商店里的茶铺,茶味经颠簸,经转手,经物价哄抬,已然失去了山中清香。我在龙井山,亲手从茶农的布袋里购得了味醇、价廉的好茶,心中满溢着欢喜。我恭恭敬敬地索要了茶农的地址,准备以后直接从他们手里邮购。妇人自豪地说,每年邮购的人都很多呢。她把缝了一半的那个包裹给我看,是寄往内蒙古的。妇人对我说,这包裹是给一位早年在江南定居的老将军寄的,已经寄了十几年了。老人年迈时落叶归根,可回到家乡后却又难忘江南茶香,于是年年都要茶农寄去龙井,以慰相思。
嗯。是了。茶味含着天地精华,这一方水土都被那叶片包容吸附。若要寻回曾经的风景故旧,茶,是最好的引子 ……
而于我,从茶城到茶山,寻访开始变得深入。马连道甚好,因为我曾遭遇平实自在的茶心;龙井山,也甚好,因为我看到了憨厚爽朗的农妇,她们捧出的是最原汁原味、不经辗转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