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这位方家说的是,学医的要求虽然是多方面的,工具非常重要,其中的利器就是方书,方是治病的重要抓手。“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这位医家说的是,方是为人、为病服务的,医生要掌握变通活用的法则,使方随人、随证,而不能按图索骥,让人随方生病。无疑,他们说得都是对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发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透过他们的话,是否还可以引申出这样的意义:学医必须熟记方剂,只有把那些常用的方剂掌握至滚瓜烂熟乃至倒背如流的程度,才能在实践中成就得心应手、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老道。说来容易做来难,差不多每个学医者都有过背诵方剂的苦恼和辛酸。于是乎,五花八门的简化记忆方法就不断被发明出来,其中包括最受初学者欢迎的汤头歌诀。历代医家们撰写的这类作品为数众多,都曾为方便、简化记忆提供过有益的帮助。时过境迁,我们不能苛求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出的那些歌诀与现行教材的内容完全吻合,新的需求呼唤和催生新的配套作品是顺理成章的事,按时髦的话讲——各种“教辅”应运而生了。我的这本《实用方剂歌诀》,也是缘于这种自学需要、教学需求切入的,难免亦有点赶时髦之嫌了。

这本微不足道的小册子,从1982年7月在湖北医学院医学二系(现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研修期间写完初稿算起,迄今已超过30个年头,可谓拖也!就是从这次静下心来重新修订开始计算,也用了一年多时间,可谓慢也!何也?一是要跟着统编教材走就得不断随变而变,往往要写的本子还没有完备新的教材又面世了。迄今教材已出过十来个版次,如此紧追慢赶仍难免有较大距离;二是因为想写出点新意很难,太多名家们的汤头歌诀早为人们耳熟能详,即使这方面的大家如今想标新立异已属不易,何况我等愚钝之人岂能随意造次。就是这样,本书编写过程走走停停、写写变变,不知不觉中已将我从青春焕发的而立之辈带进了混混沌沌的杖园之年。期间,虽有不少出版社的朋友约我洽商出版事宜,终因自己感到不满意而不敢出手。2013年9月,值拙作《实用中药歌诀》推出第3版之际,与它差不多同时期构思的这本书的出版问题,又一次被周围朋友们提了出来。盛情难却,加上年事已高,恐怕以后很难再有精力去打磨它,于是才下了狠心,决定把它重新梳理一番推向社会。

这本小书主要包括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方剂源流、治法、分类、剂型、组方原则、配伍禁忌及煎法等,以七字句为诀,加上适当的注释,以给读者一个初步的方剂学概念。

各论是本书的重点,以六字句为韵,一方一歌,按照解表、泻下、和解、清热、祛暑、温里、表里双解、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食、驱虫、涌吐的分类,与教材的顺序基本一致,共为20类。每类的开篇,都有简短的文字综述。每首方歌,均由方名与出处、歌诀、方剂组成、功能主治、方义陈述、临案心语六个部分组成。

方名和方剂出处,原则上遵循教材的意见,对历代分歧较大的成分或带有普遍意义的别名,有个别处做了修改或补充。

方剂组成和功能主治,大都是历代先贤们经过反复实践、研究、锤炼后总结出的至理真言,除局部文字表述或先后排序与现代习惯差异较大而略有调整外,一般都坚守原貌。方义陈述,在保持传统表述方法的基础上,从语言上下了点工夫,应用比喻、对偶、拟人化等手法,力图为早已凝固了的句式和难以区别的雷同构架增添些许文化学意义上的佐料。其中关于方剂的现代用法,针对的实际上只是某种疾病的某个类型或阶段,而不是全部,这是由于西医辨病不分证型的体系所决定的,它们不能、也无法与中医的理念画等号,相信医者不会囫囵吞枣地去机械套用。部分汤头后增设有“简便方歌”一项,是从笔者早年学习汤头时为方便记忆而编写的那些土教材中选取的。原本打算在本书的每首歌诀中都附上去的,但细品旧作,发现许多简便方歌当时只为“偷懒”而作,或俗得太过,或土得掉渣,倘若一概变成书面语把它们晒出来,不仅可能贻笑大方,而且可能会出现有违时宜的过失,故就打消了这一念头,以仅选数首的办法,为那个时期的辛劳留下一点象征性的记忆信号足矣。

临案心语,虽不敢妄用“亮点”“精华”之类的词来形容,个人以为,起码算得上是这本书投入心血最多的部分了,正是它耗去了写作过程中的大量时间,影响着全书的进度。每首方的临案心语虽然不过数百字,却是笔者用心用脑、反复琢来磨去才写出来的,有的一段话竟要费去一两天的工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笔者数十年来学习中医、研讨西医,从事临床实践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部分心得的凝聚:或说经论典,或说病论治,或说方论药,或说学论教,或说己论人,或说感论惑,企图通过对个人经验、教训、体会的回顾和倾诉,与同道产生点共鸣,为学子提供点借鉴,给自己留下点念恋,实际上具有医论、医话、医案的性质。

书后附有方剂索引和主要参考书目,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使用时的方便和体现对所引用文献作者劳动的尊重。其中,所列出的部分文献,仅是参考较多、分量较重的那些;还有不少文献对本书的编写也起到了程度不同的帮助,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出,只能在这里郑重地道一声“谢谢”了!

落笔之际,忽然想到了杨绛先生在其《百岁感言》中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本经过三十多年磨砺、磨难、磨蹭才得以面世的小册子,也确实使笔者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修养、获得了益处;不过距离她说的那种碎、细、香的程度和境界还相差十万八千里,需要坚持不懈地捣下去、磨下去,力争使它能逐渐香得浓烈些。这或许是笔者不合实际的愿望和祈求,理由是相信自己背后的那支强大的助威团——业内外众多的同道和朋友们,期盼他们能扶持我来圆这个梦的!

2014年6月31日 北京 RTHvwz8F5FCNthAiC6I1JFbuXLz4pZQrT/5AUbYzEqnpOwXOv6neOQTKUY0Igm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