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记录对象:从“人民”到“百姓”

1958年孔令铎、庞一农到河南采访,报道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采访适逢炎热的夏季,记者们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信阳人民大战酷暑的劳动场面。在《英雄的信阳人民》中有一个值得记住的名词,就是“人民”。影片将镜头对准具有那个时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的“信阳人民”,将“人民”作为一个特殊的被关注对象,而具有了时代性的象征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民”一词在记录语言中也进行着更迭和置换。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民”被置换为“民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记录理念向“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转变之后,这一概念又进一步被置换为“百姓”。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1993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播出了以《德兴坊》、《茅岩河船夫》、《远去的村庄》、《毛毛告状》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同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将原来的《生活空间》由服务节目的模式改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小型纪录片模式,并创电视纪录片每日定期播出的先河。《生活空间》用真诚和真实的态度关注百姓,“真实是一种力量,当这种力量与真诚而平民化的态度、与人文关怀的精神相结合时,它就能深入人心,就能不断引起共鸣,产生震撼,就能接近生命意义中最深层的东西。” 《纪录片编辑室》的开播和《生活空间》的转型使中国纪录片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百姓舞台”,它们的成功充分说明:百姓是电视媒体不可忽视的对象,百姓的生活状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这才是纪录片乃至电视应当关注的主要对象。至此,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伊始的被关注对象“人民”,已经完全走下了“神坛”,而与生活中的百姓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对接。

《收租院》

导演:陈汉元

时间:1966年

片长:35分钟

作品通过一尊尊雕刻精美的泥塑形象,讲述刘文彩的奢侈和腐朽的剥削生活,痛诉旧社会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通过作品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阶级教育。 Wv9ieuUDYtAgW7SyCCoR2xLzgYR0k7WEB8OMzOPaE+DPSDts5knor/j7h9Km6z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