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十年代农村的新气象和新面貌

《英雄的信阳人民》主创人员为时任北京电视台记者孔令铎、庞一农。据孔令铎回忆:“我和庞一农到河南采访,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正遇上七月罕见的炎热天气,穿着背心、短裤还是汗流浃背。面对一望无垠、丰收在望的庄稼,特别是看到信阳人民朝气蓬蓬的精神面貌和农业的兴旺景象,我们也不顾疲劳,骑着借来的自行车,由乡干部带着从东村跑到西村,开始了拍摄工作。在拍摄过程中,寻找一个制高点拍一个全景非常困难,后来费了很大劲儿借来两个高梯,把它们立起来,才勉强解决了高角度拍摄问题。”据本片创作人员回忆,当时制作纪录片还不能把音乐、效果和解说词直接转录在16毫米胶片上。播出的时候,是一边通过放映机把无声影片的图像投放在白色的墙壁上,一边用安格拉录音机把混好的录音与影片同时播出。由于技术局限,《英雄的信阳人民》的制作显然还很粗糙,但作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标志,它的意义或许已经超出了内容本身,片中所记录的信阳人民“战天斗地”的火热劳动场面,成为那个时代农村建设和农村面貌的窗口,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如此珍贵的镜头已经成为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英雄的信阳人民》作为一部新闻题材的纪录片,主要记录了信阳人民抗旱夺丰收的感人故事。当时,新闻纪录片受政论化政策的指引,多数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教化色彩。从纪录片创作内容中不难看到,当时的报道主要以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为主要内容,以颂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宣传的主要基调,作品选题范围狭窄,宣传意味浓烈,画面表现单一。“文革”时期,甚至连镜头如何用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在拍摄领袖形象(包括领袖挂像)时,只能由远及近,不能由近拉远,理由是“领袖不能离人民越来越远”。尽管如此,在今天看来,这些纪录片确实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极为宝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欢乐的新疆》、《三口大锅闹革命》、《大庆在阔步前进》等都是这类纪录片的代表。在中国纪录片的最初创作中,反映新中国建设和发展这一类主题的纪录片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后来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望长城》也属于这样的选题,尽管在视角上已经很平民化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新纪录片运动”开始,才开始延续历史纪录片之路,而“人类学”纪录片的开始,还要归结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纪录片的发展中。

需要肯定的是,从《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的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势头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V3HZ6b+FjSrFtVMJmu9mmuObMEXOVn1gzK8jA0RM33CkpO1HwhmgXNlXT2GR5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