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向上看是苍茫的天穹,向下看是无边的大海。
晚上休息时,只能躺在狭窄的房间里那张狭窄的床上。
身下是一层厚厚的全金属外壳,根本嗅不到陆地的泥土气息。
人生到底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活法?

谁都在海上漂

圆根来自珠江三角洲一个发达的沿海城市,毕业于国际著名的航海界高等学府——大连海运学院。

他到佛学院的时间并不长,总见他在胸前挂个“止语”牌,不与人说话。坐在那里默默地看书念咒,是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去年佛学院开金刚娱乐法会演节目,大家一致推选他扮演达摩祖师。待他登场,立刻全场轰动,掌声四起——各位可以由此想象出他的样貌。

圆根与海有缘,海让他憧憬,也让他清醒。在人生的深海中,几经沉浮的他,最终将目光投向那遥远的岸。岸上有微光。

我出生于广东省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在努力地读书,同时也很听父母和老师的话。

所学的科目中,我对古文算是情有独钟。记得上初中时读到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曾深深打动我的心。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几句话,至今还字字作响,声震耳边。也许从这一点看,我还算是有大乘种性的心志吧。

有一阵子,由于学习太过紧张,我一度得了神经衰弱,通过静坐才把这种病患消除。那时我便对气功中的调心调息法门很感兴趣,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练出点味道来。一次,偶然在一本气功书上见到“佛”这个字,当时就备感亲切,充满了向往。

对仙佛的憧憬也许是我少年志向的萌发,但由于没有条件向这方面发展,这种志向只是在心里闪了一下便被生活的进程湮灭了。

1984年我参加了高考,成绩还不错。在填报志愿时,听说有某个佛学院招生。当时我就很希望能进佛学院读书,尽管对佛学连点皮毛的认识也没有。可惜那时没有善知识引导,这个理想也就夭折了。出于对大海的好奇,我最终报考了大连海运学院航海系,并顺利地被录取。

大连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当我第一次站在海岸边,望着蓝蓝的海水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惬意与舒畅。想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想到自己将与大海为伴,徜徉于蓝天碧水之间,就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可现实并不像幻想那样简单美好,大学四年下来,我的想法便全都改变了。

我所学的专业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为了应付未来海上的特殊环境,本专业只招收男生,而且纪律很严。每天晚上统一熄灯睡觉,早上天未亮就要起床军训。被子要叠得四四方方,房间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些我倒能适应,可时间一长,就感到有些迷茫。

记得在校期间,我有两次上船实习的机会。初上船时,天南地北的港口到处跑,整天乐颠颠的,等新鲜感一过,就生起厌烦心了。每天只能在狭长的驾驶台上工作,在几十米长的甲板上踱步。向上看是苍茫的天穹,向下看是无边的大海。晚上休息时,只能躺在狭窄的房间里那张狭窄的床上,连翻个身都十分困难。身下是一层厚厚的全金属外壳,根本嗅不到陆地上的泥土气息,难怪有些船员说,船上生活无异于坐水牢。

为了打发时间,减少寂寞无聊带来的痛苦,船员们经常聚在一起下棋、打扑克,甚至喝酒、赌博。尤其当我们航行在大海上时,经常能看到大量的垃圾、泄漏的原油等统统被倒入大海的情景。有一阵子,我甚至有些杞人忧天:原来我整日航行在一片藏污纳垢,甚至危机四伏的水波之上啊。

想到自己未来将在海上过这种生活,心里就很失意。最初对大海那种美好的梦想,此时也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

上大学和实习期间,还不断听说有海难发生,船员的人身安全经常受到威胁。比如广州海运局一艘从罗马尼亚接回国的新船,就在途中沉没,导致很多人丧生。

我心中有许多疑问:为什么现代航海技术这么发达,有先进的卫星导航、雷达避险、海上通信、电罗经导航等先进设备,但在台风等自然灾害面前,人还是无能为力?

尤其与古代相比,现代海难事故更是有增无减。当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完成人类航海史上一次伟大的远征,也没听说他使用了什么“雷达”等玩意儿,现代科技为什么驯服不了动不动就会给人类一点颜色看看的“海龙王”呢?

这个疑问又勾起了我对古人智慧的向往,我想,今后一定要好好地研究研究古代文化,或许在古人那里,我能获得什么新的启示。

就这样,伴随着困惑与希望,我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毕业后,虽然在海上的工作待遇很好,还可以经常出国,但由于我对海员那种海上苦闷、陆上寻欢的日子已不感兴趣,于是放弃了在海上度过一生的计划,上陆回到家乡,在日本西铁城下属的一家合资公司当上了科长。

日本人对我还算信任,月薪一千港币在当时已算相当丰厚的薪水。工作之余,几乎每个星期我都有一天要到高级宾馆去挥霍一番。尽管谈不上夜夜笙歌,但也着实让从前的同学羡慕不已。我自己也觉得,上岸的选择是正确的,美好的生活前景即将全面展现。

可是过了一阵子,我又不满意了。工作的成就感并未使我感到快乐、得到安慰,纸醉金迷的生活也未能使我感到满足。在静夜里,往昔在船上感受到的那种精神的空虚和寂寞常常又溜进心间。那时我常常在想,人生到底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活法?

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接触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的书,他告诉我要知足常乐。我也不知道我的苦恼是不是由于不知足、想得太多造成的。也许是,也许不是,但在我朦胧的心态中,总觉得生命还应该有另外的更深刻的内涵,只是我现在还捕捉不到这种内涵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又试图从心理学中寻找思路与答案。通过对西方心理学论著的学习,我发现人的精神世界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课题。为什么人有那么多的烦恼与病态?这都跟心识隐秘的活动有关。心理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对我认识自心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勾起了更多的疑惑,如心与物的关系到底如何等等。

在后来的日子里,虽然我探寻人生真义的愿望依然潜伏在心里,但由于没有佛法的指引,内心时常处于迷乱当中。欲望的冲动与对名利的希求使我曾走了一段弯路,有一阵子,财色名利成了我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每每在逢场作戏之后,内心却感到更深的苦闷与寂寞。彷徨无奈中,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航船将驶向何方。

随波逐流的生活使我厌倦,工作又提不起我的兴趣,每日喧扰的生活与心灵的苦闷使我渴望了知生命的实义。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我决定辞职。放弃工作之后,很多人都为我感到惋惜,认为我将那么好的工作条件、美好的发展前途舍弃,真是不可理喻。但我想:钱再多,物质再丰富,也不能让一个人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走,寻师访道去,不与俗人论。背起简单的行囊,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修禅定、学太极、访名家,在这样的探究中度过了四年时光,我终于走进了佛门。

当我第一次走进云门山大觉禅寺的佛殿,那气度雄浑的庄严佛像和曲径通幽的清凉禅堂,突然就勾起了我少年时对佛的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当时我就在想,佛法会不会是我要寻找的最终归宿呢?我心灵的依托是否就在这里?为了验证这种想法,我在庙里住了下来,开始了学佛生涯。

晨钟暮鼓的禅林生活是很有节奏与规律的,祖师大德制定的丛林规矩给修行人提供了极大的修心方便。置身于这远离喧嚣的人间净土中,我近似贪婪地吸吮着佛法的甘露。渐渐地,佛陀的大悲与智慧开启了我暗蔽的心扉,原先的许多疑团开始云开雾散。

我终于认识到佛法或许才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终极揭示,比如,曾使我受益匪浅的心理学,专以研究人的心意为主,但它的研究范畴连佛法中的第六意识及与其相应的心所都未能超出,而且其模糊及不确定的研究分析方法,并不能给人根本有效的调心策略。

但佛法并非如此——它完全是佛陀在自证现量境界中,对宇宙规律的如实解说,是无谬、无漏的,是超越了相对与绝对,而又不离二者的实相境界。谁若体证了佛法,谁就是真理的化身,谁就能获得彻底的人性大解放。

心中的乌云散去了,无序的思路明确了,多年无依的心终于有了依靠。在虚云老和尚的一位亲传弟子的慈悲摄受下,我皈依了三宝,并发心出家。举行仪式的那天,师父慈悲开示:“你要一生出家,永不退转地修行。在广闻博学的同时,一定要一门深入、一心修道。”

师父的话,我将永远铭记心中。想到自己多年来在世海波涛中沉浮挣扎,却始终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直到今天,才搭上佛法这条妙宝大船,驶离人生苦海,趋向解脱安乐的彼岸,这能不令我振奋,努力向前吗?

1999年,为了进一步学习佛法,我来到了喇荣五明佛学院。在上师的大悲加持下,我对佛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两年时间过去,我对未来的修行计划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将依上师三宝的教诲,为实证大圆满的觉性而精进修持。

出家好几年后,有一次回乡探望父母。以前的同学见到我之后纷纷向我打探:是不是走投无路才想到出家的呢?对这样的误解,我早已司空见惯。这世上有那么多真正走投无路的人,可有几个会因此而真的出家?这世上有那么多行正智高的卓绝之士,又有几人心甘情愿在碌碌人世了此一生?

对世人的浅薄与愚昧,我不禁心生悲悯、感叹不已。遥望茫茫原野,我在心中默默祈祷: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开智慧眼;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看了圆根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圆根不安于平凡的生活,愿放下厚利去追寻生命的真义,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愿圆根的学佛因缘能带给你一些启示。

最后有几句前人的话,送给圆根,也送给读者共勉: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顾形容暗瘁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SLnIowK1iGgnTHl1tXUKWPcFGJORqstEdBmQPSH0HtJpQrcsP9hIO+mSGJeWc1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