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生意我们在行

一个商人想要成功,不管在什么时期、什么环境下,都要具备两种素质:一是要有比较全面的基本素质;二就是要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可河南人这两方面的素质都不具备,所以河南人想要经商往往很难成大器。

河南人的经商意识比较落后,且有些迟钝,经商手法单一、陈旧,商业文化底蕴不厚实。更何况他们到现在还有一种小农意识,做生意急于求成,这些问题都阻碍着河南商业的发展,也就使河南人很难在当代成为成功的商人。

秦朝时期的丞相吕不韦是河南濮阳人,最初以贩卖海盐为生,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还经营齐国的盐田铁矿以及巴蜀和楚国的木料和药材,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大宗粮食生意,是当时的一代豪商。在吕不韦之后,河南就再没出现过像他一样能纵横全国的大商人了。

河南人没有晋商和徽商的气派和传承,也没有江浙一带商人的精明敏锐,只会靠着一套小杂货铺的经营模式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河南主要靠农业,商业在河南来说则是“副业”,就算有人真的做了生意,也多以小生意为主,只要能糊口就满足了。现在也一样,哪个工人下了岗,哪个攒了点钱进了城的农民,首先想到的都是在街边租个店面,开个小店,甚至连店面都不租,直接在街边摆地摊儿。这样的小生意,投资少、场地小、利润自然也小,发展的空间更谈不到了。所以河南人会觉得做生意是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什么知识和经验,只要想干,谁都能干。

河南的很多大型百货公司或企业往往生意不好,而街边摊反而很火,这个现象就说明,河南人做小生意是绰绰有余的,但做大生意的能力还是欠缺很多。

可小生意就是小打小闹,永远也成不了气候,就像农业社会时的小农经济一样。其实河南人并不是不想做大生意。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内建起了很多大商场,但这些大商场的老板们,却仍然拿祖宗传下来管理杂货铺的方法管理大商场,这样肯定是行不通的,小店有小店的管理方法,企业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这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被别人打败,最后只能来个关门大吉。

河南人做生意总是以一种经营杂货铺那种小生意的心态来管理,所以他们目光短浅,看到的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能很好的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明确分工,领导着员工一起把企业做大做好,所以才会因此横生杂念,把市场掏空,把品牌做杂的事情屡见不鲜。

一家娱乐公司在郑州开了一家歌厅名叫“恋歌房”,生意红火,大家看到这样的情景,立刻争相效仿,三个月内便开出了百余家连牌子都一样的“恋歌房”。一家保龄球馆火了,接着就有几十家跟着开起来。郑州市曾经一年之内开起了30家保龄球馆,球道合计超过500条,人均占道率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甚至比上海和北京还要高,本来新兴的娱乐项目,被他们这样一搞,提前败落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狼多肉少”的恶性竞争,最后吃亏的是所有的参与者。

在合作方面,河南商界的老板们应该向温州人学习。温州是中国有名的皮鞋城,那里有一千多家皮鞋城,可这么多家皮鞋城都能很好的生存下去,并且获得很大的收益。首先就是温州工厂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那些光为皮鞋配套的小工厂就有几千几万家。温州的鞋厂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鞋料也都是从本地市场购进的,温州的鞋料市场也是中国之最,那里光鞋料店就有五六百家,各种鞋料、鞋带等一应俱全。但他们不存在恶性竞争,他们进行了非常专业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在人人受益的基础上为温州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河南人在做生意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造假。河南作家李佩甫著作《羊的门》中谈到了河南的风土人情,曾经提到了一位造假亿元村的村长,他说:“要叫我说,香烟本来就是毒害人的东西,那么真的,就是真的毒;假的,就是假的毒。相比之下,是假毒害人还是真毒害人?再说了,烟就是一股烟,只会冒冒而已。我的香烟是真也好假也好,养活了多少人呢?就光镇上的干部、还有工商、税务从我这儿拿走的就不少……”

造假,在河南人的心里就是这样的想当然,所以他们把造假当成了一种共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品牌意识,缺乏一种维护品牌权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只要东西质量没问题,那牌子是真是假有什么关系?滑县的“道口烧鸡”全国有名,而滑县城里随处可见“正宗道口烧鸡”的招牌,外地人会觉得他们盗用人家的品牌,可河南人谁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开封“天下第一楼”的包子算得上是河南一绝,但现在不只开封,就连郑州都有几家仿冒的“天下第一楼”的包子在热卖,河南人明知这不是正宗的,但他们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他们认为,如果你抢了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卖,那你的行为是非常可耻的,但如果你把自己的产品贴上别人牌子的标签,他们会觉得这很正常,并无不妥之处。

还有就是因为河南人对品质不够重视,就算买的东西是假的,但只要质量或是外观和正品差不多,也不会觉得自己上当了。卖家也会心安理得的把货品卖给别人,毫不觉得理亏。从下水道里打捞出来的泔水油看起来和色拉油差不多,就会包装一下,把这些地沟油当成色拉油卖出去……

也有一部分造假的人想要“追求品质”,这种追求品质并不是真的在品质上多下功夫,生产出品质一流的产品,而是绞尽脑汁追求虚假的“品质”。比如想让面粉更好,并不在本质上下功夫,而是往面粉里掺入大量的“增白剂”;往陈旧的大米里掺入花生油和白腊油等东西,这样本来色泽不好的陈旧大米一下子就会变得鲜亮好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商品表面看上去“品质”越好,顾客越会深受其害。另外,河南的商人心中,“经商要有信用”这个概念不强,这导致了河南商界的信用体系脆弱不堪,假货在市面上肆意横行。

讲信用是经商的最基本的要求,不讲信用的人,不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在商业活动中也会受到负面影响,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被清出局。

江北的“金牌米市”,因为毒米事件的爆光,从此生意惨谈。就连刚出来的新米也没人敢要,商户们欲哭无泪,一些稻农只能卖了稻草来糊口。尉氏县白坛镇和大桥乡曾因棉花加工而兴盛一时,当时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深信那里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可自从假棉花事件爆光后,这里就算是没有掺假的好棉花也没人敢要了,本来如日中天的棉纺织工业就这样陷入了困境。

郑百文号称自己是全国商业批发行业的龙头老大,其实他根本就不具备上市资格,于是他为了能让公司上市,公司做假账,以图蒙混过关;上世纪九十年代,三星的总裁为了扩大公司的名声,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于是在媒体大做宣传,把三星公司捧成了“不沉的航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造假是市场经济的大敌,只要河南市场上还有造假的行为存在,只要他们不把守信用做为经商的头条准则,那么河南的市场经济就得不到合理规范,而河南的商人们也就只能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处于做小生意的初级阶段。

有这样一段形容河南人的话:河南人兼具农民的狡黠、土匪的泼皮、奸商的毒辣、传统官僚的厚黑、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为。其实只要河南人本着信誉、品质第一,本本分分做生意,再加上河南人自身的聪明机智,一定能把生意做大做好。 O21a2tLSpgQy9kwoc5XojNjheB1iJ4UweZ7v8s6EY51xf3zWS1dTBnZpsGk0ZoF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