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有句老话:“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现在改为“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于是人们都说天津人贪吃。天津有至少几十种特色小吃,但最有特色,且广受欢迎并声震国内外的,就属“天津三绝”了。都是哪“三绝”呢?
第一绝就是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始创于1858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叫德聚号,老板叫高贵友,他的父亲四十来岁才有了他,为了让他能平安长大,就给他取了个好养活的乳名:狗子。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越来越忙,狗子经常忙的顾不上答理客人,人们就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时间长了,叫顺了嘴,就成了狗不理,反而把老板的大名和包子铺的原名给忘了,直接叫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不仅被天津人喜爱,现在也受到全国各地和外国友人的青睐。
旅游者到天津如果不吃狗不理包子,真的很遗憾。狗不理包子的选料、配放、搅拌都非常讲究,就连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技巧,特别是包子褶,不仅褶花匀称,每个包子的褶都不少于15个。刚出屉的包子,热气腾腾,看上去爽眼舒心,像在薄雾之中含苞待放的秋菊,咬上去油汪汪的,香而不腻,别提多好吃了。
狗不理包子的口味独具特色,我国的领导人和各国知名人士如毛泽东、邓小平、贺龙、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等都曾品尝过,都对狗不理包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三绝之二就是十八街麻花,对于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沿革,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十八街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两兄弟。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一间麻花店,一家叫“桂发祥”、一家叫“桂发成”。由于他们制作的麻花味道很好,又有特点,百姓非常喜欢。人们提起在哪儿买的麻花,就会说是在十八街买的,久而久之,就管他们的麻花叫“十八街麻花”了。第二种说法就是:清朝末年,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开了一间麻花店,店名为“桂发祥”,刘老八研究出很多种麻花的做法,使麻花酥而不艮,后来也是因为人们问起麻花在哪儿买的,人们都说是在十八街买的,才得名“十八街麻花”。这点和第一种说法相同。
后来有两家企业都称自己才是正宗的十八街麻花,以至于闹到了法院,由法庭做了公论,才定出了胜负。
总之,十八街的麻花成了天津有名的特色小吃,还出口到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在全国各地也开设了许多分公司。
三绝之三就是耳朵眼炸糕。在天津城的北门外大街上,有条特别窄小弯曲的胡同,就像人的耳朵眼一样又狭窄又曲里拐弯的。在这个胡同口,有个炸糕店,就以胡同名取的店名:“耳朵眼炸糕店”,这个店还有来历呢。
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外地人叫刘万春,他为了生计来到天津街头卖起了炸糕,由于他做的炸糕口味独特,是选用上等粘黄米,然后经过水磨,再发酵,再选上等红小豆煮烂后去皮,加上红糖汁炒制成馅。加工的时候先文火炸,再放入另一口锅里大火炸,再放到香油锅里炸一下才能出锅。经过这么多道程序加工好的炸糕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馅儿甜而不腻。这么好吃的炸糕,老板的生意自然是越来越火了。后来老板攒了点钱,就在耳朵眼胡同口开了一间炸糕店,取名叫“增盛成”。后来他的炸糕越来越受欢迎,再加上紧挨着耳朵眼胡同,就辗转得了“耳朵眼炸糕”这个名儿,“增盛成”的大号反而没人叫了。久而久之,人们只知道有个“耳朵眼炸糕”,不知道有个“增盛成”了。老板一看,也就干脆把店名改成了“耳朵眼炸糕店”。
改革开放后,耳朵眼炸糕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