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要读书

要对“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做出完满的回答并非易事。几年前,我听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就此讲过六条:为了求知,为了学艺,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满足感情、情绪的需要,为了寻求意义和人生的榜样。丁教授是哈佛学子,自有广博的阅读经验,他言之成理,我也听之有得。

胡适写过一篇短文《为什么要读书》,他讲了三条:第一是为了接受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第二是为读书而读书;第三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

鲁迅也说过,读书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讲读书的目的只四个字:“获得知识。”中国孔子也是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看得出来,中外圣哲都把读书当作求知求乐的手段。

读书是一种认知的手段,即认识外部世界,认识内心世界。认识外部世界是使人获得与它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改造它的智慧,这属于工具性的目的;认识内心世界使人可以拥有一个独立完善的人格而不是凌驾于同类之上,这是以人格修为为目的的。可是,尼采却说:“我作为认知者,对自己一无所知。”如何认识自己的确是一道难解的课题。人们总是认为,人的正直或虚伪,诚实或狡诈,仁厚或暴虐,善良或凶残,公正或偏狭,民主或专制,勇敢或怯懦,勤奋或慵懒,文雅或粗野,清廉或贪婪……往往是因为读书或不读书的结果。但在我看来,倘若把读书的注意力局限在征服自然、出人头地方面,而不是征服自我,那就不仅有丧失自我的危险,而且还可能对人类或自然造成难以预料的破坏。试看古往今来的独夫暴君,又有哪一个是未曾读过书的所谓白丁呢?补救的办法,诚如洛克所说:“我们必须考察人格一词所代表的东西。在我看来,所谓人格,就是有思想、有智慧、有理性、能反省的一种东西。”丁学良教授讲读书是为了寻求意义、寻求人生的榜样,就是讲要变化气质、完善人格,这是每一个读书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人刚一出世,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怯生生、迷蒙蒙,茫然于未来,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得到一份知识,获得一份自由、快乐;读的书越多,知识就越多,获得的自由、快乐就越大。比如当代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他重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终生坐着轮椅,身体的自由度极小极小,但他的精神自由度却可以得到最大最大——他对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可以说达到了神游八极、迁想妙得的地步。他写的《时间简史》以及他对太阳黑洞的研究,已使他在时空领域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快乐,而且还使别人分享了他的自由、快乐。

不读书的人是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的,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登月者的心情。既然书籍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总结了做人的经验,那么读书的多少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和气质。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境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是跳出了现实世界的局限,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快乐的人。 2qpSM3euGZ3YRB6XtDInM3JneDRzbNv9MBRp31rodr/xdEoiiVH7GITryxOAWz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