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美国最得力的马前卒

当美国总统遇到棘手的麻烦需要出动武装部队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威风八面的航空母舰编队,也不是彪悍精壮的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三角洲”或者“海豹”,而是海军陆战队,这支以地球、铁锚、白头鹰为军徽的精锐部队。

因为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总统在美国武装力量中唯一不需要经过国会批准就可动用的部队。美国总统对于这样一支可以不受国会掣肘而自由支配的武装力量,自然是格外青睐有加的。而海军陆战队法定基本任务的第四条就是执行总统指定的各种任务,说得简单些就等于是一支随时、完全听命于总统的别动队。海军陆战队自然也没有辜负总统的期望,凭借其通过严格训练培养出的高超军事战术素养、坚韧顽强的战斗作风,屡屡不辱使命,最终用自己的卓越表现和显赫战功赢得了历届总统和政府的信任与器重。使用方便、作用显著,这两大极具优势的特点便自然而然使海军陆战队成为美国总统和政府最为得心应手的“大棒”。据不完全统计,海军陆战队自组建以来的220多年间,在政治、外交方面为美国政府处置危机情况出动次数多达250次以上,尤其是在1945年到1975年美国政治外交历史上最活跃的30年里,出动海军陆战队就达77次,年平均2.56次。可以这么说,长期以来,海军陆战队与美国的国际事务处理同气相连、休戚相关,成为美国政府最为得力的马前卒和急先锋,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美国的“国务院之军”,成为美国推行对外政策、维护国家权益的一张王牌。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是最令全体国民,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总统最为信任的部队,在美国所有使领馆和驻外机构里,负责安全保卫的全是海军陆战队。在白宫,总统从其硕大办公室里望出去,能看到唯一的武装军人,就是陆战队员。而总统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直升机,也是属于陆战队航空中队的建制,由陆战队飞行员驾驶。

美国海军陆战队自从1979年其司令正式成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后,正式成为美国武装力量的一个单独军种。与其他军种一样,海军陆战队有自己的军服、军徽、军旗、箴言、军歌、军乐、奖章、军官配剑、军种出版物、历史中心,甚至还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博物馆等,具备完整的军种特征。海军陆战队总司令由一名四星上将但任,直接向海军部长负责,他同时也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中的一员,但是他并不属于海军系统的决策层。因此,它不像大部分国家的陆战队那样由海军管辖指挥,而是一个独立的军种,从某种角度看其地位甚至可能还高于其他军兵种。美国国防部每年定期公布的各军种人员实力、部署、将官任命等,也均按四个军种分类,故而陆战队就有了“第四军种”之称。而海军陆战队本身就是一个小三军,海军和地面部队就不用多说了,陆战队还有自己独立的航空兵,而且在作战时常将陆战队地面部队和航空部队编组成不同规模的陆空联合特遣部队,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配合更是非常默契。海军陆战队还有自己的坦克部队、炮兵部队以及自己的学校等,具有相对的独立自主性。在军费开支中,由于为总统和政府如此卖力,自然在三军里是享受优先保障的丰厚待遇。因此,在购买武器装备时远比其他军兵种更为潇洒。

从地缘政治上说,美国是个海洋国家,向海外投送军事力量是美国保护、夺取、扩大、巩固其利益极其重要的手段。因此,特别自19世纪开始,美国越来越重视两栖作战和由陆到海、由海到海的力量投送,海军陆战队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发展。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实力虽然是美国四大军种中规模最小的一个军种,但放到全球范围里看,却是全世界各国海军陆战队中实力最强的,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小国家三军全部武装力量的规模。

目前陆战队总兵力高达约19万人(另有9万预备役),包括3个陆战师和3个航空联队,其航空兵部队拥有1300多架各型飞机,其中作战飞机400多架,攻击直升机100多架,规模远远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空军。而且,随着美国军方对两栖作战日益重视,海军陆战队的发展更是迅速。无论是两栖作战理论、两栖作战装备,还是两栖作战能力,海军陆战队都走在世界最前列,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具有高度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时刻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并能随时开赴全球各地的应急快速反应部队。

在英文中,海军陆战队是“Marine Corps”,Marine意为海运,Corps意为部队,Marine和Corps组合在一起就是通过海运投放的部队,这一词语充分体现了海军陆战队的基本作战和兵力投放形式。美国海军陆战队始终将两栖作战作为自己最本质的使命,无论是两栖舰艇、装备还是两栖作战理论,都始终走在世界两栖作战发展的最前列,并充分利用其装备的舰艇、飞机所达成的机动能力,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以绝佳的应变弹性去面对各种不同局面。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谁,曾经到过哪里,曾经做过什么,而未来又能做些什么,这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急先锋”,美利坚最锋利的长矛。

陆战队的任务

毫无疑问,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担负任务类型最为复杂的多用途部队,是名副其实的“万金油”。但是,海军陆战队的任务却又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法律规定最为明晰的。根据1789年7月11日通过的关于组建海军陆战队的法案、1947年《国家安全法》以及1952年《国家安全法修正案》的有关规定,海军陆战队的基本使命是:投送兵力,参加两栖登陆作战和濒海方向上协同陆、空军实施战斗行动;在登陆作战中担任第一梯队,为后续部队上陆开辟登陆场。

在实施两栖登陆作战中,海军陆战队主要执行以下具体任务:

(1)夺取和巩固登陆场,肃清登陆场及附近敌人,组织有关登陆勤务,确保后续部队陆续上陆和上陆后向纵深发展进攻;

(2)袭击、占领敌方海军基地、港湾和附近岛屿;

(3)在登陆场构筑掩护区,并在必要时掩护登陆部队从敌海岸撤退。

除了上述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任务之外,陆战队还承担的其他任务有:

(1)为海军舰队提供陆战队地面和航空联合特遣部队,以配合舰队夺取并保卫海军前进基地,以及实施与海军战役有关的陆上战斗;

(2)为海军武装舰船提供舰上分遣队,为海军基地和场站提供安全警卫部队以保护其设备和财产;

(3)协同其他军兵种发展在两栖作战中所采用的原则、战术、技术和装备,特别是发展陆军和陆战队共同关心的有关登陆作战的原则、战术、技术和装备;

(4)为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驻外使馆、机构提供警卫部队;

(5)根据联合动员的要求,负责平时陆战队的扩充,以满足战时的需要;

(6)执行美国总统赋予的其他任务。

此外,陆战队还有一条不成文的传统任务——充当美国的战备部队,随时做好准备,一有需要立即出动。

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担负任务类型最为复杂的多用途部队

其实,在1775年陆战队成立的时候,它的任务就和当时的英国海军陆战队一样,仅仅是类似于海军军舰上的宪兵部队。因为在那个年代,水手生活条件很差,而招募标准又很低,水手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再遇上个滥用职权的上司,兵变就顺理成章了。而纪律严明又相对独立的陆战队自然就成了军舰上维持纪律的不二人选。这一使命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美国海军任何一艘现代化的大型军舰上,都驻有一个陆战队分遣队,担负着守卫机密文件和国家财产、维持军纪的任务。而陆战队的第二大任务就是以步枪手的身份协同海军作战。早期的海战中陆战队员往往被安排在桅杆顶上,远距离时用毛瑟枪射击敌舰上的目标,近距离时则向敌舰投掷手榴弹。两船相接后,陆战队员通常是第一批跳帮登上敌舰的人员,负责以近战甚至肉搏消灭敌人。因此,步枪作战也始终是陆战队的光荣传统,至今在陆战队士兵的军衔标志上仍赫然印着两支交叉的步枪。

安全警卫也一直是陆战队的任务,其实这些工作其他部队也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就因为他们是陆战队,更值得信任,所以美国的核武器仓库、白宫等最为敏感的地点,都由陆战队来守卫。

从最早简单的使命逐渐发展到现在,陆战队的任务也不断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主要就是作为两栖作战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陆战队在两栖登陆作战方面的优势,而在实战中形成的一整套两栖作战的战法,自然也就成为战后陆战队两栖作战的各项条令的渊源。冷战时期,在原子弹、核潜艇这些具有战略威慑与打击力量面前,陆战队的地位一落千丈,沦为美国对苏作战时在欧洲和东北亚的一支侧翼掩护力量。冷战时期,陆战队最主要的任务是保障欧洲主战场的南北两翼安全,陆战队在战争初期必须迅速部署坚决守卫的有三个要点,北翼的挪威北部、格陵兰和冰岛一线、丹麦的波恩荷尔姆岛,南翼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除了这些防御性任务外,陆战队还曾参与在苏联摩尔曼斯克和科拉半岛实施两栖登陆的主动进攻计划。而在东北亚,陆战队的任务是在战争初期迅速控制对马、津轻、宗古海峡,并在扼守鄂霍兹克海出口的北方四岛和堪察加半岛实施两栖登陆。

冷战结束后,陆战队不但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反而在应付地区性冲突和局部争端的快速反应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巨大价值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应对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频发的国际局势,开始组建快速反应部队。陆军为快速反应部队提供的部队是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这两个师虽然可以迅速通过空运或海运部署到位。但这两支部队都是轻型师,编制内既无重型坦克,大口径火炮数量也是寥寥无几,在与对手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时很难形成优势,一旦开战甚至会有重大损失。而重型师如第24机械化步兵师等,却不能空运,只能海运,部署周期较长无法快速到位。此外,这些陆军师都没有直接配属的固定翼作战飞机,空中掩护和近距空中支援不得不依靠空军或海军。

陆战队就不一样了。陆战师远征部队编制内的陆战师就有重型坦克、两栖装甲车辆和轻型装甲车辆,大口径火炮数量也相当可观,完全可以与敌装甲部队或是机械化部队对阵。而且陆战队可以通过空运、海运同时投送,及时部署就位。同时,陆战队远征部队又编有航空联队,拥有长期与陆战师一起训练、配合默契的固定翼作战飞机和直升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保证空中掩护和近距空中支援。陆战队远征部队还有自己的勤务支援部队,可以保障在一个战役方向独立作战30天。这些特点,使陆战队真正成为最理想的快速反应部队,既有相当战斗力,又有相当自持力,还能迅速部署就位。在海湾战争中,陆战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最早在海湾地区形成重型地面打击力量的就是陆战队。虽然第82空降师能在1天半后到位,陆战队在1周后才到位,但是陆战队一到达战区就立即开始进行强力巡逻,并有足够的力量抗击敌装甲部队的进攻,而且还为82空降师提供后勤补给。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越来越频繁,陆战队以其灵活的快速反应,强大的战斗力量,突显出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最终重新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在战争以外的低强度军事行动(简称MOOTW)领域,陆战队更是表现出了巨大价值和作用。根据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公布的《综合作战原理》中,对MOOTW进行了明确的阐释,MOOTW包括:(1)军备管理;(2)反恐作战;(3)支援禁毒缉私;(4)海外援助(颠覆敌意国家政权和镇压友好国家的反政府暴动);(5)帮助非战斗人员(外交人员和普通公民)撤离战区;(6)人道主义行动(人道援助、抢险救灾);(7)当美国无法对该国宣战的情况下,向其反对派提供支援,包括训练反对派军队和提供武器装备等。这些任务陆战队都曾经出色地完成过,因此是执行MOOTW的理想部队。

上岸后进行警戒的陆战队员,远处可见登陆舰艇

进入21世纪,美军开始了新的军事革命,其战略目标也在不断调整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美军,都在逐步向一支能够及时应对地区冲突和局部争端的快速反应部队过渡,而这样一支军队的尖兵,无疑就是海军陆战队。

除了两栖作战和快速反应这些大任务外,陆战队还经常被指派去执行一些小任务,如显示武力实施威慑、人道主义救援、抢险救灾、镇压暴乱等,陆战队因此成为美国一支最具灵活性和应变性的多用途突击部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现任总司令约瑟夫·邓福德(Joseph F. Dunford, Jr.)

1955年出生,1977年参加海军陆战队,在第3陆战师历任排长、连长,此后在陆战队总部、陆战队第2师等部任职。2002年担任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团长,2003年率部参加伊拉克战争,是最早进入巴格达的美军部队指挥官,正是由于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出色表现,2008年4月,由准将直接越级晋升为中将。2009年5月担任第1陆战远征军司令。2010年10月升任海军陆战队副司令,晋升上将军衔。仅仅两年就从准将晋升为上将,这种火箭式的晋升速度在和平时期极为罕见。2013年2月担任国际驻阿富汗部队总司令兼驻阿美军总司令。2014年10月出任美国海军陆战队总司令。

先后在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游骑兵学校以及两栖作战学校学习。

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

海军陆战队司令(CMC)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军衔和职务最高的军官,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海军陆战队司令受海军部长直接领导——而不是受海军作战部长直接领导,负责海军陆战队的组织、政策、规划、项目,另外也要向总统和国防部长、海军部长提供涉及海军陆战队相关事务的建议。和其他参联会成员一样,海军陆战队司令是一个行政职务,对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作战指挥权。

海军陆战队司令由总统提名,在参议院获得多数同意方可就职,通常由陆战队的四星上将担任。从1801年开始,陆战队司令的家庭住址就设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海军陆战队兵营里,其主要办公地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的陆战队兵营里。

历任海军陆战队司令

第1任:塞缪尔·尼古拉斯上尉(后升少校)(Samuel Nicholas)

1775年11月28日至1783年8月

第2任:威廉姆·布鲁斯少校(后升中校)(William W. Burrows)

1798年7月12日至1804年3月6日

第3任:富兰克林·沃顿中校(Franklin Wharton)

1804年3月7日至1818年9月1日

第4任:安东尼·盖尔中校(Anthony Gale)

1819年3月3日至1820年10月8日

第5任:阿切伯尔德·汉德森中校(Archibald Henderson)

1820年10月17日至1859年1月6日

第6任:约翰·哈里斯上校(John Harris)

1859年1月7日至1864年5月1日

第7任:雅各布·塞伦准将(Jacob Zeilen)

1864年6月10日至1876年10月31日

第8任:查尔斯·麦克考林上校(Charles G. McCawley)

1876年11月1日至1891年1月29日

第9任:查尔斯·霍尔德少将(Charles Heywood)

1891年6月30日至1903年10月2日

第10任:乔治·艾利沃特少将(George F. Elliot)

1903年10月3日至1911年11月30日

第11任:威廉姆·比特少将(William P. Biddle)

1911年12月1日至1914年2月24日

第12任:乔治·巴内特少将(George Barnett)

1914年2月25日至1920年6月30日

第13任:约翰·罗杰尼少将(John A. Lejeune)

1920年7月1日至1929年3月4日

第14任:温迪·内维尔少将(Wendall C. Neville)

1929年3月5日至1930年7月8日

第15任:本·富勒少将(Ben H. Fuller)

1930年7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

第16任:约翰·拉塞尔少将(John H. Russell, Jr)

1934年3月1日至1936年11月30日

第17任:托马斯·汉库姆中将(Thomas Holcomb)

1936年12月1日至1943年12月31日

第18任:亚历山大·范德格里弗特上将(Alexander A. Vandegrift )

1944年1月1日至1947年12月31日

第19任:克里夫特·凯兹上将(Clifton B.Cates)

1948年1月1日至1951年12月31日

第20任:兰姆·谢菲尔德上将(Lemuel C. Shepherd, Jr )

1952年1月1日至1955年12月31日

第21任:鲁道夫·佩特上将(Randolph M. Pate)

1956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

第22任:戴维·休普上将(David M. Shoup)

1959年1月1日至1963年12月31日

第23任:沃雷斯·格林上将(Wallace M. Greene, Jr)

1964年1月1日至1967年12月31日

第24任:里昂纳德·切普曼上将(Leonard F.Chapman, Jr)

1968年1月1日至1971年12月31日

第25任:罗伯特·科什曼上将(Robert E. Cushman, Jr)

1972年1月1日至1975年6月30日

第26任:路易斯·威尔逊上将(Louis H. Wilson, Jr)

1975年7月1日至1979年6月30日

第27任:罗伯特·巴罗上将(Robert H. Barrow)

1979年7月1日至1983年6月30日

第28任:保罗·凯利上将(Paul X. Kelley)

1983年7月1日至1987年6月30日

第29人:阿弗莱德·格雷上将(Alfred M. Gray, Jr)

1987年7月1日至1991年6月30日

第30任:卡尔·马丁上将(Carl E.Mundy, Jr)

1991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

第31任:查尔斯·克鲁拉克上将(Charles C. Krulak)

1995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第32任:詹姆斯·琼斯上将(James L. Jones)

1999年7月1日至2003年1月12日

第33任:麦克尔·黑格上将(Michael W. Hagee)

2003年1月13日至2006年11月13日

第34任:詹姆斯·康威上将(James)

2006年11月14日至2010年10月22日

第35任:詹姆斯·阿莫斯上将(James F. Amos)

2012年10月22日至2014年10月17日

第36任:约瑟夫·邓福德上将(Joseph F. Dunford, Jr)

2014年10月17日至今

陆战队的地位

陆战队在美国武装力量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既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有着“第四军种”之称,同时又是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国防体系中,陆战队的地位也是非常特殊,一方面有自己独立的系统,另一方面又从属于海军系统,接受海军部的行政领导。更特殊的是,虽然说是从属于海军,并在行政上受海军部领导,陆战队却不是海军部的下属单位,而与海军作战部同级,是海军部直接领导的两大兵力机构之一。海军陆战队司令与海军作战部长一样,和平时期直接向海军部长负责,向海军部长报告各自有关军务,除非海军部长下达特别指示,陆战队司令才会接受海军作战部长以海军部长名义下达的命令,而在战时,陆战队司令只接受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的命令。

陆战队平时执行海军的规章制度和条令,而在战时,与陆军协同作战时却执行陆军的规章制度和条令,同时又拥有自己完整的行政指挥体系。其司令1979年起成为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成员,与陆海空三军首脑平起平坐。因此,海军陆战队又拥有“第四军种”的地位。但是又与海军有着非比寻常的密切关系,双方的下属单位和人员可以自由地交流,简直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说,海军的各级指挥参谋机构中都有陆战队军官;舰队陆战队的指挥部里又有海军军官担任舰炮火力联络参谋;陆战队没有自己的军医、牙医和牧师等专职人员,这些人员全部由海军派往陆战队的各个单位。海军的修建营和海滩大队等与两栖登陆有关的单位经常配属给陆战队;而在海军每一艘大型作战舰艇和每一处基地场站都派驻有陆战队的分遣队,担负安全警卫和宪兵职责。美国法律明文规定:美国“海军军种”(Naval Services)这个单词不能用单数,因为它实际上包括三个军种,即美国海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海岸警卫队。正因为美国海军和陆战队从来就是秤不离砣的“亲密伙伴”,作战时从不分离,所以美国法律将这两个军种并列划归美海军部长名下,分别称为“海军作战部”和“陆战队总部”。而美国海岸警卫队平时隶属国务院运输部,只有到了战时才归属美国海军部。

身着野战服准备登上直升机的陆战队员

因为海军陆战队的战斗任务有相当部分与美国陆军重叠,所以美国陆军长期以来都将陆战队视为竞争对手。陆战队是和陆军在战斗能力、预算、任务以及名声等各方面相匹敌的对手。这种状态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海军陆战队成立之初。这一点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重建美国的国防编制时,陆军就一心想把陆战队解散,将其任务和功能合并到其他军种中去。

而在美国海军系统中,陆战队和海军又是属于伙伴关系。海军作战部长(CNO)和海军陆战队司令(CMC),各自领导各自的军种,并一起对文人领导的海军部(DON)负责。因此,陆战队与海军的关系,可能要比其他军种更为紧密。在美国政府最近公布的白皮书和宣传资料中,经常使用的宣传语是“海军陆战队”。这种关系是因为海军向陆战队提供运输、后勤、医疗、宗教服务以及作战支援。相反,陆战队则负责海军一些在陆地上的运作以支持海军的海上作战,包括占领、守卫海军基地或航空站。

陆战队与海军有许多体制上的合作,陆战队的军官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军官来自美国海军学院和海军预备役军官训练团(NROTC)。陆战队飞行员也是通过海军飞行员的训练渠道进行培训,包括使用海军的武器和飞行员学校。海军的航空母舰上,通常都会编入一支陆战队的F-18大黄蜂战斗机中队。海军的蓝色天使特技飞行队也有陆战队飞行员,而且蓝色天使飞行队的表演飞机中的C-130大力神运输机就是属于陆战队的。

陆战队不培养牧师及医疗人员,由海军负责派出这两类专业人员到陆战队中服役。

另外,陆战队大多数的奖章是和海军共同享有的,例如陆战队的军事勋章中最高级别的优异服役十字勋章就是海军的优异服役十字勋章。只有少数勋章才是陆战队特有的,例如优良行为奖章。

陆战队就像是蝙蝠,能适应海陆空各种作战环境。当其在地面作战时,就像是陆军;当他在空中争夺制空权并进行对地攻击时,又像是空军;而在舰船上,则几乎完全分不清其与水手的区别。乍一看,陆战队使用与陆军、空军和海军一样的武器装备、交通工具、工作程序和其他一切日常物品,但是陆战队既不是陆军,也不是空军,更不是海军。正是因为这一点,有过好多任总统和议员都想要裁撤陆战队,因为陆战队很多任务是和陆军、空军或海军重合的,而陆战队往往被认为是多余的,所以不断有人会建议裁撤陆战队将其资源合并给其他部队。坐在办公室里的官僚们,自以为精于算计而得出不需要“第二陆军”或“第二空军”,尽管这些呼声一直不绝,但已经很难改变什么了,因为美国民众希望陆战队以原有的方式继续存在下去。而陆战队之所以能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可,是因为它的光荣传统与历史。那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海军陆战队以巨大的牺牲,捍卫国家的利益,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所承担的重大使命,使其得以生存下来。

在美国所有武装力量中,唯有海军陆战队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规模、结构和任务的军种。1947年国家安全法及1952年修正案规定,海军陆战队必须包括至少3个陆战师和3个陆战队航空联队以及适当的支援部队。陆战队和海军的关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陆战队出自于海军但又独立于海军之外,海军陆战队司令有权指挥陆战队,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武装部队合作或是单独实施军事行动。1952年的修正案特别规定,陆战队可以在没有陆军、空军或海军的帮助下独立处理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部突发事件,同时作为美国武装部队的一个组成部分,参加规模更大的全面战争。

在美国所有武装力量中,惟有海军陆战队是有明确法律规定规模、结构和任务的军种

陆战队的组成

美国海军陆战队由陆战队司令部、作战部队和支援机构三大部分组成。

1. 陆战队司令部

陆战队司令部从1800年4月起由陆战队组建之地费城迁至首都华盛顿,是陆战队最高领导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司令部设总司令一人,助理司令一人。总司令为上将军衔,由美国总统任命,任期一般为4年,可以连任。1775年11月陆战队刚刚成立之时,其最高主官军衔才是上尉,1798年7月美国重建陆战队时才将最高主官正式改称“总司令”,军衔级别也升至少校。1800年4月,陆战队司令部由费城迁至华盛顿,陆战队总司令的军衔级别也水涨船高再升一级,为中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领土面积不断扩大,海外利益不断增多,陆战队在美国武装力量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陆战队总司令军衔级别也于1945年4月升至上将。首任上将总司令为范德格里夫特,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率部浴血苦战的陆战1师师长。助理司令也有译作副司令的,军衔也为上将。

陆战队司令部最主要的下设机构是参谋部,设参谋长1人(军衔为上将,通常由助理司令兼任),副参谋长6人(分管计划与作战、人力资源、设施与后勤、需求与计划、航空、研究与发展6大事务),助理副参谋长3人。除参谋部以外,陆战队司令部还设有作战、情报、训练、航空、人事、军需、财务、政策、行政等部、处,对陆战队各种军事行动和行政事务进行领导管理,整个司令部总编制人数为2600余人,其中文职人员约1100人。目前陆战队总司令部就设在美国武装部队指挥核心华盛顿五角大楼。

陆战队的悍马车队

2. 陆战队作战部队

陆战队作战部队主要由舰队陆战队和安全警卫部队两大部分组成。舰队陆战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主体组成部分,是由美国海军部长指派给两洋舰队使用和指挥的陆战队部队。现有太平洋舰队陆战队和大西洋舰队陆战队两大单位,是海军两洋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相当于舰队中的舰种部队。舰队陆战队司令军衔为中将。舰队陆战队兵力约占陆战队总兵力的92%,作战上接受两洋舰队司令直接指挥,行政管理和训练仍由陆战队总司令领导。

舰队陆战队的主要任务是协同海军舰队夺取、保卫前进基地,参加与海战有关的陆上作战,派遣远征部队进行作战,发展两栖作战战术、理论、技术和装备。通常情况下,舰队陆战队包括舰队陆战队司令部、直属部队、1个或数个陆战师、1个或数个陆战航空联队和1个或数个陆战队勤务支援大队。

舰队陆战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主体组成部分

太平洋舰队陆战队司令部在夏威夷史密斯兵营,下辖第1、第3陆战队远征部队和第1、第5、第7、第9陆战队远征旅,其活动范围为东起美国西海岸,西至东非沿海的太平洋、印度洋及波斯湾地区,总兵力约12万人,占整个海军陆战队总兵力的2/3,而且太平洋舰队陆战队平时也有2/3的兵力(相当于陆战队总兵力的43%)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可前往目标地区执行作战任务。其中第1陆战师和第3陆战队航空联队是美军太平洋总部的战略机动部队,主要支援两洋战区作战,而第3陆战师和第1陆战队航空联队则是美军太平洋总部的机动作战部队,主要应对亚洲地区的突发事件,战时则是西太平洋地区的前沿部署部队。

大西洋舰队陆战队司令部设在诺福克,下辖第2陆战队远征部队和第4、第6陆战队远征旅,总兵力约4万人,其活动范围为大西洋区域,其第2陆战师和第2陆战队航空联队是美军大西洋总部的战略预备队,主要用于欧洲和中东地区,战时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提供支援。

除了太平洋和大西洋陆战队外,还有分别负责欧洲、中南美洲和中东地区的欧洲战区陆战队、南方战区陆战队和中央战区陆战队,但这三部分都没有常设部队,一旦需要投入部队时,则从太平洋或大西洋舰队陆战队中就近临时抽调。

陆战师(Marine Division,简称MD)是陆战队地面作战的最高战术单位,师长为少将军衔,陆战师的任务是在航空兵和后勤支援部队的引导和支援下,实施两栖突击作战。目前有3个现役陆战师和一个后备役陆战师。现役的3个陆战师中,第1陆战师隶属于太平洋舰队陆战队,现驻扎在加利福尼亚州彭德尔顿营,是美海军陆战队的头号主力师和太平洋地区美军战略机动部队。第2陆战师隶属于大西洋舰队陆战队,现驻扎在北卡罗来纳州勒任兵营,是大西洋舰队陆战队机动突击部队。第3陆战师隶属于太平洋舰队陆战队,现驻扎在日本冲绳岛,是太平洋地区美军机动作战部队。此外,还有1个后备役师驻扎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

陆战师是当今世界上编制人数最多的地面作战师,也是目前美军惟一采用三团制的作战师。每个陆战师编有1个师部营和直属分队。直属分队包括1个轻型装甲车营、1个坦克营、1个侦察营、1个工兵营、1个两栖突击营和1个卫生营等。作战部队是3个步兵团,作战支援部队是1个炮兵团。按照陆战队正式文件《MCRPS—120:“海军陆战队的组织”》中的规定,全师编制人数约1.85万人,其中陆战队人员1.76万人,海军人员约900人。全师共装备70辆M1A1主战坦克、36辆反坦克导弹发射车、36辆轻型装甲车、108门155毫米榴弹炮、12门203毫米榴弹炮、208辆AAV7两栖突击车、75具“毒刺”单兵防空导弹。不过第3陆战师是个特例,编制最小,只有2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全师编制人数仅8000人,而且还是唯一一个部署在海外的陆战师,驻扎在日本冲绳。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3个现役陆战师,其平时的部署情况是:

第1陆战师:驻加利福尼亚州彭德尔顿兵营,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第1陆战队远征部队。

第2陆战师:驻北卡罗来纳州勒任兵营,隶属于大西洋舰队第2陆战队远征部队。

第3陆战师:驻日本冲绳科特尼兵营,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第3陆战队远征部队。

陆战1、2、3、4师师徽

步兵团由团部连和三个步兵营编成。炮兵团编有团部连、一个目标搜索连和四个编制、装备各不相同的炮兵营。陆战队从团的番号就可看出兵种不同,如第1团到第9团为步兵团,第10团到第15团为炮兵团,第16团到第20团为工兵团,第21团到第29团为步兵团。目前步兵团和炮兵团都还存在,工兵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撤消了。

步兵营则由营部连、武器连和3个步兵连编成。与美国陆军步兵营下属连番号不同,陆军各连不分步兵连还是武器连都按照ABCD、EFGH、IJKL的顺序编下去,其中前3个连(如ABC)是步兵连,D连就是兵器连。而陆战队则只有步兵连有番号,如ABC、DEF、GHI等,武器连就直称为武器连,不予以编号。步兵连由连部排、武器排和3个步兵排组成。武器连由连部排、迫击炮排、反坦克排和重机枪排编成。武器排由机枪班、迫击炮班和突击武器班组成。步兵排由排部班和3个步兵班组成,每个步兵班有13个人。步兵班再分为若干个战斗小组。因此,陆战队的步兵单位组织结构就是战斗小组(FIRE TEAM)—班(SQUAD)—排(PLATOOM)—连(COMPANY)—营(BATTALION)—团(REGIMENT)这六级组成。

陆战队航空联队(Marine Air Wing,简称MAW)是陆战队航空兵最高战术单位,联队长为少将军衔,地位相当于地面部队的陆战师,作战上接受舰队陆战队司令部指挥,行政管理和日常训练则受陆战队司令部和海军航空兵司令部的双重领导。目前有3个现役陆战队航空联队,主要担负为陆战队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任务,必要时可移驻航空母舰与海军舰队航空兵一起执行作战任务。陆战队航空联队下辖联队司令部中队、2个固定翼飞机大队、2个旋转翼飞机大队、1个联队支援大队和1个航空控制大队,以及数个轻型防空导弹营和高炮连等地面防空部队。大队下设中队,全联队共有18-21个中队,编制飞机约300架,其中固定翼飞机约130架,24具“霍克”防空导弹,联队编制员额为1.2万人。

部队勤务支援大队(Force Service Support Group,简称FSSG)由8个不同类型的勤务支援营组成,编制人数9160人,司令为少将或准将军衔。每个勤务支援大队下辖1个司令部勤务营、1个摩托化运输营、1个登陆支援营、1个工兵支援营、1个供应营、1个设备保养营、1个医务营和1个牙医营。

安全警卫部队兵力约占陆战队总兵力的8%,主要负责美国海军大型舰艇、基地设施、美国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领馆的安全警卫工作。根据其工作地点的不同,又可分为舰上分遣队和陆上警卫分队。

舰上分遣队是指配属在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和大型两栖舰艇上的陆战队分队,主要负责军舰要害部门警卫和行使舰上宪兵职责,具体如警卫舰上贵重物资、器材、机密文件以及各重要舱室、操纵舰炮等,必要时还可与友舰上的陆战队分遣队组成临时登陆突击营,参加两栖登陆作战。因各舰种不同,陆战队分遣队的人数也各不相同,一般一艘航空母舰上的陆战队分遣队约60人,而巡洋舰上的陆战队分遣队就只有40人。

陆上警卫分队是负责海军岸上重要机构,如海军基地、场站、仓库等设施以及国务院和驻外使领馆的安全警卫,美国政府最重要机构的安全警卫如白宫、核武器仓库、核工厂等也都是由陆战队陆上警卫分队来承担的。美国驻世界100多个国家地区的使领馆安全警卫也是由陆战队负责,每年陆战队都要派出约1500人来执行驻外机构的安全警卫。

陆战队航空联队是陆战队航空兵最高战术单位

除了这两大类部队外,海军陆战队还经常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受美国总统的指派执行名目繁多的其他任务,往往在执行这些零碎任务时,被指派的陆战队部队甚至会脱离陆战队指挥体系,纳入联合部队或执行特别任务部队的指挥之下。

上述这些部队的组织结构实际上是陆战队平时的组织体系,而真正在战时,陆战队都采用战斗编组形式,即由陆战队地面部队和航空部队视情况不同组成规模不等的陆空特遣部队(Marine Air-Ground Take Force,简称MAGTF )。陆空特遣部队按照规模大小分为陆战队远征部队(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简称MEF)。陆战队远征旅(Marine Expeditionary Brigade,简称MEB)和陆战队远征分队(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简称MEU)3个级别,每个级别的陆空特遣部队都由地面作战部队、航空兵部队和勤务支援部队3部分组成。

陆战队远征部队是陆战队规模最大、火力最强劲、实力最雄厚的陆空特遣部队,其实力几乎相当于军一级单位,主要为实施大规模的作战而编组。通常由1个陆战师、1个陆战队航空联队、1个监视侦察与情报大队和1个陆战队勤务支援大队组成(必要时甚至可以由数个陆战师和数个陆战队航空联队组成),其司令为中将或少将军衔,编制人数4-6万人,作战时由所辖的勤务支援大队负责提供60天战斗所需的后勤补给。根据陆战队的有关规定,在一般情况下,MEF编制总人数约为4.97万人,其中陆战队约4.47万人,海军约2300人。参加MEF的海军人员主要是像海豹突击队(SEAL)和蛙人小组(VOT)这样的特种部队。

陆战队远征旅主要是为执行中等规模的作战而编组,可相对独立地执行较长时间的作战,通常由一个陆战团战斗群(Regimental Landing Team,简称RLT)、一个陆战队航空大队(Mrrine Air Group,简称MAG)和一个陆战队旅勤务支援大队组成,其司令为少将或准将军衔,编制人数约1.5万人,作战时由所辖的旅勤务支援大队负责提供30天战斗所需的后勤补给。远征旅的地面作战核心为陆战团战斗群,是在陆战团基础上根据情况配置1-2个陆战加强营,并配属1个炮兵营、1个坦克连、1个战斗工兵连、1个侦察连、1个两栖突击连和1个反坦克导弹排。航空大队则是1个混合编制单位,下辖14个中队,其实力约相当于1个陆战队航空联队的6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陆战队远征旅和远征部队不同,是独立的编制单位,本身没有作战部队,需要时由陆战师和陆战队航空联队抽调部队临时编组。但是实际上有些远征旅在平时也保持着一定兵力,担负战备值勤和训练任务,紧急情况下就可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开赴战区。

战斗小组是陆战队地面部队最小的作战单位

陆战队远征分队主要是为了执行规模有限的作战而编组,是陆战队里规模最小的陆空特遣部队,也是陆战队反应速度最快的应急部队。平时就部署在两栖舰艇上,轮换值勤训练,接到命令就可立即出动。通常由1个陆战营分队(Battalion Landing Team,简称BLT)、1个陆战队航空中队和1个陆战队远征分队勤务大队组成,其司令为上校军衔,编制人数约2500人,作战时由所辖的远征分队勤务支援大队负责提供15天战斗所需的后勤补给。远征分队的地面作战核心是陆战营分队,是在陆战营基础上加强1-2个步兵连和装甲、炮兵、战斗工兵分队。航空中队也是一个混合编制单位,通常由攻击直升机、突击直升机和多用途直升机混合组成,必要时还可加强1个固定翼攻击机中队。MEU组建完成之后,除了通过基本训练外,还要进行特种作战训练(简称SOCEX)。只有通过了这项特种作战训练考核,才能获得在MEU后缀上(SOC)的称号,表示具备了特种作战能力。

3. 陆战队支援机构

陆战队支援机构负责陆战队作战部队的补充、训练、补给和支援任务,包括陆战队基地、航空站、兵营、补给设施、募兵机构、新兵营、陆战队院校和陆战队军区等单位。

陆战队基地和航空站为陆战队作战部队(地面部队和航空部队)的作战训练提供支援和补给,由陆战队司令部直接领导。

陆战队远征分队的CH46直升机在沙漠中加油

陆战队兵营负责为海军陆上设施和国务院机构的安全警卫提供保障,主要分布在美国本土和海外。

补给设施包括陆战队物资供应机构和后勤基地,主要是为陆战队提供补给、运输等后勤保障,并负责所有军需物品的采购、分配、保管和维修。陆战队在加利福尼亚州巴斯托和佐治亚州奥尔巴尼都设有后勤基地,构成美国本土东、西海岸两大补给中心。

募兵机构由陆战队司令部直接领导,在美国各地设有募兵站等分支机构,负责招募新兵,为陆战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陆战队目前分别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和南卡罗来纳州帕里斯岛设有两个新兵营,负责新兵的入伍基础训练。

陆战队院校目前主要有海军陆战队大学、海军陆战队指挥与参谋学院、海军陆战队两栖作战学校、海军陆战队基础学校、海军陆战队军官候补生学校、海军陆战队通信军官学校、海军陆战队计算机学校、海军陆战队防空学校、海军陆战队军士长学校、海军陆战队参谋军士学校、海军陆战队电子通信学校、海军陆战队海上部队学校、海军陆战队人事行政学校、海军陆战队新兵教练学校和海军陆战队警卫学校。这些学校负责对陆战队军官、专业士兵的教育训练,其中大多数隶属于弗吉尼亚州匡蒂科陆战队发展与教育司令部。

陆战队把美国本土划分为7个陆战队军区。陆战队军区就是分别负责管理各自军区内的陆战队后备役。陆战队后备役总兵力约9万人。预备役总部设在印弟安纳州的新奥林兹,平时都按照行政编组,现有1个后备役陆战师(第4陆战师)、1个后备役陆战队航空联队(第4陆战队航空联队)、1个后备役部队勤务支援大队(第4勤务支援大队),分别下辖3个陆战团、2个航空大队和8个支援营,这些后备役部队的规模和实力按照战斗编组可编成2个陆战队远征旅。

特种部队

很多人都认为整个海军陆战队就是一支规模庞大的特种部队。但是在陆战队内部却不那么认为,因为在陆战队里有专门的“特种部队”。能在陆战队中被冠以“特种部队”名号的简直是特种部队里的特种部队了,那就是侦察营(连),港台军事媒体通常称为侦搜营(连)。陆战队共有3个侦察营(连),分别配属给3个陆战师(第3陆战师为侦察连)。这些部队经常被用来执行一些小规模的特种行动,是陆战队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海豹突击队其实是整个海军的特种部队,其成员来自海军的各个单位,当然最主要都是来自陆战队。但是,海豹却不能算是陆战队的下属单位。

侦察连是侦察营的基本作战单位,根据陆战队部队组织的有关规定,1个侦察连编制员额167人,由连部排、5个侦察排和1个勤务排组成,每个侦察排由4个4人战斗小组组成。而侦察营的编制情况目前还没有比较准确的资料。

这些侦察连的官兵除了完成陆战队规定训练任务外,为了适应特种作战需要,还必须要进行额外的特种训练。这些特种训练和陆军的三角洲部队、海军的海豹突击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特种训练课程共7周,包括纵深渗透侦察、小分队巡逻、驾驶直升机、使用水下呼吸器及无线电设备等内容,整个训练课程中体能训练也是贯彻始终的,每天3英里(约合4.8公里)的游泳是雷打不动的内容。到训练结束时的体能毕业考核则是全副武装夜间游泳。除了这7周的特种训练外,侦察营官兵还会被送到佐治亚州本宁堡陆军空降基础学校,接受空降跳伞训练。

陆战队除了侦察营外,还有一支幽灵般的部队,那就是直属于远征部队的监视侦察情报小组(SRIG)。该小组主要执行侦察、狙击、监视、战场伪装及欺骗任务。不过该小组比较偏重于技术,战斗力并不很强,海湾战争中在海夫吉被伊军俘虏的一队陆战队士兵就是SRIG小组,鉴于SRIG小组战斗薄弱的缺陷,有最新消息说,现在SRIG小组的任务已经逐渐由侦察营来取代。

“9·11”事件以后,美军大力加强反恐作战建设,作为经常在海外执行任务被唤作“美国国务院之军”的陆战队,反恐作战自然也就成为一项新的任务。为了适应反恐作战的特殊需求,陆战队于2001年10月组建了第4陆战队远征旅。该旅就是陆战队中专门执行反恐任务的部队,下辖反恐步兵营、处理生化武器部队(CBIRF)、陆战队安全警卫营(MSFB)和陆战队安全警备营(MSGB)。

第二侦察营营徽

反恐步兵营组织结构和陆战队其他步兵营基本一致,只是在部队训练科目中大大强化了反恐作战训练。

处理生化武器部队是美军防生化部队中唯一进行反恐及快速反应训练的部队,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处理各种恐怖袭击的生化武器,该部队编制人数380人,现驻扎在马里兰州的印第安纳。

安全警卫营营部驻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和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司令部在一起。海上警卫营的核心是舰队反恐安全保卫部队(FAST),共2个连分别驻扎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和约克镇。目前这2个连,共有13个排,每排约50人。在不久的将来将扩充到19个排,以进一步加强安全保卫营的实力。有1个FAST排驻日本横须贺,每半年和本土的FAST排轮换一次。FAST部队接受近战、狙击等特种战术强化训练,能熟练运用各种镇压暴动的非致命性武器。通常以4人为一组,执行反恐突击任务。但更多时候,FAST还是从事相对被动的安全保卫任务。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坦桑尼亚大使馆和2000年美国海军“科尔”号驱逐舰遭到恐怖组织袭击时,FAST均受命出动。

陆战队侦察连是“特种部队”中的“特种部队”

安全警卫营除FAST部队外,还有10个警卫连分别驻扎在美国本土华盛顿州班戈尔基地、佐治亚州金格斯基地、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基地、巴林、关塔那摩、冰岛、英国伦敦、意大利那不勒斯和西班牙罗塔等地。

安全警备营也就是陆上警卫分队,主要负责美国在全世界范围117个国家130多处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安全警备,下辖8个连,总编制人数1200人。在8个连中,A连驻德国法兰克福,负责前苏联诸国及土耳其地区;B连驻塞浦路斯的尼科西亚,负责中东和南亚地区;C连驻泰国曼谷,负责东亚和大洋洲地区;D连驻美国本土佛罗里达州福特·劳代尔堡,负责中、南美洲地区;E连驻德国法兰克福,负责西欧地区;F连驻南非比勒托利亚,负责南部非洲地区;G连驻象牙海岸的阿比让,负责北部非洲地区;H连驻德国法兰克福,负责东欧地区。

作战能力浅析

具备兵力投送能力是陆战队的一大特色,因为实施两栖登陆作战就是从海向陆的兵力投送,而陆战队兵力投送的力量相当可观。陆战队利用编制内的大量直升机和两栖运输工具,不但可以运送携带轻武器的人员,还可以运载包括主战坦克、自行火炮、牵引榴弹炮在内的重型装备,因而能迅速应对高强度作战,与敌重装部队展开战斗。这一优势是空降部队和其他快速反应部队所无法比肩的。陆战队以两栖登陆作战为核心,虽然具备重装备的投送能力,但是投送距离一般只是从海上到内陆约40公里左右,因此“腿短”是陆战队兵力投送的一大局限。

空地协同能力则是陆战队的一大强项,陆军和空军分属不同军种,有着各自不同的训练标准和武器装备,只有在战时才凑在一起,再怎么重视协同总是有几分欠缺的。但陆战队就完全不同了。陆战队本身的编制里就有航空部队,平时无论是在行政管理、装备采购还是训练演习,都是长期与地面部队同在一起,彼此之间的默契在战时就是异常宝贵的财富了,所以陆战队的空地协同能力一向大大高于陆空两军。而且陆战队航空队不仅有大量直升机,还装备着独一无二的AV-8B垂直起降攻击机,可以利用其优异的短距起降性能在临时开辟的野战机场上进行展开,紧随地面部队推进,提供及时有效的空中支援。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陆战队的AV-8B就曾经部署到距离前线仅60公里的野战机场,那里也是所有多国部队中最接近前线的机场。这样近的距离,不仅大大提高了攻击机的载弹量,而且缩短反应时间,空中支援的强度和力度自然就提高了。

正从V22飞机上进行跳伞训练的陆战队

比较起来,陆战队装甲作战能力稍稍逊色,虽然陆战队的装甲部队(一般叫坦克/两栖突击车部队)主力是陆战师所属的坦克营,规模远远大于一般陆军的坦克营,达到70辆主战坦克的规模。但是与之配合的两栖突击车火力弱、机动性差,无法随伴主战坦克实施装甲突击,更不适应远距离纵深突击,而远距离纵深突击恰恰是装甲部队的强项。因此,陆战队的装甲部队主要还是作为直接支援步兵和反坦克预备队。而反坦克作战的主力则是陆战队航空队的攻击直升机。1991年海湾战争,陆战队航空队的攻击直升机就曾创下了击毁97辆坦克和104辆装甲车的战绩。

炮战能力就是陆战队的软肋所在了。尽管每个陆战师都配属有炮兵团,装备的火炮数量也不算少,但是火炮性能比较落后,即使面对像伊拉克军队炮兵都丝毫没有优势,只能在低强度作战中发挥作用,真正高强度作战的火力支援主要还是靠陆战队的法宝——空中支援。

陆战队的步兵作战能力自然不容小觑,陆战师不用说了,不但在美军而且在全世界师级地面部队中都是规模最为庞大的,陆战团的兵力则比美国陆军旅的都多,陆战队营、连、排、班各级建制都要比陆军同级建制要大。这当然是与陆战队主要担负背水攻坚的艰巨任务有关,需要这样超大规模保证部队在遭遇较大伤亡情况下依然还能保持一定作战能力,因此陆战队步兵作战能力的特点,一是突击力强,二是持续作战能力强。而陆战队步兵编制大的同时也就配备了更多的武器,火力也比一般陆军同级建制要强,除了常规的机枪、步枪以外,陆战队还配备大量SMAW肩射多用途突击武器,能有效攻击土木工事和混凝土建筑。换言之,一般部队比较发怵的近战和巷战,陆战队都可以胜任。1993年美陆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的破街漏巷中铩羽而归,要是换了陆战队就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窘境。

后勤保障能力也是陆战队的优势,远征部队、远征旅和远征分队内都直接编有勤务支援大队,能分别为所在部队提供60天、30天和15天的后勤补给。再加上海上预置舰储存的补给物资和装备,陆战队的后勤保障能力远远要强过陆军。1991年海湾战争初期,陆战队就曾向陆军第82空降师提供过后勤支援。

陆战队的M1A1坦克

应该注意的是,一支部队的综合战斗力不仅要在这些看得见、算得出的硬件方面,更是要取决于团队精神、部队荣誉和战斗作风意志等软件方面,而这方面恰恰是陆战队最大的财富。陆战队历来重视团队精神和部队荣誉,是目前美军部队中唯一一支对新兵系统进行部队战史教育的军种。战斗作风顽强、意志坚韧是陆战队一贯的传统,这些“情商”因素对于部队战斗力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危急关头,往往这才是决定胜负的最后一个筹码,陆战队这个筹码的分量自然不在话下了。

陆战队炮兵主力装备M198牵引式155毫米榴弹炮

今日陆战队

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总兵力约19万人(另有后备役约9万人),海军陆战队总兵力约占美国武装部队总数的10%,相当于美国海军总兵力的25%。陆战队的现有兵力中军官约2万人,士兵约17万人,军官与士兵比例约为1:8.5。女军人约1万人,男女军人比例约为1:18。在全部19万员额中,司令部人员1500人,作战部队约14.5万人(其中勤务支援部队约3万人),支援机构员额约4.5万人,这三者占陆战队总兵力的比例分别为0.7%、76.3%和23.6%,此外还有近2万名文职人员。

200多年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实力总体是向着逐步发展的趋势进行的,但也有几起几落,这些起落变化都是紧随美国对外政策变化而变。1775年组建时,陆战队不过百十来号人,司令长官不过是个区区上尉,后来也不过发展到2个营,总兵力也只有300来人。1798年重建陆战队后,实力虽稍有扩充,但也从未超过5500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陆战队总兵力约为1.3万人,战争期间陆战队初步淬炼成形,战斗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出现了陆战队历史上最大编制的部队——陆战旅,而且成立了陆战队航空兵,还第一次出现陆战队女队员,最高峰时总兵力达到了7.5万人。战争结束后,由于美国逐步开始向海外扩展,不断介入亚洲、美洲一些国家的冲突,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马前卒,陆战队积极参与了这些“小型战争”,从中陆战队也积累了大量在两栖作战的本职任务之外例如反游击战之类的非传统作战经验,甚至陆战队战术专家还于1939年出版了一本《小型战争手册》。而60年后,陆战队在反恐怖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那时又是何其相似。正因为陆战队不断进行对外干预行动,其实力在战争结束后一直没有遭到大的削减,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陆战队还保持着约7万人的规模。

今日陆战队女兵的比例越来越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陆战队大显身手的时候,陆战队参与了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上的一系列登陆作战,陆战队的规模也因战争的需要而急剧膨胀。鼎盛时其作战部队达到6个陆战师和5个陆战队航空联队的惊人规模,总兵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2.3万人,陆战队总司令的军衔也在战争后期的1945年4月升到了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陆战队历史上发展的顶峰,不过涨得快、落得也快,战争结束后,陆战队就没有一战结束后未遭削减的好运,立即在大裁军的浪潮中进行了精简整编,1946年作战部队规模就立即缩减到了2个陆战师和2个陆战队航空联队,总兵力也锐减到15.5万人。1950年,陆战队总兵力更是降到了7.4万人,几乎又回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水平。1950年朝鲜爆发后,陆战队再次为美军高层所器重,实力迅速得到回升,至1952年其作战部队规模上升到3个陆战师和3个陆战队航空联队,总兵力也恢复到了23万人,朝鲜战争最高潮时,陆战队总兵力一度达到了26万人。也正是在朝鲜战争进行的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安全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海军陆战队的作战部队必须保持不少于3个陆战师和3个陆战队航空联队的水平。朝鲜战争结束后,由于有了法律保障,陆战队得以保持在3个陆战师和3个陆战队航空联队的规模,总兵力则稍有下降,保持在20万人左右。1964年美国介入越南战争,陆战队的实力又再次获得扩充,作战部队达到了4陆战师和3个陆战队航空联队,战争高潮时期总兵力甚至超过了朝鲜战争,达到了31.7万人。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军事上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加之陆战队在冷战时期原子弹和核潜艇当红的情况下,颇有几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意,实力也缩减到20万人以下,勉强保持在法律的最低规定线上。

1975年,是陆战队成立200周年。到那年为止,陆战队累计参加过陆战队的人已有300万人之众,而当时陆战队的总兵力却只有17万人,而且再次面临着是否能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作用的困惑与疑问。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美国军事改革的推进,陆战队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快速而有力的反应。陆战队充分发挥发挥自身的海空机动优势,凭借着反应灵敏、前沿部署、编制灵活、一专多能的诸多优势,成为应付“较小规模突发事件”的最佳部队。由此,开创了陆战队历史上又一段最为忙碌的时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可以这么说,只要牵涉到美国利益的地方,就能看到陆战队那个鹰、地球和铁锚的军徽,还有那些彪悍官兵的身影。

21世纪,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成为一支深受美国政府重视、时刻保持高度戒备随时能出动、并可以承担各种各样任务的应急应变之军。

海军陆战队最大的海外基地:冲绳岛基地

冲绳岛是琉球群岛中的第一大岛,位于日本九州岛和中国台湾岛之间的西太平洋上,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将我国的东海与太平洋隔开,也是日本西南方向的重要屏障,东邻美国西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基地关岛,北瞰千岛群岛和朝鲜半岛,南探巴士海峡,西窥中国台湾海峡及中国沿海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因此,在美军眼里,冲绳无疑是其“亚洲战略的基石”。以冲绳为中心环视亚太地区可以发现,与中国台湾省之间距离仅有640公里,与东京、汉城和马尼拉的距离基本相等(约1400公里)。从冲绳到朝鲜半岛,战斗机飞行时间不到2小时,舰艇航行也只要1天半时间。冲绳岛嘉手纳机场是美国在本土外具有快速反应作战能力的最大空军基地,从该基地起飞的战略轰炸机的空中作战半径4000公里,可以覆盖东南亚、中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美国驻冲绳第3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唯一常驻海外的部队,被美军称作可以“在夏威夷到好望角之间的广大地域内作出快速反应的部队”。有军事专家称:“能在4-7天内派遣到亚洲任何一个地方的美军机动部队只有驻扎在冲绳的海军陆战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80%左右的燃料和弹药都是由驻日美军基地提供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就下大力气兴建冲绳岛基地,经过多年经营,冲绳岛现已是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集中的基地群,既是美国战略空军的前进基地,海军的重要港湾,陆战队与空降兵的集结地域,又是美国在远东最大的补给基地。美军1950年宣布要把冲绳建成永久性基地。1965年3500名海军陆战队员由此出发参加越南战争。1992年美军被迫关闭其驻菲律宾基地后,冲绳在美驻西太平洋基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如今,冲绳岛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最大的军事基地。美军冲绳岛驻军约3.4万人,占美军在亚洲驻军的30%,占驻日美军总数的60%。美军在日本共有133处设施,在冲绳岛上就有41处。冲绳面积仅占日本全国面积的0.6%,但美军在冲绳军事基地的面积却占整个驻日基地面积的75%。冲绳岛现有主要基地设施30多处,分布在金武湾南北两大地区。北部地区主要是机动、两栖和空陆军训练基地,如面积最大的北部训练场、机降训练的伊江岛辅助机场和最大的实弹训练场汉森军营等。南部地区主要是作战、通信和后勤补给基地,如嘉手纳空军基地、中城湾海军基地、楚边通信站、嘉手纳弹药库和牧港勤务区等。

在冲绳岛的3.4万美军中,陆战队就占了约2万人,陆战队基地设施总面积占冲绳岛面积的10%,统称为“巴特勒军营”。

陆战队巴特勒军营,位于冲绳岛西南海岸,嘉手纳空军基地西南5公里的川崎市,面积80平方公里。基地内有科特尼军营、施瓦步军营、汉森军营、福斯特军营、全瑟军营。1945年启用,1957年成为美海军陆战队基地。在巴特勒军营中,驻有第3陆战远征部队司令部,第4、第12陆战炮团,第1航空联队司今部,第17陆战航空支援大队,第3部队勤务支援大队等单位。

普天间军用机场由美海军陆战队航空队使用,机场跑道长2743米,宽152米。此地驻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航空大队、第36航空大队等飞行部队,装备有AH-1攻击直升机、CH-53E运输直升机等,未来还将装备MV-22倾转旋翼机。

冲绳附近的白滩军港,因基地西南边的一片洁白沙滩而得名,是陆战队重要的作战和训练基地,也是驻冲绳美军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该军港位于胜连半岛的东南岸,占地面积1.58平方公里,可进泊驱逐舰、两栖舰等大型水面舰船和核动力攻击潜艇等。除陆上设施外,建有一个大型港池和A、B两座栈桥式码头。现有驻军:空军第18联队、第3陆战队远征部队、第3陆战师、第1陆军海军联合部队。白滩能作为美海军陆战队基地,除了冲绳岛本身的地理因素外,还由于该基地附近的水文条件、码头设施、地理环境等,更适于两栖兵力集结。

在冲绳岛基地以南平安座岛基地则是美国海军第3远征部队的勤务支援大队所在地。这个大队负责各种军需物资、军事装餐的补给和维修。通常情况下储备500万吨油料和可供1.65万人使用的军需物资,可以保证第3远征部队两个月作战的补给。

作为参与美国历次对外战争的急先锋,海军陆战队却出乎意料地很少在本土以外拥有海外基地。纵观整个陆战队的海外基地,最大的也就是日本冲绳和古巴的关塔那摩2处,其他几乎全部都在美国本土,这也反过来可以看出,陆战队的快速反应和兵力投送能力确实是相当出色的。 jo4+d6NnBizCaMhHePZOOYQzdCrPd67+ZGY2z9xDJdb4qrCMVFlaUSfmViYGt2Q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