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题1
福特主义的终结

我们无法想象,100多年前的1913年10月11日,亨利·福特的心情是怎样的?只能够猜想,当时福特的小伙伴们,对于这全球第一条生产流水线的问世会兴高采烈地庆贺,他们或许只看到了这对福特公司带来的巨大潜在利益,而不知这将对整个世界的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亨利·福特明白告知美国社会大众自己的愿景诉求是“让每一个家庭拥有一辆黑色的T型轿车”,但却绝对没有像现在项目论证报告一样分析或思考这对世界的意义。

理论界总是善于总结,而不是善于创造。他们将亨利·福特所开创的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称为“福特主义”;后来追加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称其为“新福特主义”;再后来虽然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生产制造领域仿佛只有用上“福特”的名字才能形成“主义”,于是就把它叫作“后福特主义”了。仅仅从理论界给出的这三个名词,我们就知道了福特和他那条生产黑色T型轿车的流水线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对生产制造业所产生的百年影响。

那福特主义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能让理论界和实业家们都如此钟情呢?我们先来聊聊福特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几大法宝。

一提到福特主义,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必然是那条生产流水线,那条代表大规模生产黑色T型轿车的生产流水线。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生产流水线,大大提升了全球生产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扩展了生产范围,并使得整个社会财富迅速积累。

当然,福特主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有形的生产线,要想使生产线高效运转,必须要有和它匹配的组织形式。在福特主义时代,组织形式是垂直型的。这种组织形式很简单,企业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正是这样一个金字塔形的垂直型组织形式,有力保障了福特流水线的高效作业。

有了生产流水线,有了垂直型组织,生产效率大为提升。但是为了更为深入地扩展生产范围、提升生产效率,将生产作业推向规模化,福特主义又创造了第三大法宝,那就是标准化。劳动标准化、设备标准化、作业单元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质量控制标准化,这一系列的标准化使得流水线上的作业分工达到了最细微的地步,也使产品生产真正实现了质量可控的大规模化。

在推出大规模生产、垂直型组织和标准化三大法宝之后,福特主义如日中天,对社会的影响巨大。福特汽车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各个部分都由福特公司来完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完备的各项功能,生产高度内部化,也就是每天都要按照固定的程序、固定的供应链、固定的流水线,生产固定的产品。生产的内部性比较严重,企业生产的边界很清晰,功能非常齐全。

正是由于生产内部化了、系统封闭化了,功能齐全化了,企业就必须进一步培育自身能力,完成产品的所有部分和环节,这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追求更大的规模效应,建立更高的生产进入壁垒。这样,大的生产者就能控制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卖方市场就形成了,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只能买什么。也正是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福特不无骄傲地提出:“我们福特只生产黑色T型轿车”,要知道一个“只”字显示出了多少豪情、多么高的控制者地位。那时,汽车还是稀缺产品,福特公司这种牛气冲天的生产者可以完全不考虑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而只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

随着标准化的推进,工人的劳动技能越来越固定、越来越刚性,工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已经物化成了福特主义的产品,甚至发展到了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机械化大生产虽然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工人只是生产的工具,被机器所异化,成了从属于机器系统的一部分,工人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创造性。当年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这部影片恰恰反映了这样的关系,前一段时期富士康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可以看作是这样的大规模生产导致的后果。

作业标准化、系统封闭化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产品的同质性比较强,生产者只有依靠不断扩大规模才能维持自己的市场话语权和利润,这也使得已经做大做强的企业就可能合谋限制产量并垄断高价,逐渐地将市场结构推向了寡头垄断型。

当然,随着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回报周期也就越来越长,这肯定会增大企业的风险,资方也必然会从各个方面降低成本,首当其冲的就会是降低薪水,这样一来,劳资双方就会越来越对立,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

正是在福特主义大范围兴起之后,这种劳资双方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产生了所谓的“新福特主义”。那个时期的企业主们纷纷要求减少国家、社会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建立更富弹性的劳动市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通过两种手段增加企业利润,一是减少员工工资,降低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成本;二是降低政府税收,减少企业税务成本。

正是在这种“新福特主义”理念的指导下,英美当时许多利润下降的企业就拒绝劳资集体谈判协议,降低劳工的相对收入,以提高自己的边际利润水平。英美两国政府也很配合地强调市场规则,弱化国家的角色,限制工会对劳动力这一要素的市场使用垄断权。

随着新福特主义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产品的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追求个性化,并且对同质化产品越来越排斥。应运而生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为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技术基础的同时,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这些不断凸显的个性化需求与以前福特主义时期那种僵化的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明显冲突,于是便催生了“后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注重满足个性化需求,坚持市场细分,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设计专业化很强的产品,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因而这个阶段强调的是精益生产和弹性专业化,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相比福特主义时期要频繁得多,某些产品只能一些部件机械化生产,而满足个性需求的那些部件往往需要技术含量很高的手工。相应的,企业的雇用制度也开始由单一岗位短期雇用变为多岗位长期雇用,工人在上班之余也有了更多的个人时间,同时企业也给了工人对剩余力量的分配权。企业也不像福特主义时期那样独自封闭完成产品生产的全部流程,而是通过多级分包网络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按照市场规则管理分包商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

由于这个时期遵从摩尔定律,也就是微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会翻一番这一规律,所以这个信息时代也叫作摩尔时代。企业的发展逐渐向互联网创新模式开始演化,特别强调熟练工人对复合技术的掌握,不再是简单化操作。例如日本的精益生产就验证了多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发生化学效应的可行性。企业内部轮岗制的出现,对岗位和流程进行重组,使工人得到了综合训练,工人的综合把握能力增强。重新组合后,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打通了,多岗位轮岗后,提高了员工对复杂技术整合的能力以及综合创造力,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当年福特在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条生产流水线时,他可能不会想到这种生产模式将在半个多世纪以后对远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福特主义在中国真正形成是在改革开放后,一直到1997年、1998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商品仍然比较短缺,直到加入了WTO,世界市场迅速打开,世界工厂逐步在中国成形,此时中国还在进行福特主义的大规模化生产。2008年危机已经表现出生产过剩,但房地产市场的膨胀,拉动了70多个相关行业的乘数效应,所以当时生产过剩的矛盾被暂时掩盖了,直到2012年后才明显感觉到制造业生产的严重过剩问题,当政策效应基本接近尾声的时候,才真正显现出来这种产能过剩的危机。近三十年的中国浓缩了百年福特主义时代的多种生产模式,也就是说,近三十年中国的生产模式呈现出的是泰勒制的生产、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摩尔主义、后摩尔主义同时并存的结构。

纵观从福特主义到新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发展的百年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后福特主义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的福特主义已经完全不同了。

首先,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福特主义的法宝之一就是大规模生产,而发展到后福特主义时期,就转向了大规模定制。显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产品的丰富以及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既要持续降低成本,又必须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反应,而大规模定制正好适应了企业必须采取的能同时提高效率又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战略。模块化是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关键,企业将大规模生产的模块化构建组合,并装配成可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被有机地结合在大规模定制这一生产方式中,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福特主义的法宝之二便是与生产流水线相匹配的垂直型组织,而发展到后福特主义时期,由于大规模定制和分包网络的出现,组织形式也必然向水平化转变。与传统的全能型大企业不同,新生产体系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从专业化的角度将原先属于企业内部的部分职能外包出去,使每个企业只专注于某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因而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相互协调来完成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被水平管理所替代。

最后,福特主义的法宝之三是标准化生产,而发展到后福特主义时期,由于大规模定制和分包网络的出现,标准化生产也逐渐让位于弹性生产。按照所谓的“新水桶原理”,企业总是用自己的优势部分与其他企业的强项相结合,组成灵活的单元或团体。也就是说,企业不再仅仅着眼于修补自己的短板,而是将自己水桶中最长的一块木板拿去和别人合作,共同去构造一个容积更大的水桶,然后从新的大水桶中分得自己的一部分,因而有效克服了传统福特主义只强调僵化的技术分工而不讲整合的缺陷。

以上三点又进一步带来了企业间关系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竞合型的市场结构。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分工和专业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企业无论有多雄厚的实力都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有效合作,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提高了,这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关系越来越明显。

当然,由于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不断扩大化,产品也开始逐渐过剩,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生产者决定论转向消费者主权论。在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时代,需求和消费力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企业不但要不断地运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去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而且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速度的革命。在这种被熊彼特称为“创造性毁灭”的创新竞争中,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欲望得到满足,效用获得最大化,而企业通过技术的完善和多功能机器的有效利用保证了足够的利润。但由于受到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其所取得的垄断地位只能是短暂的,并不能持续下去,这最终导致了福特主义走向终结。

对于福特主义终结的原因,我们认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人本主义的兴起。福特主义把人看作是机械作业体系的一个部分,没有把人的创造性和设备的可靠性进行有机结合,而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尊重人的自由,其实就是尊重人作为创造主体的自由。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讨厌被机器所异化,越来越讨厌自己成为大规模定制的一部分,越来越追求自我的个性。恰在此时,现代互联网技术又应运而生,既进一步推进了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又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关系,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开始由后福特主义时期的水平化转向网络化结构。在这种高效网络化结构当中,劳动者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后,有更多精力从事创新类的活动。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也促进了分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虚拟团队的出现使得知识分享网络化,而这种知识共享平台的网络化使得人们可以快速掌握技术,获得知识的时间成本及综合成本都大为降低。这些都促进了创新主体的成熟,导致了百年福特主义的终结,迎来了一个大众创新的崭新时代。

当然,福特主义虽然走向了终结之旅,但是它对整个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当我们再次审视亨利·福特当年所生产的黑色T型轿车时,心中依旧充满敬意,那是现代制造业的标志,那是超越经典的不朽传奇。 KLQKGCnNKaY7PDUHMy76yjY4UyWfENyS3+WaPD8eJpa4y2kgZVWO2Kywfw0S5W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