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题2
员工参与创新

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大家都坐过高铁,但是你知道高铁(或动车)为什么比火车跑得快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动力机制不同。一般火车的动力来自于车头发动机,拉着后面的很多车厢跑。高铁(或动车)的动力系统则分散在各个车厢,车头只是起到导向和控制作用,这就容易想象,多个动力系统的高铁(或动车)当然比只靠一个火车头提供动力的火车跑得快。

企业其实就像一列火车,企业的领导者就是火车头,员工则是后面的车厢。“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用语,火车头决定着火车的速度。然而,在高铁时代,这已经成为一句错误的“陈词滥调”,单纯地依靠火车头的火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速度的需要。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各个车厢的多动力机制,让火车变高铁。

企业也是一样,市场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李河君刚坐上中国首富的位置没几天,汉能薄膜发电股价就腰斩了;视频网站老大和老二(优酷和土豆)合并没多久,突然被不知名的乐视网甩开了几条街;仅仅春节两天时间,微信就绑定了个人银行卡2亿张,而支付宝为此却用了8年时间。在信息时代,企业的市场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除了创新,别无出路。单纯依靠“火车头”式的企业领导者的动力机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特别是企业创新的需要。企业要建立如同高铁一样的多动力机制,就必须鼓励员工参与创新,使其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你听说过3M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吗?或许你不了解,但你很可能直接或间接用过它的产品。3M公司营销60000多种产品,从砂纸、粘贴纸、胶黏剂,到隐形眼镜、心肺仪器、新潮的人造韧带,以及从反射路标到羊毛肥皂垫和几十种胶条,如防护胶带、超级捆绑胶带,甚至还有一次性尿片、再扣紧胶带等,其产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3M公司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核心价值观,视革新为其成长的道路,视新产品为其生命的血液 。其目标是,每年销售量的30%从前4年研制的产品中取得,这是令人吃惊的。但是更令人吃惊的是,它通常都能够成功。每年,3M公司都要开发200多种新产品。它那传奇般的注重创新的精神已使3M公司连续成为美国最受人羡慕的企业之一

3M公司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鼓励每一个员工创新。3M公司有个著名的“15%规则”——允许每个技术人员至多可用15%的工作时间“干私活”,即搞个人感兴趣的工作方案,不管这些方案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 。当员工产生一个有希望的构思时,3M公司就会组织一个由该构思的开发者,以及来自生产、销售、营销和法律等部门的志愿者,组成的“冒险队”。这个“冒险队”就是潜在产品的“保镖”,保护它免受公司苛刻的调查。“冒险队”的队员们持续培育产品,直到产品成功或者失败,然后回到各自原先的岗位上,继续搞新产品开发。3M公司知道,为了获得最大的成功,必须尝试成千上万种新产品构思,而要想获得成千上万种新产品构思,就必须让成千上万的员工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我们再来看看IBM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是没有官方的企业博客和推特账号的公司,IBM社会化媒体传播部门的亚当·克里斯坦森(Adam Christensen)这样说:“我们不需要一个企业博客,或者企业的推特账号,因为我们想让我们‘IBM人’汇集成企业博客和企业推特账号。”“在网络上,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来展现品牌的,那就是让员工先行。通过员工和消费者的交流互动,我们的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很多。” 这被称为IBM“去中心化”的社会化媒体策略,其本质就在于让员工参与创新

IBM没有创建企业博客或者是推特账号,但是,它拥有17000个内部博客,有10万雇员使用内部博客;有53000个会员活跃在socialblue上(一个员工版的Facebook);有上千个“IBM人”活跃在推特上;拥有上千个外部博客;有将近20万雇员在LinkedIn(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上;有50万人次参与公司的众包项目;有5万雇员在Facebook和LinkedIn的校友录上……

以IBM内部博客为例,在这个论坛里,员工们交流思想、促进对话,推广他们的一些项目。IBM内部的Wiki服务就像一个信息中心,每天都有上百万的访问人数。除此之外,公司的员工自创建的媒体图书馆总计有1100万下载量。IBM这种让员工参与创新的方式使其常年排在世界前列。

让员工参与创新是3M公司和IBM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这种行为在理论界叫作“全员创新”。创新2.0时代,创新不再只是企业研发人员的专利,而应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可以成为出色的创新源。值得注意的是,全员创新并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要求每个员工参与创新,而是强调员工的相互协作能力,自发地利用团体和集体的力量进行创新。

世蓝公司创始人特雷西·胡顿曾说过:“信息时代已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民主的纪元、一个参与和影响的纪元。”目前,每天全球互联网流量大约为1EB(即10亿GB),这意味着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可刻满1.88亿张DVD光盘。在变化如此迅速的商业社会,任何组织的领导者都越来越难掌握足够的信息,来独自做出最佳决策,特别是对于信息整合与分析要求最高的创新决策。因此,必然越来越依赖整个组织,尤其是普通员工的知识和视野。

首先,当组织的行动偏离了客户需求或需求发生变化时,一线员工通常是最先知道的,由此确保公司能及时发觉这些问题。

其次,团队成员可以形成协同力,把所有人的知识汇集起来形成新的备选方案。如今所谓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的身价和他们对于企业创新的价值都在迅速增加,一个实力有限的公司,或许无法吸引足够的这类人才,但完全可以通过组织设计,创造不同员工(尤其是上下级)一起工作和研发的机会。

再次,让员工参与创新,可以改善对备选方案的评估。大量关于参与性决策、建设性冲突与团队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参与会带来更多元化的视角,测试不同的想法,并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决策者选择最优的备选方案。

此外,员工参与还有助于改善员工对企业决策的执行力和支持度。由于不再把自己视为领导们决策的被动接受者甚至是试验品,员工们当然会更有动力去执行决策,也不太可能抵触自己参与制定的重大变革。从而,也能明显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减少离职。

员工参与创新能让企业受益良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员工的所有想法,企业还应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其一,让员工了解自己的企业。这是鼓励员工创新的首要前提。虽然员工一直在企业中工作,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非常熟悉,但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却不一定十分熟悉。由于企业和外界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的战略及规划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将这些变化的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员工,员工就会慢慢地落后于公司的发展。

其二,要区分创新意识和创新内容。员工的创新型建议,有90%是不切合实际的。实际上不光员工如此,经营者的创新想法,同样也有90%是不切合实际的。理解了这一点,经营者就没有必要抱怨员工的创新不切合实际了。之所以要保护员工的创新,是因为剩下的10%(甚至更少)的创新火花,就足以让企业保持发展的活力了

其三,要客观评价员工创新活动。对员工创新型建议,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体现着对员工的尊重。这种尊重本身就表示了对员工创新活动的支持。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即过分担心打击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而对一些自己并不十分认同的建议大加赞赏,结果员工信心十足地去实施,但后果却并不好,或者得不到进一步的人力、物力支持,使员工有种被愚弄的感觉。

当然,要鼓励工作职责以外的创新。员工所提的创新型建议,并不一定仅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职责之内,实际上每一个员工都有跨越自己工作限制、了解其他领域的愿望。在员工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应允许员工做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员工对其他工作提出的创新型建议,由于考虑问题所处的角度不同,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员工提出本职工作以外的创意,也体现了员工对公司的关心。 DC3ZqzdCOdCAPHG1pHguz61MmlsfNYvYhrnEoDqux7deV/P6stWriiny8DIsTV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