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寅十月七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着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
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吾国自东汉以后,除将印度所传来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中国佛法之许多特色。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今且举十宗而略述之。
唐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依法华、涅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八戒义。
唐时盛,南宋后衰,今渐兴。
依俱舍论而立。分别小乘名相甚精,为小乘之相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底,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
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论典而形成,并由印度传至中土。虽号称宗,然实不过二部论典之传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之间。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
唐初犹盛,以后衰。
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论师所著之唯识三十颂之解释而编纂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底也。
唐中叶后衰微,近复兴,学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谓“空”“有”二派也。
六朝时此土所立,以法华经为正依。至隋智者大师时极盛。其教义,较前二宗为玄妙。
隋唐时盛,至今不衰。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时而大备。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至可惜也。
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此土。斯宗虽不立文字,直明实相之理体。而有时却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时甚盛,今衰。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惟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说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说以叙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戊寅十月八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说。
或谓高深教义,难解难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辈常人欲学习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门,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无困难,速获实益耶?
案佛法宽广,有浅有深。故古代诸师,皆判“教相”以区别之。依唐圭峰禅师所撰华严原人论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
(二)小乘教
(三)大乘法相教
(四)大乘破相教
(五)一乘显性教
以此五教,分别浅深。若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惟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报应。或有解因果报应者,亦惟知今生之现报而已。若如是者,现生有恶人富而善人贫,恶人寿而善人夭,恶人多子孙而善人绝嗣,是何故欤?因是佛为此辈人,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业报及善恶因果分为二章详述之。
一、三世业报
三世业报者,现报、生报、后报也。
(一)现报: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
(二)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
(三)后报: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
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惟应力行善业,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
二、善恶因果
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道也。
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者,即修习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
(四)妄言
(五)两舌
(六)恶口
(七)绮语
(八)悭贪
(九)嗔恚
(十)邪见
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十)邪见……生邪见家、其心谄曲
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善,即救护生命等也。
(一)不杀生:救护生命
(二)不偷盗:给施资财
(三)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说诚实言
(五)不两舌:和合彼此
(六)不恶口:善言安慰
(七)不绮语:作利益语
(八)不悭贪:常怀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悯
(十)不邪见:正信因果
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重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惟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
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惟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令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惟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