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周易》又称《易经》,不过《易经》也可指《周易》的卦爻辞,《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不包括《易传》,即《十翼》。因此,称《周易》就可把经和传都包括进去。再说《周易》的名称来源较早,《周礼·春官·大卜》里就称《周易》,历来有关《周易》的著作也大都称《周易》,如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的《周易正义》,唐李鼎祚撰集的《周易集解》,宋朱熹撰的《周易本义》,因此书名还是称《周易》。

周易释名

“周易”一名,有几种不同解释。

先说“周”,有两种解释:

(一)《周易正义》孔颖达《论三代易名》引郑玄《易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姚配中《周易姚氏学》:“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云:‘知周乎万物。’又云:‘周流六虚。’盖《易》之为书,始终本末,上下四旁,无所不周,故云周也。”

(二)周为周代说。《周易正义》孔颖达《论三代易名》:“《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 ’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朱熹《周易本义·周易上经》注:“周,代名也。《易》,书名也。”

按《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见韩宣子来鲁国聘问时,只有《易象》,即只有《易》卜卦爻辞,还没有“十翼”,他把《易象》与《鲁春秋》都称为《周礼》,这个周当然是代名,所以《周易》之周是代名,孔颖达和朱熹的话是正确的。至于周遍的说法,姚配中引《系辞》的话是后起之说,在《易象》里还没有,不能用来解释“周”字。

再看《易》字的意义有四说,见黄优仕《周易名义考》:

“(一)易由蜥蜴得名说。此说始于许慎。考许氏《说文解字》曰:‘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容斋随笔》曰:‘易者守宫是矣,亦名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

“(二)日月为易说。纬书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参同契》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三)变易说。传序云:‘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书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孔颖达曰:‘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四)一易三义说。《乾凿度》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郑康成曰:‘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按蜥蜴亦称壁虎,雄体青绿色,背面有黑色直纹数条,雌色淡褐,体侧各有直纹一条,并非“身色无恒,日十二变”。说取它的变来“以易名经”,完全不确。又“日月为易”说,认为“易”字为“日月”两字构成。按“易”字并不是日月两字合成,二说亦属附会。又变易说亦有问题,似本于《易传》的说法,《易传》是后起之说。《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看见的《易象》还没有《易传》,已经称《易》,可见《易》的取名早于《易传》。又“一易三义说”,更是后起。三义中简易的易,读去声,与易的读入声不合。因此,这四说似乎都不可信。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提出一种新说:

《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骏谓“三易”之“易”读若觋,《周易》之“易”读若阳。夏后首《艮》,故曰《连山》,商人首《坤》,故曰《归藏》,周人首《乾》,故曰《周易》。周者 (周遍之周)之借字,易者昜(阳)之误字也。帀(周匝)六爻皆昜,故曰“ 昜”。

朱骏声从《周礼》讲太卜掌三《易》来讲,三《易》就是夏《易》以《艮》卦为首,《艮》是山,所以称《连山》;商《易》以《坤》卦为首,《坤》是地,地归藏万物,所以称为《归藏》;周《易》以《乾》卦为首,《乾》卦 六爻都是阳爻,周遍六爻都是阳,所以称为“周阳”,作“周易”是错的。就三《易》讲,他认为“三易之易读若觋”。觋,音檄,指易巫,是掌管龟卜的。照朱骏声的说法,那末“易”当改作“觋”,指男巫。按《说文》“觋,能斋宿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那末觋是男巫。管龟卜的另有太卜,不归男巫管。朱骏声的说法也不可信。

近人吴汝纶《易说》:“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说之,皆非。”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论周易二字本诂》引吴汝纶说。又称:“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照吴汝纶说,易本指龟卜,因称卜官为易,这是《祭义》中的易字。后来用蓍草占吉凶代龟卜,因称蓍占为易。《史记·大宛传》和《礼书》中的易即指蓍占。但龟卜似不称易,此说还有可疑。如《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兆之法”,这是看炙龟甲的兆纹,是龟卜,称“三兆”,不称“三易”。又说他“掌三易之法”,那才称“三易”。是太卜既掌龟卜,又掌蓍占。当时看重龟卜,所以称他为“太卜”,不称“太占”。但他已多用占,所以又称他为“易”,“易”指他掌“三易”说的。先有“三易”,才称掌“三易”的官为“易”,那末“三易”的取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王弼注:“‘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龟’,易,官名。《周礼》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这是说先有“作易”,后有“易官”,易官即太卜,掌管三兆、三易、三梦之占。再看《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这指太卜掌管的龟卜,龟卜炙龟壳看裂纹,有似玉纹,有似瓦器纹,有似原田纹。兆数有百二十,兆辞有千二百,即一兆有十个辞。这部记兆数兆辞的书当称兆。再看下文:“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王弼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因为龟卜太繁,有百二十体、千二百颂,改用蓍草就简化了,把百二十体简成六十四卦,把千二百的兆辞简化为三百八十四爻辞。但蓍占要经过揲蓍变易之数,见《系辞上传》,经过这种变易,所以称易。那末说易的取名本于变易是对的,不过不应用《易传》来作说明。吴汝纶因为《易传》是后出,不信变易说,改用易官说,不知先有“作易”说,后有“易官”说。用“易官”说来释易,仍不能说明命名的用意。朱骏声也不相信用《易传》来释易,因此要把《周易》改成“周阳”,更不合了。

卦爻和卦爻辞

筮占和八卦

《周易》的上经是三十个卦爻辞,下经是三十四个卦爻辞,所以《周易》的经是六十四个卦爻辞构成的。六十四卦是从八卦演化出来的。八卦的每一卦是由三个爻构成的。爻和卦又是怎样来的呢?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 以象男根,分而为二( )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

跟郭沫若的说法不同的,是汪宁生《八卦起源》。他调查西南少数民族的占卜法,有与《周易》相似,并不牵涉到生殖器崇拜。他说:

与古代筮法最相似的还要算四川凉山彝族的占卜方法,名叫“雷夫孜”。“毕摩”(彝族巫师)取细竹或草杆一束,握于左手,右手随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之数是奇是偶。如此共行三次,即可得三个数字。根据这三个数是奇是偶及先后排列,判断“打冤家”、出行、婚丧等事。

由于数分二种而卜必三次,故有八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情况,何者为吉,何者为凶,是因事而异的。

偶偶偶——不分胜负(中平)。

奇奇奇——非胜即败,胜则大胜,败则大败(中平)。

偶奇奇——战斗不大顺利(下)。

奇偶偶——战必败,损失大(下下)。

偶奇偶——战斗无大不利(中平)。

奇偶奇——战必胜,掳获必多(上)。

偶偶奇——战斗有胜利希望(上)。

奇奇偶——战斗与否,无甚影响(平)。

古代的筮法很明显属于“数卜法”的一种。所谓重卦,就是六十四卦,所谓画卦,应只有八卦。重卦的筮法,即用蓍草四十九根一分为二,每各除去四的倍数,视其余数是九、七,还是六、八,决定是阳爻还是阴爻,共卜六次,每卦包括六爻。画卦的筮法,必然和彝族“雷夫孜”法一样,是只卜三次,每卦包括三爻。排列起来,就和“雷夫孜”法一样,只能有八种可能排列情况,即只有八种卦象。每次所得的奇数或偶数究竟如何来表示呢?最简单的也是最自然的办法,当然就是用一画代表奇数,用二画代表偶数。我想,这就是阳爻( )和阴爻( )的由来,这就是八卦的由来(奇奇奇是乾卦 ,偶偶偶是坤卦 等等)。

总之,八卦原不过是古代巫师举行筮法时所用的一种表数符号。它既不是文字,又与男女生殖器无关,当然更不是龟卜的兆纹所演化。像《周易》所代表那样复杂的筮法是很晚的东西。

这里指出八卦中的阳爻和阴爻,不过表示占筮时所得的奇数和偶数,和生殖器无关。每卦三爻,表示占筮三次,得到三个奇偶数。分为奇偶,又要占筮三次,就可得到八种不同的符号,即成为八卦。

八卦又怎么代表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事物呢?庞朴《八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原说》:

我们如果设想,在八卦之前,有一种观念,有一种思想资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水、火、土。八卦出现以后,继承了这种资料,并适应于八卦的“八”数,把它扩展为八种,有无可能呢?

为证明这一论点,先来过细检查一下天、地、山、泽、雷、风、水、火。这八种东西中,火与雷本是相通的。《左传·僖公十五年》记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 之《睽》 ,《归妹》的上卦震变为《睽》卦的上卦离。史苏占之曰:“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就是说,从卦名来说,震是震(震指雷),离是离(离指火),二者互异;但从它们所象征的东西即卦象来看,“震之离,亦离之震”,并无多少不同,“为雷为火”,基本一样。

再看地与山。《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陈侯使周史筮公子完生命运,遇《观》 之《否》 ,《观》的上巽下坤,变为《否》的上乾下坤。占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这两个卦里都没有山象,但占辞里冒出一个山来。……其实,坤是土,也是山。占辞的“山也”,原是指《否》的下卦坤而言,……所以,在《左传》“易”说中,地与山也是相通的,它透露了卦象的一些渊源。剩下的四种东西中,水与泽,虽无文献上的根据,但说它们相通,想来并无大碍。天与风,可否认为都是气的变形呢?“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风本是气,总能说得过去。至于天,后来有气之轻清者为天的说法。……因此,八卦所象征的八种元素,归并起来只是四种:气、水、火、土。

这四种元素,在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里,都曾被当做世界的本位,看来并非偶然。因为它们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着人们发生了思考自然界之所以的时候,可说是不假思索地、也无法超脱地以自己为标准,想象整个世界的存在也离不开它们,于是便认定它们为万物之产生、构成,最后又复归而去的东西,即认为它们是世界的本原。

筮法和阳九阴六

由奇偶两数的占卜三次,就形成八卦。奇偶数转为阴阳,占卜三次转为六次,这就有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分阴阳,阴爻 称六,阳爻 称九,这又是怎么来的?这可以跟上文谈到凉山彝族的“雷夫孜”,联系到筮法来看,筮法见于《易·系辞传上》,所谓“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即三变成一爻,十八变成六爻,六爻即成一卦。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筮法新考》,先讲三变成一爻。

一变 以四十九策演之如下:

一演 将四十九策任意分为两部分,即“分而为二以象两(天地)”。

二演 从一部分中取出一策放在中间,即“挂一以象三(天、地、人)”。

三演 将挂余之策,每四策为一组数之,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四演 数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夹之指间,即“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演 取另一部分,每四策为一组数之,即“再揲之以四”。

六演 数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夹之指间,即再“归奇于扐”。

七演 取指间所夹之策而挂之,所谓“再扐而后挂”。

右一演毕,其结果有两种:一,余四十四策。二,余四十策。

二变 以一变所余之策,再照一变作七演。二变毕,其结果有三种:一,余四十策。二,余三十六策。三,余三十二策。

三变 以二变所余之策演之如一变,右三变毕,其结果有四种:一,余三十六策,九揲之数,是为九,为老阳,是为可变之阳爻。二,余三十二策,八揲之数,是为八,是为少阴,是为不变之阴爻。三,余二十八策,七揲之数,是为七,是为少阳,是为不变之阳爻。四,余二十四策,六揲之数,是为六,是为老阴,是为可变之阴爻。

这样经过三变得出一爻,经过十八变得出六爻,成一卦。再说经过三变,它的结果有四种,即老阳为九,少阳为七,老阴为六,少阴为八,这即是四营。但一卦六爻,分阴爻为六,阳爻为九,却没有七、八,这是为什么?按《周易正义·乾》“初九”《正义》:“但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七八是属于不变的阳爻、阴爻,九六是属于可变的阳爻、阴爻。在占蓍时,先求得六爻成一卦,再从这一卦中求得变爻,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蓍陈敬仲遇《观》 之《否》 ,即先求得《观》卦,再从《观》卦中求出变爻来,用《否》跟《观》比,只有倒数第四爻不同,即倒数第四爻从阳爻变成阴爻,即看《观》卦的六四爻辞来定吉凶。在占蓍时要看变爻,所以只称九六了。

一卦有六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讲到这六爻的次第时,是倒数的。如《乾》卦 ,初九是倒数第一个阳爻,九二是倒数第二个阳爻。为什么倒数而不从上到下地顺数呢?《说卦》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因为数过去的事都是顺着时间数的,从远到近,象说夏、商、周,是顺着时间数下来的。《易》是讲未来的事,是从近推到远,如从今年推到明年后年,是逆推上去的,是“知来者逆”,所以《易》的六爻是倒数上去的。

卦爻和卦爻辞产生的时代

《易·系辞传下》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这里说的包牺,即伏羲。这里说八卦是伏羲创作的。这里又说伏羲按照《离》卦的形象作网,来捕捉鸟兽和鱼。这个《离》不是八卦中的离,是六十四卦中的《离》卦。因为八卦中的离是象火,根据火的形象不能创作出网来,只有根据六十四卦中的《离》卦才能创作出网来(见《系辞传下》注)。这说明这里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创作的。

李镜池《周易的作者问题》里说:

传统的说法,《周易》的作者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就是伏羲画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即作六十四卦和卦爻辞),和孔子作“《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的《易传》。伏羲作八卦之说,是根据《系辞传》,但《系辞传》没有肯定文王演《易》,只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肯定文王作《易》、孔子作《易传》的是司马迁。《史记》的《周本纪》、《日者列传》和《报任少卿书》都说文王演《易》。《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自从这位权威的史学家这么一说,遂成定论,二千年来,怀疑的很少。……

至于《周易》的作者,是比较难于确定的问题。关于作者,我们以为《系辞传》所说的比司马迁的肯定较为合理。所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只就它的时代背景说,至作者姓名则不能确指。这是根据卦爻辞得出来的论断。而所谓伏羲,也并非实指其人,伏羲和上古的一些帝王如有巢、燧人、神农等,不过是学者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程序上拟想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只代表时代。所谓伏羲作八卦,只意味着八卦的来源很古远而已。……顾颉刚先生根据卦爻辞所载故事,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证明是出于文王之后,文王不可能见到这些事迹,也就有力地反证这个传统说法的错误。……

关于作者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易经》卦爻辞是编纂成的,有编者,姓名失传,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即《周礼·春官·宗伯》所说“掌三《易》”的人。编纂时间约在西周中后期。

易传的象数说 [1]

《周易》卦爻辞后面附有《彖传》《象传》,就是《易传》的两种,各分上下,合成四篇。这四篇用象数来解释卦爻辞。象指卦象和卦位,即八卦和六十四卦所象的事物及其位置关系;也指爻象,即六十四卦中阴爻阳爻所象之事物。数指阴阳数及爻数,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又每卦六爻的位次表明事物的位置关系。

《周礼·春官·大卜》称“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经卦指八卦,别卦即重之为六十四卦。八卦分阴阳两类:乾( )、震( )、坎( )、艮( )为阳卦,因为这四卦是用三画及五画组成,三与五都是奇数,奇数是阳,故称阳卦。坤( )、巽( )、离( )、兑( )是阴卦,因为这四卦用六画及四画组成,六与四是偶数,偶为阴,所以这四卦是阴卦。《易传》又以阳为刚,阴为柔,《彖传》因此以阳卦象刚性之物,以阴卦象柔性之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八卦的基本卦象。八卦除了基本卦象外,还有引申卦象,见于《说卦》,不再列举了。《象传》解释卦辞时,也用引申卦象。像《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指乾象,“健”也指乾象,“君子”也指乾象。以“乾为“天”是基本卦象,以“乾”为“健”为“君子”是引申卦象。

再说卦位,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即两经卦合为一别卦,共有六位。

(一)异卦相重是上下之位。如《蒙》( ),坎下艮上,水下山上。“《象》曰:‘山下出泉,《蒙》。’”“山下出泉”,即从山上水下的位来的。

(二)异卦相重是内外之位。如《明夷》( ),离下坤上,火内地外。“《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火是内文明,地是外柔顺。

(三)异卦相重是前后之位。如《需》( ),乾下坎上,健下险上。“《彖》曰:‘《需》,须下,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即险前健后。

(四)异卦相重是平列之位。如《屯》( ),震下坎上,雷下水上。“《彖》曰:‘雷雨之动满盈。’”雷雨并称,乃平列关系。

(五)同卦相重是重复之位。如《巽》( ),巽上巽下。“《彖》曰:‘重巽以申命。’”巽为教命,重复申命。

(六)同卦相重而不分其位。如《乾》( ),乾上乾下,《彖传》只释《乾》为天。

再看爻象与爻数。爻分 阳爻, 阴爻,阳爻象阳性,阴爻象阴性。如《说卦》:“《震》( )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 )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一索”指一数,《震》卦倒数第一是 阳爻,故以 象长男。《巽》卦倒数第一是 阴爻,故以 象长女。这就是爻象。

再说爻数或爻位,每卦六爻,从倒数上去,倒数第一爻称“初”,倒数第二、三、四、五爻称二、三、四、五,最上一爻称上。六爻中,“上”与“五”象天,以“五”为天位。“初”与“二”象地,“二”为地位。“三”与“四”象人,“三”为人位。六爻由上下两卦合成,每卦各分上位、中位、下位。位子相同的两爻称同位。六爻以“初”“三”“五”为奇数,“奇”为阳,故为阳爻。以“二”“四”“六”为偶数,偶为阴,故为阴爻。

六爻以阳爻为刚,阴爻为柔,刚柔之间构成种种关系。

(一)刚柔相应 如《比》( ):“不宁方来。”《彖》曰:“上下应也。”倒数第五爻为阳爻,为刚,上下五爻皆为阴爻,为柔。卦辞说:“不安宁的方国(侯国)来了。”《易传》说:“上下应也。”上指九五的阳爻,为天子。下指不安宁的侯国,应天子的号召来了。这就是刚柔相应。如《小畜》( ),《彖》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六四是阴爻,是柔。四是偶数,是阴位,阴爻居阴位,所以称得位。上下五爻都是阳爻,为刚。由于阴爻得位,所以上下五爻都和它相应,即刚柔相应。又《恒》( ),《彖》曰:“刚柔皆应。”这卦的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阴阳相反,如初六与九四、九二与六五、九三与上六,皆一阴一阳相对,即同位的一阴配一阳,一阳配一阴,刚柔相应。

(二)刚柔相敌与相胜 如《艮》( ),《彖》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艮》卦的上三爻与下三爻阴阳相同,即相敌对而不是相呼应,所以称“上下敌应”,即上下相应的爻是相敌对的,阳爻对阳爻,阴爻对阴爻,不是相助的。如《夬》( ),《彖》曰:“刚决柔也。”上爻是阴爻,下五爻都是阳爻,阳爻势强,能胜过阴爻,是刚胜柔。如《剥》( ),《彖》曰:“柔变刚也。”上爻是阳爻,下五爻都是阴爻,阴爻势盛,能胜过阳爻,是柔胜刚。

(三)刚柔位当与位不当 如《既济》( ),《彖》曰:“刚柔正而位当也。”这卦倒数的初、三、五是奇数,是阳位,都是阳爻,是阳爻得阳位。这卦倒数的二、四、六都是偶数,是阴位,都是阴爻,是阴爻得阴位,所以说“刚柔正而位当”,所以是成功。又《未济》( ),《彖》曰:“虽不当位,刚柔应也。”这卦倒数的初、三、五是偶数,是阴位,都是阴爻,是阴爻不当位。这卦倒数的二、四、六是奇数,是阳位,都是阳爻,是阳爻不当位,所以未济,未成功。但这卦的上卦三爻与下卦三爻一阳一阴相对,即刚柔相应,所以还是“亨”的。

(四)刚柔得中与得尊 一卦分上下两卦,下卦的中为二,上卦的中为五。得下卦之中为得中,得上卦之中为得中又得尊,因它又为尊位。有双刚得中,如《乾》( )九二,《文言》曰:“龙,德而正中者也。”九二是阳爻,居中位,称有中正之德,是好的。但九二:“见龙在田。”因为九二是阳爻居阴位,是不当位,好比贤人在田野不得位。《乾》卦九五:“飞龙在天。”《文言》:“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九五是阳爻居阳位,又得中。九五又是尊位,比君位,所以称“位乎天德”。有一刚得中得尊,如《渐》( ),《彖》曰:“其位,刚得中也。”这卦的九五是阳爻,得位得中得尊,这个阳爻以刚得中位,又居君位,所以《彖》又说:“可以正邦也。”因居君位,“可以正邦”。有一柔得中,如《同人》( ),《彖》曰:“柔得位得中。”这卦的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得中位,所以称“柔得位得中”。但“六二:同人于宗,吝”。因为是柔,虽得中,还是吝,有困难。有双柔得中,如《小过》( ),《彖》曰:“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六二是阴爻,得阴位,得中,所以是“柔得中”,办小事吉。六五也是阴爻,阴爻居阳位,不得位,使阳爻失位失中也失尊位,所以不可办大事,阴爻居尊位,还是不能办大事。又刚柔得位得中,如《观》( ),《彖》曰:“中正以观天下。”这卦六二是阴爻,居阴位,得中。九五是阳爻,居阳位,得中,得尊位,所以“中正以观天下”。刚柔都得位得中,是好的。这样看来,在卦爻辞中,阴爻和阳爻是否得位、得中、得尊,是有各种关系的。这里也反映出当时尊君和重男轻女的时代局限。

易传产生的时代

李镜池《周易的作者问题》里又说:

《易传》七种十篇(《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从内容思想看,可以推定出于儒家后学之手。写作时期,约在战国后期到汉初。

《易传》既不是一个人所作,写作的时代亦有先后,可以分别作些探讨。

《彖传》《象传》之作者

王开府《周易经传著作问题初探》说:

《彖》《象传》,今古文家皆以为孔子所作。……然《彖》《象》之作,孔子未曾言,孔门弟子未曾言,即《系辞》亦未曾言。

《彖传》于《革》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武革命之说起于战国,见于《孟子》,则《彖传》非孔子所作,直是孟子以后之人所为。

《象传》于《艮》云:“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亦云:“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若《象传》为孔子作,则孔门弟子辑《论语》时,何以误孔子之言为曾子之言。《论语》信不误,则《象传》非孔子所作,直是曾子以后之人所为。……

……《彖传》《象传》二者之不同,亦有数端:

1. 所含思想之不同。

《彖传》有儒家思想: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彖》)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彖》)……

然亦受道家影响:……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彖》)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彖》)

而《象传》则全为儒家思想:

君子以果行育德。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2. 思想表达方式之不同。

《彖传》重在释卦义卦辞,偶见议论。《象传》则每卦之下,以“君子以”“先王以”之形式,系统化以出议论,所言不出伦理与政治。

3. 释经之义不同。

《临·彖》曰:“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坎·彖》曰:“‘维心亨’,乃以刚中也。”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4.《象传》释爻,多望文生训,敷衍字句。

爻辞:“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师》)

《象传》:“‘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爻辞:“初六:……终来有它,吉。”(《比》)

《象传》:“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由上观之,《彖》《象》之作者,显非一人。……

《彖》《象》《文言》《系辞传》产生的时代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的《易大传著作年代新考》说:

《礼记·乐记》有这样一段话:“天尊地卑,君臣定矣。……”这和《系辞上》首段大体相同。《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系辞》在这里是讲天地和万物的秩序和变化,写得比较自然。《乐记》此段从天地讲到礼乐,讲得比较牵强,看来是《乐记》引用《系辞》的文句而稍加改变。《隋书·音乐志》引沈约说:“《乐记》取《公孙尼子》。”《公孙尼子》总是战国时代作品。《系辞》必在《公孙尼子》之前,是没有疑问的。

宋玉《小言赋》:“且一阴一阳,道之所贵;小往大来,剥复之类也。是故卑高相配而天地位,三光并照则小大备。”这显然是引述《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语意。宋玉赋引过《系辞》的文句,足以证明《系辞》的年代不可能晚于战国。

《荀子·大略篇》说:“《易》之《咸》,见夫妇。……”……《大略篇》不是一篇系统的论文,而是一篇资料摘录,……这条开端三字是“《易》之《咸》”,这就足以表明,这条正是引述《周易》中《彖传》的文句而加以发挥。

根据以上的论证,可以断定:《系辞》和《彖传》基本上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但究竟是战国时代哪个时期的作品呢?这还须作进一步考察。

……第一,《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肯定了天地的尊卑高下的关系。而《庄子·天下》篇所载惠施《历物》之意十事,第三条是“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指出天地的高下关系是相对的。从思想演变来看,惠子的“天与地卑”正是《系辞上》“天尊地卑”的反命题,所以,应该肯定,《系辞》的基本部分在惠子以前就有了。

第二,《系辞上》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以太极为最高的实体。而《庄子·大宗师》篇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把道凌驾于太极之上。这是对于“易有太极”的反命题。所以,《系辞》的这部分文字应在《庄子·大宗师》篇之前。

……老子最先提出了“道”的范畴,……“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字应读为太。……《易大传》的太极,当是受老子影响而略变其说。《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之前。……

如上所说,我们可以断定,《系辞》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的作品,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关于《文言》和《象传》,没有直接材料。《文言》与《系辞》相类,《象传》与《彖传》相类,应当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从《象传》的内容看,可能较《彖传》晚些。

《说卦》《序卦》《杂卦》产生的时代

张岱年《易大传著作年代新考》中又称:

……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隋书·经籍志》说:“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这又认为《说卦》《序卦》《杂卦》都是宣帝时发现的。但是,《淮南子》已引过《序卦》,司马迁已提到《说卦》,近年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有《系辞》,那《系辞》中包括通行本《说卦》的一段。这都可证《隋书·经籍志》之说是不可凭信的。王充所说增益“一篇”,是正确的。这一篇当是《杂卦》。

周易的思想

卦爻和卦爻辞的思想

上文指出气、水、火、土这四大元素,在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里,都曾被当作世界的本原。八卦就是气、水、火、土的演化。不论八卦是不是气、水、火、土的演化,总之用八卦来指八种事物。这八种事物,又分成四组,如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这四组中有对立的,如天与地、水与火;有相关的,如雷与风、山与泽。再加上八卦卦和爻因画数的奇偶分为阳奇阴偶的种种变化。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在《易经和洪范的思想》里,把《易经》的哲学思想分为三个方面:

(一)观物取象的观念

《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这八种自然物中,天地又是总根源,天地为父母,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

《易经》认为自然界也与人和动物一样,由两性(阴阳)产生的。……《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 )阳( )两个基本范畴,它对后来的哲学、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阳性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阴性这些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世界就是在两种对抗性的物质势力(阴阳)运动推移之下孳生着、发展着。……

(二)万物交感的观念

万物在阴阳两势力的推动、矛盾中产生变化,变化的过程是通过交感。这一观念的形成,也可能由于男女交感产生子女的普遍现象概括出来的原则。

《易经》所谓“吉”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两卦具有交感的性质的;所谓“凶”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两卦不具有交感性质的。《易经》占卜问吉凶祸福,本身就是迷信,但是《易经》对于吉凶的解释,却包含了当时人们对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学见解。《易经》善于从交感的观点观察万物的动静变化,并认为凡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是吉的,有前途的,因为它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原则。

如《泰》卦( )的象是地在上,天在下,实际上是天在上,地在下,天气属阳,地气属阴。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就象征着天和地的交感变化。与此相反,如《否》卦( )的象,是天在上,地在下,天本来就在上,地本来就在下,这种情况不会引起上下交感易位的变化。不交感,没有变动,事物就没有发展前途,所以《否》卦就不如《泰》卦吉。《泰》卦和《否》卦是一个对立面,一吉一凶。吉和凶的根据是变和不变,交感和不交感。它通过宗教迷信的形式,反映出极其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三)发展变化的观念

变化发展的观念也是贯串在《易经》中的一个基本思想。《易经》的作者认为世界上没有东西不在变化,变化着的事物有它发展的阶段。《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都作出一般原则的说明。他们认为事物刚开始时,变化的迹象还不显著,继续发展下去,变化就深刻化、剧烈化,发展到最后阶段,超过了它最适宜发展的阶段,它就带来了相反的结果。事物本来是有前途的,过了它的极限,它反而没有前途了。……《易经》《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一物极必反的原则,因为它包含着辩证法的真理,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得到更多人的相信。……

易传的思想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其中论到《易传》的思想,分本体论、辩证法、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摘要如下。

《易大传》的本体论学说

《易大传》是《周易》上下经的解说,但它的解说却不一定合乎《周易》古经的原意。《易大传》在解说古经时提出了若干关于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论,可以说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

《易大传》中的宇宙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今试就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甲)太极、乾元、坤元的意义

《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太极即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系辞上》以太极为天地的根源,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

《彖上》提出“乾元”“坤元”的学说。……乾元可解为阳气之始,坤元可解为阴气之始(《九家易》说:“元者气之始也。”这是汉儒旧说)。《彖上》以乾元、坤元即阳气、阴气为万物“资始”“资生”的根源,这也是唯物论的观点。……《易大传》中的万物起源论是一种简单朴素的唯物论。

(乙)易,道,神,天

……《系辞》中的易字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指自然变化,一指易卦或易象,即《周易》上下经一书,另一意义即简易之易。第一项是最重要的。《系辞》肯定自然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这有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肯定运动变化的客观实在性。……乃是一种重要的唯物论观点。

“道”也是《系辞》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内容是一阴一阳,有阴有阳才有所谓道;阴阳未分的统一体“太极”应比道更为根本。所以,在《易大传》的理论体系中,最高范畴应该是“易”,是“太极”,其次才是道。这样的理论体系应属于唯物论。

……《易大传》中的神字有不同的意义:一是指万物的微妙变化,即“阴阳不测之谓神”。二是指人的智慧、德行的最高境界,如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系辞上》)……三是指易卦预知未来的奇妙作用,如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三项意义中,第一项意义是根本的。……

在《易大传》中,天字屡见。多数的天字指自然之天,少数的天字表示有意志的天。……既表现了唯物论的倾向,又保留了古代原始宗教天降祸福的思想。……

(丙)“易与天地准”的世界图式论思想

《系辞》中对于《易经》的说明,主要有两点:第一,肯定《易经》的卦象是仿效、摹写天地万物的实际情况的;第二,强调《易经》的卦爻体系包罗万象,包括了天地万物的一切道理而无所遗漏。这第一点是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的;第二点就是认为《易经》的卦爻体系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不可违离的图式,可以说是一种世界图式论,因而也就完全陷入于唯心论之中。

《易大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易大传》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些比较精湛的辩证观点。《易大传》的辩证思想在先秦哲学中可以说是最丰富的、最深刻的,对于后来辩证思想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易大传》辩证思想的最简要的命题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这些命题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永恒性,肯定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最根本的规律,并深刻地说明了变化的根源就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中关于对立统一原理的最早表述。

《易大传》运用对立转化的观点说明了一些实际问题,《系辞下》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安危、存亡、治乱,都是相互转化的,必须提高警惕,才能保持其安、其存、其治。

《易大传》更提出关于“健顺险阻”的深刻思想。《系辞下》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这就是说,必须知险而能克服其险,然后为至健;必须知阻而能克服其阻,然后为至顺。这些都是深刻的辩证思想。

《易大传》阐明了对立的转化,但不能贯彻到底,而认为尊卑上下的对立是不可能转化的。……这充分反映了地主阶级的阶级偏见。但《易大传》中的辩证思想还是比较丰富的。

为什么《易大传》能有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思想呢?……《易大传》强调忧患,这正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因为见到忧患,所以要求改变当时的现状,于是重视变化,重视对立的转化,于是阐发了关于变化日新与对立统一的精湛学说。《易大传》中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宝贵遗产。

《易大传》中的人生理想与政治观点

《易大传》的人生理想论也有特色。《易大传》宣扬刚健有为的人生观,以天人协调为最高理想,把扩充知识(“精义”)、改进物质生活(“利用安身”)与提高品德(“崇德”)三个方面结合起来。

《易大传》认为,天的本性是健,人应该效法天的健。……健是刚强不屈的意思。人应该自强不息,永远努力前进。……《易大传》以为,处事接物,必须知柔知刚。……《易大传》的刚健学说是老子守柔学说的反响,是对于老子守柔学说的纠正。

《易大传》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命题。……就是对自然加以适当的调整,使自然更符合人类的要求。……《文言》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所谓先天指引导自然,所谓后天指适应自然。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先加以引导、开发,在自然变化既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这也就是裁成辅相之意。这裁成辅相论可以说是一种天人协调论,一方面要适应自然,一方面又要加以引导开发,使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协调起来。所谓裁成辅相,实际上主要是指农业生产及礼乐刑政的措施而言。这种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主要是肯定“大人”“君子”的主动作用,并没有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

这种辅相论也可以说是对于老子思想的改造。老子曾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易大传》的态度是辅万物之自然而有所为。……

《易大传》的政治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强调上下分别而主张“损上益下”,二是重视“变通”,赞扬“汤武革命”。……实际上,所谓“损上益下”不过是在上者将对于在下者的剥削压迫略加节制而已。《节》卦《彖》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不伤财,不害民,就是损上益下了,这实际上还是为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设想的。

……《易大传》肯定汤武革命,顺乎天时,合乎人心。……这所谓革命虽然有别于我们今天所谓革命,但《易大传》重视变革,还是显著的。这是进步的政治思想。

……《易大传》对于后来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以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与唯心主义思想家都从《易大传》中吸取思想营养。应该肯定:《易大传》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确实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他周易研究

《周易》研究的范围很广,除了上引各家的研究外,还有其他不少的《周易》研究,这里只想就钱钟书的《管锥编》中论《周易正义》的部分,就其中有关理解《周易》的研究,不属于上引的部分,酌量谈一些。

实象假象 “象曰:天行健”,《正义》:“或有实象,或有假象。实象者,若地上有水、地中生木升也;皆非虚言,故言实也。假象者,若天在山中、风自火出;如此之类,实无此象,假而为义,故谓之假也。”按《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故谓之象。”是“象”也者,大似维果所谓以想象体示概念。……理赜义玄,说理陈义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实,以为研几探微之津逮,释氏所谓权宜方便也。古今说理,比比皆然。甚或张皇幽缈,云义理之博大创辟者,每生于新喻妙譬,至以譬喻为致知之具、穷理之阶,其喧宾夺主耶?抑移的就矢也?《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语本《淮南子·说山训》)。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也可”。

这段论“象”的话,对于研究《易》象很重要。按照这段话说,《易》的象,不论是实有的实象,或实无此象的假象,都是“以想象体示概念”,是一种概念的想象,是用来表达“理赜义玄”的“取譬”。研究《易》的象,主要在理解它所表达的概念、它所表达的理与义。抛开了它所表达的理与义去解释象,就不免买椟还珠了。像《乾》卦爻辞中的“龙”,应该研究“龙”是比喻什么。象数派认为是比阳气。这是抓住象的要求的。阳气又是比什么?象数派认为是比人事。“亢龙”比什么?义理派认为比“过于上而不能下”,比君主的脱离臣民,所以有悔。这样研究象,才符合象的要求,不是脱离象所表达的理义,把“龙”说成是“龙星”。

再看这段讲的实象,如“地上有水”,这是指《比》卦( ),坎下坤上,即水下地上,“《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这个“地上有水”,比喻大地上有人民,在周代要分封诸侯来统治,“比”指亲近,所以要亲近诸侯。李镜池《周易通义》“作者幻想一个上下左右互相亲善和睦的政治环境”,这样解释,符合《比》卦“地上有水”的象的含义。再像“天在山中”,指《大畜》( ),乾下艮上,天下山上。“《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天在山中”的象,以天比君,山比贤人。以天的光明照耀山中,比君能尚贤,贤人能积学蓄德以待用,这是“天在山中”的含义。《周易通义》说:“本卦与《小畜》卦都属农业专卦,但比《小畜》内容上多了饲养牲畜一项。”这样说,就忽略了“天在山中”这个象的含义了。可见这里讲的实象假象的含义对研究《易》象是有帮助的。

相反相成 “噬、嗑,亨”,《注》:“噬,啮也;嗑,合也。凡物之不亲,由有间也;物之不齐,由有过也;有间与过,啮而合之,所以通也。”按此以噬嗑为相反相成之象。故《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盖谓分而合,合而通。上齿之动也就下,下齿之动也向上,分出而反者也,齿决则合归而通矣。比拟亲切,所谓“近取诸身”也。

《睽》,“《彖》曰: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义大矣哉!”《正义》:“水火二物,共成烹饪,理宜相济;今火在上而炎上,泽居下而润下,无相成之道,所以为乖。……历就天地、男女、万物,广明睽义,体乖而用合也。”按此亦明反而相成、有间而能相通之旨。

这里讲《易》卦中含有相反相成的意思。如《噬嗑》卦指咬嚼:“《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面颊中有食物要咬嚼。咬时,上齿向下,下齿向上,上下相反,成为咬嚼,即相反相成,才是“噬嗑而亨”,亨是通,咬嚼成功。再看《睽》卦( ),兑下离上,即泽下火上,泽中有水,即水下火上,所以是乖违。只有火在下,水在上,象烹饪,才是水火既济,水火相反而相成,水下火上就是乖违而不相成了。“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二女都是女性,性同而不是相反,所以不相成。又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天上地下是相反的,所以能够化生万物,是相成的。男女是异性,相反的,所以能结为夫妇,是相成的。万物象动物雌雄相反,植物雄蕊雌蕊相反,所以能够结合相成。是《噬嗑》卦有相反相成之义,《睽》卦有不相反则不相成、相反则相成之义。再看《周易通义》:“噬嗑:和现代汉语‘吃喝’音义相近。全卦讲饮食及跟饮食有关的事。”又:“睽:……卦中作名词,指旅人。因为旅人与家人乖离,旅行在外,不能与家人相见。从内容标题。”不考虑卦名的取义,有相反相成之义,没有体会这两个卦名的用意。

反象以征 《革》卦:“《彖》曰:革,水火相息。”《注》:“变之所生,生于不合者也。息者,生变之谓也。”《正义》:“燥湿殊性,不可共处。若其共处,必相侵克。既相侵克,其变乃生。”按王弼、孔颖达说“息”字,兼“生变”与“侵克”两义。……《说文解字》:“革,更也。……巩,以韦束也。《易》曰:‘巩用黄牛之革。’”段玉裁注:“王弼曰:‘巩,固也。’按此与卦名之‘革’相反而相成。”殊得窈眇。盖以牛革象事物之牢固不易变更,以见积重难返,习俗难移,革故鼎新,其事殊艰也。夫以“难变”之物,为“变改之名”,象之与意,大似凿枘。此固屡见不鲜者,姑命之曰“反象以征”。

这里讲《革》卦。《彖》说:“《革》,水火相息。”这里指出“息”有侵克、变革两义,因物受水或火的侵克,才发生变化。《革》卦是讲变革的。但“初九:巩用黄牛之革”。用黄牛皮带捆牢,就很牢固,与变革之义相反,来比喻变革之难,这叫“反象以征”,用相反的形象来征验改变的困难。根据这样理解来读《革》卦,卦辞说:“《革》:巳日乃孚。”在祭祀日向神报告改革的成就,人民乃相信。“九三:……革言三就,有孚。”改革的话,讲到多次成就,才有信任。说明改革只有取得成功,才能使人民相信,指出改革的不易。可是《周易通义》把卦辞“《革》:巳日乃孚”解作“到了祭祀那天才去捉俘虏来作人牲”,这就跟改革无关了。一个“孚”字,解作“捉俘虏来作人牲”,恐也没有这样的含义。释“巩用黄牛之革”,谓“古代车战,战马的胸带束得牢固必须用黄牛皮的皮革。本爻可与九三爻联看”,即认为马胸带束得不牢固,与爻辞的说“巩”不合。再释“九三”爻的“革言三就有孚”,用闻一多说,“言借为靳”,“三就:三重”,“马胸带绑了三匝”。这样,把“革”指改变,初九的“反象以征”全没有了。参观《革》卦后的说明,可见“反象以征”对理解《易》卦是有帮助的。

《管锥编》中对《易》义的阐发还有很多,不能尽述,就引这三点吧。

周易译注

最后谈一下《周易》的译注。译注是通俗性的工作,不同于专门研究。对有关《周易》的知识,需要作些介绍的,只从对《周易》有研究的著作中引来。对这些研究,有不同意见的,稍作说明,就其中较确切的加以肯定。《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指卦爻辞,产生的时代早,约在西周初期。文辞简洁,不好懂。要弄懂它,就得靠注释。对《周易》卦爻辞的注释,有《易传》,即《彖传》《象传》《文言》和《系辞传》的一部分,这是《周易》内部对卦爻辞的解释。《周易》以外的解释,粗略说来,似可分为四种:(一)象数说。象数说的注,著名的有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清孙星衍的《周易集解》。这两部书保留了不少古注,内容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这些古注,偏重于按象数解《易》,当然也有按义理来解的,只是偏重在象数罢了。又清陈梦雷的《周易浅述》,也有按象数来讲的,讲得比较浅显,跟今译的要求接近,所以在对每卦的说明里,多引用《浅述》。如《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周易集解》:“虞翻曰:‘谓阳息至三,二变成离,离为日,坤为夕。’”这是说,九二的阳爻生长到九三,九二变成离( ),“离为日”,所以说“君子终日”,“坤为夕”,所以说“夕惕若厉”。按从九二到九三,都是阳爻,没有阴爻。离是两阳爻夹一阴爻,从九二发展到九三,怎么变成离呢?又《乾》卦是六个阳爻,《坤》卦( )是六个阴爻,怎么又来个“坤为夕”呢?这个《坤》从哪里来的呢?按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息,长也。阳长至三,为《泰》( );二失位,变正成离( )。”这是说,虞翻用“消息”“之正”来讲《易》。“息”指长,长指初九进到九二、九三,即《乾》卦的下卦从初九到九三是阳爻( ),是乾下。“消”指变,即《乾》卦从九四、九五、上九的阳爻变成阴爻( ),即坤上,成为《泰》卦( ),所以《乾》卦的上卦成坤( )了。又讲“之正”,认为《乾》卦的“九二”是阳爻居阴位(二是偶数,是阴位),不正,要变为阴爻,所以成离( )。按《乾》卦,九二以阳爻居阴位,不正,是对的,但没有变为阴爻。《易》讲消息是对的,但《乾》的上卦不能变成坤。虞翻用“消息”来使《乾》的上卦变成坤,用“之正”来使《乾》的九二变成六二,即阳爻变为阴爻,与《乾》卦的爻辞不合,故不取。再看《周易浅述》:“九,阳爻。三,阳位,在下卦之上,重刚而不中,乃危地也。六爻取象三才,则三为人位,故不取于龙,而称君子。处危地而以学问自修,君子之事,非可言龙也。三下乾终而上乾继,故其体性刚健,有乾乾自惕之象。”这样讲比较好懂。九三是倒数第三爻,即下卦的上爻,又是连接三个阳爻,所以是三重刚而不在下卦的中位,所以是危地。六爻分为天地人,初爻、二爻是地,三爻、四爻是人,五爻、六爻是天,所以九三属于人位。人处危地而乾乾自强不息,加上警惕,虽危无咎。《浅述》的话好懂。只是他说九三是人位,所以“不取象于龙而称君子”,这是不对的。因为九四也是人位,为什么说“或跃在渊”,即龙在渊跳出来呢?但他讲象数而好懂,所以在每卦的说明里多用《浅述》说。(二)义理说。著名的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的《周易正义》,宋朱熹的《周易本义》。(三)训诂,如清王念孙说,见于王引之的《经义述闻》,有俞樾的《群经平议》。(四)近人研究新说,有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李镜池的《周易通义》,可称古史说,用史的眼光解《易》;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有新说。这四种中,主要是象数说、义理说和古史说三种,今译就参考这三种书。

就这些书说,对卦爻辞的解释也有分歧。对于分歧的解释,只能认为那种说法用来解释原文比较符合,就采用那种说法,不管是象数说或义理说,是新说或旧说。比方《周易》开头的第一句话:“《乾》:元亨,利贞。”有三种解释:(一)《周易集解》: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这两说都解为四德。(二)《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是释“元”为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这是释“亨”为通,即万物化生,六爻随时而成,都讲通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这是释“利贞”,指天道生长万物,各正性命而得太和为“利贞”。即把元、亨、利贞释为三德,不作为四德。(三)李镜池《周易通义》:“元亨约同于大吉。”“利贞,利于贞问。”即占问有利。不是四德或三德。结合卦爻辞来看,贞是讲占问,不是讲德性,(三)说是符合实际的,即采用新说。

《乾》卦接下去的爻辞,有“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这些爻辞中的“龙”,有二说:(一)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认为是指天上的“龙星”。李镜池《周易通义》采用了,并引了闻一多引《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二)《周易集解》:“马融曰:‘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阴历十一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既未萌牙,犹是潜伏,故曰潜龙也。’”闻一多、李镜池说“龙”是天上的“龙星”,是新说。但天上的龙星是在天上,怎么会潜伏到地下去呢?又怎么出现在田野里呢?又怎么从渊中跃出来呢?是讲不通的。再看《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不是讲天上的龙星。摘引其中两句,用来讲天上的龙星,也不合。用龙来比阳气,这是象。用“初九”来指阴历十一月,这是数。这是象数说符合原文,就用象数说,不用新说。

又,从“初九”到“上九”都讲“龙”,独有“九三”讲“君子”,不讲龙,为什么?闻一多、李镜池没有讲,从王弼到朱熹也没有讲。《周易集解》:“干宝曰:爻以气表,繇以龙兴。嫌其不关人事,故著君子焉。阳在九三,正月之时,自《泰》来也。阳气始出地上而接动物,人为灵,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于此爻焉。故君子以之忧深思远,朝夕匪懈。”这里干宝指出,爻辞用龙来表阳气,要是都讲龙,好像跟人事无关,所以插入“君子”,讲明讲龙也关人事,这是一。又指出“九三”是阴历正月,阳气已出地上,君子正朝夕匪懈来成天地之功,所以突出君子。这样,干宝的象数说,在说明“君子”上胜过新说,也胜过义理说。再联系“君子终日乾乾”的“乾乾”,有二说:(一)李镜池《周易通义》:“乾乾:闻一多谓当读为悁悁,悁,忧貌。”(二)上引干宝说,解“终日乾乾”为“朝夕匪懈”。《周易正义》释“终日乾乾”为“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释乾乾为自强不息。按(一)说改字作释,没有旁证,联系原文也不合,不可取。(二)说符合原文,可用。这里用象数义理说,不用新说。

又“上九”曰“亢龙”又有二说:(一)李镜池《周易通义》:“亢龙:闻一多解为直龙。亢有直义。龙欲曲,不欲直。”“直则凶。”(二)朱熹《周易本义》:“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过于上而不解下之意也。阳极于上,动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二)说与“上九”结合,符合原意,亦与“有悔”合。(一)说不与“上九”结合,又称“直则凶”,与“有悔”不合,在卦爻辞中,“悔”与“凶”不同。即采义理说不采新说。说明译注只采用较符合原文的说法,不管是新说或旧说,是义理说或象数说。

这样来理解卦爻辞,还有不好理解的。如《丰》卦:“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周易通义》:“大房子用草或草织小席盖房顶,白天能见到北斗星。”按大房子有门窗院子,用草席盖房顶,房外在日中还是很明亮的,怎么能看见北斗星呢?《周易集解》:“虞翻曰:日蔽云中称蔀。”指云把太阳蔽住了。假如云只遮住太阳,天空还是亮的,又怎么能看见北斗星呢?假如云把整个天空都遮住了,那也看不到北斗星。《周易大传今注》:“《释文》:‘见斗,当作见主。’主乃古烛字。院中搭大席棚,室中黑暗,日中之时燃烛以取明。”又:“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同上:“大其院中之席棚,以蔽夏日,日中之时,忽逢日食,见斗星。”同样的话,见于同一个《丰》卦,何以作两种解释?在“日中见斗”里,没有日蚀的记载,何以知为日蚀?《周易正义》:“‘丰其蔀’者,(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处于内,幽暗无所睹见,所丰在于覆蔽,故曰‘丰其蔀’也。蔀者覆暧障光明之物也。‘日中见斗’者,(六)二居离卦( )之中,如日正中,则至极盛者也。处日中盛明之时,而斗星显见,是(六)二之至暗,使斗星见明者也。处光大之世,而为极暗之行,譬日中而斗星见,故曰‘日中见斗’也。”这是说,“日中见斗”,不是实象,是假象,并非真有其事,只是比方,一个人处在极光明的时代,内心极为阴暗。用了实象假象之说,还可以说得通。译注就取这个说法。但这个说法是否对,无法判断。译注中类似这样的地方还有。因此译注一定还有错误和不恰当的,还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注】

[1] 易传的象数说,本于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易传象数说释例》,加以改写,稍有改动。如原著把《艮》卦的“刚柔敌应”归入“刚柔相应”,这里改归“刚柔相敌”。原著的“刚柔相胜”,这里作“刚柔相敌相胜”。原著的“刚柔得中”“刚柔居尊位或居上位或居下位”,这里省作“刚柔得中与得尊”,稍加省略。 k2rgJmcF/VitoplWkh+XWI63rgGSXgrgRga2YOB2s8eo4s7oVdbGxc/ezaRlyV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