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普洛丁

亚里士多德以后,作为希腊哲学家的殿军而对西方美学发生重大影响的,是普洛丁。这位出生于埃及、在罗马讲学二十余年的思想家被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领袖、由希腊罗马时代过渡到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是“存在来自并回归于太一”。这个“太一”脱胎于柏拉图的“理式”,是真、善、美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它经由放射自己而创造世界,但是它的本体只存在于超越的形而上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于形而下的物质世界中。人们认识“太一”,只有通过静思默想的“灵修”才能达到对它的“灵见”,而不能在物质世界中得到“实见”。物质世界是“太一”放射不到的领域,它是不真实、无道德,也是不美的。要使物质的东西变得真、善、美,那只有经由人的创造,把心灵中“灵见”到的“太一”光辉置于其中。《九章集》中有一段话生动地描述了这样的过程:

假如有两块石头并列在一起,其中一块是未经艺术家设计加工的石头;另一块是经过艺人精雕细刻而成的神或人、幸福女神或文艺女神的雕像。就以人的雕像来说,那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而是雕刻艺术家集中了一切美而创造的艺术形象。

应该看到,由艺术家赋予了美的形式的石头的美并不是石头本身的美——即使原石本身是使人愉快的——而是由于艺术家赋予它以合乎理式的形式。美的形式并不存在于石头自身,而是存在于它进入石头以前的设计者的心灵里。

普洛丁在这里述说的重点,在于说明物质世界没有美。只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心灵,见到最高的美——“太一”或理式,然后经过自己的设计雕刻把自己见到的理式的美置于石头中,才使得石头变成美的石头。这个过程说明,美的源泉是理式,艺术家的创作则是出于他的回归理式的渴望。理式的放射和回归创造了物质世界的美。这就是普洛丁的哲学体系。仔细考察这个体系,我们不难看出它来自柏拉图的理式说,又与柏拉图的理式说有所区别。在柏拉图的学说里,物质世界是理式的影子,艺术只是影子的影子。艺术与真和美隔了两层,因此艺术是无用的。普洛丁认为“太一”把它的光辉放射到艺术家的心灵里,艺术家可以把这种光辉置于物质中,尽管这种放射越远越弱,物质世界仍然可以多多少少地反映出“太一”的光辉来。“太一”与“理式”都是真、善、美终极的统一,所以人们把普洛丁的哲学体系的来源追溯到柏拉图。普洛丁用放射来说明美可通过心灵而传于物质,又使得他的理论增添了新的东西,这使得西方哲学家把他的理论称为“新柏拉图主义”。

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并不是以论美为出发点的艺术理论。他采用两块石头的比喻,也只不过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哲学论思想:美之大源于“太一”。但是通过这一比喻,却间接说明了物质的东西传达美的本质的可能性,和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的主观能动性。 oUlk7nmQ/H33QGbSJlvPzr3PA+FffyEI4qBc0sSLiEqHxGCrMKvfDoDS8ldiVY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