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我是霍家军!

我从来都跟别人说:“我是霍家军!”不仅我是“霍家军”,我们有个叫“领跑者”的跑团,里面的大多数成员也都是“霍家军”(不管他们自己知道不知道)。因为,我们都是霍尔·希格登的“弟子”。

2011年,我在自创的错误策略下极其狼狈地完成了北京马拉松的半程比赛。回家躺在床上,我痛苦地给所有好朋友群发了一条短信:“马拉松,记忆深刻,不要尝试。”

第二天,身体的疼痛减轻了,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令自己都大感意外的想法。我又给朋友们群发了一条短信:“我想去看看35公里的鬼门关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要跑马拉松!

我的“跑步史”就是这样没由头地开始的,跑马拉松也是这样随机决定的。当时,我周围没有跑步的朋友,手头也没有跑步方面的指导书,而且网上的资料也十分有限,但我非常明白,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是绝不可能完成马拉松的,看看我惨痛的半程就知道了。

还好,咱能看点儿英文,于是在Google搜索框内输入“Marathon Training”(马拉松训练),一个回车,就看到了霍尔的网站(halhigdon.com),然后发现他写了本叫作《 Marathon 》的书,于是就不计贵贱、不挑内容地买了一本,就这样急急匆匆地成了“霍家军”。

我总觉得自己在跑马拉松的道路上非常幸运,因为我一开始就选对了书。霍尔在我眼前一层层地拨开了马拉松训练的神秘面纱。计划、原理、方法以及全面的与马拉松有关的知识——我读懂马拉松了。在2011年,如果你满嘴尽是“撞墙”“乳酸门槛”“配速”“糖原”,那一定会有些优越感。哈哈,我赶上了一点儿。

我开始按照书上的18周训练计划训练。那时,我绝对做到了对霍尔计划的“迷信”:跑量不差毫厘、距离调成英里,以致于我跟网上的朋友交流配速时和他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而且,我对训练的日期也不做任何调整,即使到半夜11点也要完成当天的计划。多吃碳水化合物,连每天喝水的量都严格按照霍尔的指示用印有刻度的水杯摄取。霍尔不像那种绷着脸、背着手的教练,而更像一位仁慈友善的老者。那种感觉就是这么做也行,那么做也可以,但你就是愿意口服心服、心甘情愿地严格照他说的做。

18周过去了,我来到了丹东,出于对霍尔的无限信任,我对自己的首马信心满满。发枪后,我的所有注意力,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好奇心,全部集中在那个传说中的35公里。我攒着劲儿、蓄着力,一切按书上嘱咐的做。35公里到了,什么也没有发生;38公里过了,还是什么也没有发生。直到转过一个弯,发现终点就在几百米以外时我才意识到,我快完赛了!马拉松就是这样子!18周的科学训练,而且只是初级训练计划,就已经让我拥有了这么强的体力、实现了精神上的富裕。我狂奔冲刺,意犹未尽。

顺利完成马拉松的我开始强烈推荐这项运动。我相信,只要依书行事,必获成功。第一个被我“忽悠”的人是谭杰,我先后两次把这本书给他。第一次他没要,他应该是还没做好准备,结果把我急得够呛。过了阵子我又把书给了他,因为我实在想让我的朋友知道跑马拉松的好!过了几天他回了个短信:“能送给我吗?圣经!”送!半年后,谭杰也顺利地完成了他的首马,而且在第二周又完成了第二个马拉松。而我也来了个一周双赛,与他完成了马拉松接力。这一切发生在我们跑马拉松的第一年,而所有的训练基础就是霍尔的18周初级训练计划。

此后,我们俩都开始向朋友推荐马拉松。只要被我“忽悠”起来跑步、能看懂英文的朋友,我便会送他一本《 Marathon 》,而且我相信,他们一定会从中受益。在发展跑团、为跑友制订训练计划以及后来的各种经验分享中,我们不断地研究、使用和发展霍尔的理论和方法。在我的心目中,《 Marathon 》是最好的、也是最靠谱的马拉松训练宝典。

当湛庐文化与我沟通翻译的书目时,我几乎是毫不客气地“抢”到了这本书的翻译机会——并非因为我的水平最适合这本书,而是我对这本书最有感情。我希望用自己的工作报答霍尔的导师之恩。

在翻译的过程中,谭杰、石春健、谢頔、郑敏以及湛庐文化的编辑张伟晶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谢过。“领跑者”跑团的多名跑友也都是霍尔训练法的受益者,在此我也代表他们谢谢霍尔。

霍尔每年都会在芝加哥马拉松博览会上设展台。2014年,我委托好友林琨毅在他的展台上代我向他表示敬意。

2015年,我也将参加芝加哥马拉松,让我倍感兴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可以见到霍尔,并亲自向他表达谢意。当然,更令我高兴的是,我能够亲手赠送给他一本我翻译的《马拉松终极训练指南》。

吴洪涛

于北京

2015年7月31日 eC9lqwdfhVUhiK0O3qAy1z7889kN58lgkMna5COKUapf4v/NYt9NQtMG8MxehR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