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放低姿态,给自己着点“保护色”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

——《菜根谭》

古语有云: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有低才有高,可以说低是高的缘起,懂得低调的人,最终不仅能让自己不受一些莫名其妙的伤害,而且往往能够成大事,成为真正的王者,正如所谓的不争者胜天下。

老子曾经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正因为有些人不和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们一争高下。不与人争,把自己放低可以说是聪明人的做人做事原则。

不过可惜的是,几千年来,能够领悟和运用这种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平时也许人们不会把自己的势利及浮躁表现得那么明显,然而一旦遭遇名利、权位等利益纷争时,很多人都会忘乎所以地投入其中,非要斗出个高低来。结果到头来,败者为寇,轻者两手空空、遍体鳞伤,重者身败名裂甚至是命赴黄泉;胜者,也莫不是伤痕累累。而那些深谙低调之术的人,最善于采用的手法是不争而争,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时的曹丕就是这样的人。尽管曹丕并不是个十分懂得谋略的人,也不是个很沉着的人,但在羽翼未丰时,即使身居高位,他也会向有才能的人请教如何保护自己的地位,并照着谋士的话去做,这也正是他登上王位的关键。

当时曹操十分重视对接班人的选择,虽然曹丕是曹操的长子,却没什么特殊的才能,所以比较起来,曹操更欣赏次子曹植。曹植的文采的确不错,曹操器重他也主要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于是曹操就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曹丕得知曹操的想法后十分紧张,他想让曹操放弃这个想法,但自己实在想不出什么合适的对策。于是他急忙向曹操身边的大臣贾诩请教。贾诩是个老谋深算的人,觉得既然曹植现在已经受曹操的宠爱了,投靠他的人也多了,自己再投靠就显不出什么能耐了,而曹丕此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帮他的话自己以后一定会受重用。于是贾诩就甘心为曹丕出谋划策,不过他的建议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如何排挤曹植或者在曹操面前争功,因为贾诩知道,这样做只会让曹丕败得更惨,他只是看似平常地告诉曹丕“愿你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虽然不善谋略,却懂得为人之道,再加上贾诩这番话,他便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一次曹操要带兵出征,当着众大臣的面,曹植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来为曹操歌功颂德,朝中人都赞赏他的才华,曹操听了也很满意。此时,曹丕除了趴在地上哭,连一句话都没说,曹操见状,就问他为什么哭,曹丕边哭边说:“父亲您年纪这么大了,还要亲自出征讨伐逆贼,我是您的儿子,对于这件事,心里非常难过,也为您担忧,所以才哭得说不出话来。”

曹丕这话一出口,使沉浸在曹植诗歌中的人们迅速地把眼光转移到他身上,满朝文武都觉得曹丕简直是太仁孝了,大家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当然最感动的还是曹操,而这时的曹植给人的感觉则是只会做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实在不是仁孝之人,而且大家都觉得让一个只会歌功颂德的人做一国之君,恐怕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毕竟舞文弄墨的能力是不能代替治国才能和德行的。最后,曹操还是依照既定方案办事,曹丕依然是世子。后来,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魏国皇帝的王位。

其实在一开始,曹丕就担心世子之位被曹植夺去,他当然想争一下,不过他又知道自己的才华胜不过曹植,这样争斗的胜算是微乎其微的。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在没有对策的情况下,他向大臣贾诩请教,经贾诩的指点,他开窍了:恪守人子的本分,对曹操尽孝,让曹植一个人去表演,不和他争,让曹操看到自己的大度,让世人为自己说句公道话,于是这场兄弟夺嫡之争,曹丕以低调而胜利了。

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和品格,也能体现一种修养和风度,更是一种谋略。低调的人能够让自己被人们接受,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即使受到伤害的时候,低调的人也会在暗中积蓄力量,在悄然潜行中成就大事,在人前不显不露,其实这也正是他们最聪明的地方,他们与针锋相对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感受到他们的胸襟是如此博大,于是,低调又成了笼络人心的手段。这也正是几乎每个成功的人都会恪守低调行事作风的原因,即使是高调也是在低调之后的事。

低处修心,高处成事

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

水往低处流,其实低处纳百川。

“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一句禅语,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在处世的过程中,人们只有时时保持往高处走的心态,又懂得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才能成就大事,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老子说过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能够在小处做得好,在低处修心的人,更有可能在高处成事。

西汉末年,刘秀有自己的一班人马,冯异只是他身边一个不起眼的人。在一次战役中,河北王郎把刘秀围困了,很多人都觉得刘秀是不能成事了,于是很多人离他而去,可是冯异却没那么做,反而加倍地恭维刘秀。被围困时自然是少钱少粮,但有时候,冯异宁可自己不吃东西,也要把讨来的麦饭、豆粥给饥饿中的刘秀吃。

历尽艰辛,刘秀终于平定了河北之乱,这也就到了论功行赏的关头。刘秀手下的将领们都在明里暗里向刘秀邀功请赏,而冯异的举动又出乎了刘秀的意料,冯异根本没有向刘秀邀功请赏的意思,而是像一个没有任何功劳的人一样,只是坐在大树下,没有提到他给饥饿中的刘秀找东西吃的事,也没有向别人说起自己曾经杀过多少敌人。连大臣们都觉得他十分谦逊,于是送给他一个“大树将军”的外号。后来,冯异又立了不少战功,但一到议论功赏的时候,他就退居二线,从不向刘秀讨赏,也不让刘秀为难。

公元26年,冯异大挫赤眉军,歼8万余人,赤眉军的主力部队全部被消灭。刘秀听此佳音,急忙传玺书,要对冯异进行封赏,以表他的大功,然而冯异依然没有一点居功自傲的态度,反而立刻进军关中去平定箕谷等地的战事。

由此可见,冯异是个低调的人,刘秀对他十分欣赏,也十分信任,这一点在有人因嫉妒而诬告冯异时得以体现。按照常理,每个称王者最忌讳的就是有功劳的大臣,当有人诬告时,这些有功之臣即使不被砍头,也会被削弱势力。而冯异不仅没被刘秀处置,反而被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封阳夏侯、领北地太守,诬告他的小人却被治了罪。当冯异班师回朝后,刘秀还当着众大臣的面赏赐给冯异许多金银珠宝,并向大臣们说起冯异当年为他讨饭的情景,这让那些在刘秀面前争功的大臣们很惭愧。

冯异正是以其低调而被封侯的,如果他像其他大臣一样,一有点功劳就去请功,也许他就不会得到刘秀的赏识,也不会被刘秀信任,而当其他人进谗言的时候,刘秀不把他处死已是天大的幸运,他岂能不降反升?可见低调不仅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和风范,也是一门处世的哲学,低调的人不仅可以在紧急关头保护自己,让自己留得青山在,还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做人不妨把自己放低一点,用你的低调为自己赢得威信,让人们知道你虽然能干,却不会居功自傲。这样一来,即使有小人想诬陷你,对别人说你的坏话,也没有人会相信,相反,别人还会帮助你,而孤立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有了众人的帮助,你要平步青云自然就是件很容易的事,在某些时候,可以说正是低调成就了人们的高位。

当然低调做人并不是说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把自己藏起来,当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强占时也不反抗,甚至是人格被他人侮辱时也不吭声,这不是低调,而是懦弱。低调是一种不招摇的做人方式,有点小能耐就拿出来显摆的人不会是个低调的人,低调的人做起事来心中有数,他们知道自己的本事要慢慢显现出来,只有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显出本事来才更能体现本事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只有低调还不够,修心才是最终目的,人往高处走,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处世的确低调,但他们都有一颗高调的心。当然,如果他们喊着口号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将要干什么的话,也许他们早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他们的聪明在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得到什么,所以虽然处世低调,但在做事上却是绝对的高调,为了成就大事,他们往往不惜放下身段请教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每件小事都会以很专业的姿态去做,并把事情做到最好,而当要功劳的时候,他们是不会选择打先锋的,因为他们做的所有事情别人都看在眼里,根本不需要自己去争什么。不争而功自来,这便是低处修心,高处成事的奥妙。

低姿态是最佳的自我保护之道

当你处于不利位置或危险境地的时候,低调一些,让人一步,不仅能够避免形成针尖对麦芒的局面,让你很快脱离困境,同时还会让你另辟蹊径,由被动转向主动。

一个人在处世的过程中应该低调一些,要知道,低调是最佳的自我保护之道,尤其在身处不利境地时。

西汉有个叫灌夫的人,汉武帝时,在朝廷做太仆。他性情刚直,是个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人,非常喜欢喝酒。元光四年,丞相田玢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太后召集各个诸侯去庆贺。灌夫依次敬酒,到了临汝侯灌贤面前,灌贤正在和程不识悄声说话,所以没有起来还礼,灌夫大怒,认为灌贤看不起他,遂骂灌贤说:“你平常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你又像妇人似的嘀嘀咕咕。”丞相田玢劝灌夫说:“程不识和李广两个人都是东西宫卫尉,现在你居然当众羞辱灌贤,对程将军也礼数不周,你难道不能为李将军留点面子吗?”灌夫大声说:“今天就是要被杀头我也要说,哪里还管什么程将军、李将军!”

田玢很生气,就上折告灌夫在颍川肆意妄为,要弹劾灌夫。皇上让灌夫为他自己争辩,汲黯等大臣也想为他求情,可是灌夫并不领情,还顶撞了皇帝。皇帝并不想杀他,可是太后为这件事很生气,不得已,汉武帝只好杀了灌夫,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做人应该要低调一些,不要像灌夫一样张嘴就得罪人,甚至别人想保他的时候,他还在人面前显示自己多么有能耐,要知道,也许有小部分人能接受你的锋芒毕露,看重你的才干而不计较你的过失,但是大多数人是不会接受一个过于高调的人的。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做主簿,他思维敏捷,也是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权威的大才子。

有一次,曹操出兵潼关时,曾到蓝田去探访蔡邕的女儿蔡琰,也就是蔡文姬。曹操那天去拜访蔡琰时,看到屋里悬挂着一幅碑文图轴,上书 “黄绢幼妇,外孙韭臼”几个字。曹操虽然是武将,但也颇有文采,可是他却没明白这几个字蕴涵的道理,就问他身边的谋士们有没有人能解这几个字,身边的谋士们都答不上来,只有杨修站出来说他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曹操并没有让杨修说破,而是决定自己再想一想。

从蔡琰那儿出来后,曹操就在马上一直琢磨那8个字,直到走了3里路后,他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些字中隐含着“绝妙好辞”4个字。曹操觉得自己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却要走3里路才思考出来,而杨修在当时就明白了。这让曹操觉得很没面子,所以难免有些失落,由这种失落感引发的还有嫉妒的情绪。

曹操一生杀过不少人,疑心很重的他怕人暗杀自己,便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在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天他睡午觉时把被子蹬落在地上,有一个侍卫连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一下子就拔剑杀了这个侍卫,睡醒后还假装不知情,当别人告诉他实情时,他大哭一场,让人厚葬侍卫。大多数人都深信曹操是在梦中杀的人,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心思,于是一语道破天机,使曹操心生怨恨。此后,杨修又因为猜中曹操心事的“鸡肋”事件得罪了曹操,于是曹操就借机把他杀了。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的不仅是藏拙,还要学会藏巧,这是一种低调的处世态度。曹操有那么多谋士,杨修一定不是最聪明的,却只有他锋芒毕露,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枪打出头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过分地招摇难免会招致对自己的伤害,还不如放低姿态,以求自保。

一个人难免有陷入困境的时候,如果能把姿态放低一点,也许很快就会柳暗花明了。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与其和别人争斗而被伤,还不如忍一时以求风平浪静而后东山再起。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做人也是一样,过分地张扬,就会像椽子一样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低调一些,因为过于张扬会泄露“事机”,让别人抓住把柄,也会把自己的目的过早地暴露出来,成为别人打击你的把柄。由此可见,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隐藏实力,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14岁的时候,已经艳名远播,后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就被封为才人,又因为性情十分柔媚,所以唐太宗赐名为“媚娘”,很受宠爱。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告诉唐太宗,说唐王朝不久后就要遭“女将”之乱,一个女人将取代他们李氏做唐朝皇帝,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女人多半姓武,而且人已在皇宫之中。唐太宗为李氏江山着想,就把宫中姓武的人逐一查看了一遍,并对他们的岗位做了一些可靠的调整,唯独对于武媚娘,他不忍下手,因为他实在爱她刻骨,所以就把武媚娘留在了身边。此时的武则天自知,没有被皇帝处治已是万幸,所以对皇帝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丝毫不居功,在人际关系上也与人为善,做人低调,从不张扬。

唐太宗虽然是位明君,但是因为想长生不老,所以受方士蒙蔽,服用了很多丹药,这些药物当时确实让他的精神很好,但是没过多久,就形容枯槁、行将就木了。而此时的武则天风华正茂,如果唐太宗就此离世,她恐怕要老死深宫之内。武则天看清形势,在不显山不露水中,开始留心为自己找后路和靠山。唐太宗的儿子李治是个好色的人,他看到武则天貌如天仙,早就生了抢占之意,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只等着唐太宗撒手归天,他们就可以在一起了。

唐太宗自知命不久矣,但是他还想着确保后世子孙的帝王之位,所以决定让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起赴黄泉,他当着儿子李治的面问武则天:“朕这次患病,病情日日加重,你在朕身边已经服侍了不少天了,朕实在不忍心放下你自己走,想必你对朕也是有感情的,如果朕死之后,你该怎么做呢?”

以武则天的冰雪聪明,怎么会不知自己已陷入危险之中,但是武则天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将来就不怕没有出头的机会,于是她立刻跪在皇帝面前说:“妾自入宫以来,承蒙圣上恩宠,本来妾应该随着皇上一起去的,可是妾又想皇上也未必会因此病而不愈,妾希望皇上您好好的,所以妾才迟迟不肯死去。妾愿意现在就削发出家,长伴青灯古佛,到尼姑庵里去为皇上日日祈祷,以报效皇上您的恩宠。”她这番话说得十分从容,既表明了对唐太宗的忠心,又救了自己一命。

唐太宗听了,连声称“好”,并让她即刻出家。唐太宗本有心要置武则天于死地,但多少有点不忍,而武则天既然这样表态了,而且现在把她送到尼姑庵去,就可远离皇宫,日后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李氏王朝有什么影响了。这样一来,唐太宗安心了,武则天也保住性命拜谢而去,但一旁的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一般,动也动不了了。唐太宗没注意到李治的神情,只是自言自语道:“天下没有尼姑能做皇帝的,这下我可以安心地去了。”李治虽然听到了父亲的话,但也没有心思去思考父亲话里的意思,因为他满心想的都是武则天要当尼姑了。后来,李治借机溜了出去,到了武则天住的地方,看到武则天正在收拾东西,就哭着对她说:“你真忍心撇下我一个人走吗?”武则天泪如雨下地对他说:“皇命难违,我不得不这么做。”李治说:“你何必自己说想去做尼姑呢?怎么不说留在宫中谋个职位,到时候,我自然会有办法搭救你。”武则天镇定地对李治说:“如果我今天不主动说去做尼姑,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我不得不先把自己放到最低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您在登基后还记得我们之间的恩情,我同样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看到武则天有如此的才智,对她更是喜爱有加,于是他从身上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武则天做信物。唐太宗驾崩,李治登基不久,就宣召武则天入宫了。后来,武则天果真成了一代女皇。

低调不管是在哪个方面,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处世谋略,武则天明白低调的智慧,所以在得知自己成为被怀疑的对象后,就选择了低调为人处世,在皇帝将死前,她又低调地把自己“发配”到尼姑庵,这让她保住了性命,也保住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会有多大,争一时不如争千秋,留得青山在,就不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笑纳百川,包罗万象。想要达到最高处,就必须学会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一个人在处世中如果总是过于张扬和卖弄,即使再优秀,也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如果处在不利位置,则很难翻身,所以不妨低调处世以谋大事。也许把自己放低一些从表面上看是有损失的,却通常能避免更大的灾难,在低调中修炼,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铺就成功的阶梯。

谦卑处世人常在

谦卑也是一种低调,谦卑的人往往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懂得谦卑处世的人才是真正精明的人,谦卑是一条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这条法则的人必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帮助。

华佗是汉代著名医学家。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因为头痛请华佗给他看病,华佗看了看说:“你得的是头风病,药倒是有,只是药引子很难找。”“得用什么做药引子呢?”“活人的脑子。”年轻人一听,立刻呆住了,这种药引子实在是没法找,所以他只好失望地回家了。

过了几天,这位年轻人又找了位老医生,老医生问他:“你找人看过吗?”“我找华佗看过,他说要用活人脑子做药引子,没办法,这病是没法治了。”老医生说:“用不着找活人脑子,去找10个人们戴过多年的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有一天,华佗又碰到这个年轻人,见他神清气爽,不像有病的样子,就问:“你的头风病好了?”“是啊,多亏一位老医生给我治好了。”

华佗打听了治疗经过,就想向老医生请教,但是他知道,如果老医生知道他是华佗,肯定不会收他为徒,于是,他装扮成一名普通人,跟那位医生学了三年徒。

一天,这位老医生外出了。门外来了一位肚子像箩、腿也很粗的病人,这个病人听说这儿有名医,便跑来求治。徒弟们不敢随便诊治,就叫病人改天再来,病人苦苦哀求道:“求求先生给我治一下吧!我家离这儿不近哪,来一趟不容易。”这时,华佗见病人病得很重,就说:“我来给你治。”说完,他拿了二两砒霜交给病人说:“这是二两砒霜,分两回吃。记住千万不要一次全吃了。”病人接过药,连声感谢。病人走后,另外一个徒弟埋怨他:“砒霜是有剧毒的,如果把人吃死了怎么办?”“这人得的是鼓胀病,必须以毒攻毒。”“治死了谁担当得起?”华佗笑着说:“不会的,出了事就拿我问罪。”那个大肚子病人拿药走出了村外,正巧碰上老医生回来了,病人就上前又问了一下。老医生说:“你这病容易治,买二两砒霜,分两次吃就可以了。”病人一听说道:“你徒弟和你说的一样,他也是让我分两次吃。”老医生接过药一看,果然上面写得十分清楚,不由得心里琢磨:“我这个方子除了一位老道和华佗知道外,还没有别人知道,我并没有传给徒弟呀。”

他回到家里,问两个徒弟:“刚才大肚子病人的药是谁开的?”徒弟指着华佗说:“是他开的,我说这药有毒,他不听。”华佗不慌不忙地说:“这人得的是鼓胀病,用砒霜正好是以毒攻毒。”“这是谁告诉你的?”“一位老道人,我在他那儿学了几年。”老医生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华佗,于是连忙说:“华佗,你怎么到我这儿来当学徒?”华佗这才说出求学的理由。老医生听完华佗的话说:“以你现在的身份,还到我这儿来吃苦,真是难得。”于是老医生立刻把治头风病的方子传授给了华佗。

与华佗做法类似的还有南唐时一位叫钟隐的画家。

钟隐年纪不大就已经很出名了,但是这一切对钟隐来说却没有值得欣喜的地方,他每天仍然在书房里潜心作画,万不得已才去应酬一些琐事。

钟隐的妻子对丈夫这么做有些不太明白。一天,钟隐正在画画,妻子就走到他身边帮他研墨,最后忍不住问:“现在你有家财万贯,才华也受到世人的认可,为什么你每天还要这么辛苦呢?”钟隐听妻子这么说,便放下笔拿过一幅画问:“你看这画怎么样?”妻子说:“这我不太懂,不过我觉得那鸟像活的一样。”钟隐又拿了另一幅画,问:“你再看这幅如何?”妻子说:“这只鸟看上去呆头呆脑的。”钟隐说:“第一幅是别人画的,而第二幅是我画的。虽说我在山水画上有点成就,可在花鸟画上还差很多呢。”

钟隐知道如果想画好,必须要有名师指点,他开始四处打听擅画花鸟的名师。一天,在和一个朋友吃饭时,钟隐问其能否给他引荐一位名师,朋友说:“我倒认识一个叫郭乾晖的人,他很擅长画花鸟画,听我妻子说,他画的牡丹竟把蜜蜂给招来了,只不过这个人恐怕不会教你,因为他连自己的画都不愿意给别人看,而且他画画儿还总躲着人。”钟隐便开始四下打听关于郭乾晖的消息,当听说郭乾晖要买个家奴时,他就报名了。

钟隐打扮成仆人的模样进入郭府,虽然每天干活累得他腰酸腿疼,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看到了一些郭乾晖的画,这让钟隐更加坚定地在郭乾晖左右工作,只是希望能亲眼看他画画儿。可是每到作画时,郭乾晖总是把他打发出去。

钟隐的家中没有人知道他卖身为奴去学画的事,连他妻子也只知道他出远门了,当朋友去看他时,家里人只说是出了门,却不知道去了哪里,这让人们起了疑心,最后连他的家人也起了疑心,于是开始在大街小巷贴告示寻人。

恰巧郭乾晖出门,听人说钟隐失踪了,而且细听年龄和长相,觉得和家里的那位年轻仆人很相似,他刚好来家里两个月。“难怪他总想看我作画呢?”郭乾晖自言自语道,“不过他倒真是个谦虚的人,有这样的学生是我的幸运。”钟隐终于以谦卑的求学态度感动了郭乾晖,郭乾晖把自己作画多年的体会和技艺都传授给了钟隐。

一个人即使在功成名就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虚心地向他人请教,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懂得谦虚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许多人都有不谦虚的缺点,而这种人大多是自以为是之流,所以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而喜欢自夸和爱慕虚荣的。他们必定不会取得大的成就,也必定得不到他人的尊敬和帮助。

大智若愚,实乃韬光养晦之术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扮猪吃老虎,另一种是扮老虎吃猪,大智若愚者则是扮猪吃老虎的那种人。

“大智若愚”一词的重点其实在“愚”字上,“愚”是一种预先设计好的骗局和假象,它是用来掩饰真正的目的、才华、声望等东西的。这种表面上的愚钝和低调的做人方法其实是对精于算计的隐蔽,在小事面前,大智若愚的人从来不求争先、不露真相,甚至让人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在高位上,可是这种人一旦遇到大事,就能让人们明白,他们的“愚”只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方式。

在宋朝太宗皇帝时,吕端在朝为官,他很少和人发生争执,对人提出的建议,他也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们都说他糊涂,吕端也不争辩。有人问他说:“身为朝廷大臣当为国分忧,敢进忠言,你事事都不表态,是何道理呢?”吕端回答说:“小事上纠缠不休,你争我辩,我吕端不屑为之。倘若涉及国家大事,我自会说话的,你们放心好了。”

宋太宗有一次就国事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吕端反复谏诤,言辞十分激烈,宋太宗很惊诧,对他说:“别人都说你糊涂,这次怎么这般善辩呢?你平日不是这个样子啊。”

吕端说道:“细枝末节,不是为大臣者所管之事,若是在此劳神,当误了大事。国事为大,臣之责纠偏导正,事关天下命脉,岂敢推托保身呢?陛下若不听臣谏,他日臣再谏。”宋太宗至此方了解了吕端,遂对他刮目相看。

寇准当时任枢密院副使,对吕端十分推崇,吕端也素喜寇准为人,二人常有交往。寇准有一次向他请教为官之道,吕端便直言不讳地批评他说:“你为人刚直,清正廉洁,这是你的长处,我就不多说了。不过你的短处也不少,事事计较,争强好胜,出言无忌,这都是你的不足啊。官场本不是一尘不染之地,你为何视它为一块净土呢?如果你对看不惯的东西都一律排斥,对看不顺眼的人都一味指责,这官场也就不适合你了,长远就更无从谈起了。”寇准听了此话,对吕端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后来宋太宗力排众议,任命吕端当了宰相,群臣心有不服,宋太宗便对他们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上却从不糊涂。他忠心为国,不计私利,这才是君子的行为,不知者真是无知啊。”

西夏的李继迁和大宋为敌,不时侵扰大宋的西部边境。一次宋军在反击中擒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想杀她立威,便单独召见寇准商议此事。吕端猜出了宋太宗的心意,于是把寇准请到府中,当面对他说:“皇上召你入宫,我想必为国家大事,所以不能不有所了解。若是其他琐事,你也就不必说了。”寇准讲明了事情的经过,又说:“皇上处死李母的心意已决,拟在保安北门外斩首示众,借以惩戒李继迁。”吕端站了起来,惊慌道:“幸亏你告之此事,否则必坏大事。你暂缓行刑,我这就进宫进谏。”寇准担心地说:“皇上这次态度十分坚决,我看是很难劝谏了。万一惹恼了皇上,大人岂不是自讨苦吃?我是为大人的安危着想啊,你还是不要去了吧!”

吕端谢过寇准的好意,随后便进宫面见太宗,他对宋太宗说:“当年项羽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刘邦知道此事后是何反应,陛下可知?”宋太宗被他问得不着边际,一时无语。吕端接着说:“刘邦竟笑言道:‘希望到时分给我一杯羹。’由此可知凡成大事者不会顾及他的亲人,李继迁这样的乱臣贼子更不会顾忌什么了。皇上若是杀了李母,只会让李继迁的反叛心思更加坚定,于事无补不说,反添仇怨,以后的事情就更加不可扭转。”

宋太宗冷静下来,亦觉吕端言之有理。他问吕端如何处置此事,吕端就谏言说:“依臣愚见,可将李母安置于延州,妥善照顾,用以招降李继迁。如果李继迁拒不归顺,他也终有顾忌,不敢胡为。来日方长,不怕没有最终解决的那一天。”宋太宗拍腿叫好,大喜道:“你提醒得好啊,如果不是这样,大错便铸成了。”李继迁因为其母在宋人手中,虽没有归降,却减少了侵袭。李母死后,李继迁不久也去世,他的儿子向宋朝投诚,大宋也终于解除了西部边境的威胁。

世上有两类人,一种是扮猪吃老虎,另一种是扮老虎吃猪,大智若愚者则通常是扮猪吃老虎的那种人。扮老虎吃猪的人其实没什么大本事,他们的地位和才能往往不成正比,所以他们时不时地想装装老虎的样子,以显自己的威风,顺便吓唬别人,这种人就像郑板桥形容的“世间鼠辈,如何装得老虎”。而那些扮猪吃老虎的人才是大赢家,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比老虎还强大的人,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企图,他们才故意装出一副“愚”相让别人上当。

装愚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懂得运用这种手段的人在小事上故意装傻扮懵,让人觉得他们没什么大不了,一遇到大事,他们的才能才会立刻显示出来。大智若愚的人在平时是很低调的,他们从来不会显示自己的聪明,也不会当着众人夸耀自己,甚至还会让人误以为他们是真的很愚,不过这些都不值得一提,因为他们要的只是胜利时的一击。

平和待人,给他人留有余地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菜根谭》

有些人总能在处世时进退自如,而有些人却常常很被动,时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其原因无疑和他们不善于处世,尤其是不给他人留余地有很大的关系。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犯了“心里眼里只有了我,一概没有别人”的错误,她常常把事往绝里做。而王熙凤的丫环平儿则不同,虽说她是凤姐儿的左右手,可在待人处世上,她却强上凤姐儿一筹。平儿一直都很注意为自己留后路,做起事来总是给人留有余地,身为大观园中当红的丫环,她不会仗势欺人,做些趁火打劫的勾当,反而在私下里安抚受到伤害的人,并对他们加以保护。这样一来,她既缓和了他人和凤姐儿之间的矛盾,还顺势做了好人,让别人有余地和退路,也让自己多条路走。这一点在凤姐死后得以体现,虽然后来大观园里一片凄惨,但是平儿却多次得到过众人的帮助,顺利渡过了难关。

在待人处世时,一定不能把事情做绝,为别人留余地其实也是为自己留余地,就像赶马车一样,如果一下子到山穷水尽的地方,想调头都不容易,若不走到尽头,时时处处记得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想调头也就容易得多。

天宝元年,李白进京赶考,他早就听说考官杨国忠和监官高力士皆是贪财之辈,倘若不送礼,考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但不弯腰事权贵的李白一股倔脾气上来了,偏偏不吃那一套,一文钱也没给他们二人送去。结果不出所料,他的成绩固然很好,但杨国忠却批道:“这样的书生只能与我磨墨。”高力士也跟着说:“给我磨墨算抬举他了,他这样的人只配给我脱靴子。”随后就把李白赶出了考场。

之后,李白自知与仕途无缘,便放下心来游山玩水。

事情偏偏凑巧,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可是上面全是鸟兽等图形,不是中国的汉字。唐玄宗让杨国忠来读,杨国忠如见天书一般,哪里认得半个,又问遍满朝文武也无一人能够读出来。唐玄宗觉得面子上很难看,便大怒道:“3天之内如果没人认得这些字,文武百官一律停发俸禄;6天之内没人认得,一律免官;9天之内无人认得,一起问罪。”后来,有人推荐了李白,唐玄宗便派人把李白召来大殿,李白接过番书后,不仅看得很快,而且翻译得流畅敏捷,令满朝文武瞠目结舌,自叹不如,唐玄宗对李白更是大为赞赏,便委托李白代写回信。

当时,李白看到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自然不会放过报复的机会,于是对唐玄宗说:“臣去年来京应考,被高太尉赶出,被杨太师批落,今见他们两个人在边上,臣的神气不旺。请万岁您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虽然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合适,但是他用人心急,就按照李白的话传旨下去,杨国忠只得忍着怒气去研墨,高力士只能跪下去给李白脱靴,场面十分滑稽。

俗话说:“过头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做事还是待人,都不要把力气使尽,不要把事做绝,以免生出变故时自己没有还手之力,要平和一点对待别人,不要在胜的同时让自己没了回旋的余地。高力士和杨国忠之流虽懂得一些厚黑之术,但是他们却只把那些心眼用在巴结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身上,不知道善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而且对不巴结他们的人毫不留情地打击,结果让自己成了笑话。

所谓的给人留余地就是弹性交往,让自己和对方都有更大的回旋空间,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或摩擦。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你应该主动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不要抓住别人的痛处不放,要维护别人的尊严,这时,不仅他会感激你,你也会赢得他的信任。

总之,待人处世要平和,就像《菜根谭》中说的:“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

在外界环境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要有忍耐的精神,如果你挺住了,即使只是小人物也会有机会做老大,如果挺不住,即使你在老大的位置上,用不了多久也会跌落下来。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就没办法逃开七情六欲的左右,但是,要成就大业的人就不应该被自己一时的冲动所左右,要分清远近大小和轻重缓急,在该舍的时候要忍痛割爱,在该忍耐的时候就不要因为一时失误坏了大事,要从长计议,对于不利要学会忍耐,挺住其实就是一种忍耐。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项羽和刘邦在争天下的时候,较量的其实就是“忍”还是“不忍”。

刘邦准备和项羽对立之前,有位叫郦食其的高阳人来拜见刘邦,准备给刘邦献上一些好的计策,可是他一走到刘邦帐内,就看到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于是郦食其很不高兴地对刘邦说:“如果你想消灭无道暴秦,那么你就应该虚心地请教长者,而不是坐在那里接见长者。”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训斥,并没有生气,反而急忙起身,把自己的衣服弄整齐,然后向郦食其表示歉意,并请郦食其上座,说:“以前听人说起过您,今天才见到您,您有什么破秦的好计策吗?”郦食其对刘邦说:“你虽说带着一万人马,却都是乌合之众,如果要攻打强秦,不过是羊入虎口,而陈留交通发达,城内粮草充足,我和县令很熟,不如让我去劝他投降,这样你就可不伤一人入城。如果对方不投降,你再举兵攻打也不迟,到时候我做内应,你也很容易胜利的。”刘邦听完郦食其的计策后觉得可行,同时也为自己得到这个人才而高兴,于是就按照郦食其的计策行事,果然攻下了陈留。

对于忍耐,刘邦相当有一套。刘邦的大军进入咸阳城后,士兵们都争着抢着到皇宫的仓库中拿金银财宝放在自己的腰包里,刘邦也是贪财好色之人,他被阿房宫里如云的美貌女子所迷惑了,更被皇宫里的富丽堂皇弄得眼花缭乱。不过,正在他为眼前的利益迈不动步时,他的下属樊哙提醒他:“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他立刻清醒了,忍住了自己的贪心,下令封了宫殿和仓库,并和城里的人约法三章表示会对他们秋毫无犯,这让刘邦顺利地赢得了民心,因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一次,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刘邦胸部受了重伤,但是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忍着疼痛在楚军面前假装弯着腰摸脚,并大骂 “我的脚趾被射中了”以麻痹对手,甚至在他回到大营后,还忍着疼痛去军营巡视,让士兵知道他并无大碍以稳定军心。

刘邦在时机不成熟时的隐忍和对暂时失败的忍耐都显示出他的智慧,同时体现了一种成功者的心理素质。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在评论楚汉之争时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得胜,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一个“忍”字。和刘邦忍耐的态度不同,项羽则是以刚愎自用著称于世的,无论时机怎样,他都是个既不忍欲望,也不忍脾气的人,可以说正是他的冲动害了他,使他把一个本该成就霸业的机会白白丢失。

当一个有谋略的人告诉项羽在关中建都可以成就大事时,项羽没有听取那个人的意见,刚愎自用让他不愿按照他人的意愿办事。那位谋士在出去的时候发了句牢骚:“楚人是沐猴而冠。”这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就把那个人杀掉了。在项羽的大军攻到新安时,他听到几个投降秦军的议论,项羽一时气愤,杀心顿起,20多万的秦兵在一晚上全部被活埋了,从此,项羽的残暴之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项羽一攻进咸阳城,就把秦王子婴杀了,后来又火烧阿房宫,把秦宫里所有的金银珠宝和宫娥美女都带去关东,与刘邦相比,他怎么会不失人心呢?

刘邦在时机不成熟时挺住了,他忍耐自己的欲望和脾气,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最后夺取了胜利。项羽没能忍住他的欲望和脾气,所以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勇猛。刘邦可以成大事来自于只要对他有利,他就懂得忍下别人一时的不敬,忍住个人的享乐欲望,忍住个人的意气,忍住一时的失败;而项羽则是什么都不能容忍,他不懂“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所以大业未成身先死,实在是个可悲可叹的人物。刘邦其实比项羽更贪婪,他想得到的更多,但是在时机不成熟时,他知道“挺”着。能够“挺住”的人,最终会称雄于世,而那些刚愎自用、小肚鸡肠的人,即使一时得到天下,最后也会输得一败涂地。

羽翼未丰时,要懂得让步

低调一些,在羽翼未丰时让一步往往能赢得对手的资助,让自己走向强大。等到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再伸展势力反过来让对手屈服,这实在是一条经典的厚黑妙计。

《易经》乾卦“潜龙在渊”是指让人待时而动,要善于保护自己,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做大事者在羽翼未丰时懂得让人一步,他们总是低调处世,不会在时机不成熟时四处张扬,而那些过早地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的人,最终会在交战中失利。

楚汉之争时,项羽的实力远远超过刘邦,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是刘邦,不得不说,正是懂得让步的学问让刘邦取得了胜利。当刘邦先项羽一步入关后,项羽便怒火冲天,无论如何也要将刘邦置于死地。如果他们之间在此时发生战争,项羽有绝对的胜算,因为当时项羽的人马有40万,都驻扎在鸿门,而刘邦只有区区10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兵力人数悬殊,而且项羽的军队要比刘邦的军队强悍得多,双方间隔也只有40里,可以说此时的刘邦是危在旦夕了。

看到这样的情形,刘邦虽然有些害怕,但仍然很镇定地和谋士们想对策。刘邦先让张良陪同自己去拜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在项伯面前,刘邦再三表示自己没有一点想和项羽对抗的意思,只是提前代项羽入关,并且与项伯结成了儿女亲家,想让项伯在项羽面前为他多多美言几句。在拜见项伯的第二天,刘邦就带着樊哙、张良和一百多个随从去拜见项羽,刘邦并没有拿着兵器与项羽动武,而是预备了厚礼,低声下气地向项羽道歉,说自己做得不对等。这样一来,项羽的怒气就全消了,他觉得刘邦已经认输了,不足为患,于是项羽和刘邦的关系缓和了,刘邦也因此保住了性命,这才有了他后来一步步成就大业的故事。

从表面上看,刘邦的确够懦弱,他居然忍气吞声地去拜见项羽,这无疑是在求项羽饶他一命。可事实上,刘邦一时的让步与所受的小小侮辱换来的却是军队和自己的安全,同时让项羽对他失去戒心,这让他赢得了许多壮大力量的时间,在这场较量中,刘邦确实做到了“得时则行,失时则蟠”。

不懂得让步的人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是沉不住气的,往往在对方还没什么动静之前就先亮出自己的底牌,稍有一点威望就四处炫耀是他们的特点之一,而在他们根本应付不了强大的对手时,也不懂自己先退一步以保存实力,最后导致惨败。人们在自己不足以与对手抗衡的时候,应该学会低调一些,即使遭遇挑衅,也不要冲动出手,不妨让人一步,假如一个人总是锋芒毕露,意气风发,则很容易与他人为敌,此时若再不懂让步,就容易招致大的灾难。

在羽翼未丰时,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平静的心态,要控制住自己,即使是受到侮辱,只要以后有利可图,就可以把它当成前进的动力。因为不管一个人曾经多么成功,冲动都可能毁了他所建造的一切,而学会让步则会让一个人的成功持续下去,这是一种人类生存的策略,更是一种处世的手段。

退一步方能海阔天空,尤其是在自己实力不足以与对手对抗的时候更是如此,向对手让步,与他们修好,起码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让一步其实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它能使本来弱小的人平安,甚至可以改变强弱局势,从而使人获取更大的成功。

在“愚”中等待时机

古人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就是说本来十分胆大的人,却常常表现得比老鼠还胆小,本来足智多谋的人,却常常表现得有些木讷。聪明的人以愚鲁示人,强悍的人以弱小示人,其目的往往是为了等待时机,蒙蔽对手。

大智若愚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手段,是装糊涂而不是真愚钝,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时,装作愚钝的样子静待时机,等时机到了,再把自己的过人之处表现出来,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大智若愚的关键是心中要明白,虽然可用“糊涂”来掩人耳目,但是如果糊涂过头很可能就是真的愚了,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在很早的时候,有两个部落发生了战争,战争结束后,胜利的那个部落为避免失败的部落以后有人复仇,就决定把失败部落中10岁以上的男人全部绞死,不过,有一个超过10岁的孩子却没有被他们杀掉。

原来,当这个部落的刽子手把绳索套上这个男孩的脖子时,男孩并没有反抗,也没有害怕的表情,反而傻乎乎地像是在看热闹。出于人类天生的同情心,部落的首领格外开恩,放过了这个看上去很愚钝的男孩,而部落中的其他男性则被处死,年龄小的则当了奴隶。

其实那个男孩并不是傻子,相反,他还很聪明,他不反抗是因为他知道反抗的结果只能是被杀,也就无法再为自己的部落报仇。男孩自这个部落的人走后,就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在他25岁的时候,他终于率领着大队人马歼灭了他的仇敌。

古人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就是说本来十分胆大的人,却常常表现得比老鼠还胆小,本来足智多谋的人,却常常表现得有些木讷。聪明的人以愚鲁示人,强悍的人以弱小示人,其目的往往是为了等待时机,蒙蔽对手。大智若愚者往往能后发制人,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这几乎是一种百战百胜的兵法,就像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等时机成熟,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的胜算最大。

李牧是赵国的大将,他为人深沉大度,尽心报国。当时他曾奉命在北方抵御匈奴,在他防守的时候,所在地的官吏都由他任免,百姓缴纳的税收也都归入他的军营,作为供养兵将的军资,赵王一律不过问,李牧可谓是位高权重。

李牧带兵严格,非常认真地训练士卒射箭骑马的技术,并让他们留心远方烽火的消息,又派遣许多间谍到敌方探查动静,不过他也非常优待属下,每天都要杀好几只牛羊给士兵们享用,因此深得将士爱戴。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如此忠心的李牧却严格命令:“如果匈奴进攻,就赶紧收拾好兵器,回到城内把守,有哪个人私自出去攻击对方,定杀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报警,然后妥当地退守要地,不与之正面交战,一连好几年,也没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夺走。

时间长了,匈奴人都感觉李牧是个怯懦的人,就对他毫不在意,甚至连赵国的士兵们也都认为主帅胆小无能。赵王听说了,便遣使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没有改变以前的做事方式,赵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召了回来,派其他将领代替他的职位。

没过一年时间,匈奴前来进犯,赵兵皆出与之争战,但出战的结果多是失败且丧失了许多土地,边境百姓也无法正常安稳地生活。赵王见边事不利,便想请李牧回来统御北方,李牧却称病在家,不愿出仕,无奈赵王强请硬求,非要他重任边将不可。李牧于是要求必须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军,才愿意奉命出马,赵王立刻就答应了。

重做将军的李牧命令手下的士兵们遵循以前的做事方法,这让匈奴数年里一无所获,但他们终究还是以为他胆小怯懦。防守边塞的将士天天得到赏赐却不用打仗,因此都很希望能和匈奴一决死战,以作为对赏赐的回报。此时,李牧知道军心齐了,就挑选了十多万精兵,让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

没多久,就有一小部分匈奴来犯,李牧先命数千人应战,然后假装不敌,故意败北回营。匈奴首领听说了,便率军大举侵边,这时李牧才率主力迎击,一鼓作气,歼灭了匈奴十多万人马,这让匈奴元气大伤。这时他们才明白李牧的碌碌无为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假象,从那时起,匈奴人一听到李牧的名字,简直是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来进犯了。

在面对强敌的时候,硬碰硬的人只能算是莽夫,有时候夹起尾巴做人也是一种策略,只有让敌人轻视自己,才能攻其不备。在这期间,能够忍得住嘲笑甚至是侮辱而不为所动的人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做人不要锋芒毕露,不要不顾时机就愚蠢地跑在最前面,装愚是一种障眼法,它会在必要的时候保护你免受伤害,让你在努力为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会有人过于关注你,这样你就节省了许多被人打扰的时间,而且在等待时机时,你还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弱点以提醒自己不犯他们犯的错误,这样你就能不知不觉地成为别人的劲敌。而当别人以为你愚时,你的弱点是不易被人知晓的,有人想打败你,就得花费时间找你的弱点,而你早已知道对手的弱点,只要迅速出击,你就能取得胜利。

装“愚”的人会静静地等待机会,然后再迅速发起攻击,从别人手中夺取胜利的果实,可以说这样的人是最容易成功的。

主动吃亏是风度,也是智慧

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学会主动吃些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山不转水转,当再次和让你吃亏的人合作时,你将占到大便宜。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主动吃亏就等于多结交一个朋友,也就是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路,而睚眦必报的人则会因为不肯吃亏而多一个仇人,也就等于为自己堵死一条路。

宋朝的郭进任山西巡检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军校到朝廷去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讯一番后发现他的言语漏洞百出,明摆着是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送给郭进处置。

当时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诬告他的那个人,可是郭进并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别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我不杀你,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让你做官。如果你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因为郭进不计前嫌,深受感动,就决定用自己的性命来报答他。果然他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他带领的军队打了胜仗,郭进也真的不记前仇,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了提升。郭进不仅因此留下了大度的美名,还因为举荐有功得到了奖赏。

主动吃亏就等于多结交朋友,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再对你构成威胁,还会让你如虎添翼。郭进就是个深谙处世之道的人,表面上他吃过些小亏,却在后来捡了个大便宜。聪明人吃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更长久地得到某些东西,他们懂得放弃当时的一些小利益,去换取以后更大的利益,所以不得不说,吃亏是风度,更是一种极大的智慧。

古代东海有个姓钱的老翁,他的家境比较殷实,由于生意越做越大,他想在城里买一处房产。

于是,有一个朋友对他说:“某处有所房子,七百两银子的价码就出售了,那房子不错,您抓紧时机去把它买下来吧,省得被别人买走了。”

钱老翁去看了房子,他确实很满意,最后,他决定出一千两银子买下房子。

他的家人都不理解,说:“已经说好价格是七百两银子,你却突然增加了三百两,你不觉得吃亏吗?”钱老翁笑着对家里人说:“我这么做自有这么做的道理。我们原是小户人家,而房子的主人避开众多的买主卖给我们,不多给些银两,会使其他买主有怨言,况且房主也会觉得不合算。而现在我以一千两银子买下价值七百两银子的房子,既堵住了其他买主的口,使他们觉得无利可图,又使房主感到不吃亏,从此以后,这个房产就可以作为我们钱家的产业而永无后患了。”

在与人发生争端时,不妨放弃一些你应该得到的利益,往往对方也就不再咄咄逼人。如果一方的退让能平息一场干戈,又何必斤斤计较于谁是先退让的那一方呢?假如你处处不肯吃亏,处处想着占人便宜,受伤害的人多了,你难免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中,这样待人处世,哪有不败的道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处世的谋略,如果能够做到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为对手叫好,这个人一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每个人都希望看到自己成功,也希望周围的人为自己喝彩,但是当对手在某方面强过自己时,便会产生嫉妒等情绪,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殊不知,这只会让双方关系更加恶化,自己也很快会被对手当成眼中钉,而为对手叫好则是一种谋略:如果不想和对方修好的话,为他叫好可以让他忽视你的实力,如果想与对方修好的话,这将打开你与对手间的死结,从而营造双赢的局面。为对手叫好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利益。

在西汉年间,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自立为王以后,它的邻国东胡害怕其发展起来,于是不断挑衅以限制匈奴的发展,并且试图找借口消灭匈奴。

当时匈奴有一匹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曾经为匈奴人出过很多力,被视为国宝。东胡国王知道后,就派使者向冒顿要这匹马。这个提议在匈奴遭到了一致反对,因为大臣们都认为东胡国王简直太霸道了。

聪明的冒顿一下子就看穿了东胡国王的意思,但他明白“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道理,以匈奴现在的实力,远不足与东胡抗衡,所以他决定忍痛割爱,他告诉大臣:“东胡是礼仪之邦,国王也是个世间少有的明主。这次他们向我们要马,不过是为了表示友好,我们巴不得有他们这样的好朋友,又哪能为一匹马而伤害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呢?”于是他把宝马拱手让给了东胡国王。

冒顿虽然表面上夸赞东胡国,甚至是以谄媚的态度对待东胡国,但是他却暗地里壮大实力,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今天的羞辱之仇报了。东胡国王得到千里马以后,就认为冒顿胆小怕事,于是更加放肆、狂妄、骄奢淫逸起来。东胡国又多次向匈奴索要东西,冒顿依然表达对东胡的崇拜之意,并且要什么给什么。

然而在私下里,他多次召集群臣分析当时的形势,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鼓励臣子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以便日后报仇雪恨。大臣们听冒顿说得很有道理,就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经过冒顿及群臣多年卧薪尝胆式的治理,匈奴的实力雄厚起来,并且已经远远超过了东胡国。当东胡国王再次向他们索要东西的时候,冒顿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亲自披挂上阵,一举消灭了没有防备的东胡国。

为对手叫好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在对手强于你而你又想打败他的时候,不妨先学会为他喝彩,用喝彩声迷惑他,这样你日后成功的胜算就会更大些。

当然,假如能够使双方获利,自然就没必要斗个你死我活,这时为对手叫好则能化敌为友,同时还能显出你的气度,这自然是件名利双收的事。为竞争对手叫好,并不说明你就一定比他差,而且这也不会损伤你的尊严,相反它还会让你有与对方联手的机会,这是一种美德,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你付出的是赞美,得到的却是对手的感激和给你带来的利益。

赞美对手也许看起来有些难办,但是当对手成功的时候,你的喝彩无疑是对他最好的礼物,这样你们极易从对手变为合作伙伴,千万不要在对手失利时推他一下,在他成功的时候嫉妒他,这些“真情流露”只会让你日后的路更难走,而如果能够做到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为对手叫好,你一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恃才岂能小瞧人,任性何必得罪人

厚黑学讲究不能轻易得罪人,即使有再大的才能,即使对方是真小人,你是真君子,也不要轻易与人为敌。

中国有句俗话“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朋友添堵墙”,正所谓“恃才岂能小瞧人,任性何必得罪人”,保持低调和谦卑,就不至于为自己招来祸端。

唐朝著名宰相杨炎虽然有宰相之能,却没有宰相的度量,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他相貌俊俏,仗着自己有些才能便目中无人。当时卢杞和杨炎同为宰相,卢杞是个相貌奇丑无比、身材矮小的人,杨炎根本就没把这个人放在眼里,虽然两人同在一朝,共事一主,可是杨炎几乎不和卢杞往来,还不时地对卢杞表示出不屑。

相貌丑陋、内心自卑的卢杞本来就嫉妒杨炎的仪表,再加上杨炎对他的不屑,自然就怀恨在心。于是他开始找杨炎手下亲信官员的过错,并上奏给皇帝。杨炎因此看卢杞更不顺眼,他找到卢杞质问:“我手下的人做错了什么都应该由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咱们可以一起商量着办,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就暗中向皇帝告状?”如此直接的质问弄得卢杞很没面子,于是,两个人的积怨越来越深。

自从杨炎和卢杞结怨以后,卢杞便千方百计地想让杨炎出丑。卢杞明白自己面貌奇丑无比,又不是进士出身,才干也没办法和杨炎比,可是论阴谋诡计和阿谀奉承的能力,他却比杨炎强得多,他依靠这些手段,逐渐得到了唐德宗的信任,就开始计划报杨炎小瞧自己的仇。

没过多久,他的机会就来了。节度使梁崇义背叛皇帝,发动叛变,德宗下令让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平乱,而杨炎十分不满重用李希烈,觉得这个人反复无常。可是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他对杨炎说:“这件事由朕决定就好!”哪知道,不会察言观色的杨炎仗着自己的才能,不把皇帝的不快放在眼中,一再反对重用李希烈,这让本来就对他有点意见的德宗更加生气。

凑巧的是,在皇帝的诏命下达之后正赶上阴雨连绵,李希烈的军队行动迟缓了些,而德宗是个急性子的人,于是找卢杞商量对策。这时,卢杞看到了扳倒杨炎的绝佳时机,就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走得这么慢,正是因为他听说了杨炎反对您重用他的消息,皇上您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事情呢?不如暂且把杨炎宰相的职位免去,好让李希烈放心地前去平乱。等到李希烈把乱事平定后再把杨炎重新召回来,这对谁来说都没有什么损失。”

卢杞说的这番话听上去似乎全是为皇帝考虑的,而且没有一句中伤杨炎的话,但确实是用心险恶。德宗皇帝听信了卢杞的话,就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杨炎的宰相职务免去了。自此以后卢杞可以说是只手遮天,而且杨炎的权力没有那么大了,就更便于卢杞诬陷他了。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自己的祖先建了一座祠堂,卢杞便对皇帝说:“杨炎建祠堂的地方有帝王之气,玄宗的时候,宰相萧嵩就在那里建过祠堂,后来玄宗皇帝曾经到那里去巡游过,看到那里的帝王气非常盛,就下旨让萧嵩把祠堂改建在别处了。现在杨炎又在这个地方建祠堂,想必是怀着篡朝夺位的狼子野心。”德宗皇帝听完勃然大怒,就拿卢杞这些话为理由,把杨炎贬为崖州(今海南省境内)司马,随后又下旨把杨炎赐死。

厚黑学讲究不能轻易得罪人,即使有再大的才能,即使对方是真小人,你是真君子,也不要轻易与人尤其是小人为敌。但杨炎确实没做到这一点,他仗着自己的才能便看不起卢杞,可是他忘了卢杞本身就是个他得罪不起的小人,最终招致杀头之祸。要知道,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一旦你破坏了别人的角色,也就是与他撕破了脸皮,若对方报复起来,对你的影响就是加倍的。 2E7G9ZLgWu4HVMK1dO/dF/imzlSocH89RWvKSd5Y6CPCjhmyWlLFHtSU5mSOC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