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屠格涅夫的《罗亭》和《前夜》是我国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作品。《罗亭》最早的译本出现在1928年,《前夜》则更早——1921年 。那时候正是中国人民深受压迫,渴求解放的时代,是仁人志士献身革命的时代。屠格涅夫小说中所蕴涵的那种追求真理,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很容易在中国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而罗亭、英萨罗夫、叶林娜也就成了读者所熟悉的人物,甚至成了衡量人的言行的一根标杆。比如,有的人把那些口头上夸夸其谈,而行动上则退避三舍的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叫做“罗亭式”的人。这就是抓住小说中罗亭性格中的某些突出特点来形容现实生活中的人了。自然,作为读者,这样做也无不可,但是作为对这个艺术形象的完整评价就显得不够全面和公允了。

罗亭是个出身贵族家庭的青年,他生活在19世纪40年代的俄国,腐朽的封建农奴制严重地阻碍着俄国的发展,使地大物博的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先进的俄国人强烈地要求改革现实,废除农奴制,罗亭就是这样的进步青年。他学识渊博,思想敏锐,富有辩才,为实现社会变革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他的确对俄国的社会现实缺乏深刻的了解,的确不知道应该怎样着手实现俄国的改革。当然,这不能全然责怪罗亭个人。人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局限的。一次社会的变革往往是通过几代人的奋斗、牺牲、失败、求索,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取得最后的成功。罗亭是先行者,是启蒙者。他的慷慨激昂,才华横溢的演说让当时的一些追求真理,渴望改革的青年心情振奋,跃跃欲试,但是罗亭却不能,也无法引导他们去实现他所描绘的人生理想,这是他的悲剧。知和行,自古以来就是人生的一大矛盾。知之已不易,行之更不简单。况且罗亭并非全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他想改革教育,他投身于公益事业,但在俄国那个腐朽的农奴制社会中都四处碰壁,最后他感慨地说:“有多少次我雄鹰般翱翔长空,可回头来却像蜗牛爬行,还让人家踩碎了外壳!”小说的最后,作者让罗亭举着红旗,冲上法国大革命巴黎巷战的街垒,死在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应该说,这是屠格涅夫对罗亭为人的肯定——在俄国罗亭没有找到为革命而献身的机会,而在法国大革命中他却如愿以偿了。

罗亭和娜塔莉亚在阿夫久欣池塘边约会的场面是颇有深意的。屠格涅夫通过这个男女恋爱的情节,一方面展示罗亭和娜塔莉亚的性格差别,娜塔莉亚的刚毅、勇往直前和罗亭的幽柔软弱,恰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这个情节也揭示了罗亭对待爱情的道德品质。他自知家贫如洗,生活漂泊无定,不能使自己心爱的人得到幸福,而又不愿做一个诱骗天真少女的花花公子,所以只能劝娜塔莉亚向母亲屈服。如果对这个情节作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它也可以说象征着俄国社会中罗亭们的悲剧命运。受他们的思想所鼓舞而决心跟着他们走的青年,在面对强大的阻力时,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建议”却是——屈服。这不能不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了。

对于罗亭这个人物,历来的评论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高尔基有一段评论罗亭的话,说得比较实际,也比较公允:“假如注意到当时的一切条件——政府的压迫,社会智慧的贫乏,以及农民对自己任务的缺乏认识——我们就应该承认:在那个时代,幻想家罗亭是个比实干家和活动家更为有益的人物。他这个幻想家是革命思想的宣传者,是现实的批判者,他可以说是在开拓处女地。可是,在那个时代,实干家能够干出什么来呢?”

《罗亭》(1856)是屠格涅夫所写的一系列以社会政治问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的第一部,随后又发表了《贵族之家》(1859)。《前夜》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860年,写的是俄国农奴制变革的“前夜”。19世纪中叶,要求废除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农奴制已成为全国上下普遍的呼声。屠格涅夫的小说通过莫斯科一个普通贵族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反映了这次变革前夜的社会情景。

《前夜》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平民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写为人民的幸福、祖国的解放而献身的革命志士的长篇小说。俄罗斯的评论家一般说《前夜》是第一部描写“新人”的作品。“新人”,不言而喻,是相对于昔日的奥涅金、毕巧林、罗亭等贵族出身的“旧人”而言的,“新人”指的是平民出身的主人公。这就意味着,在俄罗斯文学中,以进步的贵族青年为中心人物的时代已经结束,平民出身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人物。屠格涅夫敏锐地觉察到社会意识中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平民革命家和具有“平民意识”的贵族少女的艺术形象,成了开风气之先的作家。

小说的主人公英萨罗夫是个与罗亭完全不同的人,如果说罗亭身上还凝集着俄国贵族青年的许多传统的特点和弱点的话,那么,英萨罗夫的确是个全新的人物了。英萨罗夫是个在莫斯科大学学习的保加利亚爱国志士。当时的保加利亚处在外国占领者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他为了将祖国从土耳其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目标明确,埋头苦干,有思想有行动,而且意志坚定,坚忍不拔,处事果断,被他的同志誉为“铁人”。更为可贵的是,他不是那种只顾单枪匹马地去奋斗的个人英雄,而是非常善于团结同志,同保加利亚国内的和在俄国的保加利亚爱国志士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并能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团结一致,为解放祖国的大目标共同奋斗。

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叶林娜虽然仍是一个贵族少女,但却与《罗亭》中的娜塔莉亚有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是她身上的那种“平民意识”,她父亲说她是个“激进的共和党人”。她与身为贵族的父母在思想性格上都格格不入,而却甘愿与流浪行乞的小姑娘卡佳为伍,听她讲那些闻所未闻的贫苦人的故事,分享她乞讨来的一块干面包。叶林娜是个比娜塔莉亚更有社会意识,思想更自觉,意志更坚强的女性。她在英萨罗夫身上看到了她所向往的理想光辉,所以她对英萨罗夫的爱是一种志同道合的爱,是对理想的追求。“她想要的某种东西,那是谁都不想要的,在整个俄国是任何人连想都不想的。”叶林娜的形象历来受到评论家的赞美。俄国著名的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说,在叶林娜身上体现了“几乎笼罩着整个俄国社会的那种几乎是不自觉的,然而是不可遏制的对新生活、新人的要求”。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优美的女性形象。他有点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把那些优秀的品质、优美的外形,都赋予他所钟爱的女性主人公,使之成为那些相形见绌的男性主人公的鲜明对照。娜塔莉亚的果断坚定,映衬出罗亭的软弱无能。以“玩艺术”为乐的舒宾,以当莫斯科大学教授为最终理想的别尔谢涅夫,在叶林娜面前,似乎都成了庸庸之辈的凡夫俗子。她倾心于英萨罗夫,并不是因为他有非凡的艺术才华,出众的学识智慧,而是为他那“解放祖国”的伟大事业,这就使她的精神境界远远高出于同辈青年之上。屠格涅夫是善于描绘少女形象的,然而屠格涅夫笔下少女的美,大多不是外表的娇艳,而是一种心灵的美,精神的美,性格的美。叶林娜“身材修长,面色淡白中又显黝黑”,“两只灰色的大眼睛,周围还有些细小的雀斑”,她的目光,她的声音,她整个人身上都带有“某种大家不可能喜欢,甚至令某些人反感的东西”。然而她那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思考的精神,善良的品德,果断的行动,坚毅的性格,又是那样光彩照人,使她成为俄罗斯文学画廊中最优美的妇女形象之一。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大都情节简单,人物比较集中,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将读者引入他的艺术世界。他不喜欢设置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把描写的重心放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他一般是先展示他的人物进行活动的周围环境,然后再让主要人物出场。《罗亭》中先从亚历山德拉•帕夫洛夫娜•利平娜写起,继而写到拉荪斯卡娅的庄园,到第三章罗亭才出场。《前夜》也是这样,在展示了莫斯科近郊昆采沃别墅区的生活环境和斯塔索夫一家的人物关系之后,英萨罗夫才出现在他们中间。这样的叙事方式使作者能够从多种角度描写中心人物,将他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对照,烘托,使之成为一个立体化的形象。

屠格涅夫是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有生活中的原型。罗亭最初是以他的好友即后来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为原型的,但是后来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形象中融入了许多人的特点,成为一个概括的典型。罗亭在大学时代所参加的波科尔斯基小组是以19世纪30年代俄国著名的斯塔凯维奇小组为基础来写的,对小组中各个人物的描写也大都是以斯塔凯维奇小组成员为原型的。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达里娅•拉荪斯卡娅身上则带有当时上流社会贵夫人斯米尔诺娃•罗塞特的某些特点。斯米尔诺娃•罗塞特同茹科夫斯基、普希金、果戈里等俄罗斯文坛的著名人士都有交往,在文化界享有盛名。正因为他笔下有这些特点突出的真实人物作为基础,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才这样栩栩如生。《前夜》更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据屠格涅夫自己讲,他的庄园的邻居,也是他的好友,卡拉捷耶夫在从军去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之前,将他未写完的一部自传体小说的手稿交给了屠格涅夫。手稿中写卡拉捷耶夫在莫斯科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也爱他。但是后来这个姑娘认识了一个名叫卡特兰诺夫的保加利亚人,姑娘爱上了这个保加利亚人,而且义无反顾地跟着他回了保加利亚。可惜,这个保加利亚人回国后不久便死了。屠格涅夫后来才知道,卡特兰诺夫在保加利亚是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死后人们还久久地缅怀他……屠格涅夫说,“这个爱情故事写得很真诚,但也很粗糙……只有察里津诺郊游的场面写得很生动,于是我便在小说中保留了它的主要特点。” 屠格涅夫以这个故事的框架结构写了自己的长篇小说,但对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描写进行了根本的艺术改造,特别是在叶林娜的形象中融入了当时赶赴塞瓦斯托波尔担任志愿看护的贵族妇女的忘我精神,使这个形象更为充实,更有深意。但是屠格涅夫仍有拘泥于卡拉捷耶夫故事的原始情节之处,比如因卡特兰诺夫之死而设置了英萨罗夫之死的情节。当然,英萨罗夫之死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意义,使叶林娜的献身精神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但是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逻辑来看,以英萨罗夫在察里津诺郊游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体魄,因为一场疾病和旅途劳累而突然死去,总让人感到有些突兀,使人产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和遗憾。笔者以为,这是作家拘泥于原始故事之弊。

屠格涅夫的《罗亭》和《前夜》在我国的流传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对我国作家及其创作,对读者的思想意识乃至道德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每一代读者阅读《罗亭》和《前夜》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但是小说中主人公们那美好的心灵,善良的品德,为伟大事业而忘我献身的精神,总会给人以启迪,使之身心受到裨益。屠格涅夫作品中语言的优美,人物形象的生动,感情的真挚,都会令读者得到无穷的艺术享受。我想,这就是屠格涅夫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李毓榛 6zm1Nupe/k5nNK8BUfRH4j4x3QuGs+eQFzL7gHbY3qyYiUZUKbvOc/H+FCSayb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