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识日本

我是近30年前来日本的。在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尚未全面展开,日本电影的出现是突然的,为什么会有日本的电影出现,至今我也不明白。

但是,把同一个时代的日本形象通过电影带给中国,对于当时的我们无疑是一种震动,同时也成为改变我们对日本印象的一个契机。比如高仓健(1931-2014)主演的电影《追捕》就是一例。在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面,政治家的美丽女儿为了保护一个逃犯,毅然地追上了他骑的马,要跟他一起逃走,在受到逃犯的拒绝后,她迎着风,突然大声喊:“我是你的同谋!”

这个电影场面曾经感动了许多中国人,其中也包括我。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从“文化大革命”的创伤中刚刚苏醒过来的,而那个时代,“同谋”这个词几乎意味着遇难与受刑,甚至是死亡,但是这个画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意义,一匹骏马和一名逃犯,还有一位为他而献身的姑娘,奋勇地奔向深山老林之中……

这样的场面,对当时的日本或许只是一个娱乐电影中最普通的表达方式,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其深刻的含义也许是日本人想不到的。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通过政治、经济、金融、外交等这些属于行政上的往来方式而建立的,但是,作为文化的往来,国与国之间更应该建立起相互能够看见对方面孔的关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一部电影的影响力或许是相当大的。

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日本发生了兴趣,尤其对当代的日本,这个从来没有机会进入我们知识视野的社会,似乎变得新鲜起来。我的愿望得助于我所供职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当时,那里为我提供了许多日本文化的书籍,并供我阅读到了在日本很少发生内战的那段历史,还欣赏了日本女人的文学史,据说这就是日本文学的主流,在当时这是让我费解的一个现象。总之,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我对日本理解的入口处,它为我展示的并不是概念上的日本,而是需要我的某种切身体验,或者说,需要的是我个人的感受。

来到日本以后,这种感受是不是已经得到了呢?尽管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这里面也存在了一个意外。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所谓的感受,有很多部分是从语言内部发生的,而且这种感受有时比真实还生动具体,正如有的学者认为“语言不等于真实”。

比如说我所喜欢的城市京都,它具有一种细腻而古朴的文化,日本读者比我更有直接的感受。前些天,我从神户开车到京都的中途,在一家咖啡馆里休息,听见一个男人与穿和服的妇人之间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京都市每年一到秋季就砍路边的树桠,这真是太过分了!”

“不砍不好办呀,下雨的时候,落叶都变成了泥巴,走路也难。”

“可是落叶不单单是落叶啊,我们从小就是踩在落叶上获取了对季节的那种特别的感受呀,你说不是么?”

“……”

听了妇人的这句话,跟她争论的男人居然不出声了。我猜不少市民会跟那位妇人一样反对京都市的做法吧。这种来自于对自然纤细的感受,以及对季节景观的推崇是那么具有说服力,好像日本的风土中潜藏了某种日常性的执着,这种执着或许就是为了一种进入细腻的感受。无疑,在我的周围,也可以说在我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能够与这样的对话相遇,同时也能转换为心灵上的细腻的感受。如果说,来日本以前,我对自然以及人文的感受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存在于知识记忆中的内容的话,那么我现在的日常所感所知,乃至于所想所思,就像突然退回到了少年时代一样,便成了追求直观的,感受的,从而能够排斥空洞理念的人。

这样的气质当然不靠外部的指教而获得,它是从内心深处萌发出的一种领悟。 sLMNeBUAmAcH/oCU7kPFE99y65ovWlWxHOBKt0DqIklmXA77jbV1JD+KeAZ8f6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