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M o s a i c

镶嵌

社区的悠然静谧
避世的栖居之地
镶嵌于
狭小的都市土地
皆可见
小中乃见大
欲扬于先抑
空间之渗透
传统之园林

格调竹境

项目名称:天津格调竹境
项目地点: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虎丘路
建筑师:滑际珂
设计小组:滑际珂、杨洋、李晓培、甄娜
设计时间:2006.11—2008.12

关于现代与中式的讨论已经沉寂了很长时间,人们意识到,过去所谓“形似”与“神似”之类的分析其实似是而非,很难有所突破,需要换一种更具现代性的语言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大量具有本土风格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于是,理论界又开始重拾“中式”的话题。与以往相比,这些建筑师的教育背景和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和开放,并且拥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国际化语境,容易形成多视角的、建设性的对话,进入相互启发的良性循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刻意地陷于“现代中式”的创作使命之中,而是将“中式”作为诸多表达可能中的一种。许多建筑师更关心的实际上是建筑学的一些本质问题,例如如何建构一种具有逻辑性的设计过程,而“现代中式”的课题则适时地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格调竹境”就是这类项目中的一个较典型的案例。沿快速路的东段驱车至昆仑桥附近,就能看到“格调竹境”很有特色的天际线。错落醒目的纯白色墙上现在已经有了一层薄薄的尘土,然而这种效果反倒让人觉得比较亲切和真实。出快速路下行进入“格调竹境”所在的社区,感觉周围的建筑有些陈旧,街边有很多小店铺和夏日里乘凉的居民,灰色的街道上有一种市井生活的闲散气息。在城市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时期,这里的建筑和生活场景既真实又充满了不确定性。从城市的角度,“格调竹境”充分考虑到了小区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特别将较低的建筑安排在了社区街道一侧,使小区沿虎丘路一侧看去不至过于突兀,新旧社区在这里产生了对话的机会。总体感觉,“格调竹境”就像是一个新来的插班生,静静地坐在教室的一隅,虽略显矜持,但仍不失低调与亲和之感。

白墙、灰瓦、马头墙同样可以演绎到现代高层住宅中,与中式景观相互呼应,一气呵成,却不让人觉得突兀。

细节上的处理无不显示着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墙垣的几何构成处理,给整个项目增添了不少乐趣。传统中式构造的元素在现代的墙面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据“格调竹境”的建筑师介绍,设计之所以倾向徽派民居的风格,主要是考虑到徽派民居具有简单、抽象、易于描述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比较符合现代审美的习惯。具体来说,连续的墙面、富于扩展性的空间以及简单对比的色彩,这些都是现代建筑和徽州民居共有的“兼容性”特征。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格调竹境”并非纯粹的徽派风格,而是掺揉了很多北方民居院落式的空间元素,还有江南园林借景的手法。小区建筑的墙面以白色为基调,灰白相间,楼梯间雕镂细密的花窗显得清秀疏朗。走过小区入口,有浅水铺石引至门廊,右侧可见一较大的花园,园内叠石理水,藏慧于中,总体观之有一种儒雅的文人气质。

根据业主“现代中式”的命题,建筑师尝试采用了一套“分解、造型和镶嵌”的空间句法指导设计过程,使整体建筑群的形式趋于统一。概括地说,“分解、造型和镶嵌”就是先将建筑体量分解成面和线进行分析,采用现代形式语言加以简化运用,使建筑构成包含“中国意象”的空间形式,然后,将中国传统构件的符号“镶嵌”在现代空间句法之中。强调设计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理性推导的方式完成设计的表达与沟通,这种做法在当今本土建筑的实践中具有典型性。抽象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在绘画、音乐和诗歌等方面都具有某些线性的特征,比如对线条、轮廓、旋律的追求远远超过西方艺术对体积、力度和厚度的追求。同样,中国传统建筑意象往往不是强调体量感,而是线的表现力。在屋顶、墙、门窗等平面元素的处理方式上,也倾向于将面还原为线的构成。在传统平面图案中不乏简洁抽象,具有当代审美特性的线构成图案,这些都是可供现代中式建筑挖掘的资源。

“格调竹境”的设计句法基于以上的分析,尽可能地化体为面,化面为线,达到建筑体量分解的主旨。面与线的造型在现代形式语言中具有成熟的范式,建筑师因此找到了现代与中式的一个可操作的结合点。接下来是如何更直接地强化中国特征的问题,建筑师将空间句法分解成“动词”和“名词”两大部分,“分解”和“造型”产生相应的动作,用以完成空间和形体层面的塑造,符号的嵌入就是将名词填充进动词中,进而完成整个句子的结构。事实上,在造型过程中,建筑师采用的动词(动作)和语法结构都是现代的,而名词则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复制。经过筛选的中式构件被镶嵌在现代的句子之中,最终完成了建筑空间的表达。在与建筑师的对话中,我们始终在讨论这种空间句法是否可行,以及最终效果将如何判定的问题。中天建的建筑师滑际珂解释说,他是受到了方文山的诗集《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的启发。仔细分析诗的文本可以发现,普遍是将相对陌生的名词(包括修饰语)嵌套在现代诗的句法之中,使诗的整体传达出某种追远的意境来。王澍曾说,文本的疏离感是表达含义的开始,普鲁斯特式的追忆往往是从某件东西逐渐弥漫开来。镶嵌的目的就是在保持当代句法的同时,给中国意象的传递提供更多的可能。

“格调竹境”的入口空间以尺度亲人的门廊和会所等为过渡,避免了塔式和板式高层突兀和呆板的缺陷。会所的过街楼与入口通道恰好形成上下交织的两条动线,通道侧面的水池和上升的坡道起到了引导和延伸视线的作用,增加了空间的亲和力。住宅入口空间的接地设计也很值得品味,建筑师想利用这段极狭窄的空间,营造一种园林式的入户氛围。做法虽然简单,只是在主体墙的外面复建了一个外墙,利用两道墙的间隙制造景框和层次效果,但这种做法既增加了高层住宅的接地感,又为中式元素搭建了良好的空间。

“格调竹境”的环境设计在北方地区可谓精细。小区为周边式道路,地下车库布置在西侧小高层下,最大限度地做到人车分流,同时还保留了用地东部的一片原生树木,成为小区景观的一部分。小区最大的一块集中绿地仿造江南士家园林,叠石和理水据说请了南方的师傅,起脚收顶都很见功力。园中铁制的景观回廊显然也是配合建筑风格而设计,总体感觉不错,但屋顶的钢构件显得过于短小和单薄,尚待斟酌。比较遗憾的是小区院墙在尺度和材料上都不够细腻。

在高层集合住宅中探索现代中式风格有很多困难——高层住宅的山墙面硕大,难以处理,高层顶部又缺少与传统建筑形式相对应的构件,这些往往是建筑师最伤脑筋的地方。然而这些困难并未妨碍建筑师的发挥,却为现代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如新中式。

底层入口平面图

“格调竹境”顶部正面墙面上采用大块回格窗的处理,让人们联想到四合院正房多扇通透的花格气窗。普通的高层住宅沿墙面尺度普遍大于山墙,因此正立面和背立面成为设计重点刻画的部位。山墙除功能性开窗外,很少特意雕琢。“格调竹境”则强调了人在小区园林和道路上的视觉体验,将山墙作为重点部位加以处理,重复设置传统的山花圆窗和花格竖窗等构件,强化视觉效果。

传统元素在现代语境下显得古朴,但又不失现代韵味。

会所楼梯详图

建筑师对墙面上镶嵌的传统元素几乎没有简化和变形,而是大体如实地进行刻画,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如何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将古典元素加以悉心筛选,同时又如何将这些古典元素运用到现代审美和环境中而达到传神的细节效果,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可见,没有多年对传统审美的积累和精湛的技术,“格调竹境”也不会形成现实良好的效果。此外,“格调竹境”借鉴了万科第五园等项目的经验,采用现代材料的特殊构造,表达中式传统的细部意象。例如用工字钢演绎的山墙顶部脊线,用双层钢管交错排列演绎的“瓦屋面”,用铝合金组焊演绎的花格窗棂。设计手法自然、简洁,与小区整体风格非常统一。尤其是屋面采用钢管错焊的构造,同竹子绑接的构造非常相似,使“竹境”的主题和院内不断重复的竹林景观遥相呼应。

(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许蓁)

高层立面图

点式标准层平面图

板式标准层平面图

被镶嵌的中式

格调竹境项目位于天津河东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熟的工人社区——中山门地区,城市快速路的边缘。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居住社区。

格调竹境项目占地5.54公顷,容积率2.6,总建筑面积14.4公顷。在周边的6层住宅里鹤立鸡群,为减小西侧对原有住宅的压力,西侧布置18层高层,东侧布置24~30层高层。

项目试图用传统园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空间的渗透等手法,组织居住空间序列。借鉴了中国传统园中园的设计,以庭院为主体,采用了院落相套的手法,在狭小的都市土地上,营造社区的静逸,避世的栖居之地。

建筑师经过多年的设计实践,在对传统中式设计大量的调研和剖析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适合中国当代语境的新中式的设计尝试,首次将“镶嵌”的概念引入设计中,通过对方文山与叶锦添的剖析来引出对于“镶嵌”的诠释,即:将传统符号镶嵌于现代设计中。

“镶嵌”不是唯一的方法,但相信通过建筑师的努力实践会给现代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

格调竹境项目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房地产进程中,不仅回答了现代中式的形式创造问题,还是对寻求在喧闹的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们与传统中国士大夫隐逸精神生活趣味的相通与共鸣问题的探讨。是传统中国园林空间,传统士大夫的生活趣味和普通大众的居住空间结合的可能性问题。

方文山的中国风

《发如雪》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狼牙月 伊人 憔悴
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
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 是非
缘字诀 几番轮回
锁眉 红颜 唤不回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 我爱不灭
繁华如 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只恋你化身的蝶
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
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
我用无悔 刻永世爱你的碑

“狼牙月、伊人、惹尘埃、缘字诀、锁眉、红颜、三千东流水、红尘醉”这些词都是古式汉语中常用的词语,富有悠远的韵味,让人联想到千年之前的前世今生,犹如身在画中,唯美烂漫。然而,这些词语与现代汉语表达又完全不同,意境也不尽一致。如何在现代句式结构中完美表达出悠远的韵味?值得回味。本诗打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将动词、名词进行相互转换,将正常的名词表达出相关的动作。完美地将古式名词和现代词语结合在一起,从而表达出悠远的韵味。行文简洁明快、一气呵成,同时又注意语句的押韵,朗朗上口。

叶锦添的新中式

动词—动作—现代意识的构成关系

名词—传统样式—被选取符合当代审美—转化为肌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首先在色彩上现代服饰的印色要比民国时期的鲜艳得多。而且叶锦添用色单纯。民国时期图案以祥瑞图案为主,图形在服装中占据主导。叶锦添的设计图案以肌理为主,图形成为肌理的一部分。但服装款式是相近的。传统服饰和很多传统艺术一样是强调线条的艺术,用线条包围面。叶锦添的设计是面和面直接连接,强调面的包裹感。而且秀禾的上衣符合现代审美的原因是其设计的简洁性,对比民国时期的可以发现单纯的红色占据绝对优势,图案退居为红色主题的肌理,黄色的袖口同样图案退为肌理,红黄二色简洁对比。总之民国时期的服饰线条和图案占据突出地位,符合传统的古典审美。叶锦添的设计是面与体积占据主导,注重面与面的衔接及关系。

注:叶锦添是华人电影世界服装设计的大师级人物。在《橘子红了》、《大明宫词》、《卧虎藏龙》、《夜宴》、《无极》等大制作中,出手即震撼影坛。传统服装与现代审美高度结合,对于困扰建筑界几十年的问题,影视服装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解答。

民国时期的服饰

叶锦添的新中式(巫晓芳绘)

格调竹境的现代营造

动词—动作—几何构成穿插

传统符号镶嵌在现代体块构成中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适合多代居住的四合院已不再适应越来越小的家庭单元。然而群起的住宅小区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使传统之美消失殆尽。如何在现代的语境下书写传统已成为当代设计的难题。如今“假古董”已臭名昭著,而过去所谓“形似”与“神似”之类的分析又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这里格调竹境项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营造的成功案例。

受到方文山的中国风与叶锦添的新中式的影响,建筑师也将传统符号镶嵌于现代体块构成中。空间句法被分解成“动词”和“名词”两大部分。正如方文山歌词中白话文的语法结构,“动词”(动作)是指现代设计手法,以此来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及审美的要求;“名词”则是嵌入“动词”中的传统符号,“动词”与“名词”的交织完成了整个句子结构。缺少了“名词”的“动词”是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设计,而抽离了“动词”的“名词”则是传统符号的堆砌,毫无章法。一如叶锦添的新中式,传统元素也会经过提炼与转化,在现代语境下重现生机。

会所:

会所的分散式布局不仅解决了用地狭小的问题,而且使小区的整体尺度更为宜人,调和了高层建筑所产生的距离感,使人仿佛置身于古典园林之中。

会所首层平面图

会所二层平面图

1. 售楼处(临时建筑) 2. 接待室 3. 消防控制室 4. 变电室 5. 活动室

会所剖面图

会所立面图

会所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通过长廊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入口及入口道路上的建筑均采用了架空处理,解决了用地紧张的矛盾,其巧妙的设计也使其入口视线更为通透,配以坡道、水池、竹林等小品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

一反市面上流行的小区入口的做法,本设计采用了过街楼的形式,尺度亲切宜人。而在小区建设初期,此处曾被用作售楼处,建设完成后拆除底层,即为过街楼,不仅形成了饶有趣味的空间,而且又达到了节省成本的目的。

会所和高层住宅组成大小不同的院子,沿纵深排列,减弱了高层住宅对入口的压迫感,强调空间的渗透。入口会所的小庭院尺度适宜、亲切,和中央主庭院形成强烈的对比,使高层社区和城市之间有了一个适宜的缓冲空间,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墙:

墙被作为体现中式的重点进行处理,所有建筑均采用现代材料来传达粉墙黛瓦的传统韵味。

山墙的处理沿袭了传统徽派建筑的做法。由于新住宅的体量与徽派建筑迥异,生硬的照抄已不现实,建筑师转而将传统元素进行提炼改进,以寻求意韵上的相似。取代传统山墙的黛瓦,顶部采用挺拔的工字钢修饰山墙,并且山墙面的尺度大大超出了传统山墙的尺度,这与高层建筑的体量是相协调的。

窗:

窗的处理与山墙略有不同,山墙的元素经过了建筑师的提炼与转化,而窗的设计则大量复制了具有传统“中式”特征的山花圆窗、花格竖窗、大块回格窗,改用现代的铝合金材质“镶嵌”于粉墙之中。此种强化符号的手法加深了人们头脑中对传统中式建筑的回忆,由铝合金编织而成的窗格又增加了几许现代感,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转换。

冰盘格立面分格示意图

铝方格栅展开立面图

屋面:

在传统建筑中中式坡屋顶特点非常明显。较之于西式坡屋顶,中式坡屋顶则更具有线条感,起翘的屋檐、突出的屋脊以及竖向感的瓦片叠置无不彰显出东方建筑所特有的俊秀柔美。在格调竹境项目中以质感轻盈的钢管和铝板取代传统厚实的瓦片,诠释出传统坡屋顶的线条感。双层交错排列的钢管演绎着“瓦屋面”,屋檐处的转折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传统“飞檐”的意韵。

屋面钢构件侧立面图

屋面钢构件正立面图

钢管装饰构件平面图

钢管装饰构件详图

钢管装饰构件立面图

住户入口:

现代高层住宅的入口几乎都强调公共空间的气氛,重视室内的金碧辉煌和豪华。而传统中式住宅是从大门进入庭院,通过这个过渡空间后再进入厅堂,就此形成室内外空间的穿插和分明的层次关系,也给居者一种心理的铺垫和暗示。

本项目设计对住户回家的心理感受上给予极大的关注,在楼栋入口和楼栋间植入了迷你庭院,增强了回家的空间层次与细腻的空间感受。通过围墙的过渡,使得建筑本体与入口衔接的地方与周边景观及空间连接,并通过压低为一层高的院墙入口,降低高层入口尺度对回家的人形成的压迫感,从院墙门入口进入小型封闭庭院,再从庭院进入公共大堂,给人以近似于四合院从街道或胡同回家的空间层次感。这种处理通过划小尺度及园林景观的作用,强化“中式”意境的感觉。

粉墙黛瓦、绿树叠石、小桥流水,亲切怡人的中式庭院仿佛高层住宅中的绿岛。这里,作为名词的中式元素并非只是纯粹的徽派风格,而是掺揉了很多北方民居院落式的空间元素,甚至还有江南园林借景的手法。传统是重生后的传统,现代则是凝练后的现代。 Zh4GXX3LzVLxHNrKmdgTC/gnWsEAhugBnTG0+ezRTB4k6w/ik6OXhL7hj2j9j5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