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统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历史遗存,覆盖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如汉代的石阙、墓室;南北朝的石窟寺、佛塔;唐代的砖石塔与木构佛殿等等。明清时代的遗构中,更是完整地保存了大量宫殿、园林、寺庙、陵寝与民居建筑群。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建筑发展演化的历史。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的堡寨与喇嘛塔、维吾尔族的土坯建筑、蒙古族的毡帐建筑,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木造吊脚楼,都是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中国建筑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两大类。官式建筑包括历代皇家宫苑、陵寝,以及敕建的佛寺、道观和坛庙中有斗拱的建筑。民间建筑,除了散落在各地的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如士绅商贾的宅院、祠堂、会馆之外,也包括一些地方性庙宇。此外,还有一些不能简单归类的建筑物,如历代建造的佛塔、桥梁、鼓楼、钟楼、市楼等,也都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范畴。

形态特征

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飞檐与斗拱,远远挑出的屋檐对屋身的墙体、门窗以及夯土台基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重叠的披檐、飞升的翼角及在深远的檐下结构精美的斗栱,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标准母题。

中国古代建筑靠木柱、木梁来承托房屋上部的荷载,因而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结构特征,檐下以富有装饰效果的斗拱作为立柱和横梁的连接。斗拱是由弓形的短木块和两层弓木之间相垫的方木块拼合装配而成的特有构件(弓形短木称“拱”,方木形如“斗”),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在造型上平衡着飞檐的轻巧,使人感到庞大的屋顶在横向的逶迤中趋向稳定。凡是非常重要或带有纪念性质的建筑物,都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虽然有着固定的形式甚至尺寸,但是每个朝代还是变化出了自己的特点:唐代的建筑雄浑大气,出檐平缓,建筑整体偏向横向,而宋朝建筑则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屋角飞檐有起翘之势,给人以轻灵秀逸的感觉。到了明清,建筑不再侧重结构美,更著重于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等,所以明清的建筑斗拱层叠、飞檐多装饰、屋顶琉璃瓦金碧辉煌,演化出极具装饰性的形式。

四进四合院

中国古代建筑除了木结构体系的特征外,就是建筑的群体性。单栋房屋体型多为长方形,单纯规整,体量也不大,但是这些简单的房屋却能够组合成住宅、寺庙、宫殿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建筑群体。建筑群体的组合几乎都采取院落的形式,通常由四栋房屋围合成院,称为四合院。四合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单元,哪怕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也是由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构成,自然也是住宅的主要形式。

建筑装饰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因木结构特征,柱、梁、枋、斗拱等几乎都是显露在外面的,因此装饰要利用各构件的形状,以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构件不仅是构件,也是建筑的装饰语汇。

古代的门,一些看似装饰的附件都与大门的构造有关——成排的门钉是为了将木板与横穿木相连起来,门框横木上角形或花瓣形的门簪其实是固定连楹木与门框的木栓头,而辅首则是为了扣门和拉门。

门钉

门簪

辅首

古代雕花窗

古代的窗多用纸糊来挡风遮雨,需要较密集的窗格才可,因此,窗格花纹成为了中国窗户的灵魂,各式几何图案、动植物和人物形象被巧妙地融入到边框中。喜好装饰的清代是门窗棂格图案的高峰,与明代简单的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不可同日而语。在清代,许多门窗棂格图案已发展为套叠式,即两种图案相叠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龟背锦式等。江南地区还喜欢用夔纹式,并由此演化为乱纹式,更进一步变异为粗纹乱纹结合式样。

北京故宫

内檐隔断也是中式装饰的重点,除隔扇门、板壁以外,大量应用罩类以分隔室内空间。仅常见的就有栏杆罩、几腿罩、飞罩、炕罩、圆光罩、八方罩、盘藤罩、花罩等形式,此外尚有博古架、太师壁等。丰富的内檐隔断创造出似隔非隔、空间穿插的内部空间环境。

安徽西递宏村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色彩有着固定模式,因为色彩是在伦理的框架内寻求美。唐代以前的建筑主要是材料的本色,到了唐代,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显得鲜艳、明快。到了宋、金以后,逐渐形成固定的横式——宫殿用白石做台基,墙、柱、门、窗用红色,屋顶用黄、绿、蓝各色的琉璃瓦,在檐下用蓝、绿相配的“冷色”和金碧辉煌的彩画,创造一种绚烂夺目的艺术效果,紫禁城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一般民居则是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和装饰,形成秀丽雅淡的格调。

宫殿建筑

永乐十九年起,明代定都北京,整座城市有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宫城)四重城垣,形成坚实严密的封闭结构。北京城在规划格局上继承了历代传统,以规整对称、突出中轴线的手法,体现皇权尊严。城内的所有宫殿以及重要建筑都贯穿在这条中轴线上,并通过远近开合的手法造成建筑群起伏跌宕、抑扬顿挫之势,又以“工”字形建筑基座、汉白玉栏杆、建筑物的雕梁画栋和黄瓦、红柱、暗红墙面的色彩处理,形成庄严肃穆、宏伟壮丽的气魄。

佛教建筑

佛教是中国最重要的宗教,因此佛寺建筑也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建筑类型。佛塔作为纪念性建筑,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屋顶形制相结合,形成了两种主要类型:楼阁式和密檐式。楼阁式塔各层面大小与高度都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呈角锥形,每层辟门窗可以登临。密檐式塔都是第一层特别高,以上骤然变得低矮,层面大小和高度逐渐缩小,越收越紧,各层檐紧密相接,故称为密檐式,整体轮廓呈炮弹形。

中国现存古代建筑并不多,佛殿建筑形制参考了宫殿建筑,而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活标本,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便以大量的佛殿为研究样本,其中以唐代的佛光寺最具代表性。佛光寺大殿有五排立柱,其斗拱硕大,出檐深远,立面宽阔,为佛堂以及信众提供了宽敞的空间。此类雄壮的大殿在都城宫殿中最为常见,所以其被视为唐代建筑的缩影。

民居建筑

元大都城的规划产生了胡同与胡同之间的四合院住宅,经过明清两朝,这种住宅近一步得到了发展,于是“北京四合院”成了北京住宅的代名词。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中国江南地区住宅在平面布局上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应江南温湿的气候。

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此种民居布局方式则和四合院相反,不追求整齐划一,不讲究左右对称,因地制宜,布置得体。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得体布局。

撰文 周航馨 0C1jRMD3DNsIb6ntM8jVE8h9DlgMcsWLE0/+/sQu2m59Wgejh7slJMoLqyGqqt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