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L U N Z H O N G G U O

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一个社会或国家常认为自己将亘古永存,并对自己起源的传说备加珍视。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黄帝被很多中国人尊崇为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帝王。根据这一传说,当时中国似乎已经存在。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出现时,当时的中华文明陷入混乱。各路诸侯相互攻伐,鱼肉百姓。统治者大权旁落,无力维持社会秩序。这位英雄招募军队,平定天下,被百姓拥戴为帝。

黄帝于是作为中华始祖流传于世。然而根据有关黄帝的古代传说,他重建了而不是创建了一个帝国。早在黄帝之前,就已经有了中国。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创建的既有国家。中国历史的这一悖论同样体现在古代圣贤孔子身上。孔子被视为中华文化的“始祖”,尽管孔子强调说,他没有任何创新,只不过是想重振大同的理念。这种理念曾盛行于黄金时代,然而在孔子所处的政治乱世已不复存在。

19世纪的一位传教士和旅行家凯吕斯·古伯察在思考中国起源这一悖论时评论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欲究其渊源而不可得。中国人早期的生活状况邈无痕迹,此乃中国的一大特点。研究一国历史时,我们习惯于先确定一个清楚的起点,然后借助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历史传统及重大历史事件,一步步地追溯文明的衍变过程,从其起源到发展,再到壮大,直至衰亡(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则不同,无论何时,他们似乎永远处于和今天相同的发展阶段。历史文献验证了这一观点。

在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中国有书写文字时,古埃及正处于鼎盛时期。希腊辉煌的城邦尚未兴起。罗马帝国的建立还是1 000年以后的事。而今天有十多亿人仍在使用直接从商代延续下来的书写体系,今天的中国人可以看懂孔子时代的碑文。当代中国,无论书籍还是会话中,依然饱含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的养分,例如关于战争策略和宫廷权谋的警句格言。

同时,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中央政府几度荡然无存,天下大乱。然而仿佛受一条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的左右,中央政权每次垮台,都会被重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志在统一的人物站出来,基本上沿袭黄帝的做法,征服敌手,再次一统中国(有时是开拓疆土)。《三国演义》是一部写于14世纪的长篇历史小说,数百年来深受中国人喜爱(包括毛泽东,据说他年轻时沉迷于此书)。该书卷首的一段话脍炙人口:“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的每一次分裂都被视为不正常的暂时现象。每次改朝换代后,新朝均沿袭前朝的治国手法,再次恢复连续性。中华文化的精髓历经战祸考验,终得以延续。

公元前221年中国的统一意义深远,此前的朝代延续了近千年。随着分封的诸侯从自治渐渐走向独立,周朝逐渐解体,陷入了长达250年的动乱,史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相当于西方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期。其间,欧洲诸国根据均势理论互相争夺霸权。自公元前221年起,中国维系了大一统帝国的理想,然而分裂与统一的循环周而复始,有时一个周期长达数百年。

国家四分五裂时期,地方豪强混战不止。毛泽东曾说,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 ,中国人口从5 000万减至1 000万,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各方打得同样惨烈。

古代中国疆域最大的时期,文化势力圈覆盖整个亚洲大陆,远非欧洲国家可比。中国语言与文化以及皇帝的敕谕行及所有疆土,从北部绵延至西伯利亚的草原和森林,到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层层梯田的水乡;东部港湾密布、运河交织、渔村点点,西部有戈壁荒漠及终年冰雪的喜马拉雅山。疆土辽阔的中国加深了自成一体的观念:皇帝威加海内,“君临天下”,或者说“天下一统”。 rldASkVqZGoE+BE+5egSSdwIsRAX8AE7XmwGH/a7sStIrTUZIirir1+paReJq2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