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接触

构想帝国是一回事,而构建帝国是另一回事。当然,那些意图缔造帝国的人的说法会造成一种假象,仿佛在一片陌生的疆土站稳脚跟再简单不过了,只需要一些实用的技能和强大的意志就能办到。让人吃惊的是,事实上直到不久前,历史学家们都还普遍附和这种观点,似乎入侵者获得成功是预料之中的必然结果。回首过往,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帝国对现今乃至未来仍保持巨大影响,就必然给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投下阴影。这一观点或许应当称为“入侵者必胜论”,通常会假借“边疆史学”之名。不过该观点在美国这个历史上最富裕和强大的移民社会得到了最为广泛认可,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建立“殖民地”意味着永久地占领一块别人的土地,同时与祖国或大都会保持联系。乍一看,这和那种与某个遥远的且缺少商业中介的地区进行贸易似乎有着本质区别。故而我们可能会将历史上两次几乎同时发生的事件区别对待:1607年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建立和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西海岸努力建立仓库和住所为一体的“商栈”。但若我们仔细考量,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其实不存在区别。其中部分原因是无论移民最初的定居形式是农业型还是贸易型,最后都可能发展为殖民地。到达某个地方的殖民者并不一定打算逗留很长时间。旅居者(而非殖民者)聚集在贸易站,与当地有势力、有组织的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被认定和殖民者并无根本区别。这些旅居者可能会认为有必要保存独特的“共同”特性,并保留内部制度和等级,如果地盘不大,可能还得用些防卫手段,来对抗掠夺和动乱。他们或许还会因为当地传统以及他们自己的喜好不和当地人住在一起,结果是商栈和当地人分隔开来。

不管目的如何,英国入侵者在开始接触殖民地之后都会经历相似的模式,面对相似的问题。他们必须提前准备好如何应对当地居民,并希望猜对当地的政治体系和商业需求。他们必须精心挑选最佳登陆地点、建立滩头堡。一旦登陆,他们需要尽快了解周边环境、控制可能的风险。除非携带了大批食物或者有充足的供给,否则在作物生产季结束之前,他们需要寻求当地帮助存储足够的粮食来预防饥荒(1788年博特尼湾成为罪犯流放地,20年后这里仍饱受饥荒之苦)。无论商业是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入侵者们都不得不与当地居民进行非常棘手且结果极不可靠的谈判(我们之后会谈到)以确定交易条款。他们必须决定与相遇的民族建立何种类型的政治关系,以及如何将这种关系以富于象征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们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式与原住民达成协议、解决争端,这要求他们努力理解当地人的世界观、意识形态、政治结构和精神生活。哪怕只是为了了解成本、获得便利和保证健康,他们也必须适应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文化。最典型的例子是滩头堡里女性很少,所以通常他们会为了寻求性伴侣走出滩头堡。他们不得不权衡利弊,决定是走出去,改变自己的饮食和服饰习惯、业余爱好、道德准则、接受新家庭成员,还是留下来继续与同伴们并肩作战,并在某天荣归故里。最后,除非可以寄希望于祖国派遣大批援军,否则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持与当地的关系,祈祷不要发生任何威胁到他们利益或安全的骚乱。

尽管在初次接触殖民地后殖民者遇到的问题都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应对方式不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1600~1750年,英国人在大西洋和亚洲建立了一批桥头堡。到18世纪早期,他们已经成功完成了“英属大西洋”—一个建立在种植园和移民定居点基础上的帝国互联体系。与此同时,他们在亚洲仍然保持着海上商业民族的身份,只设置了为数不多的商栈。亚洲统治者的权力牢不可破,贸易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心情。印度的一场革命(在其中帝国只起了部分煽风点火的作用)给英国人在18世纪下半叶带来了一个次大陆帝国。这是个建立在征服和统治基础之上的帝国,相较于“英属大西洋”,它非常依赖当地代理人和盟友,对英国殖民者和移民的吸引力却小得多。由此可见,早期和当地的接触模式对后来的殖民活动影响深远。 R5OKetJI/7T3K8g2bQNsYLcUBbQ04TKnszJBm8Q83Eqwqy+/VeXU8JTbblp8l8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