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逆向行驶的苏联工业

一方面,苏联的石油工业一如既往地受到煤炭业在政治上的挤压;另一方面,石油工业自身也同样存在“人”的问题。

在当时,各个行业普遍存在浮夸的现象,因为一组好看的纸面数字,对主管官员而言意味着更多的政治资本以及更好的升职前景;而对部门来讲,则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倾斜。这些虚夸的指标最后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时他们通常的应对方式是在部门里找一个大伙都看着不顺眼被排挤的人,把他定性为“破坏分子”,把所有责任都归结到这个人身上。于是每隔一段时期,就会出现一批“破坏分子”。在大清洗时期,这些人面临的将是被流放,甚至是被处决。在这股风潮中,石油工业领域同样不能免俗,这使得苏联的石油工业在这段时期损失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这些人在政治上往往没有太多话语权。

“人”的问题对石油工业的冲击远不止于此。当时苏联真正成熟的采油区主要是巴库和格鲁兹尼两个油田。官员们为了把自己虚报上去的数字尽可能填充起来,对这两处油田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开采最容易开采的油层,一旦采完,就不再对油井进行后续的深度开发,而是马上换地方进行下一轮的开采。

俄罗斯石油地区分布及储量示意图(来自俄罗斯石油公司官网)

通过石油出口换来的资金会很快被用于其他领域——当时苏联正处于工业大跃进时期,什么地方都缺钱。这样一来,石油工业创造的利润很少能反哺到本行业上来,对油井的维护和深度开发于是进一步被荒废。这种掠夺式开采导致很多油井只能开采短短数年,1937年年初,即苏联“二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按照往年的估算,预计当年石油产量是1.38亿吨,可是到年底只有4680吨——这就是竭泽而渔的后果。

最终,在整个“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的石油开采仅仅增长了32.4%。虽然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对“以油代煤”寄予厚望,但最终也只能面对现实的无奈。至1937年,苏联的能源构成中,煤炭依然占47.5%,石油只占16.1%,剩下则是泥炭和木头。

这种局面最终激怒了斯大林,石油产业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几乎被一锅端——全部被逮捕了。但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二五计划”的总结性文件如此说道:“石油该让出自己的地位了,它已经不是苏联主要的能源品种。在总的能源需求中,石油需求也将降低。”

在此之后,煤炭在苏联能源构成的比例当中不降反升,全苏能源消耗的一半几乎都是由煤炭完成的,此时其他主要工业国都在大力推进自己的石油工业,并且在石油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新的工业体系。即便是像英国和德国这样本身不产石油的国家(英国北海油田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产油),也不惜提高自己的国防安全成本,不遗余力地推进“以油代煤”。此时,苏联的整个工业体系都处于“逆向行驶”当中。 YjMEr9ciGgFlh8RFpEQ8vOrsMPxwvdhet59KJgX0vH/wDIYUMOPVRsY23VE2qc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