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斯大林的绝地反击

石油既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所在,又是国际政治中极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筹码。在前苏联的历史上,自从石油的重要性被人们认识后,这种黑色液体在其外交战略中就一直起着非常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近代以来,欧洲地缘战略的主线其实就是英国和沙俄间的争斗。当时,英国把开始崛起的沙俄当成了主要的遏制对象,俄罗斯几次向中亚、南亚及中东的战略扩张,都被英国人挡了下来;为了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英国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英国完全站在了日本一边。

但英国对待俄国的态度在“一战”前却突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石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在工业领域的价值已经显现了出来,英国是不产石油的,相对于进口美国和墨西哥的石油,从俄国进口石油的价格更低,且有利于分散潜在风险。

那个时候英国还明显地感觉到另外一个威胁。当时在中东地区的巴格达和波斯的西北部也已经勘探到了石油。位于欧洲中部的另一个新兴大国德国很快把目光投向了那里。德国提出巴格达铁路的战略构想:从柏林经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的伊斯坦布尔直达巴格达,修建一条铁路,由此建立只属于德国人的石油大动脉,这条路径如果最终实现的话,那么英国人对海洋的统治就将失去意义。此时,英国既需要石油,也需要有一支力量可以制衡德国,从这两方面考虑,英国开始减少与沙俄的冲突,最后双方在一战爆发前达成了合作关系。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把西方在俄的资产全部收归国有。1922年,曾经控制巴库油田的诺贝尔家族联合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英国的皇家荷兰壳牌公司等西方资本结成联合阵线,开始向苏维埃政权施压,要求对他们被收归国有的资产进行赔偿。

当时苏联百废待兴,急需从国外引进各种技术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只能从欧洲获得,所以西方资本集团的压力绝对不容小觑。最终,还是手中的石油资源帮助苏联政府瓦解了这次攻势。苏联方面的首席谈判代表、外贸兼交通部长克拉辛提出:可以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特许经营权的新政策,其中包括租让巴库和格罗兹尼各四分之一的油田,这个比例可以保证对方获益,但绝对拿不到控制权;此外,愿意和苏联政府合作的西方企业,可以继续从苏联进口到低价的石油。当时苏联急需外汇用于国家贸易支付,且当时其国内的工业能力根本消化不了这些石油产能,所以即便是低价出售,也还是能解决大问题。这个政策一经推出,由诺贝尔家族和皇家壳牌等形成的资本家同盟在几天之内就宣告破裂,原本准备向苏联逼债的西方资本家都急于尽快和苏联政府展开单独谈判。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石油在苏联对外战略方面的权重进一步增大了。我们首先从一个更大的背景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对世界新格局的构想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其实有很大的出入。美国的想法是把欧洲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势力彻底清除,同时,希望苏联能够在美国主导的格局当中做一个比较听话的“老二”,这就是所谓的“苏美共治”最初的由来。

为了诱使斯大林接受这个构想,在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事实上都站在了苏联这一边。其中包括同意苏联把所有东欧国家纳入它自己的战略体系当中,承认外蒙古的独立。然而斯大林在接受美国所给予的这些好处的同时,却没有被这些眼前利益冲昏头脑——以苏联所处的地缘位置和它所具备的资源来说,即便美苏之间没有意识形态的差异,长远来讲苏联这个老二的位置也是坐不稳的,一旦接受了美国的安排,也就等于把国家前途一半的主导权交到了别人手里。与其如此,倒不如分庭抗礼,这样反倒会使苏联获得更多的机会,甚至可以成为继英国之后又一个全球的主宰者。

所以在“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已经逐步意识到苏联不会屈从于自己的意志,在杜鲁门接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对苏政策中遏制的味道开始越来越明显。而斯大林则针锋相对地建立了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对西方国家完全封闭的一个新的社会主义世界。

政治上,在苏联的主导下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起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实际上就是共产国际的翻版。通过这个组织,各个国家的共产党以及政府与苏共在政治口径上实现了高度的一致,这样一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超大号的共和制国家;而与之对应的,美国与西欧所组成的资本主义阵营则更像是由一个个城邦所组成的松散的邦联——虽然美欧手中握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工业生产能力,可是由于内部实力分散,在面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候,他们反倒居于下风。

在军事上,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北约;苏联则针锋相对地在1955年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在经济上,“二战”结束后美国推出了向欧洲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同时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欧洲贷款,以此来左右欧洲的外交政策,甚至是国家经济规划的制定。斯大林非常清楚,如果东欧国家加入美国的框架,那社会主义阵营其实就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根本立不住,所以苏联极力阻止东欧国家参与马歇尔计划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解决东欧盟国的经济问题,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推出了自己的莫洛托夫计划——由苏联向遭受战争破坏的东欧国家派出技术人员,输出设备并提供贷款。

北约东扩示意图

而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苏联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取消了国家界线的超大型计划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各个国家都得到了自己的分工,比如说波兰在当时主要负责农业,东德由于制造业的传统成为整个互助委员会当中重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经济互助委员会能够顺利成型,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苏联手中的石油资源。自经互会成立之后,苏联一直以低于国际价格的标准向东欧提供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这使得后者的经济运行成本被大大降低。

这里顺便说下同一时期的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轻易控制欧洲,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石油。一方面,如果当时西欧国家手里没有美元就无法参与国际贸易;另一方面,战争结束后由于罗马尼亚被纳入到了社会主义阵营,西欧本土几乎再找不到像样的石油产区,而此时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地已经全部丢失,其中包括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这样一来,欧洲在能源上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中东的石油已经完全被美国资本掌握起来。由此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资金循环:

西欧首先要获得美元贷款,然后用美元在中东购买石油以及石化设备,而作为附加条件,所有贷款只能用来购买美国人指定的工业设备,等于说马歇尔提供的援助绕了一圈之后,还是回到了美国资本家手里。这样就可以看出来,美国在战后能够在西方世界居于统治地位,所倚重的一个是核垄断——美国是第一个搞出原子弹的国家;一个是货币垄断——美元是当时和黄金等同的国际交换货币;第三个就是石油垄断。

苏联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也搞出了核武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大量的油田在恢复之后开始向东欧廉价输送石油,则打破了美国对石油的垄断,使得东欧国家避免了被美国所主导的美元体系所控制,可以说其意义不亚于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nx3Cik3zv5KaVVuJvjvAt2VtH/pMYDu3cw8GkooG9r+bWXakgBcPMPWR0znfpc1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