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呼兰河传》序

文/叶君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如同流星划过天际,在萧红诞生的百余年里,其弃世时间已是她逗留人世时长的两倍还多。然而,人们没有忘记她的人生传奇和她的文学。

萧红祖籍山东,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萧红的童年记忆,从与祖父在一起的后花园时光开始。美好的童年经验,成就了她日后那动人的文学想象,与祖父在后花园里的许多场景就定格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理性而公允地说,萧红其实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而祖父母的溺爱,不觉中让她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这份任性,对其日后悲剧性命运的形成,并最终过早客死异乡,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尔后,除了家道中落,八岁以后,萧红在母丧等一系列家庭变故中渐渐成熟。在父亲的安排下,还在读书的萧红与小学教员汪恩甲订婚。但是,汪恩甲身上的一些纨绔习气以及不时表现出的庸俗,常令其心生不满。1930年秋天,她悄悄离开哈尔滨,到北平求学。

当时,张廼莹自然想象不到她那娜拉式的出走的后果。求学之路困难重重,1931年,困窘中的萧红回到呼兰老家,父亲随即将其软禁。在庞大的家族里,与之年龄相仿的姑姑和七婶非常同情萧红的遭遇,于10月3日夜帮她逃离。萧红从此切断了与家族的联系。日后,父女俩在哈尔滨街头相遇,形同陌路。

随着天气转冷,在哈尔滨流浪月余的萧红,为了不至冻毙街头,只得投靠汪恩甲。1931年11月中旬,两人住进位于哈尔滨道外区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次年5月,汪恩甲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从此音讯杳无。旅馆老板将身怀六甲的萧红据为人质,催讨所欠食宿费四百元。绝望中,萧红向《国际协报》写信求援。主编裴馨园亲自到旅馆探访之后,让编辑三郎(即萧军),于7月12日送两本书到旅馆,对萧红进行精神安抚。萧红和萧军得以相识。然而,巨额欠款令三郎及周围朋友都对困厄中的萧红爱莫能助。一筹莫展之际,1932年的大洪水最终帮助了她。8月7日,松花江决堤后,旅馆一楼被淹,老板和旅客逃生而去,9日,萧红被难民船从二楼窗户救出。至今,1932年、大洪水、萧红,依旧是哈尔滨历久弥新的传说。

三郎、廼莹安家商市街后,两人靠着三郎做家教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然而,在极度困厄中,他们并不缺少梦想。1933年9月,在朋友资助下,以笔名“悄吟”在报纸上发表大量文章,初露锋芒的张廼莹和三郎出版了作品合集《跋涉》,轰动整个东北的文坛。但因《跋涉》引起伪满当局的注意,两人于1934年6月15日抵达青岛。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他们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11月2日,两人离开青岛来到上海。

在鲁迅的大力提携下,1935年12月,长篇小说《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自费印行,作者署名“萧红”。这是张廼莹第一次使用“萧红”这个笔名。《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个名字从此广为人知,流传至今,成了呼兰、哈尔滨以及黑龙江的文化印记。然而,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成名后的萧红于1936年7月至1937初在日本东京度过了一段蛰居的日子,其间,鲁迅之死更令她哀痛不已。

沪战爆发,二萧离开上海前往武汉。1938年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艾青、聂绀弩等人前往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后因战局变化而转至西安。二萧在临汾的离别,实际是心照不宣地分手。两个月后,他们在西安正式分离。5月下旬,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汉口大同酒家正式举行婚礼。夏秋间,两人先后从武汉避难重庆。在渝期间,萧红完成了《回忆鲁迅先生》这部她留给世人的散文精品。

1940年1月17日,萧红和端木蕻良离开重庆抵达香港。终于拥有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写作环境,萧红拼力完成在大陆期间一再搁浅的写作计划。从1940年1月到1941年6月,她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一生中最为成熟的作品:《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萧红一生中最为华美的篇章。正如香港中文大学资深萧红研究者卢玮銮教授所言,她“仿佛早已预知时日无多,要拼尽气力,发出最后又是最灿烂的光芒”。

1941年7月间,萧红身上的一些宿疾越发沉重,辗转病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她怀着对战争的恐惧和被人遗弃的焦虑,转移多处,痛苦不堪。香港沦陷后,求医心切的萧红在养和医院做了外科手术,术后发现是误诊。战争状态下缺医少药,病情急遽恶化。1942年1月19日深夜,自感时日无多的萧红在纸上对陪在身边的作家骆宾基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等语。

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萧红在法国医院设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弃世,享年31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动笔于武汉时期。多年的辗转流徙,让萧红难以有一个安宁的写作环境。到香港后,终于有了写完它的机会。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此后四个月,边写边连载,萧红沉浸在对故土和儿时生活的无限感怀与怔怔思念中,同时也融入了她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与思考。故乡在万里关山之外,精神却在那里流连不已。这是她一生中最为充实、愉快的四个月。小说于12月20日完稿,27日连载完毕,萧红在文前注明:“本书由作者保留一切权益”。这种说明在报刊上十分罕见,或许源于《呼兰河传》脱稿之际,作者对这部心血之作的无比看重。

今天看来,《呼兰河传》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文长篇小说之一,2000年被香港《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九,而前八名分别是:《呐喊》(鲁迅)、《边城》(沈从文)、《骆驼祥子》(老舍)、《传奇》(张爱玲)、《围城》(钱钟书)、《子夜》(茅盾)、《台北人》(白先勇)、《家》(巴金)。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名噪一时的作品旋即湮没无闻,但《呼兰河传》却常读常新,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与之对话。《呼兰河传》让萧红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

《呼兰河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卓异的风格,一种完全有别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独特品格。优雅而任性、感伤而婉讽,令人魅惑。文字间寄寓着一个无乡女子渴望回家的絮絮倾诉,亦包含着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情感与理性的熔铸,让时年二十九岁的萧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如此独特的存在,这个名字因其独创性的文字而不朽。而呼兰河早已成为且不断成为众多读者的又一处精神故乡。萧红,这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以其对故土的想象性触摸,刺激了太多后人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不断传说她那坎坷、传奇而短促的一生。

2012年4月25日晚 哈尔滨 pauH3isWFwLkKO6uIHjf4SvIyLvx6k6bCQ7VcMT71iZA0E5mR2AxIvKKs9F4Fp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