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本应是孩子最安全、最温馨的港湾。但有时候,最大的伤害又往往是在家中造成的。这种伤害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而在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父母的话逼出家门的。
人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有矛盾是正常的,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例外。
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不动就用抛开不管一类的话来恐吓孩子,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而许多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赌气离家出走。还有的父母因为望子成龙,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而又不努力,就吓唬孩子。
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杀母事件曾被新闻媒体披露以后引起人们的震惊。
徐力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是一位好学生,学习中上等,待人好,热情,乐于助人。而在家里,他却不能让他的妈妈满意。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期望很高,而且动不动就恐吓他。徐力的学习成绩达不到他母亲的要求,多次遭到痛打。正像他自己所说:“小的时候不懂事,母亲打打还可以。现在懂事了,都长大了,母亲再这么打,心灵上受到刺激,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他自己说:“自尊心受挫,没有兴趣。”总之他对母亲因为学习成绩对他的打骂有着痛苦的心理体验。对自己的未来又是怎么样呢?他母亲为他定的考学目标是北大、清华,最低也要进浙江大学。在班里的考试名次,他母亲要求他要进入班里前十名。他对母亲说:“很难呀,那些孩子都很厉害。”他母亲不顾实际情况,主观臆断,强行要求孩子达到力所不能及的考学目标与考试成绩,这就使徐力对考学目标和考试成绩产生了绝望的情绪。
徐力经常因为学习成绩和在班里的名次与母亲发生争执,并经常受到母亲的训斥与谴责。高二期末考试,徐力的成绩在班里排第十八名,因为没有进入前十名被母亲痛打一顿,并扬言如果再玩足球就打断他的腿,让他滚得远远的,不要再回来。就这样,徐力最爱的活动——踢足球也受到了母亲的制止。
春节前,又要面临考试了。一天,徐力回到家,他妈妈在客厅里织毛衣,看到儿子回来,放下手里的活,又开始对儿子唠唠叨叨,重复着原来说过多少遍的话:你要刻苦学习,一定要考入前十名,明年考上名牌大学。徐力听了没吭声,转身看到门后有一把木榔头,他掂起来就朝母亲的后脑上一连击了数下,母亲一下子晕倒在地上,这时如果徐力把母亲送到医院抢救,徐母还可能免死。但徐力想,与其让母亲整天为自己的学习操心,活得这么累,还不如让她死,也好让她解脱,于是徐力又一次举起了木榔头,直到把母亲杀死。
父母期望孩子早日成才,期望孩子出类拔萃,这种心情本是合理的。但也不能否认,任何事物都应该掌握好尺度,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怀着不合实际的“期望”,走向极端。父母总是用成人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能力,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情绪状态、心智等方面过高估计,最终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孩子心态失衡,走上极端。
“滚,你给我滚得远远的,我再也不想见到你。”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
我有一个同事,她有一儿一女。她把两个孩子看得跟心肝宝贝一般。二十年来,她把一颗心都贴在这一对儿女身上了。只想儿女听话,在外不惹是生非,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小时候,确实也很乖,很听话。但到了十七八岁孩子就渐渐变了。女儿是老大,前年刚满二十就交上了一个男朋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来成年了,交个男朋友也无可厚非。但是,哪知两人还没有订婚,女孩子就到男孩子家过夜。母亲发现此事后,气得一天没吃饭,把女儿好好数落了一番。“一个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知羞耻,没有结婚就在男方家过夜,说出去叫我还怎么做人?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好话说了一箩筐,女儿根本就没有听进去。没隔多久,就又在男孩家过夜。回到家后,母亲当然又骂了一顿。女儿顶了几句,依旧我行我素。后来竟然在男孩家住了两三天。母亲是个守旧的人,这下子差一点没有被气死。于是母亲吼了起来:“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简直把我的脸都丢尽了。你下次再敢出去过夜,我就不准你回来。我也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了,你给我滚得远远的,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不认这个女儿”当然是气话;“你给我滚得远远的”也是气话。而且两句也都只是威胁。原想这样可以吓住女儿,哪知女儿不怕她的威胁,真的走了出去,再也不回来了。结果母亲反而变得茶不思,饭不想。过了一个星期只得又让儿子把姐姐找了回来。
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
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