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2条忠告 不要对孩子说“不许插嘴!”

好的语言环境,需要父母做孩子学习语言的楷模。让孩子大胆地说,说下去。不仅在于说什么,更在于怎么说,重要的是他在说,他能说。

不要打断孩子插嘴说话

孩子喜欢插嘴,几乎是孩子的通病。其实,孩子爱插嘴,正说明孩子活泼。这对好奇心强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然而,许多时候,孩子的插嘴被认为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表现。于是,许多父母对孩子就做出了“不许插嘴”的禁令。

大人说话,孩子插嘴,正说明孩子的理解能力不错。孩子的插嘴提问,也正说明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打断孩子的说话。

不喜欢孩子插话,这种态度本身,说明父母不够重视孩子的意见,孩子很容易从此自我贬低,对大人之间的谈话,不再去听,也不再去想了。这就失去了宝贵的思维训练的机会。

创造说话的语言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威特出生时是“白痴”,他父亲着重对他进行语言教育。当他刚会辨认物体时,他父亲就教他说话;在他能听懂话时,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带他观察家乡的地形,画家乡地图,让他讲自己的见闻;6岁时教他学外语,结果他9岁时就能懂五国语言,最后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这样一位被认为“白痴”的儿童在语言教育开发下成才了。老威特的主要经验就是创造语言环境。

同样,孩子插嘴也是一种语言环境。好的语言环境,需要父母做孩子学习语言的楷模。孩子学习语言,主要通过模仿和练习。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最初的模仿物,要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父母的语言修养是一大关键。

跃跃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升中学了。可是,跃跃却不善于口头表达,在众人面前,一说话就脸红。

有客人来跃跃家做客,跃跃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有礼貌,要懂事,大人们说话时,小孩子不许插嘴,最好是到别的地方去玩,让大人们清静地说话。

即使是只有一家三口的时候,跃跃的话也时常被打断。例如,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时,父母却不时地打断孩子,纠正他的发音、用词,或者批评他的某个想法等,令孩子兴致扫地。

即使是成人,当自己的发言屡遭别人打断或反驳时,也会元气大伤,缄口不言。因此,这种做法必然会影响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多数孩子逐渐变得不愿独立思考、自主行事。这很自然:既然动脑子出主意受到批评指责,又何必自讨苦吃呢?苏联的一位杰出教师沙塔洛夫曾作过统计:假定每个班有40位学生,每天要上6节课。这样,“全班学生在一天的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的时间略多于80分钟。每个学生1天平均2分钟。”

想一想,孩子们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缄默的一天教学生活的。他们多么需要有更多的自由表达的机会呀!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居住环境和教学条件,使得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父母应当责无旁贷地成为孩子可以平等交往的对象、伙伴。

父母应当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理解孩子所言之由,理解孩子简单话语下的复杂思想,也应该理解孩子甚至是用错误的语法结构表达出来的各种信息。

孩子需要有可以平等进行语言交往的伙伴

父母不时地打断孩子的讲话,甚至阻止孩子讲话,不让孩子插嘴,似乎是尽到了他们管教子女的责任。但到后来,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抱怨:

“这孩子怎么不像别人家的小孩那么机灵?”

“这孩子怎么这么呆滞!”

“这孩子真倔,总是一意孤行,从不听大人的意见。”

“他一点儿主见也没有,到底该怎么办,他自己竟然不知道。”

“什么事儿都得大人操心,真累呀。”

这能怪谁呢?这叫作自食其果。

父母打断孩子的话,或阻止孩子讲话,一方面可能使有的孩子变得不善口头表达,变得没有主见、怯懦、退缩;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有的孩子变得独断、盲动,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这两种孩子都不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人格。

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感到温馨。家庭建设没有他的功劳,他的意见从来不受重视。他羡慕别的小朋友的家庭,而自己的家庭对他来说只是吃饭、穿衣、睡觉都有人照顾的地方。这种照顾又太过周到,让他产生一种处处受限制的感受。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大胆地说,说下去。不仅在于说什么,更在于怎么说,重要的是他在说,他能说。

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积极鼓励孩子在不同场合说话,这不仅仅是尊重孩子,给孩子发言权,也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说话的舞台。

当然,如果大人说话很重要,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不要随意插嘴妨碍大人谈话。如果还不行,可以暗示孩子去做其他事,等事后再教育孩子。 YKAwLjYvSkJC1tuCG3W9zTmKgqGiYYgPxHAwI0IjkvzBBqQSWCD9TSvQLt8gYl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