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5条忠告 不要对孩子说“不许生气!”

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情绪,孩子自然也不会例外。父母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如同你了解晴天和阴天一样,随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

要清楚孩子生气的原因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时候也会生气。父母的“命令”未必有效。

事实上,孩子将愤怒的情绪适当发泄出来,是一种心理卫生的有效方法。因为愤怒的情绪不能长期压抑、积累,否则一旦爆发起来,将是不可收拾的。

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情绪,孩子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孩子生气是正常的反应,父母不应粗暴地干涉。

父母应该弄清楚孩子生气的原因。孩子生气常常是因为他人违背了自己的愿望,受了委屈。父母只要细心观察一番,一般都能找到答案。这时父母不妨抱着一颗童心,去体会孩子的感情,以增进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为冷静处理问题打下基础。记住,此刻千万不要急着说“不……”

父母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你一向乖巧的女儿突然和你硬碰硬地大吵了一架,或你一向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儿子,突然有一天宣布他逃课一天,还打算跟老师抬杠。你一定很生气,想要给他点颜色瞧瞧,甚至你会火冒三丈,想要好好惩罚他。

可能你一向规规矩矩的孩子,突然把自己关在房里拼命摔东西,任你喊破喉咙也不开门,你肯定有一种想把门劈开进去揍他一顿的欲望。如果某一天你真的遇上了这样的事,请不要大惊小怪,忍一忍,让他痛痛快快地发泄一回,做一件他认为惊天动地的事吧。

孩子慢慢长大了,心里想的东西越来越多,那种“给块糖就不哭”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他们开始用心去感受世界;开始寻找自己的朋友;开始将心里的一个角落封闭起来,只装入自己的小秘密;开始注意别人的眼光,并想方设法引人注意。他们的心里充满幻想,跃跃欲试。今天看了一本武侠书就想去当大侠,明天看了一场电影又想去当海盗。尤其是那些一向乖巧听话的好学生,他们偶尔也会想做一回“坏孩子”过过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为了父母的高兴,也不必博得老师的表扬。或者,他忽然觉得自己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内心烦躁不安,想找个人大吵一架,或把自己关在屋里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

这时,作为父母,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保持沉默。如果你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你何必在乎孩子偶尔的反常行为呢?相反,你应当为自己的孩子懂得采取这种并不太糟糕的发泄方式感到高兴。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他们正处在天真烂漫的年龄段,对压力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他总把学习、生活或是人际交往中遇到的所有不愉快闷在心里,长此以往,难免有一天会做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事情,还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让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发泄情绪,尤其是孩子,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脱自己,要他们能很快调整心态,做到豁然开朗,似乎有些苛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情绪发泄出来,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尽管有时他们的方式有些过激,你也应该给予充分理解。你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更不是大发雷霆或使用暴力,而是让他们懂得发泄自己的情绪时,不能拿别人当出气筒,也不能失去理智,总要适可而止。当孩子情绪平息后,你会发现他比以前更懂事了,还会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感到惭愧,并对你的宽容心存感激。这时,你再适时说教,他一定心悦诚服,岂不一举两得?

当孩子产生各种情绪时,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把它表现出来,而不要去压抑它。如果不允许孩子生气、悲伤、不满和痛哭,那么,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由于情绪得不到宣泄,其内心的压力就会变得更加强烈,长时期地积累在心中,可能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障碍。

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

当孩子在倾诉心中的不满和怨气时,父母要耐心地洗耳恭听,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以教训式的口吻训斥他。尽管孩子在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有时词不达意,有时甚至不合情理,但是,给孩子以倾吐自己情绪体验的主要价值,在于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话被父母当作一回事了,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合理宣泄的途径。

在家庭和学校中,父母和教师经常用行为规范约束儿童的行为。如果孩子对父母和教师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没有全部理解和接受,没有将它变成对自身的要求,那么即使孩子在外部行为上表现出能够顺从父母的要求,但是在情绪上却是抵触的,而且,行为规范的强制性越大,孩子在情绪上的抵触也就越大。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要使行为规范成为孩子自愿执行的行为准则,通过与孩子一起商量和讨论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共同寻找处理矛盾的对策,心悦诚服地按照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去做。

如果孩子“生气有理”,父母劝慰的话比较好出口。若孩子“无理”,父母就更要慎重了。例如,孩子闹着要小伙伴漂亮的玩具,因未达到目的而生闷气,父母既不宜为其“争理”,又不宜训斥孩子,较为妥当的做法是把孩子劝上一番。你不妨说:“那个玩具确实好玩,你是想玩一会再还给人家,对吗?他不给你,也不对,他爸爸妈妈会批评他的。来,我陪你做个别的游戏吧。”这样劝慰孩子,能适度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快便会“雨过天晴”,破涕为笑。 +z4ZKwJ+k9BzpUVle1mkkezXo+K/Tq8H6xRMACgkIV4gwZQAysqznpyFK2ejID6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