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1条忠告 绝对不要对孩子说“求求你了!”

教育孩子除了奖惩以外,最怕出现的一种局面是,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父母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

奖励和惩罚都不管用

有一次,一个孩子要妈妈给她买冰淇淋,她妈妈说:“不行,大冬天,吃什么冰淇淋?!”孩子说:“求求你了,我真的想吃!”我很吃惊,就为了一个冰淇淋,这孩子竟然求人!

后来我了解到,孩子的妈妈在教孩子时,时常说到这句话。例如,练钢琴时,孩子实在不想练了,她妈妈就对孩子说:“求求你了,再练一会儿!”做算术时,时间长了,孩子想出去玩,她妈妈就对孩子说:“求求你了,再算10道题!”

教育学家克劳蒂娅认为: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有连续性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会受到上一代的极大影响,往往将父母用于我们身上的一套,纹丝不动地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奖惩便是一项传统的工具。

而除了奖惩以外,最怕出现的一种局面是,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父母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父母恐怕就只好说:“求求你了!”

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要适可而止

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缺一方就冲突不起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与孩子一边吃饭一边争论,或者父亲在饭桌上教训孩子,或者孩子边吃饭,边顶撞父母,饭也吃不好。于是越来越不冷静,冲突后,大人生了一肚子的气,还是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兰兰,晚餐好了,进来吃饭吧。”妈妈对在院子里玩的6岁的兰兰喊着。

“好的,一会儿就来。”兰兰回答。

爸爸和妈妈在桌旁坐下来,等了一会儿,见兰兰还没有来就开始用餐。过了一会儿兰兰跑了进来,看父母已开始吃饭,并没有招呼她,有些不自在,在自己座位上坐下,挑剔地看了看面前的盘子:

“又是炖肉和菠菜汤,我不爱吃,我要吃排骨和鸡蛋汤!”

“不要闹,兰兰,家里没有现成的排骨。还要去买,今天就吃这些,明天我给你做排骨好不好!”

“不好,我要今天吃。”

“兰兰,好孩子,求求你了,今天就这样,吃吧。”

“我不!”

兰兰将身子靠在椅背上,两手交叉,将眼睛盯在天花板上。一直未开口的爸爸这时加入谈话,他很生气,认为兰兰无理取闹:“妈妈做什么就吃什么,怎么能这样挑剔,快吃!”兰兰没有动,仍将眼睛盯在天花板上,爸爸生气了:“有没有听见我说的话,快吃!你要不吃就回到自己房里去。”兰兰听了这话转身离开餐桌,但并没有回到自己房间,而是跑到外面找朋友去了。

这一场较量,父母是完全失败了,他们命令兰兰吃饭,却毫无效果,可以想见兰兰心中是多么地得意。不难预料,下一次兰兰会变本加厉,让父母对她感到无可奈何。

这场冲突以兰兰得胜而告终。

若换一种方式,即爸爸不加入进来,妈妈的态度变通一些,便形成:

兰兰走进餐厅,看到父母已开始用餐,自知来迟,不免有些不自在,看见父母不招呼她,心里难免不舒服,便借题发挥起来,看他们有什么反应。

“我不喜欢炖肉,我要吃排骨!”

“今天的晚餐,只能这样了,你若喜欢吃排骨,明天我们可以做。”妈妈平静地告诉兰兰然后继续用餐。

“不行,我不喜欢炖肉,要吃排骨!”

爸爸妈妈没有反应,也没有回答的意思。

兰兰等了一会儿:“那明天咱们吃排骨。”

妈妈很快回答说:“可以,我明天去买。快吃吧。”兰兰拿起刀叉,开始进餐。

这里之所以局势没有发生到冲突的地步,是因为父母的态度掌握得好。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缺一方就冲突不起来,在第一例中,父亲起而响应,兰兰有了抗争对象,便进入了抗争状态,而随着父亲态度的转变,使她备受鼓励,更要与父亲较量。父亲的本意是要让孩子吃饭,但随着局势的变化,重点却变为不在晚餐上,而在训服孩子听话,显示自己的权威上。

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边吃饭一边争论,或者父亲在饭桌上教训孩子,于是越来越不冷静,饭也吃不好。自己生了一肚子的气,不但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丧失了父母应有的威严,破坏了家庭和谐的气氛。反之,若父母变通一些,适可而止,事后耐心地向孩子解说,便不至于产生不愉快的冲突了。

对孩子不要“要求”,而要“请求”

5岁的罗莎总是在妈妈打电话时进行干扰,一会用手摸摸妈妈的头发,一会抓抓电话线,要么就在母亲怀里钻来钻去。母亲开始时总是搞不明白罗莎究竟是怎么回事,玩得好好的,一看到母亲在电话里和别人讲话,就要过来捣乱。其实罗莎的心理很简单,她想让母亲多花时间注意她。她在心里认为,妈妈和别人说那么多话是不应该的,应该时时关注自己才对。这也暴露出母亲平时对孩子过分注意,而对她讲得道理少有关。事后,妈妈应将她抱在怀里,亲切又语气坚定地说,妈妈打电话是在办一件更重要的事,孩子是不能随便打扰的,孩子没有这个权利。妈妈既耐心又严肃的说教,使罗莎意识了自己的行为不对。妈妈后来也答应了陪她去公园玩的要求,一场冲突没等激烈爆发,就中止了。从此,罗莎果真再不打扰妈妈做事了。

迈克妈妈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要让孩子们合作,请求与命令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迈克的妈妈一边上班,一边读学位,她总是把丈夫和孩子该干的事情列出一张单子,像下命令一样,贴在冰箱上。可她每天到家发现家人对她很冷淡,该干的活只干了一半,剩下的一半留在那里,有时该丈夫干的丈夫没有干完,有时该孩子做到的孩子也没有做到。妈妈总是不明白家人为什么要这样。他们明明知道,那些是他们该干的事,他们有能力去做。

有一次,她要准备第二天的考试,学习到很晚,第二天早晨她起晚了,赶着去上班,对孩子和丈夫说:“我最近实在太忙,顾不上收拾屋子,今晚有几个同学来,如果你们回来得早,请帮我一下,先谢谢你们了。”她没有写下指令,只留下一个请求。

她下班回到家一看,饭做好了,楼下的洗衣机在洗衣服,她丈夫在用吸尘器清扫地毯,迈克认真地收拾自己的房间。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孩子还包括丈夫,这个成年人。迈克妈妈不禁纳闷,为什么他们今天表现这么好。

后来,迈克妈妈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指挥和要求孩子做事容易带来反抗和敌对情绪,而诚恳的请求带来了合作和奉献。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时,最先要考虑的是让孩子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做。假如孩子并没有从心里懂得父母要求他们的意图,就会适得其反。 ee4YLQn08qWejtVB9xCUyns/i1rz4D4O6vbGfKCcRKiU1GrlXQ1shHxjFfl15i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