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威 清华大学体育部
清华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体育传统的百年学校,建校至今,体育一直是清华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约翰(1882—1966年)是承载清华体育发展的代表人物,他的待人接物、言行趣事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所营造的体育文化成为清华体育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他和他带领的团队运作清华体育的一整套理论与实践并以体育运动作为载体,引申出的迁移价值并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凝集成了影响深远的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清华体育发展的一段辉煌历史(1920—1966年)息息相关,是清华百年体育教书育人,对应难点、解决问题、创新方法的精神图腾。
时代在发展,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正如火如荼。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但也出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结果之间的反差;体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兴趣;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力量等持续下降;缺乏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办法等。这些都限制了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症结和瓶颈。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体育的发展是否具有启示、指导、引领,甚至促其勃兴的价值?怎样认识其蕴含的理念和承载的实践,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汲取、借鉴其仍然可行的方法手段,这是继承和发扬马约翰先生未竟事业的关键所在。
本文拟在现代大学体育的视域下对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进行再认识,阐释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对大学体育运作的理念,跳出“时代变了”“价值观不同”等短视眼界,领悟到马约翰的育人观、人才观、体育观、健康观等在新时期大学体育发展中更深的意境,启发我们应对发展困境的智慧,确立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大学体育管理运行机制
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
3.1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得失
3.1.1 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体育的改革发展顺应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把注意力切实放在增强大学生体质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培养身心健康人才的迫切要求。
在对体育教学的管理上,“三自主”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成为主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部分高校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体质的学生的体育需求。在课程建设上,重视本校的体育传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高等学校普遍把体育传统、现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倾力打造体育品牌课程,确立校内外应有的地位和形象。在体育课程的拓展上,重视体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环境的建设,诸如体育教学一览,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媒体展示,体育资源库和相关链接等。
总体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在这四个观念的支撑和引领下进行的:健康发展的价值观、技能领先的效能观、交往互动的过程观和激励进步的评价观,其实践表现为:对课程的整体优化,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内容的增加(项目数量多),教学条件改善,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等。
3.1.2 大学体育教育的缺失
在现今学校教育体制中,虽然在努力地对大学体育进行改革发展,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地存在,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刚性导向,不可避免地造成学校教育远离本质的偏颇。“德育是空的,智育是硬的,体育是软的”,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国内任何大学都没能避免。
在现实中,大学体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虽然经过体育课程等培养和指导,但在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方面,多数学生还处在令人遗憾的低水平,体质健康测试也有四分之一的人不合格,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学教育忽视健康,轻视体育,无视学生体质下降,是高等教育偏离本源,显现浮躁的特征之一。
在改革发展中,高校体育在育人方面存在着四大症结:一是对体质健康认知度低;二是对体育不感兴趣的比例高;三是缺乏体育精神内蕴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四是耐挫折力、抗压能力呈弱化趋势。由此,出现目前大学体育最薄弱的环节——校园群众体育活动,总体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少;教师除上课外基本没有课外指导;体育社团全靠自发组织;体育场馆设施缺乏,许多大学没有体育馆等。
大学体育教育的缺失,就是体育工作没有到位。这在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中早有定论,并已形成卓有成效的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又在现阶段失衡了。其关键是我们(包括各级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真正地理解:在构成人才质量的诸多要素中,身心健康是一个基本要素;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诸多手段中,体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3.2 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马约翰的体育教育思想根植于西方体育中,经过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上海圣约翰大学为教会学校)与朴素的民族自尊感情的融合(考虑祖国的荣誉,怕学生出国受欺侮,被人说成中国人就是弱,就是“东亚病夫”),在身体力行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的。
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
运动是生命与健康的源泉。
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运动员要首重体育道德,球可输,体育道德不能输。
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影响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整个社会。
体育的价值可以迁移,最重要的在于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
坚持到底,决不放弃,培养一种“干,干,干!”的精神,负责任,帮助别人。
马约翰经常鼓励学生,提出英文口号:Sportsmanship(运动员精神,体育道德),Honest(诚实),No alibi(不狡赖),Never quit(不放松),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战斗到底,决不退缩)。
马约翰提出了“体育所以认为三育之一者,以其有辅助实行其他教育之可能。每种体育运动至少可使吾人得到一种目标之训练,如‘警敏’‘精确’‘轻快’‘支配’‘合作’‘进取’等精神之实现”的体育观。马约翰点题育人观:“体育运动可于适宜环境中,巩固个人德育训练,而使其耐久,如‘取与公正’‘助人助己’等美德。从事运动者,道德为重,否则虽力大如牛,将如无羁之马,奔放逐斗,无望而非,害事之母,如此影响其将来一生事业”。
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高等教育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育中的完整呈现,即通过体育与运动的功能把人塑造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即“有高深的学识;身体强健,能做事,有精神;有健全人格”。
3.3 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大学体育实践
伴随着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清华大学的体育实践都产生出了能够昭示后世的标志性成果。有些实践运行上的“视点”,尽管年代久远,在时间空间上与当下没有可比性,但仍会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特别是“学生体质下降”这个热门话题及我们的对策,确实能让我们感慨和“无言”。
• 教学条件建设上
1919年,清华大学建成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体育馆,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和各种健身、力量练习设施、设备;体育馆有暖气、热气干燥设备等,特别是附设的室内游泳池,实行池水消毒,确保卫生清洁。所有这些设施都是当时国内高校中仅有的,甚至在美国的大学中也不多见,清华人颇为自豪,以致当时流传“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 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上
1919年实行“清华学校初等科五项体力试验表”,其标准为:100码(91.44米)14秒,880码(804.67米)3分钟;游泳20码(18.29米),跳高4英尺5英寸(1.346米),射箭环靶10环或熟悉篮球或足球规则,学生必须通过五个项目的规定标准,才能“出洋”(留学),不及格者留校,直到及格为止。
1925年开始实行的“体育实效实验法”包括:身体测量(23项);体格检查(即身体各部型位和功能是否正常);体力测验(7项),然后按照计算公式测出总体力(300分为合格),此时体能测试标准为:爬绳离地15英尺(4.67米),跳远14英尺(4.27米),100码(91.44米)14秒,鱼跃前滚翻或腾跃栏杆(支撑跳跃、高度齐胸),游泳20码五项。
• 群体活动上
1926年,清华即成立学生体育协会。在民国时期清华学生的“铁马”“金刚”“黑桃”“优游”等体育协会的名声颇为响亮。
• 体育课程建设上
1933年,清华大学体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身体获得健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体育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指游泳),掌握自卫技能(指武术),发展1~2项专长和爱好”。体育课为四年必修,每周两学时。体育课的教材按运动分类,均依其难易程度分为甲(四年级教材)、乙(三年级教材)、丙(二年级教材)、丁(一年级教材)。这样可确保:一是教材的系统连续性;二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三是统筹场地和器材的供应问题。对有慢性病和体弱的学生开设体弱班等。
• 体育代表队建设上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就培养了一大批闻名遐迩的旧中国全运会和华北运动会的冠军;1936年,旧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田径队在清华集训;马约翰先生作为中国田径总教练,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 对学生的培养上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于1931年入学,是“清华历史上身高(1.49米)不达标的学生”,正是在马约翰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下,他不仅热爱体育,刻苦锻炼,还入选了田径队、越野队、足球队。他的体育情结、体育精神、体育实践贯穿了他大学以后的整个人生(1912—2009年)。在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他竟能亲自制定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育目标定位,真可谓清华给予学生体育烙印的典范。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一语概之:体悟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和其指导下的实践,汲取成功的经验,对推进现代大学体育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3.4 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体育的融合
在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催化下,清华大学形成了优良的体育传统。
强身健体,报效祖国。从马约翰提出的“体育强国”理念,到蒋南翔提出的“争取为祖国健康的工作五十年”的人生目标,清华师生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与救国、强国和建设祖国联系到一起,爱国主义是清华精神的主旋律,也是清华体育的灵魂。
运动为载体,人格是追求。体育运动不仅局限于强身健体,而且重视人格的塑造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寓德于体,在体育中追求身心发展的和谐,即有勇气承担风雨,有毅力克服困难,有意志战胜自我,有健康服务国家。
面向全员,重视体育意识和参与锻炼的全过程。在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中,提出过深入人心的“8–1>8”的锻炼公式;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也坚持了“按热量办事”的体育锻炼原则;每天下午四点半学生区的广播都会播出:“同学们,锻炼的时间到了!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成为清华倡导和召唤每一个清华学子,锻炼身体,感受体育运动的最响亮口号。
不断追求体育的创新发展。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对高校体育的认识的深化,传承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坚持在体育思想和体育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诸如“大学体育”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贯穿全年的“马约翰杯”体育竞赛制度,在大学培养国家级运动员渠道的探索;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与体育学科建设等,都是清华在体育育人方面长盛不衰的重要标志。
马约翰提倡建立“和睦快乐的大家庭”。马约翰师德高尚,凡事以身作则,与人为善,人格和精神深孚众望,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风气正、有活力、有效率的体育教师队伍。对青年人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他提出:“教师应该在体育道德、生活作风上以身作则;要学生健康,首先教师要健康;要学生有好的体育风尚,首先教师要有好的体育风尚。”
马约翰注重“精神、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发展”。马约翰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指出,“体育为教育之重要部分”,具有“建树人格的重要作用”。“体育活动包括生活中所有的功能方面——体育的、智育的、社会道德的诸方面。”“通过运动进行道德教育,通过比赛建立性格。”“体育道德一经获得,便可以向其他积极方面转化”,“体育能促进机体健康,体育能培养人的优秀品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应该“把有关科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在体育锻炼与训练之中”,“体育具有极广泛的活动范围。通过运动和比赛,我们能够使青年人获得健康和优美,机敏和文雅,正直和勇敢,准备并适应于尽自己的职责,为民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道德教育必须保证正确的内心态度,现代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开展运动的方法没有感染青年人的内心态度。”
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主线就是育人。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长期积淀的过程,其对大学体育的认识也经历了“体育救国”,“不给中国人丢脸,不让美国人耻笑为‘东亚病夫’”,以及把体育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时期等,经过不断地探索,逐渐汇集到体育的真义,即运动是身体健康之本,是健全人格之重,是体育精神之源。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育人(强体、修德、做人)!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马约翰先生始终是把体育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手段来理解、认识和付诸实践的。
马约翰先生在清华的52年其经历是复杂的,跨过了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两个历史时代,其中又有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时期、国立清华大学时期、抗日战争(西南联大)时期、清华复校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学习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对马约翰的心路历程及体育教育思想都有莫大的影响,从进入清华教化学到教体育;从“强迫运动”到“动其自觉”;从考虑到祖国的荣誉怕被外国人说成是“东亚病夫”到全校普及体育运动,人人强身健体;从追求体育运动成绩的“选手体育”到以运动训练竞赛做载体,培养体育精神和道德等,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升华过程也是清华体育育人过程不断完善的集中体现。
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是在实践支撑和不断验证之下形成的对体育育人卓有成效的理论体系,是清华体育百年辉煌的主线,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是以马约翰先生为首的几代清华人为体育育人所作努力的集体智慧和心血结晶,它向我们完整地诠释了清华体育育人的根本理念。
当代的大学体育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较大的改变和创新,大学生的整体世界观、价值观也与马约翰时代不尽相同,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对新时期大学体育的育人观念、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校园体育、体育代表队建设等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
学习和领悟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是履行体育教师职责,达成教书育人使命的信念激励,提炼和内化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是大学体育形成育人特色和优势的必然追索;弘扬和传承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是大学体育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校友总会. 争取至少地为祖国健康的工作五十年. 清华人,2007(4).
2. 上海大学. 钱学森体育教育思想研讨材料,2008(12).
3. 马约翰. 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 赴美进修论文,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