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 北京体育大学
谢谢清华大学体育部,能给我这个机会向以马约翰为代表的中国体育老前辈表示敬意。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自己最近思考的结果,并不一定成熟,请大家参考。
自1984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转型,现代体育也逐渐取代传统体育,成为中国体育的主要形态。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的现代体育跟传统体育相比有几个特征:世俗化:人本取向;大众化:平等参与;科学化:理性基础;规范化:方式统一;专门化:专业深入;组织化:社会支撑。
在中国现代体育发展基础的确定
我们看一下,实际上中国体育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上述明显的趋向。我们看到,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体育组织、中国的学校体育、中国的社会体育竞技运动都有非常好的发展。1927年12月成立了一个全国体育指导委员会,使得体育第一次被视为独立的国家事业,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标志着体育被视为独立的国家事业而由专门机构进行领导和管理,然后发布一系列的关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运动的法规政策。其中两个重要法律,一个是《国民体育法》(1929年),还有一个就是《国民体育实施方案》(1932年),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军事体育的方针、政策、法令等作了具体规定。1928—1937年10年间,陆续出现《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小学课程标准》《小学法》《中学法》《师范学校法》《小学规程》和《中学规程》等一系列与学校体育教育有关的法令和法规,对我们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这些明确的标准对学校体育,小学、中学、高中体育起到了好的作用。评价身体、性格、技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作出了相应规定和要求。例如,小学体育目标:发达身体内外各器官的功能;顺应爱好游戏的本性,发展运动的能力,并养成以运动为娱乐的习惯;培养勇敢、敏捷、忍耐、诚实、公正等个人品德,以及牺牲、服务、和谐、互助等的团体精神。初中体育目标:锻炼健全的体格,养成服从、耐劳、自治、勇敢、互助、守纪律等德性;发展内脏器官,使其具有充分的功用;增强肢体感官的灵敏反应;养成生活上必需的运动技能;养成健身娱乐习惯;养成优美正确的姿势。高中体育的目标:继续锻炼体格,使身心的发育健全;培养生活与娱乐所需的身体技能;养成爱好及欣赏身体活动的习惯;训练高尚游戏及运动道德;增强感官反应的灵敏度;改进身体发育不良的状况。然后,社会体育也开始起步了,是初步启动,尽管当时我们国家还很弱很穷,但是有些法律开始出现了,比如说,怎样促进国民体育发展,办起县区各级、各类的社会体育组织啊,办理国术班啊,健身指导啊,国术指导啊,男女的舞蹈比赛啊,体育讲演啊,体育活动啊,那时都有,很全面。因此,“近代体育史上对社会体育的全面初步实施,应该说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竞技运动发展也很快形成了三级、三个层次的比赛体系,有了省市,大区像华北区和全国的三级比赛体系,然后开始了正规制度的体育比赛,投入社会资源,给赛事以经济支持。像三明市政府给1930年的第4届全运会投入了26万元,我们看到1935年的时候全运会社会集资高达350万元。那时中国体育能有这么好的发展,有赖于当时教育界和体育界诸多先驱者竭尽心力,全力以赴,有胆有识,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国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巨大贡献。
中国体育先驱者的卓越贡献
贡献之一:他们正确地选择了现代体育在中国发展的类型。对于中国而言,现代体育是舶来品,当时世界上有多种体育类型,如德国的杨氏体操、瑞典的林氏体操、法国体育、英国体育、日本体育等。最初进入中国的体育类型是体操,但是最终中国体育先驱者选择了更具教育价值和人文色彩的美国体育。我们看到,从1913年开始,中国体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到1922年的壬戌学制,有个双轨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之前,学校体育是以兵操为主,在实行双轨制的时候,需要学校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是做兵操,课余体育活动,各种活动各种比赛,一个是把纪律性的东西做足,像当兵的啊,体质啊,一个是涉及人的发展,然后逐渐地过渡到这个时期,1922年的时候全变过来了,就由日本、德国导向的学校体育体制变为了一种美国导向的。进入了1928年继续完善深化,开始戊辰学制。我们看到前人在选择美国体育的时候,选了两个重要的美国学校,马约翰先生去美国考察的时候,走访了二十多个一流的大学和学院,给他印象最突出的是两个学校,一个是春田大学,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这两个学校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非常重要。哥伦比亚大学有个教授叫威廉姆斯(Williams),他提出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体育概念,“体育的方法应当顺乎自然,在适应孩子们本能的意义上应当是自然的”。这是一个生活自然,顺应孩子们本能情况进行自然教育的体系。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春田大学,古立克(Luther Halsey Gulick)是春田学院体育专业的创始人,这个学校在当时美国是最先进的,发明了当代两个重要的运动项目:篮球、排球。奈斯密斯(James Naismith,1861—1939年) 是春田学院教师,1891年发明了篮球运动;威廉姆·摩根(William·G. Morgan,1870—1942年) 春田校友1895年发明了排球。在这个学院,咱们国家最早的一些毕业生,有马约翰、董小艺、郝更生、宋金虎。第二个学院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院,这个学校里面的重要人物就是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哲学教授。他在美国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孩子为本的教育思想在美国有很大的影响力。1968年美国发行一枚30美分的邮票以纪念杜威,说明他在美国历史上贡献之大。我们看,他主要是教育的生活、学校及社会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学校里,应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他教育的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预备,也就是说不是现在准备孩子以后的发展,现在就是教育孩子,应该把学校生活变为一种生活,不光是一种为以后准备的生活。不经过思考,被动地接受,这样肯定有问题,对于这个观念大家有不同的理解。“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在教育中是一种重心的转移,是一种变革,从事各种体育教育活动,但并不是要放任自流,随便玩玩。我们看到,当时中国教育界中的重要人物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像我们的教育之父陶行知,幼教之父陈鹤琴,东南京大学学校长郭秉文,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大的胡适、蒋梦麟、马寅初,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他们当时受到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刻,但他们并没有思想腐化,而是将杜威的思想加以造。那么还有另外一批人,是搞体育的,王正廷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马约翰、郝更生是从春田学院毕业的,张伯苓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读过一年,进修过一年,吴蕴瑞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硕士,后来成为上海体育学院院长,袁敦礼也是。我们中国这些体育先辈,都是和两个大学关系非常密切,一个是春田学院,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当时他们找到一个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体育思想和发展模式,把这种模式移到中国来了,让我们中国超越了日本、德国模式,他们的选择非常重要。
贡献之二:建立了中国现代体育的理念。我最近重新学了马约翰先生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体育历程十四年》(1920年),另一篇论文是《体育的迁移价值》(1926年)。另外我又重新阅读了吴蕴瑞、袁敦礼合著的《体育原理》(1933年),这些都是当时体育界人士的高峰之作。吴先生和袁先生说道:“必须将体育成为教育及使一切活动均有教育之意义。于是无论为娱乐、为比赛、为健康,为锻炼,均应包含于今日体育之内,盖以皆有实际之教育价值也。”“体育既入教育之轨道,体育与教育同进退,体育之目的,即随教育目的为转移。”马约翰说:“体育当然是所有教育因素之王。它不但带来肌体的健康和身体的适应性,而且对青年们作为一个‘人’的模型究竟是可怕的还是崇高的,具有积极的影响。”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是反对身心二元论,坚持体育的整体性。他们认为人的身和心是不可分割的,德智体是不可分割的,不是体育只管体育,智育只管智育,德育只管德育,体育包括了德育、智育和教育。体育和教育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教育属于心的教育,体育属于身的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现在德育里面有没有智育呢?有没有体育呢?都有的。另外体育中有没有德育呢?有没有智育呢?都有的,所以这种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搞教育也好,体质是归体育指导,那么德育不归体育指导,但是人是不可分割的。只要认识完整的话,德育自然是好的,智育自然是好的,体育也是好的。第三个就是坚持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体育比赛价值,马约翰说:“体育比赛具有这一切优良品质(主动性、合作、服从大局、当机立断、机警性、自我控制),当然可以培养出具有崇高性格和领导能力的青年人。”体育是培养具有崇高品质和性格的途径。竞赛在教育上是存在着价值的,但如今却在慢慢丧失,取而代之的是虚荣等。失去了教育目标危害之大,不用再言。吴蕴瑞、袁敦礼也说过:“竞赛在教育上固有其存在之价值,但如今所提倡者,往往专以虚荣之胜利为鹄的,失去教育之意义其为害之大,自不待言。从事体育者虽明知之,以积重难返,难有改善办法,在今日教育与体育互相关联情形之中,实为一大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贡献之三:促进现代体育实践的本土化。尽管先驱们在美国学习,但是并没有被外国文化同化,没有崇洋媚外。比如体育目的,他们认为:“美国体育主要助达教育上之善用余暇一目的,中国体育之重要目的决非仅此。”因美国与中国社会条件不同,如果将美国的体育目的作为中国体育目的,“则成为伪目的”讲得非常好。在中国那么弱的情况下去美国学习,他们能有这样的思想很难得。另外,他们建立了中国自己的体育组织。我们知道当时中国是没有体育组织的,就是他们组织起来的。开始是由美国人去组织活动,去当裁判,当教练,当组织者。后来变了,“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同盟会”成立于1910年10月18日,以YMCA人士为主的临时性组织,董事25名,其中外国人12名,无固定会址、机构和组织,运动会后解散。后来我们建立了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1922年),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全国体育组织,但是依然由美国人做部长。中国第一个真正的体育组织是由马约翰、张伯苓组织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于1924年。夺回了中国体育主权,实现了中国体育组织化。后来虽然我们的民族衰弱了,但是他们对体育的挂念依然很深。王正廷(1882—1961年)民国时期外交高级官员,191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11年,发起组织“远东体协”,参加了历届远东运动会的组织筹备工作,曾任第2届、第5届、第8届远东运动会会长,在历届远东运动会的组织中担任要职。他成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奥委会的委员,也是中国第一个名誉会长。担任了董事,担任了1936年和1948年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总领队。另外,这些体育工作者、体育理论家参与了当时国家体育的决策。在民国时期,由吴蕴瑞起草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非常实用。另外,他们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中国体育发展需要人才。近代体育和之前完全不一样。我们看到,1928年年底,只有12所体育学校(科)在招生,招体育老师。到抗战之前,1937年已有近30所体育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也达到了1000多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是: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两所有名的学校培养了很多很多杰出的体育人才。另外,马约翰先生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当然,在20世纪50年代时候,蒋南翔同志说过了,他服务清华的历史和清华的校史同样悠久。所有在清华上过学的学生差不多都受过马约翰的热心教诲,而且他要求很严格。对学生们说:“要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尽力去干,不要给中国人丢脸。”他强调了中国学生不仅念书要好,体育也要棒,身体也要棒。所以,马约翰作为一个体育人,他的人格是很完整的。那时的体育家对于体育的热爱,绝不是只是把体育当作饭碗,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吴蕴瑞讲得非常好,他说:“体育教材愈呆板,教授愈容易,教材愈活动而愈自由,则教授愈困难。体育教师之责任,轻于发达儿童之身体,重于培养儿童之品格,又贵乎能本身作则,感化儿童。”品格只要好了,他自然就有好的生活方式,自然就是健康的。最后本身发挥好榜样作用,他们言教和身教并重。马约翰先生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精神奕奕,本身就是一个受人敬重的提倡体育运动的榜样。这一点令我们感到很惭愧。我们现在的一些体育老师和教练员完全不是这样子,总是把体育当作我们谋生的职业,当作饭碗,跟我们做人分开了。马约翰先生的生活方式就是体育生活方式,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今天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重新认识这些体育家对于体育的历史贡献。我们对于这些人的评价并不公平,往往低估了他们的价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于什么时候呢?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贡献,都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所以,我现在感到他们的体育思想到今天很多人就不知道,比如马约翰。很可惜,这是对他们的历史定位问题。对他们的历史贡献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呢?他们所想的问题现在没有解决。就是那个时候他们所思考的问题,比如说中国和西方的问题,现在和古代的问题。体育里面的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问题,动机的问题,现在没有解决。我们忽略了他们的体育思想以及他们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的启示。好比爬山,人家已经爬了一半了,他们最后没有爬上,而我们重新爬。事实不应是这样的,而是我们应弄清楚他们爬到什么地方了,接着爬。他们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到今天为止没有明确定位很多人也不知道。现在好多学校不开体育史的课了,特别是不开近代体育史的课。我给学生开了近代体育史的课,我深有体会。以前他们总是说新中国成立初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我不是这么讲的。他们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积淀。另外,我们从现在国家的发展需要知道他们把体育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了。
第二个启示:重新认识一下现在学校体育的形态和功能。我最近看到了不少报道说一些学校取消了长跑,怕出危险。我觉得这是个危险的信号。为什么以前我们生活不好、吃不饱的时候还能进行长跑,现在反而不行呢?我们的确应当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来考虑,而不是以领域来考虑,这是学校体育,这是社会体育,这是竞技体育这样来考虑,要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无缝连接。这样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体现在体育服务社会,现在是学校体育里面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然后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就没人管了,同时学校的课余活动也很难开展。我们现在经常看到放假放学的时候很多体育场所都要清场,离开学校,怕出危险。所以,我们对于学校体育的认识要重新认识。另外目前体育总局管的是竞技运动、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不管学校体育。我们看到学校体育的成败实际上是任何国家体育成败的关键,不管什么国家。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我们看到他们把体育做得很好,他们把学校体育一定做得也非常好。我们看一下,只要一到周末孩子们都在比赛,就是各种各样的比赛,是吧?那么,我们的孩子干吗去了?所以,我们看到如果离开学校体育去办社会体育去办竞技体育都是在缘木求鱼。
第三个启示:重新认识体育和身体健康的问题。我们现在一再讲要有健康体质,但是得不到健康体质。实际上体育是培养的人,它的目的不光是增强体质的,它要完善整个人的人格。如果说一个人他是完善的,他有健康的一种心境,有非常良好的生活方式,他自然是健康的。健康是一种副产品,这一点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说我们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智育体育,可以去这么讲,但是在做的时候不能分工,就是做体育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只做体育的身体教育。他们说真正的身体教育,身和心不可分割。我们现在在制定标准,我们现在要通过测试抓体质,这样是对的,但是本质在什么地方,本质是生活方式。他的体育爱好,他的体育习惯。如果孩子没有体育习惯,到最后的话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比如现在通过考试,考完了,那是为了要考过了,比如说要考50米,那只考这个项目,别的不练了。所以说我们对于健康与体质关系的问题要重新考虑考虑。现在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
第四个启示:我们要重新树立体育工作者的形象。马约翰讲过:“体育是教育之王。”讲得非常好。比如体育老师、教练员、体育工作者,他们本来应当是教育家。也就是说他们自己不光懂得技能,还应知道怎么去跳高怎么去投篮。不光是这样,他们要懂得去培养人而不是让孩子们掌握动作就可以了,目的是用这些技术动作去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现在看来跟老一辈体育教育有他们比的话,现在的体育工作者差得太远了。现在有好多体育老师、好多体育教练员当了一辈子老师了,教了一辈子项目了,不懂得培养人,不懂得教育。我们是把人当作工具来看待这个问题了。体育是实现某事的工具,要为国争光要创造商业价值,或者利用在国防。这样是没有把他作为一个人来看,而是作为目的来看了。所以说,我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以后,自己对他们的体育思想有了深刻的一些心理体会。我感到,我们今天讲体育的时候绝不能抹杀这段历史。而我们对于他们的认识恐怕永远落后于他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我感到我们现在对于好多问题的认识是在往后退而不是往前走。那个时候,80年前的思想,就有那样的思想,已经走到那一步了,而我们现在又退回来了,令人感到汗颜。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向这么一批老先生老前辈的时候,面对他们的人格,面对他们的学识,我们感到很惭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