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晗
▼专业:工商管理类(会计学方向)
赖晗,毕业于四川省绵阳中学,入选清华大学2014年“领军计划”,并获得40分降分优惠,曾获全国中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一等奖,荣获四川省优秀学生称号。
和赖晗初次见面的人会觉得她是一个严肃冷峻的女孩,话不多,问一句答一句。
“我比较慢热,不会一见面就跟人熟悉起来,不过一旦熟悉了就各种话痨了。性格是那种一半文艺一半逗比,两种风格自由切换。”聊多了后,赖晗的话才多起来。
说文艺,她用大半天的时间,骑着自行车沿着清华校河寻找桃花,拍微距,配上文字:仲春初四月,春色正中分,看舒城云淡,桃花次第燃。
说逗比,找她要照片,她会假装羞涩地说:“没脸的行吗?没脸的最好看。”
和许多“学霸”一样,赖晗有着不服输的性格,高中班主任都说:“赖晗啊,你身上的锐气要收一收才好。”
同学都说赖晗“自带气场”,就是那种往讲台上一站就有强大的、让人不得不注意你的那种气场。
“大概是我比较有感染力吧!”这种感染力可以让赖晗在国旗下的讲话把全校学生“煽动”得热血沸腾,而演讲主题是“个人梦和中国梦”。
这个个性十足的女生初中时就开始独立做社会调研,还通过了小提琴10级。热爱历史的她对“二战”和三国非常痴迷,看过《遥远的桥》等十多本关于“二战”的书籍、电影,与老师谈论起“二战”史的时候头头是道。
赖晗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准备自主招生,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弥补一下高三断网之后对时政知识的欠缺。“最棒的是,我得到特许可以把杂志带进课堂,即使我上课看老师也不会批评我,那段时间太充实了!”
长期大量的积累让赖晗在自主招生的面试现场以快捷的反应“hold”住全场。上台面试时,仅十多秒后她就开始侃侃而谈,自我介绍时更直言自己是个“吃货”,逗得主考官也不禁笑起来,现场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
“面试之前其实还是有些小紧张的,但是老师们都很亲切,大家一笑起来,紧张的氛围就感受不到了。”
面试时,赖晗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其他学生不敢说的她也大胆说。“可能就是这种傲气打动了面试官吧!”面试结束,推荐人名单公布后,细心的赖晗还找到面试官,询问自己面试时的优点和不足,并诚恳地请面试官给予改进意见。
高二时,赖晗参加了清华的暑期夏令营。短短一周的体验,清华的人和物给赖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就产生了一年以后我也要来这里的念头。”于是高三时她就一直目标明确地努力了。而“领军计划”给了赖晗这个机会,让她和清华有了“约定”。
“来清华之前,感觉校园很美,‘学霸’很多,进来之后真正体会到更多的细节,有很多优秀的人一起努力的感觉非常棒!”
由于对很多课都很感兴趣,赖晗有时不得不忍痛割爱。
“清华里优秀的人真是太多了,每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比自己更加优秀而且努力的人,我正在尝试赶上他们。”竞选班长,加入学生会,扛着相机去拍学院活动,为微信公众号撰写文案……赖晗在清华大胆地尝试着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
赖晗的清华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四年甚至更多年等着她去发掘和创造清华园的精彩。
李芳宇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李芳宇,毕业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入选清华大学2014年“领军计划”,获得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以及30分专业加分。高考成绩701分,为全省第六名,顺利入读他所心仪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初入高中,对李芳宇来说是已经有些久远的事情了,但那时的一些感受仍留在李芳宇的回忆中。“其实那时的感受和初入清华有些相似。”李芳宇回忆说,作为黑龙江省最有实力的高中之一,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聚集了全市最优秀的学生。李芳宇中考的成绩在高中班只能算是中游,但他很快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的高中是个很美丽的地方。那里有黄墙碧瓦、石狮红柱,精致古朴的教学楼内高高的穹顶代表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风格,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明净的水塘,我们老是在水塘旁打羽毛球。”高中丰富的社团活动和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给李芳宇带来了学习之外的许多乐趣。
班里的同学都非常优秀,尤其是他们的英语都非常好,最后高考时班级英语的平均分飙上了140分。李芳宇会时常和同学们交流美剧,他就是在高中时开始狂刷《生活大爆炸》、《纸牌屋》等剧集的。
除此之外,他还会阅读经典名著,比如《荷马史诗》、《莎士比亚剧集》、《浮士德》等世界文学的集大成之作。“现在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但是只要你耐心地阅读下去,便会被它们宏大、悲壮的气概所感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故事的精髓不在于情节、技巧的堆砌,而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李芳宇说。
说起高中生活,李芳宇最大的一个感受便是“放松而美好”。他高三时的成绩一直稳居年级第一。“面对考试,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紧张的。高考中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基础题,关键是不要着急,尽量减少计算错误、审题失误。”李芳宇认为,高考的题目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历年出题的思路和考点具有相似性,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做好应试的准备,甚至猜出答案。其实,在考场上,与其担忧成绩如何,不如专注地做好眼前的题目,全神贯注地把握好当下。他坚信,只要平时努力付出,最后必然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我们的目标不是要考多么高的分数,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奋斗的过程。好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好的结果。高考只不过是一个小转折点而已。上了大学后,我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关卡很多,‘高考’是这些关卡中最简单的一个,因为它的结果是很明确的:得高分便能来到理想的大学。实际上,在大学中,有时你都不知道选择的结果是什么。”
在经济、金融等专业走俏的今天,李芳宇毅然选择了电气工程这一看似“传统”的工科专业。“其实我当时是任何专业都可以选择的,但我认为,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坚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说,“学工科的一个好处是,每当自己有令人兴奋的新点子时,都可以用技术把创意变成现实。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
同时,工科的课程也是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即使是像电气工程这样历史悠久的专业,其中的前沿领域仍然在不断发展。“这里总是有丰富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社会中总是有丰富的舞台让我们这些‘工科男’一展身手。虽然其他专业也令人向往,但是,我坚信我的选择。我觉得清华工科的一个宗旨,便是造就大师。同样学一门技术,有些人变成了匠人,而有些人成了大师。在清华要怎样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这是一个引发我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为所当为,为所乐为’。”
无论是谁,来到清华后都会感受到这里人才济济的强大气场。的确,学习、社工、科创、文体,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实力超群的“大神”。李芳宇说,“初到清华后,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我记得我们高中的一位老师说过,‘经验会随着时间进而成为能力的一部分’,我开始渐渐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李芳宇说,“有时候,做很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缺少的是经验和投入。比如说一门专业课,你拼死地学,可能最后上了90,你就高兴不已。但是要知道,有的人从初中就开始钻研这方面的知识了,在你拼死赶deadline时,他们就优哉游哉地等着拿95+了。”因此李芳宇认为,在高中尽可能地多习得一些额外的技能是必要的,同时也必须做好来到清华被“大神”“虐”的心理准备。
现在,作为一名清华的学生,李芳宇彻底忙起来了。学习、社工、文体,清华的生活总是那样丰富、精彩而充满挑战。“虽然很忙,但我并不感到累,因为我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我离我想要的大学生活越来越近。”
李芳宇认为,有很多时候,既要发扬自己的长处,让别人了解你、认识你,又要不断补短板,尝试从未做过之事。“作为一名清华的学生,各方面都要好。体育要好,但又不能每天只练体育;社工也不能放,但又不能牺牲掉用来学习的时间……我们辅导员曾说:‘你若能做好其中的一件事,便很不错;若能做好两件,便能脱颖而出;若能做好三件,便是令人景仰的大神了。’”多维度的发展,这也是令李芳宇感受颇深的一点,也正是他现在的追求所在。
林己
▼专业:电子信息类
林己,毕业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入选清华大学2014年“领军计划”,最终以706分的高考成绩成功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参加“领军计划”面试的时候,是林己第二次来清华。第一次和这个园子相逢是在半年前的高二暑假。身为理科生的林己,学习一直非常刻苦,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名。但是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林己的成绩开始有所浮动,得过几次第六名、第七名,离自己期待的目标越来越远。“那个时候很迷茫,既找不出自己成绩浮动的原因,也找不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和父母也很是着急,但也没有从言语上指责林己,而是建议他利用暑假的时间到自己心仪的大学里走走看看,好好放松一下心情。听到这样的提议,林己就开始打开网页挨个查看清华、北大等几所名校的介绍。“当我看到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时,我觉得这就是我以后该努力的方向。”林己说,“这几个成语让我看到了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的担当,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于是,林己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谈起对清华的第一印象,除了“校园很大”之外,便是清华学生的友好。“路上问了很多当时在校读书的学生,都非常和善地告诉我们怎么走比较好,而且有的还亲自带路,路上不断地和我们聊天,不只聊学习,也聊生活、聊理想。”林己说,“我觉得大学生活就该是这个样子。”
从清华园回到高中,林己便把“行胜于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踏踏实实地复习高考知识。“高三的学习很紧张,但我的心里是平静的,因为我知道清华大学是我的目标,我也正在按照清华大学踏实肯干的育人理念要求自己。”林己说。
一年后,林己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拿到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延续着自己与清华的缘分。
作为获得学校“领军计划”推荐名额的学生,林己在兴奋和激动之余,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肯定和支持,我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林己说,“因此我非常害怕自己高考失利,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林己是理科生,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大多数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名。但是拿到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名额后,林己对自己的成绩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比第二名的成绩高出10分以上。
“这倒不是狂妄自大,而是我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来参加高考,不能浪费“领军计划”的名额。”但是,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这让林己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我不想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期望。”
在那段紧张和焦虑的时间里,林己抱起了自己心爱的吉他,经常在做题做累了的时候弹几首舒缓的曲子让自己的心情慢慢放松下来,然后继续做题。除此之外,为人和善的林己人缘很好,经常和同学一起散步聊天,同时在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下逐渐放平了心态,慢慢卸下了思想包袱。
高考当天,林己这样使自己平静:反正现在的林己就是这个样子,如果符合清华大学的要求那就被录取,如果没有,那就是自己实力不够。
事实证明,林己的实力得到了认可。
从网上查到被录取的消息时,林己第一时间告诉了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我很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是他们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也感谢老师们,把我送进了自己心驰神往的大学。进入大学后,我要更加努力,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高中生活异常忙碌,但林己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的生活并不枯燥。
对于热爱音乐的林己来说,吉他是他最好的朋友。每当林己学习累了或者心情低沉的时候,就会抱起吉他弹上几首曲子。“一曲终了,就会感觉自己已然被带进了曲中的环境,或是平静舒缓,或是激昂亢奋。”林己天生对音乐敏感,觉得乐谱上一个个上下跳动的小音符就像是自己的生活一样,“有起有伏、有高潮有低谷才会演绎出动人的华章,就像是我的经历一样,诸多完美和不完美一起构成了我值得回忆的曾经。”
除了弹吉他,高中时候的林己还特别喜欢画画,尤其是在教室里不方便弹吉他的时候。“课间的时候,大家都比较累了,我就拿起笔在草稿本上画点儿简笔画或者漫画,让大家都放松一下。”
进入大学后,林己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文艺爱好。现在,林己是清华大学摄影队的一员,也是校学生会文艺部的干事,活跃在学生活动中。
“开学参加‘领军计划’培训的时候,认识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同学,我们专业不同,但大家对于大学生活的憧憬却是相似的。”林己回忆说,“我们都认为大学生活应该多元化,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积累自己的社工经验。”
在参加学校社工的过程中,林己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忙碌的生活中遵循着自己的梦想轨迹。
同时,在谈起自己专业的时候,林己说:“当时之所以会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电子产品很感兴趣。真正学习电子专业知识时,经常早出晚归、熬夜学习,但是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便也不觉得累了。”
林己说:“大学生活本应是忙碌的,但要忙出味道、忙出精彩——专业学习要认真,兴趣爱好也要发展。清华大学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生活舞台,那我们就要利用好大学的平台,始终不要偏离自己的梦想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