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校早期“参酌中美学科制度,分设高等中等两科” [30] ,在工程学方面仅设有手工课程 [31] ;中后期则开始改办大学,对课程进行了系列改革,同时在专业方面也日趋注重职业训练 [32] 。该时期,工程学方面开设有机械技艺、工厂实习、测量等工程学科目 [33] ,其中机械技艺实习分电工及木工、泥工等 [34] 。
按照《北京清华学校大学部暂行章程》的规定,大学部设普通科、专门科及研究院,其中“普通科为大学之前二年或三年,以使学生知中国之已往与世界之现状,借以明了中国在此过渡时代之意义,并鼓励学生使为择业之考虑为宗旨。……专门科系大学之后二年(或数年),为已选就终身或学科之学生作专精之预备而设。由民国十六年起逐渐开办” [35] 。但由于普通科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及与国内大学不相衔接等问题,实施不久即遭到学生及教师的抵制,新课程改革被迫终止,张彭春亦辞职离校。在此情形下,学校决定缩短普通科学时,提前建系。1926年4月,清华学校第一次、第二次评议会决定,正式设立工程学等17个学系 [36] 。工程学系成立初始“以其最重要而急需的缘故” [37] ,设电机、机械及土木三科 [38] 。对于工程学系的办学方针,时任教务长梅贻琦提出:“工程系学科之组织,亦有与外间不同者。盖今日社会上所需要之工程人才,不贵乎专技之长,而以 普通基本的工程训练为最有用。是以本校设立工程系之始,即以此为原则。凡工程学之基本知识,或属于机械,或关乎电理,或为土木建筑之要义,使学生皆得有确切的了解,及运用之能力,俾将来在社会遇凡关工程问题,皆能有相当的应付;且工程事业往往一事关系数门,非简单属于某一门者,在今日中国之工商界中,能邀致数专家以经业一事者甚少,大多数则只聘一工程师而望其无所不能。斯故本校之工程学程中,认普通之基本训练较若干繁细之专门研究为重要也。” [39] 究其原因,“综核学校的意见,可以分为四层而说:甲,中国的需要。最近的将来及现在的中国,所有工业都是在幼稚的状态里,所以研究工业的学生应该对于一切的工业,都有相当的知识,所以清华应该办普通科的工科,不分什么电机,机械,土木等的细目,这是第一点。乙,补他校的缺点。现在南北方的工科大学都是分科的,将来社会需要的普通人才一定不易找到;如果清华现在不办普通的工科。普通科是不易办的,清华是在创造的时代,各种进行上比较便利一些,所以不可错过这个机会,这是第二点。丙,美国有普通科。这条似乎有些滑稽点,然而反正事实是这样,我们也何必避讳呢!学校当局以为美国现在趋向普通的工程科,他是一种新理想,新事业,中国要想沾些‘物质文明’的光,暂时学美国未尝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这是第三点。丁,学生出路的问题。诚然,工程的学生而不讲将来做事的问题是没有的,但是我们敢说他们只想怎么锻炼自己为一有用的工人,决不会专心在抢饭碗。学校对于这层也曾注意过,他们以为现在南洋、唐山等的学生都只专一门,清华学生要想在社会上站在上风,非得比他们多知道些不可,于是就归纳起说:‘所以应该办普通的工程系,因为在普通科里什么都可学些!至少可以做个“博士”。’这是第四点。” [40]
这一时期,清华留美学生纷纷回母校任教,电机方面如潘文焕等 [42] 。 他们不仅成为工程学系课程开设的重要师资力量,而且将美国的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其中,为清华工程教育及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经过多方努力,工程学系在学课、设备方面拟定了详细计划以供培养学生之用。“既往大体计划,经已拟就。四年中之课程表,亦已安定。今年开办者,为土木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及电机工程科。因前两年课程中,皆为工程科必修科目,故电机工程科,只实现于大学三四两年” [43] ,具体课程见表2-2。对于课程设置另给出了数项说明,“(一)本校因经济关系,暂时只能开办土木、机械及电机工程三科。但内容不求其广,只求其精;以致现在本校所有之设备,只可供第一年之用。第二年以后之设备,即须添设。大约第二年须三万元,第三年,五万五千元,第四年,三万元;加以种种零碎费用,开办四年之工科,约须十五万元。惟是本校每年招收学生,以一百五十人为率,而此一百五十人中,入工程科者,至多不过五十人。人数既少,所须设备亦因之而少,故费用可较他校之开办工科者省。此经济方面之预算也。(二)本校工科。所设各科科目,极为完全。凡读毕此科者,将来必可而应社会之要求,因所拟定各科皆首重实在,不重形 式;如他校有毕业论文,本校毕业,并不须此,所以专重实在方面也。(三)上列课程表中,所列选科。将来三四年中,或选之。成绩学位,尚未安定。(四)本校今秋所招新生,皆须插一年级。而现在校中之新制大学生,欲入工科者,亦须插一年级。苟该级功课,有已经读过者,可读所有工科读毕,即可毕业。是仿美国大学之办法,固无限定年数也。” [44]
1927年4月,工程学系“创办以来,一载于茲。今日大旨就定,于学课上,设备上,定有相当之计划” [46] ,主要内容见表2-3。同年10月,课程委员会根据对留学生的调查及请专人研究,制定理工科课程大纲,其中“工科的课程包括土木,机械,电气三部” [47] ,对于计分法,则“主张每门功课应依其一周内上堂,实验,及课外预备的总时数而定”。 [48]
(一)学课上之计划 本系改定之学课,专为造就有用人才,有利于社会之实用者,先行开办。若电机,机械,及土木三科,各以四年毕业。除一二特别课外,首先三年,大多力求普通,惟第四年之课程则属专门。如此,则电机学生转学土木机械,或土木转学电机机械,亦甚方便。一学生而欲兼习二科者,则多习一年即可矣。此种办法,在中国社会甚属便利。概中国工业之情形,未有极大之规模,所需用之人才,不就独专一门,此亦实业幼稚时代之自然现象也。迨后实业进步,工厂规模宏大,则本系亦能应时势之需要,而重独专一科也。
(二)设备上之计划 本系按照最初之预算,在设备上购置十一万元之机器,按三年购办。现已购得三万元之谱,于一二年级实验上应用之机器,已完备无缺。明年预算系属五万元,一万五千元购置电机实验器,以一万五千元用于机械并土木科之设备,其余二万元拟添造机械实验室一所,所有水力汽机油机等实验室,并锻工铸工场,均附属焉。该屋之面积,与南洋大学之机械实验室相似,地近电灯厂,而与工艺馆之南面相毗连。其余之三万元,拟添购汽机油机水力电学实验等之机器。本系因经费之关系,不敢贸然扩大,所有每课之设备,只能供给学生十八之用,如果人数过多时,可以分组习学。如是,十一万元机器之设备,仅足供学生百余人实验之用矣。
(三)教授人才本系现有机械教授四位,土木教授一位。下学年添聘电机教授一位,足能分任各课。但至民国十八年时,拟添聘电机并土木教授各一位,又助教二位,助理实验室之动作。至所拟请之教授,必须负有声望,而兼富有教授上之经练者,以期协本系之进步。
现任教授
笪远纶 周永德(主任) 钱昌祚 潘文焕 罗邦杰 袁复礼
工程学系专修课程
第一年
高级数学、化学、机械画、画法几何、土木实习、铁工实习
第二年
机械原理、圆体三角、地形画法、电气测量、机械绘图、水力、建筑学、材料实习
第三年
经济学、机械实验、热学、实用力学、电气工程、机械计画或微分方程、工程材料
第四年(机械科)
热学、机械实验、机械计画、发力厂计画、工厂建筑、工厂计画、电学、水力学、选习(选习科目:1.油机工程,2.机关车工程,3.电气计画,4.电机试验,5.鍜鍊学,6.防险工程气,7.工业管理,8.暖室及通,9.计价学)
交流学原理、电学试验、水力学、电学计画、电力计画、电学工程择要、电力传送及分配、选习(选习科目:1.电车学,2.电力交通,3.电学化学,4.电子原理,5.计价学,6.工业原理,7.论文或高深研究)
第四年(土木科)
电机工程试验、桥梁学、铁路及道路工程、卫生工程、铁筋洋灰建筑、砖石建筑、排污术、供水术、暖室及通气术、矿物学、天文学、成本会计
由以上工程学系课程规划可见,当时工程学系的课程设置已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如对于电机工程学科来说,数理化、机械、力学、测量等课程是学习电机工程的重要基础,而热力工程、原动力厂计划等课程对于电机工程之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电机实验是掌握和加深电机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力学、热学及电学等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对于电机工程这门实践性强、应用领域广的学科来说具有极大裨益。简言之,如果说清华学校早期的课程设置还大多处于规划阶段,缺乏实际运行的经验和成就,而当工程学系建立之后,使得以前的课程计划逐步得以实现及具体化,并更加系统性、科学性起来。正如陈之迈所言,工程学系“所设各科科目,极为完全。凡读毕此科者,将来必可出而应社会之要求,因所拟定各科皆首重实在,不重形式;如他校有毕业论文,本校毕业,并不须此,所以专重实在方面也” [49] 。清华学校时期工程学系的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有利于“培养兼通各类工程科学基本学识,具有跨专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多面手’工程师” [50] ,为当时中国刚刚起步的工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然而,特别是“自严校长履新以来,全校的空气都紧张了,因为要节省经费,各系都有‘危危乎’不能保持原状的趋势。在这个空 气里,工程系第一个改变了他原来的计划” [51] 。1927年,“因限于经济未能发展,故将三科并作‘实用工程科’,意在缩小范围并以训练实用工程人才作目的” [52] 。这种缩小办系规模的做法削弱了工程学科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深度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有学者对此评论道:“实用工程的意思是包罗各种工程的常识。换一句话说:就是训练一种人才,使他对于土木、机械、电机各项工程的基本学识都有,但不专精于任何一门。在工业幼稚时代的中国,理论上实用工程是很适应时代的需要,但是实际上要想在四年中窥尽各种工程的门径是不可能的事。” [53] 1928年下学年工程学系课程见表2-4。
[1] 《呈外交部文》,清华大学档案,全宗号1,目录号1,案卷号3。
[2] 《北京清华学校近章》,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159页。
[3] 《出洋问题上星期内学生方面之消息》,载《清华周刊》,第199期,1920年11月19日。
[4] 《会奏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116页。
[5] 孙宏云:《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清华政治学系的早期发展(一九二六至一九三七)》,2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6] 佛:《十年来留美学生学科之消长》,载《科学》,1922年第7卷第10期。
[7] 朱君毅:《丙寅级留美生之学校与选科》,载《清华周刊》,第25卷第16号(总第383期),1926年6月11日。
[8] 《清华学校高等科首届毕业学生名次一览表》,清华大学档案,全宗号1,目录号1,案卷号24(清华大学档案馆提供)。
[9] 《清华学校中等科学生二次毕业名次一览》,清华大学档案,全宗号1,目录号1,案卷号24(清华大学档案馆提供)。
[10] 曹云祥:《清华学校之过去现在将来》,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43页。
[11] 曹云祥:《清华学校之过去现在将来》,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43页。
[12] 《本大学及留美学生历年经费比较表(1912—1928年)》,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434页。
[13] 王耑:《清华大学在进步中》,载《中央日报周刊》,1948年第4卷第12期。
[14] 萨本栋:《工程科选校琐谈》,载《清华周刊》,总第348期,1925年5月22日。
[15]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18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6] 《清华文库》,http://thulegacy.lib.tsinghua.edu.cn:4237/lib/htm/alumni.htm,检索日期:2013-06-01。
[17] 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上册,747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8] 清华大学档案馆提供。
[19] 黄延复:《图说老清华》,73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20] 《北京清华学校赴美留学专科生试验规程》,载《北京大学日刊》,1925年第1666期。
[21] 《清华文库》,http://thulegacy.lib.tsinghua.edu.cn:4237/lib/htm/alumni.htm,检索日期:2013-10-02。
[22] 《招考处》,载《清华周刊》,总第338期,1925年3月6日。
[23] 《北京清华学校招考赴美留学专科生规程(1927年)》,载《清华校刊》,第24期,1927年3月29日。
[24] 《清华文库》,http://thulegacy.lib.tsinghua.edu.cn:4237/lib/htm/alumni.htm,检索日期:2013-10-02。
[25] 《清华文库》,http://thulegacy.lib.tsinghua.edu.cn:4237/lib/htm/alumni.htm,检索日期:2013-10-02。
[26] 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上册,747~748页。
[27] 《清华文库》,http://thulegacy.lib.tsinghua.edu.cn:4237/lib/htm/alumni.htm,检索日期:2013-10-02。
[28] 《招考处》,载《清华周刊》,总第338期,1925年3月6日。
[29] 顾毓琇:《清华的工程人才——为清华二十四周年纪念作》,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上册,246页。
[30] 《北京清华学校近章》,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160~164页;庄俞:《参观清华学校记略》,载《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5期。
[31] 《北京清华学校近章》,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160~164页;庄俞:《参观清华学校记略》,载《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5期。
[32] 《清华大学之工作及组织纲要》(十三年十月二十一、二日经筹备大学委员会之课程及计划组通过),载《清华周刊》,总第332期,1924年12月26日。
[33] 《1924—1925年的课程表》,载《清华一览》,1925—1926年。
[34] 《1924—1925年的课程表》,载《清华一览》,1925—1926年。
[35] 《北京清华学校大学部暂行章程》,载《清华周刊》,第24卷第9号(总第358期),1925年11月6日。
[36] 《北京清华学校大学部暂行章程》,载《清华周刊》,第24卷第9号(总第358期),1925年11月6日。
[37] 《第二次评议会开会纪录》(1926年4月28日),清华大学档案,全宗号1,目录号2:1,案卷号6:1;《评议会》,载《清华周刊》,第25卷第11号(总第378期),1926年5月7日,第647页。
[38] 胡求:《清华的工科》,载《清华周刊》,第29卷第5期(总第432期),1928年3月9日。
[39] 夏坚白:《土木工程系的过去和现在》,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下册,466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40] 梅贻琦:《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载《清华周刊》,第28卷第14号(总第426期),1927年12月23日。
[41] 胡求:《清华的工科》,载《清华周刊》,第29卷第5期(总第432期),1928年3月9日。
[42] 刘继青:《清华大学早期工程教育的发展及其外来影响》,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43] 梅贻琦:《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载《清华周刊》,第28卷第14号(总第426期),1927年12月23日。
[44] 陈之迈:《与工程系主任周永德先生谈开办工科计划记》,载《清华周刊》,第25卷第15号(总第382期),1926年6月4日。
[45] 陈之迈:《与工程系主任周永德先生谈开办工科计划记》,载《清华周刊》,第25卷第15号(总第382期),1926年6月4日。
[46] 周永德:《工程学系之计划》,载《清华周刊》,第27卷第11号(总第408期),1927年4月29日。
[47] 萨本栋等:《关于清华大学理工科课程的商榷》,载《清华周刊》,第28卷第5号(总第417期),1927年10月21日。
[48] 萨本栋等:《关于清华大学理工科课程的商榷》,载《清华周刊》,第28卷第5号(总第417期),1927年10月21日。
[49] 陈之迈:《与工程系主任周永德先生谈开办工科计划记》,载《清华周刊》,第25卷第15期(总第382期),1926年6月4日。
[50] 史贵全:《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0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1] 胡求:《清华的工科》,载《清华周刊》,第29卷第5期(总第432期),1928年3月9日。
[52] 夏坚白:《土木工程系的过去和现在》,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下册,466页。
[53] 夏坚白:《土木工程系的过去和现在》,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下册,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