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就像是登山,如果你抬头望着要攀登的山顶,你会感到有需要奋斗的方向;如果你只会平视着眼前,那么你注定看不到山顶壮丽的风光。一位有目标的追求者,可以朝着目标奋勇前进,前方有惊喜在等待着你。而没有目标的年轻人只会浑浑噩噩度此一生。
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功,时间的把握往往最关键。厨师在做菜的时候,如果这道菜要求小火慢炖五十分钟,那么他就必须要看好时间。时间不够,可能吃起来就会撕咬不动,时间过长,可能肉就失去了筋道的口感。
在年轻的时候,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对。当然,要求自己按照计划表来实施人生计划的人还需具有超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怀疑的气概。
长期的目标,就是你的核心目标,是一条主线,要保持它的稳定,而短期的目标则可以有多个,需要不断的调整和修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稍有炒股经验的人大概都知道巴菲特,他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投资家,也是美国唯一靠股票投资成为亿万富翁的人。
巴菲特从小就显露出赚钱的天才。他11岁时,曾劝姐姐以每股38美元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不久股票下跌到27美元。姐姐担心自己的全部积蓄将化为乌有,每天责怪巴菲特不该让她上当。后来股票慢慢回升到加美元,巴菲特卖出姐姐的股票,去掉手续费后净赚了5美元。但是这家公司的股票紧接着就上涨到每股200美元。从这件事上,巴菲特获得了他终生遵守的两条准则:第一,设立目标必须通过严谨的思考和精密的测算。第二,目标设立后,绝不轻易放弃和改变,尤其是核心目标。认准了你的目标,就坚持下去,忠实于它,你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留意四周,我们有时也会发现,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80后男生,他们就是在自己终生的安排和计划中了此一生,他们不会在原有的生活计划上做出半点改动。合理的计划与安排本身并不会产生什么不健康的心理,但如果你过分热衷或依赖于计划而生活,你就陷入了一种误区。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个人生的目标与计划,如你30岁以前应在事业上有所成就,40岁应当成就大业,年老时应达到一种安定的人生境界——这样你就不会盲目而碌碌无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你也不会每天都要做出一个新的决定,也不会确信你能够改变人生计划。但请注意一点:千万不要把计划看得比你自己更加重要。
孙正义在19岁的时候就为自己制订了一个50年的人生计划。他说:“当时我没钱、没有经验,也没有可以帮我取得成功的大公司。但是我想如果我许下一个很大的心愿,有一个很大的梦想,有很高的激情,有很好的远见的话,我也可能会做到。因此我当时对自己说:‘在我20几岁的时候,我就会向我投身的行业宣布我的存在;30几岁的时候,我会有足够的种子资金做一个大的项目,这个种子资金的规模应该是一亿美元以上;40几岁的时候,我会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然后把重点都放在这个行业上,以便在这个行业中取得第一,我将有1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在我们的集团中,将有l000家以上的公司。’”
由于孙正义从很早就开始有了十分明确的目标,并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这个50年的计划最后都一一兑现了。瞧,这就是-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指引-个20几岁年轻人取得辉煌成绩的例证。
孙正义并不是那种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富人家的子弟,他的一切都是凭着自己的双手挣下来的,尤其他出生的时候还正赶上日本战后的危机。l957年8月11日,孙正义出生在佐贺县马栖市。孙正义的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从韩国渡海来日本,在筑丰煤矿做矿工,算起来孙正义是第三代的韩裔日人。当时他家里的条件可以从下边得到一个大概的轮廓,l996年2月20日,孙正义获得由日本《每日新闻》创设颁发的“第十六届每日经济人奖”,在颁奖典礼上,孙正义曾谈到他家庭当时的艰难,“我想起了小时候,坐在两轮拖车上,车上黏乎乎的,令人觉得很难受。如今已经去世的祖母当时经常拉着车,在我们家附近搜集残羹剩饭,作为家畜的饲料,因此车上总滑滑的。她一路辛苦……”
孙正义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因为他意志非常坚定,做什么事总是一心一意、勇往直前。在实行前一定彻底搜集、分析与计算资料的聪明与冷静,也是孙正义特质的一部分。还在于他少年立志,早早就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好了要实现的目标。20几岁,或许你还在挥洒汗水尽情享受自己的青春,而这个时候的孙正义却已经比你先行了不知多远。他少年立大志,人生50年计划如下:在30岁以前闯出一番名号;在40岁以前累积至少一千亿日元的资金;在50岁以前一决胜负;在60岁以前完成事业;在70岁以前交棒,让下一代继承事业。
在年轻的时候,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对。当然,要求自己按照计划表来实施人生计划的人还需具有超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怀疑的气概。
80后年轻人在给自己定位时,无论是低估自己还是高估白己,都不是重视自己的正确方法,都会给自己带来危害,正确的做法是肯定自己,重视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价值。
年轻人的潜力再大,但能力毕竟有限。有些年轻人精力旺盛,认为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其实,精力再充沛,个人的能力还是有一个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处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这就要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长处,既保证自己能够胜任,又不会“大材小用”。
人的性格和能力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是长期养成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好,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坏。正是这些不同,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就不一样。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后选定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工作目标。
而且每个人最好能从事与自己个性相切合的工作,这样就一定会全心全意做好这项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浪费。就是大多数人都在从事不适合自己个性的工作。过去的社会体制限制着个人,使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的社会,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很多80后男生却仍然只是选择或从事从金钱角度看来最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或工作,根本没有去考虑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选择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这是一份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也就是说工作适合你。找到这样一份工作的前提是你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等各方面特点,并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即有个明确的目标并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案。
若按人与目标的关系分类,则可将80后男生分为:
(1)确切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做什么,并且会去做。
(2)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80后男生。他们害怕自己有目标,他们说:“我实际想要的东西,从来没得到过。所以我干脆也不去想了。”他们宁愿想别人也想的东西和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风险的东西。这些人实际上并不知道他们想要做什么,还没等一个愿望出现在他们的意识中,就已被他们扼杀在摇篮里。“我能做到吗?我有资格做吗?别人将会怎么说呢?如果我不能胜任它,结果会怎样呢?”如果说这些人也想做些什么的话,那也只是做些别人想做的而不是他们自己想做的。
(3)看起来非常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而实际上对此却一无所知的80后。他们与上面提到的两类人的区别只在于:
他们非常重视给别人留下一种印象,那就是好像他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使得他们比较自信,看起来也比别人略高一筹。
(4)还有一类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就是什么都知道的人,至少他们对什么都了解得比较清楚。
年轻人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锻炼自己,让自己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这对你的成长很有好处。
第二,自己能做这份工作。也就是说你适合这份工作。这需要你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很多80后男生过低估计自己,而且又不尝试做些事情去发挥自己被忽略的能力,这绝非偶然。他们早就认识到,适应社会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中庸的,他们追求平稳,而且不想全部发挥出他们的实际能力。
1981年,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学校,教师对学生做了一项调查:50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具有天赋。按照他们对“天赋”的理解,他们承认孩子们具有潜在的超常能力。但拥有这些超常的能力又能怎样呢?教师必须承认:他们压制了它们,在教学上一味地搞平均主义,一味地折中,直至大多数具有天赋的学生也渐渐适应了中庸。学生们深信:只有我得了高分才会得到承认,而当我致力于我的兴趣爱好并继续发展时,我就得不到承认。所以,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如果说,这是教育体制的一个弊端,那么学生本身是否一点责任都没有呢?恐怕并不是这样的。人会在安逸的生活中开始变得懒惰,在自由的氛围中思想却像上了一把大锁,不能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第三,这份工作自己能够做好。这是一个自身能力与目标和现实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过程,也是“胜任工作”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做”与“做好”是不同的,“做好”是“做”的延伸和结果,中间要加入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对客观事物的把握。
“做”一件事不难,但“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这需要80后男生你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又了解工作对能力的要求程度,随后适时地调整自己,以便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这就要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长处,既保证自己能够胜任,又不会“大材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