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原则被认为是会计的最高原则,因为会计数据只有真实可靠,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才不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和经济上的损失。
2.相关性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提供的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要求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有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也称明晰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只有正确理解信息,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从而帮助投资者和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4.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各项会计信息应该相互可比。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这样可便于使用者将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进行纵向比较。二是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样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法律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经济实质与法律不吻合的业务或事项时,应以其经济实质作为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之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方,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实质上承租人可以对该项固定资产实行控制权,从而,该项固定资产可以视为是该承租人的自有财产,可以对其计提折旧。
6.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对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会计信息提供者应当重点反映。具体来说,就是对那些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表中重点说明;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合并反映。这样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有重点地使用会计信息,减轻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7.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对于属于估计性质的事项,一定要稳妥、谨慎从事,留有余地。通常的处理原理是,应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遵照这一要求,可使本期可能产生的损失不致递延至下期反映,增加下期负担,从而使各期的经营成果更加真实。但谨慎性不允许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收益,故意高估负债或费用,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
8.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拖后。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坚持及时性原则,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弹,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