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不能糊涂,不如糊涂

被动得生之为人,清醒得走完一世

季羡林在他的文章《人生》中说:“像我这样一个平凡人,吃饱了饭没事儿的时候,有时也会想到人生问题。”人生在季羡林看来,是完全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订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落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

季羡林说,凡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一点儿主动也没有。我们稀里糊涂地降生,稀里糊涂地成长,有时也会稀里糊涂地夭折,当然也会稀里糊涂地长寿着,就像他自己一样。就连死,在季羡林看来,也是完全被动的,除了自杀的人有一点主动权之外。但这主动权他也不提倡随便用。

所以总结起来,季羡林认为人生就是被动地生,糊涂地过下去。但是在这被动中,糊里糊涂中,我们却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季羡林劝诫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意地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季羡林说,问了这些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今朝有酒今朝醉地恣睢享受,上下求索的忍饥耐寒,都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有所作为。苏东坡词中有句话说得好:“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我们的人生接触到了“再少”,或许可以从中寻一丝清醒。

“再少”当然不是只肉体上的返老还童,因为时间是不能倒转的,一个人体力再好、身体再棒,也不可能有如此神力。所以季老将“再少”理解为一种突破年龄限制、身体限制甚至环境限制而努力工作的精神状态或生活态度。

有人问季羡林算不算是“清醒”,季羡林说:“我自己不敢说。反正我从来不敢懈怠,从来不倚老卖老。我现在既向后看,回忆过去的九十多年;也向前看,看到的不是八宝山,而是活过一百岁。但是,我并不是为活着而活着。活着不是我的目的,而是我的手段。”

所谓活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说的就是不糊涂着活,要超越着生。季老不敢称自己是“再少”的老人,但他绝对是尘世里少有的清醒之人。

季羡林常说每个人离死亡都是等距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死大事是没有多少主动权的,但是,不论人生有多被动,我们都要从中寻求一丝清醒,倘若一味糊里糊涂地混日子,拥有再多的时光也是徒劳。

清醒的人生,应该是以人生为手段,利用有生之年,把时间利用到极致,争取尽可能多地作为。走运时,就把握运势,争取做事业;不走运时,寻求突围,争取做强者。年轻不依赖年轻肆意挥霍,年老不躺在老字上无所事事,这一生也算是清醒了。

姻缘糊涂派:韶光用在刀刃上

缘分和命运,在季羡林看来,也是两个糊涂的词。他觉得,缘分和命运,既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他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只要你把你最亲密的爱人,同自己相遇的过程仔细回想一遍,便会发觉,这里面包含了一场“缘分和命运”纠缠的糊涂账。你们两个人,从最初的相遇开始算起,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机遇,有的机遇简直是稍纵即逝,稍一不小心就会擦肩而过。但你们终究没有错过,到底走到了一起,这就是普通百姓所认作的缘分和命运。这种情况,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解释不了的。

北大中文系有个毕业生,名为欧阳旭,曾经邀请季羡林等前辈到北京西山的大觉寺剪彩。原来他下海成了颇有成就的企业家,因为是书生出身,念念不忘为文化做贡献。他在大觉寺里创办了一个明慧茶院,以弘扬中国的茶文化。季羡林很是疑惑,一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怎么会到深山里搞这么一个茶院呢,欧阳旭微笑回答:“缘分!”原来在这之前他携伙伴郊游,黄昏迷路,撞到大觉寺来。爱此地之清幽,便租了下来,加以装修,创办了明慧茶院。

可见缘分一事,是说不清道不明,糊里糊涂的。尤其把缘分一事放到婚姻里,更是一笔糊涂账,没有道理可讲,更加没有道理可循。对于爱情这种不可名状的事,季羡林说自己也不能说得十分清楚的话,他必须要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才是“人间正道”。但是千万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去研究这过程中的玄机,以至于终日卿卿我我,闹得神魂颠倒,处心积虑,不时再闹点小别扭,学习不好,工作难成,最终还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到时才真的是犯糊涂了。

既然爱情、婚姻中的缘分和命运都是不能够说清楚的,糊涂的,所以季羡林就主张,把时间都节省下来,用在刀刃上。虽然他也并不提倡两人“一见倾心”,立即办理结婚手续。因为两个人必须要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这过程不必过长,因为要把余出来的时间用到刀刃上,搞点事业,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世界。

季羡林的婚姻观是朴素的,从这份朴素的婚姻观里,我们所能借鉴的是,爱情不必全情投入,因为缘分机遇这些事,都不是人力所能为之,只要努力做好自己,接下来便等着上天分配给你一份怎样的姻缘。比爱情和婚姻更宝贵的,是时间,是美好的世间,我们应该趁着时间充裕,用心地去多品味这个美好的世间,而不是将感情孤注一掷,全部放在爱情上,那必将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凭心论毁誉,不煮糊涂粥

以一时的功过评判一个人,是错误的,也是糊涂的。

无论怎样的人,不管他是一代伟人还是平常之人,都不能以一时的功过得失评价他,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观点,也是季老的观点。季老觉得,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每个年龄都是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犯了错误,不等于下个阶段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此时错非彼时错,此时对也不能代表彼时对。看待一个人要全面、细致,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到全局,不能糊糊涂涂,以一时的荣辱评判一个人。

明朝的冯梦龙也曾警告世人:“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其主旨在于看人不可以偏概全。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大学》里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而孔子却做到了这一点。

而且还有这样一种可能:一时的荣辱有时是假象,当事者因为某种原因身不由己。

《绎史·卷九十五》中再次记载了关于孔子弟子公冶长的故事,传说公冶长善辨鸟语。他生活贫困,经常没有粮食吃。有一次,一只鸟飞到他的房前,大声对他鸣叫着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急取之勿彷徨。”公冶长听了之后,马上跑到南山,果然看见一只被虎咬死的山羊,于是拿了回来。后来,羊的主人在公冶长家里发现了羊角,就认为是他偷了羊,把他告到鲁国国君那里。公冶长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但鲁国国君不信他懂得鸟语,将他关进了监狱。而孔子知道他的秉性,为他向国君申辩、求情。鲁国国君没有理会。孔子叹息着说:“公冶长虽然在监狱里,却是无辜的啊。”

过了几天,公冶长在狱中,听到上次那只鸟又叫道:“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他听后,马上将此事报告给了国君,国君仍然不相信他的话,但还是派人前去查看,结果真的发现了齐国的军队,于是发兵突袭,取得大胜。因此释放了公冶长,并给了他很多赏赐,还想让他做大官,公冶长坚辞不受,因为他觉得凭自己懂得鸟语获得官位是一种耻辱。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他虽被关押,却是无辜的,之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当时,孔子已经赢得了普遍的社会声誉和身份地位,他不以公冶长一时的灾祸武断地评判他的一生,足见其智者和圣人的秉性。将女儿嫁给他,更显出孔子的胆识,他的这个决定,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放在今天,也需要非凡的勇气。

孔子的言行给我们的启示是:生活中,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能因为某个人犯过错误,就觉得他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很多时候,污点不是他人身上带的,而是无法摆脱偏见的我们强行给他带上的。“士别三日,定当刮目相看。”记住这句话,用长远的、全面的眼光看人。

小不忍则犯大糊涂

说到容忍,季羡林在《感悟人生》里提到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说的是普希金,因为和人打架而丧失性命。季羡林认为因为少了一点点容忍度,而把性命丢了,实在不应该。所以他说,容忍确实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

不管是在家庭还是社会里,总要有一点容忍,人才能活得安生。季羡林讲,唐朝有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口气写了一百个“忍”字。其中的“道”已然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这个故事非常有名气,以至于在旧社会里,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

但是在季羡林看来,容忍也不容易。1935年的时候,季羡林乘火车经过苏联前往德国,火车经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4小时,由苏联海关检查行李,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入国必须接受检查,这是世界公例。但是,让季羡林不能容忍的是,一位苏联海关人员竟然揪住他在哈尔滨买的一把壶嘴粗糙的铁皮壶,怀疑里面装了炸药,检查起来敲打不止。这让季羡林很生气,有点容忍不了,想发火,却被旁边的一位外国老者悄悄拉住,说了一句:“容忍是很大的美德。”仅仅这一句话,就让季羡林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如果此时他发了火,轻则起争执,严重者,则有可能牵涉两国立场。可见,倘若一件小事忍不了,则大有可能犯大糊涂。普希金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季羡林后来到了德国之后,发现那里还流行着旧时欧洲决斗的风气。谁污辱了谁,尤其是谁的情人,被污辱者一定要提出决斗,或用手枪,或用剑。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被枪打死的。于是季羡林几个留学生就相互约好,不管外国人如何污辱我们自身,都一定要容忍,克制自己。季羡林能对自己立下这样的准则,可见对自己的要求是极高的,也正因如此,他看了现在中国人的容忍水平,表示很气愤。不仅连对不起都不会说,动辄还要相吵相骂,打架滋事。所以季羡林在心中暗暗祈愿,希望容忍这个美德,能够早日回到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中来。

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季老也曾经受过不公正待遇,被人污蔑、打骂,其中心酸无人诉说。但当浩劫过去,回首那段往事之时,面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季老没有选择报复,而是容忍以待之。容忍是一种幸福,我们容忍别人,不但给了别人余地,也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容忍更是一种财富,让人生豁达,让人更有涵养。

当时间飞逝,岁月变迁,不管经历什么,我们依然能像故事中人物以及耄耋之年的季老一样容忍以待人,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和,不因容忍不了而犯大糊涂,这样的话,生命自会丰盈而逍遥。 vpWA0YlQPJYmds3y67amWzCQ8TmmkC0okqiDQVQ9NsjrmmleeynAGC8UOuuuQr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