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韩江东岸的凤凰塔,据有关记载,凤凰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 1573 年至 1619 年,修长玲珑,八面石砖,高四十六米,空心七层,塔顶是万斤铜葫芦压顶,建塔时潮州知府郭子章写下对联,概括了塔之气势:
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
清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多有墨宝。此外,潮州还有韩文公祠、开元寺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十三处。
唐宋以降,随着中原人口逐渐南迁、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历代官员被贬至这个所谓化外的荒山野岭之地,岭南大地开始注入历史活力。当然,南迁的人群中,除去因战乱避祸的苦难百姓外,有相当部分的人是当地有头有面、财雄势大的士大夫,对朝政不满的异见人士,还有官场的失意者,而这些人恰恰是历朝历代的精英。
正是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中原文化与潮州当地文化的水乳交融,也可能潮州文化是水,也可能中原文化是乳,总之,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潮州文化。当然,潮州古文化的核心,依然是华夏音伦。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潮州赫然其中。
潮汕商业社会的形成,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得益于汕头的开埠,更是得益于潮商的诚信经营,得益于潮汕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
本书的主人公——商圣李嘉诚,就是生长在这样的一个人文沉淀的商业社会环境中。
我们做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李嘉诚没有离开潮州,相信国学深厚满腹经纶的他,或许会成为名垂青史的诗人或文学家、历史学家。总之,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家”是很自然的事情。那时,我们耳中听到的,就不是现在的 3G 之声,而是李嘉诚的之乎者也。
李嘉诚的先祖原为中原河南焦作人士,因避灾荒民乱,明末,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南徙福建莆田。清初满人入关极力排汉,尤其是扬州屠城十日后,李氏一世祖李明山为躲避战乱,率全家由福建莆田,迁徙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定居城内北门面线巷,这里也就成了李嘉诚的降生之地。
1993 年 8 月 18 日,《福建日报》头版报道,李嘉诚在会见福建省省委书记陈光毅时说道:“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
夏萍著《李嘉诚传》一书曾语焉不详地描述了李嘉诚在潮州的世系。书中写道:“李氏家族自一世祖李明山起在这块土地(粤东潮州府海阳县)上居住了约有十代,其中经历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联、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克任、七世祖李鹏万、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晓帆,传至九世有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父亲李云经、叔父李云松,直至李嘉诚恰居第十世。”
传到李嘉诚,在潮州延续的李氏家族恰届有案可稽的十世。莫非,李嘉诚真的应验了十代兴衰的历史轮回?
李嘉诚的一世祖李明山又是从哪里迁居过来的呢?夏萍《李嘉诚传》中写道:“李嘉诚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南徙迁居福建莆田。”“时值明末清初年间,再因狼烟四起,战火连绵……由一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居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定居于潮州城门北门面线巷。”
资料显示,李嘉诚先祖在莆田白塘洋尾居住,据《陇西李氏宗谱》所载,白塘洋尾李氏诗礼传世,家学渊源,人才辈出。李嘉诚在莆田的祖居地白塘洋尾,毗邻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湖——白塘湖。这里一年四季水绿波平,沿岸垂柳依依,水竹挺拔,碧水倒映亭台,岸上曲径相连,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更因李氏数百年来人文鼎盛,留下不少古祠堂,古牌匾,古桥梁,古民居,民风淳朴,民俗奇特,处处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古文明的气息。洋尾村于 2003 年被福建省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成为莆田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白塘洋尾族谱上的李明山一支是否就是潮州李嘉诚祖先一世祖李明山?也是否为由河南焦作南迁的李明山一支?便成为李氏族系延续的关键。
2007 年 7 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唐村发现了一块宽 0.5 米,高 1.52 米,厚 0.12 米的青石墓碑。碑文清晰明确地引出了李嘉诚祖先。该碑文拓本上注有: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字之奇行五配陈氏,生于明万历八年,卒于康熙六年( 1667 年),(碑文)为大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年)所立,(其)子李允、李牟、李参。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碑文中注有李牟的儿子叫李怀功,字明山,孙子叫李朝客。李明山一脉后迁往福建省莆田,之后又迁往潮州府。碑文内容清晰可辨,碑首刻有“流芳”二字,左右饰有精美的龙图案,上覆莲叶,下饰莲花底座,碑的四周饰以五福献寿、梅寿连年等富贵图案。碑文竖行,楷书阴刻,正中间为墓主的名讳,右有铭文,左为奉祀人,碑文中载有“曾孙朝客徙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文。即李氏一族自河南焦作经福建莆田迁往广东潮州。
翻查《李氏家谱》详载:李明山之父李牟字沐,婚配汤氏,生子怀功,字明山,庠生。牟文武双修,明崇祯七年( 1634 年)随父李自奇往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李自成起义军)营为将,明崇祯十七年( 1644 年)遭闯贼误杀,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往福建传拳为生,徙莆田又迁潮州府。
李牟何许人也?李自成军中的李牟是李自奇(又作李之奇)之子。《博爱县志》 1035 页记载:“自奇配陈氏,行五。生三子:长李允;次李牟;三李参。庠生,拳师,文武双修。崇祯年山西、陕西传拳。”
康熙元年 (1662 年 ) ,李自奇因钱粮紧绌,无银周转,将其地一段六分地卖予司马伦名下,其卖地文契于今尚存,上有立契人李自奇的画押。依时间推算,彼时其孙李明山一支已经举家迁往福建莆田。
李牟的基本情况是:字沐,配汤氏,行二。生一子怀功字明山。李牟仲昆三人,他是老二。长兄李允,字涞,配陈氏,行一,生一子怀德字泰山,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三十二年,卒于康熙十三年,享年七十岁,耕樵卖煤为生。弟李参字浴,配王氏,行三。生一子怀贡字金山,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卒于康熙二十六年。
李牟有一子,名怀功字明山,配汤氏行一,拳师,生于崇祯元年 (1627 年 ) 。其父李牟 1644 年遭李自成杀害后, 17 岁的李明山靠李仲济养,避浙江李俊府书社助业,武堂习拳成师。此时正是大明渐亡,清朝初兴,战乱频仍,时年 17 岁的李明山避战乱辗转迁徙福州莆田传拳为生,后迁居潮州府。
据河南焦作博爱唐村清康熙年间《李氏家谱》、地契、碑记、墓志、《博爱县志》与《陇西李氏宗谱》等文物史料互为参证,李嘉诚祖籍是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原怀庆府河内县)。往博爱进一步考证,在唐村李氏十八世李立炳先生家,见到征集来的清代康熙年间三份地契。三份地契均是白绵纸,薄如蝉翼,墨写文书。其中康熙元年李公自奇的卖地契,长 46 厘米,宽 26 厘米。虽然经年已久,纸色变黄,且有溃烂之处,但上面的文字保存基本完好。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明山出生于崇祯元年( 1627 年)。顺治十八年( 1661 年)及康熙元年( 1662 年),为加强对汉人控制,强令沿海居民内迁。时年三十有五的李明山携眷从莆田迁往潮州时,已成家生子十多年,李朝客已有 18 岁左右。若依博爱墓志铭文,李氏南迁是在李朝客出世以后,则李明山一支在莆田生活约为十八年。
文与物互为佐证,可说明李嘉诚先祖确为河南焦作人士。唯先祖李公自奇往陕西传拳,亦自陕西颠沛流离定居河南博爱,故莆田李氏族谱冠以陇西李氏族谱,相信此说较为公允。又,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之后裔,凡李氏之后皆以陇西人自居,故有陇西族谱之谓。
历史给潮汕大地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当潮汕五千年历史沉浸在河南焦作人韩夫子的“文章随代起”的韩水韩山之时,又一个河南焦作世家、商圣李嘉诚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未来“财富逐代兴”的千年盛世。
李氏家族乃地地道道的书香世家,在动荡的明末,也不乏安身立命的拳脚功夫。如果从他们在潮州的历史上溯更久远的宋元,乃至盛唐,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世代书墨飘香、家学深厚的清流望族。说句庸俗的话,在李嘉诚的血管里,流淌承袭着地道的皇家贵胄的贵族血统。话虽如此,毕竟仍觉得此为大胆立论,小心求证之结果。当然,许多人都说当今河南人喜欢造假,不过就上述碑铭地契等文物考证确乎为真。河南人似乎用不着开这样的天大玩笑来引诱首富投资。
其一,李嘉诚自言祖辈曾在福建莆田生活过几代,若依上述考证之时间推算,李明山迁入莆田,但于彼地停留不久,约为十八年即迁往潮州。
其二,福建谱牒专家考证,福建李氏乃大唐江王李元祥后裔在当地开枝散叶之延续,若然如此,或应包括莆田李氏在内。又或,若包括莆田李氏,其中的一种可能是,李嘉诚远祖曾外出为官,迁离福建,世居中原,至清初再迁返故居。
其三,莆田白塘洋尾李氏应该早于李明山迁来时,已经有隆盛之家族繁衍,而李明山南下白塘洋尾,很大的可能是投亲靠戚,近亲结盟,寄人于自己血缘最近的李氏一支。否则,李明山一支很难在乡风排外的福建立足求存。
上述疑问,当需更多资料进一步求证,于此抛砖,期能尔后假以时日,以求石出。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为大清每十二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伯祖父李起英(旭升)是清朝贡生。这在当时,也算是名头不小的荣誉。也由此,李家在潮州成了名副其实的清流望族。
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三米高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当年的街坊邻居每每走过这碑座,都是毕恭毕敬,崇拜有加。依当时的环境,路人相过,莫不诚惶诚恐,至为敬仰,几乎顶礼膜拜。这里不过是二十米深,两人迎面而过都要侧身的杂草丛生的残旧小巷,周围环绕驸马府、贡院、孔院,从历史的沧桑沉淀中,还是可以感受到当年这个地方不同一般的显赫尊贵。
李氏家族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达礼,家学厚重,颇有名望,极受左邻右舍尊重,故地位很高。伯父李云章负笈扶桑,取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故里,服务乡邻,报效故土。但是,动荡的时局,令忧国忧民的他,空有满腔热血,最后也只能是默默耕耘,默默奉献,默默终老。真个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怀才难遇,抱恨终天。
虽然李嘉诚再三强调不应有怀才不遇的怨言,但实情确实是怀才不遇。如果当时……那么……所以,有关李家这位名头响当当的东洋博士,并没有太多的文献资料可资传世。至少,没有太多的可以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让我们一同着墨,缅怀追思。特别是历来低调的李嘉诚,也绝少提及李家的过往辉煌。
叔父李云松曾任隆都后沟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