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粮食

粳米

(《名医别录》)

补中益气,除烦渴,止泻痢。主治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腹泻痢疾,胎动不安,咳嗽气喘。

【异名】 白米,粳粟米,稻米、大米,硬米。

【性味归经】 甘,平。入脾、胃、肺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30克;或水研取汁。

【药用方法】 1.治胎漏下血、胎动腹痛:粳米100克,黄芪15~20克。水煎,分4次服。(《医学纲目》)2.治下痢青白、腹部冷痛:陈粳米50克,薤白10克(用羊脂煎熟),豆豉10克。同煮,空腹食之。(《圣济总录》)3.治腹部冷痛、呕吐清稀:炮附子5克,制半夏25克,炙甘草10克,陈粳米25克。拌和,分作4次。每次用水1000毫升,加生姜10片,同煮至250毫升,去滓温服。(《全生指迷方》)4.治体虚乳少或乳汁不通:莴苣子15克,生甘草5克,糯米或粳米100克。先将莴苣子捣碎,与甘草同煮取汁,去渣,入米煮成稀粥,频食之。(《济阴纲目》)

【营养成分】 粳米每100克含水分12.4克,蛋白质7.9克,脂肪0.4克,糖类78.6克,热量350千卡,粗纤维0.1克,灰分0.6克,钙14毫克,磷272毫克,铁2.2毫克,维生素B 2 0.06毫克,烟酸1.6毫克。

【使用注意】 炒米汤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食疗方选】 ①粳米锅巴羹[原料]粳米饭锅巴、陈年火腿骨、橘红、红白糖各适量,乌梅15克,甘草3克。[制法]将锅巴焙焦研极细末,火腿骨煅研极细末,共研匀,以红白糖和淡橘红水调成羹。乌梅与甘草煎成汤。将汤与羹交替徐徐咽之。此羹复养胃气,用于胃气虚衰之谷食不入,或谷食不下等症的辅助调养。②茯苓粥[原料]粳米60克,茯苓(末)30克。[制法]粳米煮好,再下茯苓末,再煮烂食。此粥健脾止泻,安神,治脾虚泄泻,不寐。③粳米桃仁粥[原料]粳米50克,桃仁10克(研)。[制法]以桃仁和米煮粥,空腹食之。此粥和中,降气,活血。治上气咳嗽,胸膈伤痛,气喘。

糯米

(《千金要方》)

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解毒。主治虚劳不足,脾虚泻痢,消渴,自汗,鼻出血,妊娠腹痛,痈疽疮毒。

【异名】 稻米,江米,元米。

【性味归经】 甘,微温。入脾、胃、肺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克;或入丸、散;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药用方法】 1.治小儿泄泻,日久不止,及脾虚泄泻:糯米50克(姜汁浸一宿,炒熟),山药100克(炒黄)。为末,加胡椒末5克,和匀,瓷罐收储。每次5~10克,赤砂糖汤调化下。(《婴童类萃》)2.治妊娠下痢赤白,脘腹疼痛,小便涩:糯米100克,黄芪30克,当归20克(微炒)。上药和匀,水煎去滓,不计时候分温四次。(《太平圣惠方》)3.下乳汁:糯米、莴苣子各50克,生甘草10克。上煮取汁1000毫升,去渣,分作三次。(《医学纲目》)4.治鼻出血不止:糯米200克。捣罗为散,冷水调下5克。(《圣济总录》)5.治虚寒腰痛:糯米炒热,袋盛之,熨痛处。内用八角茴香研末,酒服下。(《华佗神医秘传》)6.治病后津液燥少,大便不通:糯米200克(炒灰存性,研细),猪胆20克(取汁),砂糖5克。上和研如膏,纳少许入下部,立通。(《圣济总录》)7.治鹤膝风(关节肿痛):糯米煮饭,酒并曲末三味共捣,敷痛处。(《万氏秘传外科心法》)8.治龙缠疮(即缠腰火丹、带状疱疹),身上生疮如粟米大,成块成路极痛者:糯米不拘多少。浸胀擂浆,淀粉搽之。(《片玉心书》)

【营养成分】 糯米每100克含水分14.6克,蛋白质6.7克,脂肪1.4克,糖类76.3克,热量345千卡,粗纤维0.2克,灰分0.8克,钙19毫克,磷155毫克,铁6.7毫克,维生素B 1 0.19毫克,维生素B 2 0.03毫克,烟酸2.0毫克。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使用注意】 湿热痰火及脾胃积滞者禁服。不可多食。

【食疗方选】 ①糯米阿胶粥[原料]糯米100克,阿胶15克(捣碎,炒令黄燥,捣为末)。[制法]先煮糯米作粥,临熟下胶末,搅匀食之。此粥补中益气,养血安胎。治妊娠胎动不安。②糯米猪肚丸[原料]糯米适量,猪肚1具。[制法]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每日食之。此丸健脾补虚。治虚劳不足。③糯米山药粥[原料]糯米、山药各30克。[制法]上两味共煮粥。熟后加白糖适量食之。此粥健脾止泻。治脾虚泄泻。

粟米

(《名医别录》)

健脾胃,除热渴,补肾气,解诸毒。主治脾胃虚弱,食不消化,呕吐泻痢,胃热消渴,腰痛脚弱,烫伤。陈粟米:除烦热,止泻痢,利小便。主治胃热烦渴,痢疾,小便不利。

【异名】 白粱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籼粟,谷子,寒粟。

【性味归经】 甘、咸,凉。陈粟米:苦,寒。入肾、脾、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熬汁涂。

【药用方法】 1.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100克。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大。煮令熟,点少盐,空腹和汁吞下。(《食医心镜》)2.治老人肾虚,脚气无力,困乏以行:生粟米500克,透风处悬令干,每日空腹食10颗。(《古今医统大全》)3.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4.治痱疮:粟米浸累日令败,研澄,取之敷疮。(《普济方》)5.治汤火灼伤,止痛,灭瘢痕: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纂要方》)6.治赤白痢,下水谷,食不消:煮粟米粥,和曲末3克,每日4~5次。(《卫生易简方》)

【营养成分】 粟米每100克含水分11.1克,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糖类72.8克,热量362千卡,粗纤维1.6克,灰分1.3克,钙29毫克,磷240毫克,铁4.7毫克,胡萝卜素0.19毫克,维生素B 1 0.57毫克,维生素B 2 0.12毫克,烟酸1.6毫克。

【药理作用】 有抗菌作用。1: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1:2000抑制铜绿假单胞菌,但对枯草杆菌无效。

【使用注意】 《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食疗方选】 ①粟米羊肉粥[原料]粟米100克,羊肉120克(去脂膜,细切)。[制法]以水适量,下米、羊肉同煮,欲熟,入盐、醋、椒、葱,更煮粥令熟,空腹食之。此粥补中益气,养血。治产后气血虚弱,不能下食。②粟米人参姜汁粥[原料]粟米60克,人参末6克,姜汁10毫升。[制法]粟米煮粥,入人参末、姜汁,和匀,空腹食。此粥益气健脾,降逆和胃。治反胃吐酸,及病后脾虚。③粟米绿豆猪肝粥[原料]粟米、绿豆各30克,猪肝50克。[制法]上3味煮作粥食之。切忌气恼、生冷之物。此粥健脾补肾,利小便。治腰肾虚,腰疼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胀痛,四肢浮肿。

荞麦

(《千金要方》)

开胃宽肠,下气消积。主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异名】 乌麦,荍麦,花荞,甜荞,荞子。

【性味归经】 甘,凉。入脾、胃、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药用方法】 1.治绞肠痧脘腹疼痛:荞麦面100克,炒黄,水烹服。(《简便单方》)2.治噤口痢疾:荞麦面每次10克,砂糖水调下。(《坦仙皆效方》)3.治小儿油丹赤肿:荞麦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4.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痘疹世医心法》)5.治烫火伤:荞麦面炒黄色,以井泉水即调敷。(《奇效良方》)6.治瘰疬(即颈淋巴结结核):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次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每日5次。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本草纲目》)

【营养成分】 荞麦每100克含水分11.6克,蛋白质10.6克,脂肪2.5克,糖类72.2克,热量354千卡,粗纤维1.3克,灰分1.8克,钙15毫克,磷180毫克,铁1.2毫克,维生素B 1 0.38毫克,维生素B 2 0.22毫克,烟酸4.1毫克。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2.降低血脂和血糖影响。3.抗缺铁性贫血作用。

【使用注意】 1.《品汇精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2.《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3.《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4.《医林篡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食疗方选】 ①荞麦粥[原料]荞麦粉120克,茶末6克,蜂蜜60克。[制法]将3物加水适量,煮制成粥。分2~3次。此粥止咳平喘。治疗咳嗽,哮喘。②盗汗效方[原料]荞麦粉120克,芝麻30克,糖30克。[制法]将荞麦粉用水和软,把芝麻与水和匀作馅,作汤圆煮熟,空腹食用。此方益气,实肠胃。治盗汗。③济生丹[原料]荞麦250克,鸡子清1碗。[制法]将荞麦炒焦为末,用蛋清和丸梧桐子大。每次服50丸,盐汤送服,每日3次。此丹健脾燥湿,消积。治疗妇女赤白带下及男子白浊。

大麦

(《名医别录》)

健脾和胃,宽肠,利水。主治食滞泄泻,小便不利。

【异名】 稞麦,麰麦,牟麦,饭麦,赤膊麦。

【性味归经】 甘,凉。入脾、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克;或研末。外用:炒研调敷;或煎水洗。

【药用方法】 1.治食饱烦胀,但欲卧者:大麦面熬微香,每白开水服5克。(《肘后备急方》)2.治卒小便淋涩痛:大麦50克,水500毫升,煎取250毫升,去滓,入生姜汁10克、蜜10克,相和,食前分3次服之。(《太平圣惠方》)3.治烫火灼伤:大麦炒黑,研末,油调搽之。(《本草纲目》)

【营养成分】 大麦每100克含水分11.9克,蛋白质10.5克,脂肪2.2克,糖类66.3克,热量327千卡,粗纤维6.5克,灰分2.6克,钙43毫克,磷400毫克,铁4.1毫克,维生素B 1 0.36毫克,维生素B 2 0.10毫克,烟酸4.8毫克。

【使用注意】 朱丹溪:“大麦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引自《本草纲目》)

【食疗方选】 ①大麦仁粥[原料]大麦仁200克,羊肉2000克,草果5个。[制法]

将羊肉洗净切片入锅,加水适量,入草果,煮熟去肉,下大麦仁,熬熟,入盐少许,调和令匀。空腹饮粥食肉,每日3次。此粥温中下气,壮脾胃,破冷气,去腹胀。治虚劳羸瘦,胃痛。②大麦片粉[原料]大麦粉1000克,羊肉500克,草果5个,良姜6克,胡椒粉15克。[制法]将羊肉洗净,同良姜、草果入锅内,加水适量,煮至羊肉烂熟,将肉捞出切丁待用。大麦粉制成面片。食用时每次用面片150克,羊肉丁50克,同入锅内,用适量羊汤煮熟,并放入适量胡椒粉、精盐调味。每日2次空腹食之。此粉补中益气,温中健脾。治脾胃虚寒性腹痛、泄泻。③瓜饼[原料]冬瓜、大麦面各适量,素油少许。[制法]将冬瓜洗净切碎,用清洁纱布取汁;再用冬瓜汁调和大麦面,将面擀开用素油抹匀,卷起做成圆饼,烙熟即可食用。此饼利水消肿。用于水湿阻滞之水肿。

小麦

(《名医别录》)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泻痢,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异名】 来,麦来。

【性味归经】 甘,凉。入心、脾、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克;或煮粥。小麦面冷水调服或炒黄温水调服。外用:适量,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药用方法】 1.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小麦15克,炙甘草9克,大枣10枚。上三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温分3次。(《金匮要略》)2.治内损吐血:小麦面不计多少,微炒过,浓磨细墨20克,调下10克。(《产乳备要》)3.治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100克,通草10克。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饮之。(《养老奉亲书》)4.治妇人乳痈不消:小麦面250克,炒令黄色,醋煮为糊,涂于乳上。(《太平圣惠方》)5.治火燎成疮:炒小麦面,入栀子仁末,和油调匀涂之。(《千金要方》)

【营养成分】 小麦粉每100克(标准粉)含水分12.0克,蛋白质9.9克,脂肪1.8克,糖类74.6克,热量354千卡,粗纤维0.6克,灰分1.1克,钙38毫克,磷268毫克,铁4.2毫克,维生素B 1 0.46毫克,维生素B 2 0.06毫克,烟酸2.5毫克。

【药理作用】 有镇痛及抗病毒作用。

【使用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南方地卑,麦性黏滞,能助湿热。时感及疟、痢、疳、疸、肿胀、脚气、痞满、痧胀、肝胃痛诸病,并忌之。”

【食疗方选】 ①小麦车前草粥[原料]小麦、车前草各100克。[制法]将车前草洗净切碎,与小麦共入锅内,加水适量,煮为粥。此粥健脾通淋。治小儿心脾伏热,膀胱不利之小便不通。②小麦粥[原料]小麦60克,粳米30克,大枣5枚。[制法]先将小麦捣碎,同粳米、大枣共煮粥。每食适量。此粥养阴血,益心气,安心神。主治心阴不足之心烦,心悸,怔忡,失眠;妇女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等。③小麦臛[原料]小麦210克,鲜竹叶150克,生石膏150克。[制法]上3味入砂锅,加水1500毫升,煎至750毫升,去渣取液频饮。此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防治黄疸流行。④麦昆煎[原料]小麦15克,昆布(洗去咸)60克。[制法]上2味水煎,麦熟去渣。不拘时服50毫升,再口中常含昆布2~3片,咽津极效。此煎软坚,散结,益气。治疗反胃,噎膈。

麦芽

(《本草纲目》)

消食化积,疏肝回乳。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呕吐,泄泻,食欲不振,乳汁郁积,乳房胀痛。

【异名】 大麦糵,麦糵,大麦毛,大麦芽。

【性味归经】 甘,微温。入脾、胃、肝经。升而能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克(大剂量30~120克);或入丸、散。

【药用方法】 1.治脾虚食积食少:麦芽50克,神曲20克,白术、橘皮各10克。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次人参汤下30~50丸。(《本草纲目》)2.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大麦芽50克,炙甘草10克。上为细末。每次10克,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鸡峰普济方》)3.治小儿疳,百药不疗:大麦芽(炒)、神曲(炒)、芜荑(炒)、黄连各等分。上为末,以獖猪(阉猪)胆蒸熟取汁,和宿蒸饼研如薄糊,然后入药拌匀,丸如麻子大。量儿大小加减,空腹米饮下20粒,临时增减,小儿无时,每日3~5次。(《叶氏录验方》)4.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芽100克,川椒10克(并熬),干姜20克。捣末。每次5克,每日3~4次。(《肘后备急方》)5.治痢后不能食,气虚羸瘦:麦芽50克(炒令微黄),神曲100克(炒令微黄),附子10克(炮裂),桂心10克,乌梅肉10克(微炒),人参10克,白茯苓10克。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煮枣粥饮送下,不拘时候。(《太平圣惠方》)6.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芽末50克,和酒服食,良久通转。(《证类本草》引《兵部手集》)

【营养成分】 麦芽每100克含水分9.97克,糖类69.30克,蛋白质10.60克,脂肪1.76克,钾446.9毫克,磷442.7毫克,镁184.3毫克,钙79.5毫克,铁18.6毫克,钠6.3毫克,锌3.13毫克,锰2.46毫克,铜6.7毫克。

【药理作用】 1.助消化作用。2.对乳汁分泌有双重调节作用。3.降血糖作用。4.其他作用:①增强子宫的紧张性和运动。②有抗真菌作用。③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5.麦芽中的麦芽毒素为快速去极化型肌松剂。

【使用注意】 孕妇、无积滞者慎服,妇女哺乳期禁服。

【食疗方选】 ①麦蝉煎[原料]炒麦芽150克,蝉蜕5克。[制法]麦芽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后,入蝉蜕再煎5分钟。此煎理肝气,回乳汁。1.次服。不效者,再服1次。用于产妇不欲哺乳者。②麦芽糕[原料]麦芽120克,橘皮30克,炒白术30克,神曲60克,米粉150克,白糖适量。[制法]麦芽、橘皮洗净晒干。与炒白术、神曲一起放入碾槽内研为粉末,与米粉、白糖调匀,加入清水调和,如常法做成10~15块小糕饼,放入碗内,用蒸锅蒸熟即可。每日随意食2~3块,连服5~7日。此糕消食,和中,健脾,开胃。主治小儿不思饮食或消化不良,脘腹胀满。③麦芽山楂茶[原料]炒麦芽10克,炒山楂片3克,赤砂糖适量。[制法]上药加水煎汤,取汁,去渣。代茶饮。此茶消食,和胃,止呕。治疗伤食呕吐,脘腹胀满,嗳腐吞酸,食后即吐。④小儿咳喘方[原料]麦芽9克,核桃3个,冰糖少许。[制法]核桃连皮捣烂,与麦芽同煎,加冰糖少许。取汁饮服。此方补肾纳气,消食养胃,健脾消痰。治疗小儿痰喘。

高粱

(《本草纲目》)

健脾止泻,化痰安神。主治脾虚泄泻,霍乱,消化不良,痰湿咳嗽,失眠多梦。

【异名】 木稷,蜀黍,蜀秫,秬黍,秫米。

【性味归经】 甘、涩,温。入脾、胃、肺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克,或研末。

【药用方法】 1.治小儿消化不良:红高粱30克,大枣10个。大枣去核炒焦,高粱炒黄,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次6克,3~5岁小孩每次9克,每日2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营养成分】 高粱米每100克(白,三级)含水分10.5克,蛋白质7.7克,脂肪3.3克,糖类75.8克,热量364千卡,粗纤维1.3克,灰分1.4克,钙18毫克,磷276毫克,铁5.5毫克,维生素B 1 0.29毫克,维生素B 2 0.10毫克,烟酸1.5毫克。

【使用注意】 糖尿病患者忌食。高粱米忌与瓠子和中药附子同食。

【食疗方选】 ①高粱米粉[原料]高粱米粉60克,甘草5克,蜜30毫升。[制法]以水750毫升,煮甘草取汁250毫升,去渣。趁热将米粉纳入汤中,搅令稠;再纳入蜜,共煎令熟如薄粥。此粉解毒,除烦。解一切药毒,治烦躁不止。②高粱黄芪粥[原料]高粱、黄芪各30克。[制法]将黄芪放入纱布袋内,与秫米加水煎煮,米熟去药袋,继续煮作粥。顿服之,每日1剂,连服5~7剂。此粥健脾利水。治妊娠下水,黄色如水,或如豆汁。③高粱米牛膝粥[原料]高粱米200克,牛膝6克。[制法]将高粱米淘洗干净,与牛膝同入锅中煮至粥成即可。于月经前每日1次,连服35剂,不愈则于下次经前再服。此粥凉血止血,引血下行。适用于血热逆上之倒经。

玉蜀黍

(《滇南本草图说》)

调中开胃,利尿消肿。主治食欲不振,小便不利,水肿,尿路结石。

【异名】 玉高粱,番麦,御麦,西番麦,玉米,玉麦,玉蜀秫,红须麦,苞谷,陆谷,玉粟,粟米,苞粟,苞米。

【性味归经】 甘,平。入胃、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克;煮食或磨成细粉作饼。

【药用方法】 1.治小便不利,水肿:玉米粉90克,山药60克。加水煮粥。(《食疗粥谱》)2.治糖尿病:玉蜀黍500克,分4次煎服。(《江西锦方实验录》)

【营养成分】 黄玉米每100克含水分12.0克,蛋白质8.5克,脂肪4.3克,糖类72.2克热量362千卡,粗纤维1.3克,灰分1.7克,钙22毫克,磷210毫克,铁1.6毫克,胡萝卜素0.10毫克,维生素B 1 0.34毫克,维生素B 2 0.10毫克,烟酸2.3毫克。

【药理作用】 1.防癌抗癌作用。2.调节血糖作用。3.抗衰老作用。

【使用注意】 《药性切用》:“久食则助湿损胃。鲜者,助湿生虫,尤不宜多食。”

【食疗方选】 ①玉蜀黍甜糕[原料]玉蜀黍50克,赤小豆30克,薏苡仁50克,蜂蜜30毫升。[制法]将玉蜀黍洗净,用冷开水泡发30分钟,研成玉蜀黍糊,与洗净的赤小豆、薏苡仁同于锅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改以小火煨煮至赤小豆、薏苡仁呈花烂状,调入蜂蜜,拌匀即成。此糕具有健脾祛湿,养血抗癌之功,适用于高脂血症、脂肪肝、习惯性便秘及癌症的防治。②玉蜀黍山楂红枣粥[原料]玉蜀黍50克,山楂片10克,红枣15枚,粟米100克,赤砂糖20克。[制法]将玉蜀黍去杂,洗净,用冷开水泡发,研成玉蜀黍浆,备用。将粟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与洗干净的红枣一起用中火煮沸,调入玉蜀黍浆,拌和均匀,改用小火煨煮1小时,待粟米酥烂,粥黏稠时,调入捣烂的山楂片,继续用小火煨煮至沸,拌入赤砂糖即成。此粥具有调中开胃,补虚降脂之功用,适用于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③玉蜀黍红枣粥[原料]玉蜀黍50克,红枣15枚,大米100克。[制法]将玉蜀黍淘洗净,用冷开水泡发,研成玉蜀黍浆。大米淘洗净后入锅,先以大火煮沸,加洗净的红枣,改用小火煮粥,粥将成时,边煨边调入玉蜀黍浆,拌匀后再煮片刻即成。此粥具有调中开胃,解毒防癌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损、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贫血及癌症患者抗癌食疗。

薏苡仁

(《神农本草经》)

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主治水肿,脚气,小便淋沥,湿温病,泄泻,带下,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癌肿。

【异名】 解蠡,起实,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儿,菩提子,赣珠,薏米,苡仁,薏仁,米仁。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入脾、胃、肺、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克;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本品力缓,宜多服久服。健脾益气宜炒用;利水渗湿、消痈排脓、舒筋除痹宜生用。

【药用方法】 1.治筋脉拘挛,久风湿痹:薏苡仁500克。捣为散。每次以水1200毫升,煮两匙末作粥,空腹食之。(《食医心镜》)2.治中风言语蹇涩,手足不遂,大便不畅:薏苡仁300克,冬麻子(火麻仁)200克。上药,以水750毫升,研滤麻子取汁,用煮薏苡仁作粥。空腹食(《太平圣惠方》)3.治风肿在脾,唇口动,或生结核,或为浮肿:薏苡仁(炒)、防己、赤小豆(炒)、甘草(炙)各等分,粉碎。每次20克,水300毫升,生姜3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4.治胸痹疼痛,拘急不舒,时缓时急:薏苡仁30克,大附子(炮)10克。上二味,杵为散。每次3克,每日3次。(《金匮要略》)5.治肺痈唾吐脓血:薏苡仁200克,黑豆百粒,乌梅1个。上,水500毫升,入透明阿胶、生蒲黄各5克,再煎沸。食后服。(《仁斋直指方》)6.治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上三味,杵为末。取5克,以水400毫升,煎200毫升,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7.治肠痈:薏苡仁500克,牡丹皮、桃仁各10克,瓜瓣仁15克。上四味粉碎。以水36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分再服。(《千金要方》)8.治咽喉卒生痈肿,饮食不通:薏苡仁30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顿服。(《太平圣惠方》)9.治鼻中生疮:用薏苡仁、冬瓜煎汤当茶饮。(《吉人集验方》)10.治黄病:薏苡仁捣汁和酒服。(《鱼孚溪单方选》)11.治乳岩:延胡索、薏苡仁各25克。黄酒100毫升,煎50毫升。空腹服,出汗即验。(《外科大成》)12.治丘疹性荨麻疹:薏苡仁50克,赤小豆50克,大枣15个,赤砂糖30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为1个疗程。[《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6,3(1):16]

【营养成分】 薏苡仁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以及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其脂肪油中所含的薏苡仁酯、薏苡仁内酯等,都是人们通常吃的食物中所缺乏的,因此营养价值很高。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2.抑制骨骼肌收缩的作用。3.有镇痛作用。4.解热、抗炎作用。5.对心血管作用。6.免疫作用。7.降血糖作用。8.诱发排卵作用。9.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

【使用注意】 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忌服。

【食疗方选】 ①薏苡仁粥[原料]薏苡仁150克,薄荷15克,荆芥15克,葱白15克,豆豉50克。[制法]将薄荷、荆芥、葱白择洗干净,投入锅内,注入清水约1500毫升,烧沸后,用文火煎约10分钟,滗出药汁。将薏苡仁、豆豉加入药汁中,置文火上煮熬成粥。食用时,加食盐调味即成。此粥健脾、除湿、除痹。正常人的滋补保健;风湿阻络、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病症的食疗。②珠玉二宝粥[原料]生山药60克,生薏苡仁60克,柿霜饼24克。[制法]将生山药、生薏苡仁捣碎,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熬煮至熟。将柿霜饼切碎,倒入粥锅内,拌匀,继续用文火熬至熟即成。此粥清补脾肺,甘润益阴。正常人可滋补保健;治脾肺气阴亏损引起的午后低热、骨蒸盗汗、咳嗽等病症。③薏苡仁饼[原料]薏苡仁粉2500克,枣肉、乳汁各适量。[制法]将薏苡仁粉与枣肉、乳汁拌和,作团如蒸饼大,依法蒸熟。随性食之。此饼益气补虚。治虚劳。④薏苡仁汤[原料]薏苡仁30克,黑豆50克,乌梅10克。[制法]上料洗净,水煎30分钟,入透明胶、生蒲黄各3克,再煎沸即成。食后服,连服数日。此汤补肾健脾,止血消痈。治肺痈,唾吐脓血。

陈仓米

(《食性本草》)

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主治脾胃虚弱,食少,泄泻反胃,噤口痢,烦渴。

【异名】 陈廪米,陈米,火米,老米,红粟。

【性味归经】 甘、淡、平。入脾、胃、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煎汤;或入丸、散。

【药用方法】 1.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反胃不食:陈仓米100克(用黄土炒,米熟去土不用),白豆蔻仁10克,丁香3克,缩砂仁10克。共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百丸,食后用淡姜汤送下。(《济生续方》)2.治肺痈:陈仓米100克煮,入陈芥卤半碗,煮数沸,食数顿。(《何氏济生论》)3.治暑月吐泻:陈仓米200克,麦芽30克,黄连(切)6.克。同蒸熟,焙,研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次百丸,白汤送下。(《本草纲目》)4.治噤口痢,不拘赤白:陈仓米,赤痢用10克,白痢用20克,赤白相兼用15克;黄连,赤痢用10克,白痢用5克,赤白相兼用8克。上粉碎,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露一宵,空腹温服。(《古今医鉴》)5.治食积、茶积,饮食减少,面黄腹痛:陈仓米50克,用巴豆七粒去壳,同米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上为细末,好醋和丸如豌豆大。每次二十丸,食后,淡姜汤下。(《济生方》)

【营养成分】 陈仓米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

【使用注意】 《本草拾遗》:“和马肉食之发痼疾。”

【食疗方选】 ①猪肝绿豆陈仓米粥[原料]猪肝尖3块,绿豆50克,陈仓米100克。[制法]将上3味加水煮粥,豆熟烂为度。适量食之。此粥补肝,养血,利尿。治疗水肿溲涩。②四香二米饮[原料]木香、丁香、檀香各6克,藿香叶12克,陈仓米(炒)、炒糯米各30克。[制法]米药9克,水煎,不拘时服。此饮温中,健脾,行气,悦脾。治疗小儿疳伤,泄泻带馊酸臭气,秽至二、三尺远,最为神效。③莲肉术米粉[原料]莲子肉、白术、陈仓米各30克。[制法]先将陈仓米炒焦,再将3味共研末待用。每次15克,每日3次,开水冲调食之。此粉健脾燥湿,益肾固精。治疗久痢,脾虚久泄。

谷芽

(《本草纲目》)

消食化积,健脾开胃。主治食积停滞,胀满泄泻,脾虚少食,脚气水肿。

【异名】 孽米,谷孽,稻孽,稻芽。

【性味归经】 甘,平。入脾、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大剂量30克,或研末。

【药用方法】 1.启脾进食:谷芽50克,为末,入姜汁、盐少许,和作饼,焙干;再入炙甘草、砂仁、白术(麸炒)各10克,为末。白开水点服之,或丸服。(《澹寮集验方》)2.治小儿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谷芽9克,炙甘草3克,砂仁3克,白术6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3.治饮食停滞,胸闷胀痛:谷芽12克,山楂6克,陈皮9克,红曲6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营养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灰分、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烟酸、维生素、麦芽糖、氨酪酸等18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具有抗过敏作用。

【使用注意】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胃下垂者忌用。”

【食疗方选】 ①三消饮[原料]炒谷芽、炒麦芽、山楂各10克,白糖30克。[制法]上3药加水共煎15分钟,取药汁下白糖,趁热服。此饮消积除滞,健脾和胃。各种脾失健运、食积停滞之厌食症。②甘露午时茶[原料]陈皮(盐水洗)12克,谷芽(炒)30克,神曲45克,山楂(炒)50个,乌药、枳壳、厚朴各18克,茶叶90克。[制法]上药共为粗末,打糊作3克1块。每次6克,加姜煎汤服。此茶理气,消食,解表。治疗一切感冒时气,头痛腹胀,水土不服等症。③谷芽露[原料]谷芽500克。[制法]谷芽蒸露。用以代茶。此露消食健脾,开胃和中,生津液,益元气。用于病后脾土不健者。

青粱米

(《名医别录》)

健脾益气,涩精止泻,利尿通淋。主治脾虚食少,烦热,消渴,泄精,泻痢,淋证。

【异名】 解粱,贝粱,辽东赤染。

【性味归经】 甘,微寒。入脾、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克;或煮粥。

【药用方法】 1.治老人脾虚气弱,食不消化,泄痢无定:神曲20克(炙,捣罗为末),青粱米50克(淘净),上相和煮粥,空腹食之。(《奉亲养老书》)2.治消渴及吐血心闷:青粱米100克,净淘粳米亦可,以水1800毫升,煮稀粥饮之,以瘥为度,烂研取泔饮之亦可。(《普济方》)3.治小便涩少,尿引茎中痛:青粱米、葱白(切)各一升。于豉汁中煮,作粥食之。(《食医心镜》)

【食疗方选】 羊脊骨青粱米粥[原料]羊脊骨250克,青粱米100克。[制法]将羊脊骨洗净,斩成块,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水,捞出。另锅加适量清水、羊脊骨,先用武火煮沸,再投入青粱米同煮成粥,常食之。此粥益气健脾,适用于老年人胃弱者食用。

黄粱米

(《名医别录》)

和中,益气,利湿。主治霍乱,呕吐泄泻,下痢,风湿痹痛。

【异名】 竹根米,竹根黄,黄米。

【性味归经】 甘,平。入脾、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克;或煮粥。

【药用方法】 1.治霍乱心烦:黄粱米100克。捣为粉,每次20克,水200毫升调,顿服。(《圣济总录》)2.治霍乱吐下后,大渴:黄粱米300克。水500毫升,煮之令得250毫升,澄清,稍稍饮之。(《肘后备急方》)3.治当风卧湿,遇冷所中等病:黄粱米200克,水1000毫升,煮300毫升,澄清,稍稍饮。(《卫生易简方》)4.治小儿脑热鼻干:白矾(生末)、黄米粉各10克。上每以2克,清水半合,调如泥,涂脑上,每日3次。(《普济方》)5.治小儿生疮,满身面如烧:黄米100克,末以蜜水和涂之,瘥为度。(《外台秘要》)

黍米

(《名医别录》)

补中益气,除烦止渴,解毒。主治转筋,吐逆,咳嗽,目痛,小儿鹅口疮,疮痈,烫伤。

【异名】 稷米,粢米,糜子米,穄米。

【性味归经】 甘,微温。入肺、脾、胃、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克,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药用方法】 1.治诸痢不瘥:黍米500克,蜡、羊脂各10克。黍米临熟,投蜡、羊脂搅令消,空腹服之。(《食医心镜》)2.治干霍乱:黍米300克(水淘净)。水研澄取白汁,呷尽即瘥。(《圣济总录》)3.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千金要方》)

【营养成分】 去壳黍米含灰分、粗纤维、粗蛋白、淀粉、油等,蛋白质主要有:白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谷蛋白等种类。黍米又含有黍素、鞣质及肌醇六磷酸等。

【药理作用】 1.对消化酶的影响。2.其他作用:血浆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喂饲大豆蛋白组。肝脏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和血浆三酰甘油水平不受影响。

【使用注意】 不宜多食。新者有毒热甚,陈者良。

【食疗方选】 ①羊脂黍米粥[原料]羊脂、蜡、阿胶各60克,黍米90克。[制法]将上4味加水合煮作粥。每日1剂,分次服之。此粥补虚,养血,止血。治疗久痢不瘥。②黍米粥[原料]黍米60克,阿胶10克(炙,为末)。[制法]米煮粥,临熟下阿胶末,调和。此粥益气补中,养血止痢。治老人痢不止,日渐黄瘦无力,不多食。

青稞

(《本草拾遗》)

补中益气。主治脾胃气虚,四肢无力,大便稀溏。

【异名】 青稞麦,油麦,莜麦。

【性味归经】 咸,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克;或制成食品、酒等服用。

【营养成分】 青稞每100克含热量298千卡,水分12.1克,蛋白质10.2克,脂肪1.2克,膳食纤维13.4克,糖类61.6克,维生素B 1 0.32毫克,维生素B 2 0.21毫克,维生素E 1.25毫克,烟酸3.6毫克。

【使用注意】 《纲目拾遗》:“多食脱发,损颜色。”

【食疗方选】 青稞馒头[原料]小麦面粉200克,青稞(熟粉)70克,水200克,酵母(干)1.25茶匙,糖20克。[制法]将青稞粉、面粉、糖、酵母粉和匀,加水揉成光滑面团。温暖处发酵1个小时。将发好酵的面团略排气,擀开成0.5厘米厚的面皮,再折起来。用刀切成小块,将每块搓圆。蒸格上刷油,放上馒头坯。盖上锅盖,再发酵15分钟,再隔水用大火蒸15分钟。关火,等1~2分钟,将盖揭一点,让盖斜着,使盖上的水蒸汽从侧面流到锅底;再过2分钟再完全揭开盖,即成。此方可补中益气。

米皮糠

(《本草纲目》)

开胃,下气。主治噎膈,反胃,脚气。

【异名】 舂杵头细糠,谷白皮,细糠,杵头糠,米秕,米糠。

【性味归经】 甘、辛,温。入胃、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克;或入丸、散。

【药用方法】 1.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细糠,蜜丸10克,不计时候,含数丸,细细咽津。(《太平圣惠方》)2.治咽喉妨碍如有物,吞吐不下:细糠、人参、炒石莲肉各10克。水煎服,每日3次。(《圣济总录》)

【营养成分】 米皮糠含谷维醇,还含植酸钙镁,植酸,角鲨烯,阿魏酸,甾醇,以及多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和或降血糖作用的多糖和具抗肿瘤活性的蛋白质。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2.免疫调节作用。3.降血糖作用。4.降血脂作用。5.抑制肠钙吸收作用。6.改善肠代谢的作用。7.其他作用:①可用作肝功能活化剂。②有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③有皮肤调理和润湿功能。

【食疗方选】 ①治噎病不下食方[原料]米皮糠30克,白面120克。[制法]将两物相和,溶作馄饨,于豉汤中煮熟。如常食之,每日3次。此食补虚,化浊。治疗噎膈,饮食不下。②谷白皮粥[原料]米皮糠100克,米90克。[制法]先以水煮米皮糠半小时,去渣,煮米作粥。常食之。此粥开胃,下气。治疗脚气常作。

浮小麦

(《本草蒙筌》)

益气阴,除虚热,养心止汗。主治阴虚发热,自汗,盗汗,脏躁症。

【异名】 浮麦。

【性味归经】 甘,凉。入心经。体轻升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或研末。止汗宜微炒用。

【药用方法】 1.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次10克,饮汤调下,频服为佳。(《卫生宝鉴》)2.治盗汗:浮小麦20克,煎汤,调防风末10克服。(《卫生易简方》)3.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营养成分】 小麦含淀粉53%~70%,蛋白质11%,糖类(蔗糖、葡萄糖、棉子糖、麦芽糖、蜜二糖)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维生素B、维生素E。

【使用注意】 实证汗出者慎服。

【食疗方选】 ①盗汗方[原料]莲子10克,黑枣7枚,浮小麦60克,马料豆60克。[制法]上4味加水400毫升,煎取20毫升。温服。此方益气固表,补肾健脾。治盗汗。②浮麦甘草大枣汤[原料]浮小麦30克,甘草15克,大枣10枚。[制法]水煎服。此汤益气阴,安心神。治脏躁症。③参芪小麦粥[原料]浮小麦50克,人参10克,黄芪30克,粳米100克,大枣20枚。[制法]将黄芪、浮小麦布包,加水与参、枣、米煎煮成粥。每日1剂,连服3~5日。此粥益气,固表,止汗。用于气虚卫外不固所致之产后自汗。 ZrslH8jx/uza3CbKbvG1SBtGyP3TWglACPNbaZ21uo67gv53BRb8ucB3wkBK4l6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