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抄袭多半是这样发生的

有关抄袭这件事,国内向来不乏谈资:指不定哪日打开报纸,上面写的便是某著名作家因抄袭被告——这种普遍存在的抄袭现象令文坛、乐坛中的知名者们备受指责。

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雷文在谈及中国学术界广为存在的抄袭现象时说道:“这种抄袭往往在中国发生得更加频繁,在我看来,其中有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人的学习方法更侧重于记忆——这种记忆恰恰有可能导致了中国普遍的抄袭现象。”

其实,抄袭现象并不仅仅发生于中国,在世界各国,都有抄袭事件发生,而一些著名人物的抄袭,更是证实了这种事情的普遍性。

林格·斯塔尔是英国老牌乐队披头士中的一员:刚进入乐队时,因为无所贡献,他的日子并不好过。总是处于被“欺负”与被无视状态下的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拼命地写歌。每写完一首歌,林格便会在其他三人面前弹奏。

弹着弹着,另外三名见多识广的成员想起来:“你弹的不是×××的歌吗?”于是,三人中便有一人起身,坐在钢琴前将整首歌弹奏出来。随后,乐队中开始流传一个段子:林格总是会将别人的歌重写一遍。

而说起另一个有关无意识抄袭的例子,则更令人惊奇: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因写出了著名小说《洛丽塔》而得到了“文坛天才”的称号。但有学者指出,这部小说与1916年由一名名叫海因茨·沃恩的不知名作家所发表的18页同名短篇小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部作品所描述的,都是一名中年房客恋上同屋生活的青春期女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海因茨的作品虽然未为他赢得世界范围内的名声,但使他在德国柏林颇有盛名,而作家弗拉基米尔恰好在同一地区居住过。

这使后人不禁联想:弗拉基米尔大师难道也曾抄袭过他人的作品?

不过,心理学家们站了出来为弗拉基米尔说话,他们认为20世纪50年代弗拉基称创作《洛丽塔》时,很可能经历了“无意识剽窃”,而且,他们为这种“无意识剽窃”起了一个更能够让人公正看待这一问题的名字——潜隐记忆。

出色如林格、弗拉基米尔者自然不会通过“抄袭”来令自己出名——很显然,这是一件与记忆出错有关的事件。这不禁令我们浮想联翩:“抄袭”这样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真的可以归罪于大脑出错吗?

你所不知道的记忆秘密:潜隐记忆

“潜隐记忆”其实是一种记忆偏误,它发生在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原创的,但实际上是他人的想法、观点、曲目或者笑话时。这与平日里所说的“剽窃”“抄袭”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比如,当一位老师要求他的学生上交一篇颇费时间的论文时,有些学生会去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并在简单整合后成为自己的文章——这便是有意识的剽窃。

“无意识剽窃”则完全不同:在这种“剽窃”中,当事人的大脑将回忆事件调了包,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出现了偏差,甚至坚持认为,这种记忆是自己新的灵感。

哈佛心理学家早在1901年便针对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后的心理学家们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又进行了扩展:许多表面上看来是原创的艺术作品,都受到“潜隐记忆”的波及:弗里德里希·尼采所写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几乎原样照抄了1853年出版的一本书中的故事!而当原始材料被发现时,尼采的妹妹证实,尼采的确曾经阅读过那本广为争论的书——在其11岁的时候!

潜隐记忆的存在使人们在无意间形成抄袭

潜隐记忆的存在已经被包括哈佛在内的多个学术机构得到证实。在早期的一个简单研究中,要求被试根据特殊的事物类别进行举例,比如鸟类。研究者们发现,在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大约有4%的时候,参与者是在互相抄袭对方的举例。在一些后续的、更自然的实验条件下,这种“无意识剽窃”的概率甚至高达27%。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概率,它足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中,可以看到如此多的无意识的重复现象。哈佛心理学家格拉汉姆·里德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段经历:午夜时分他突然醒来,一段美妙至极的旋律闪过他的脑海。第二天,他兴奋地将这一曲调写出来,并为它狂热地工作了一整天,但是,当他想要为他的精彩作品起一个名字时,他沮丧地发现,这支美妙的曲子就是《蓝色多瑙河》。

更多的情况下,人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剽窃他人的观点,对此,格拉汉姆说:“年老时发生的最令人伤心的事情就是,你有了一点很有意义也非常美妙的想法,但在后来却发现,有关这一点,很久以前便有人发表过它了。”

避免无意识抄袭,仔细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创意来源吧

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抄袭,剽窃者往往会受到舆论与法律上的双重处罚:若一首由于潜隐意识而创造出来的歌成为了热门歌曲,那么,它很可能重创抄袭者,并给被抄袭者带来大量的意外收入。

可是,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才能看得更远。”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创作,所做的都是在对前人知识、方法与思想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吸收与总结后,进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去博览众家,在一定程度上便意味着学习的停滞,这就好比一棵树停止了汲取养分,它便不会再继续成长,甚至会枯萎死亡——这对于创作者们而言,无疑是灾难。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在借鉴他人的经验、丰富自我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格拉汉姆教授认为,仔细地思考自己的思想来源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他针对这一想法,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几组大学生为下面的两个问题提出新颖的解决办法:

在当时,参与者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一星期后,一组参与者被要求给出与之前不同的解决方案,结果,很多学生的答案都是之前已经有人说过的。随后,格拉汉姆教授明确鼓励参与者们仔细地考虑他们的答案是否是全新的,是否是受了之前成员的启发而联想得到的,结果发现,后续的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抄袭率大大下降了。

有时,人们并不会主动地审查自己的思想来源,听任自己受“事先提供”的影响。而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要求自己仔细地考虑思想的来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抵消“事先提供”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在所有思想来源信息中,发掘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s3r5vom+mS5bIgEm2bfXzLimhQqezWVRZehFDo+MRAvxVxjmx/p8og7yi83Gbx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