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记忆内容持续的时间长短,心理学家们将记忆分为了三种: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也称为瞬时记忆),本书主要介绍前两种。
短时记忆: 在大脑中可以维持的时间在5秒~2分钟,容量很小。
长时记忆: 维持时间为几天至几个月,且容量没有限制。
从有益于工作与学习的角度来看,我们期望获得的无疑是长时记忆,甚至是比长时记忆更长久的“永久记忆”。
了解电脑的人都知道,“编码”这一术语意味着,有些东西要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大脑记忆性质的转变中,同样涉及这种转变。
以电话号码为例:回顾一下你钟情许久的人终于留手机号码给你时的情景——如果当时你恰好在一个不方便写下号码、又无法当场输入手机的场合中,那么,你大概会绞尽脑汁地去努力记住它。
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你可能在头脑中一位一位地、一遍又一遍地不断重复这一号码。
科学家们将这一过程称为“复诵”。通过复诵号码,你将它从短时记忆编码成了长时记忆,经过编码,你得以与你的心上人进行通话。假如一切顺利的话,你会与心上人开始交往,而且你不须再去继续辛苦地复诵那一号码——它已经在你的长时记忆中存了下来。
我们用大脑的神经元的变化来解释各种记忆的变化。
知识经过学习之后,大脑会发展出针对这个知识的一组神经元的突触连接,这就是记忆。
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实是,记忆的形成与神经细胞相关,当神经细胞兴奋活化时,神经表面的离子通道会进行电位传导,离子通道在打开时,会使位于通道外的钠离子流进来,通道内的钾离子流出去,内外的浓度不同,使得神经细胞必须去极化,引发神经电位的改变。记忆往往形成于神经末梢,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化。
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往往以两种方式连接:
第一种是化学性的神经连接,两个紧密相邻的神经细胞之间约有10纳米(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间隙,一个神经细胞在释放出神经传导物质以后,再由另一神经细胞表面的接收器来接受。
第二种是直接通道的连接,两个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往往靠得很近,中间有一个通道,一个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化会使另一个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化受到影响。
人的记忆便受到这两种连接方式的控制。这种情形很像电灯开关:开关打开后,电流以百万分之一秒的极快速度,由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里去,瞬间使神经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了短时记忆。
单一细胞间的电位传导,会进一步转化为细胞内的钙离子的二次讯号,记忆也才得以由“百万分之一秒”延长为“秒”,再经由多个神经细胞的回路一路延长为“分”;这些回路之间会相互拮抗,从而使记忆从“分钟”延展到“小时”,进而形成长时记忆。
这种与网络回路类似的记忆形成过程依赖于持续的刺激,如果这组处于“百万分之一秒”的神经元突触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再次受到刺激(比如知识的复习、人物的再次相见等),这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便会衰退,从而导致所谓的遗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想要将知识或者记忆由以“分钟”“小时”计算的长时记忆,进一步转换成永久性的记忆,需要的时间大约是两年之久。
仅拿知识方面的学习来说:想要将一项知识内容变成永久记忆的过程是:
假定每次收到新信息时你都会予以关注,而且也不会同时执行多重任务。那么,如何让那条信息保存的时间超过几分钟呢?
如何让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与知识保存的时间超过几分钟,从而变成以“小时”“天”甚至“年”为单位的长时记忆呢?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在刚才提到的“编码”过程。
依旧拿“记住爱人电话号码”这一事件举例:这其中最奇怪的事情是,你可以想起一连串的号码,但是,若要从号码序列中选择一个单个的数字,你或许根本无法轻松地记起来。
比如,有人问你:“你爱人的电话号码第七位是什么数字?”
不费力去数一下,你的确会出现“想不起来”的情况,最常见的情景是,你在心里从头开始,一位一位地往后数,一直数到第七位。
这便涉及了长时记忆中的一个诀窍:当你复诵电话号码时,它只是一连串的单独数字的组合,一旦完成编码,整个号码便会变成一件事,它不再是独立的单位、数字组合。而一旦你需要用一个不同于“爱人的电话号码”的初始编码的形式或语境追忆这条信息时,我们的大脑便会遇到麻烦——它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回想,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由此看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更简单地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方式,以期它可以使我们在以后需要时,便能够轻松地回忆起相关的数据。
对此,哈佛学者们有几个出色的策略值得借鉴:
由于长时记忆以意码为主,因此,有意义的东西更有助于形成长时记忆。想要使短时记忆内容产生意义,则需要与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编码),比如,运用联想、编故事的方式为一些你需要记忆的东西赋予新的意义,使这一知识更容易被大脑神经放置到长时记忆中去。
联想法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许多学生在背诵清朝末年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到底是哪八国时,往往会记不住,此时,谐音联想法便有帮助了:
“我的法每日熬一鹰”(俄德法美日奥意英)。
未经训练的记忆力真的有很大的缺陷。哈佛心理学家伊宾华斯·德尔的研究证明,多数当下读过的书,在20分钟以后,人们大约只能记住其中的六成;到了隔天,更是只能记得其中三成;到了一个月以后,还能记起其中两成便已经算不错了。
可见,对“记忆”而言,“次日”复习是一个有效促使“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办法。伊宾华斯认为,若在阅读后9小时内,对阅读的内容再做一次复习,便能够有效地提升长时记忆量。
成功利用“编码”将“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方式,使你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轻松地回忆起那些关键信息:在这种编码转变过程中,有关情节的塑造与回忆便显得尤其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