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1 “80后”眼中的童年

20世纪80年代,东北某省。

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又飘了起来。车站管理员小唐缩在值班室的椅子里,一边接连打了两个喷嚏,一边裹紧了身上的军大衣:“啊嚏,啊嚏!哎呀我的妈啊,又下了!这鬼天气,指定不能有人啦!”嘴里正嘟囔着,打从对面的出站口里缓缓走来一个年轻妇女,小唐诧异地上下打量起来:灰不溜秋的狗皮帽,一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蓬松地垂在卡其布旧中山装上,整张脸被一条厚实的藏蓝色粗布围巾蒙了个严严实实。只见她埋下头费劲地挪着脚步,一脚踩进平展展的雪面,然后从厚厚的雪窝里吃力地向外拔着腿,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到转角的地方。这时,小唐才看见她身后那鼓凸凸的小花被:“还背着孩子呢?啧啧,真遭罪!”这时,眼尖的小唐突然瞅见捆得结结实实的花被底下敞开了一个小口,便喊道:“哎呀,大姐啊,大姐!那啥,孩子脚露出来啦!”小唐的喊声很快淹没在呼呼的风声里,妇女转过拐角,看不见了。小唐怔了半晌,喃喃地又感叹了一次:“啧!遭老罪了。”

很多年以后,每当阴天下雨,小米的膝盖又疼起来的时候,都会半真半假地埋怨上老妈两句:“那大风雪天多冷啊!狼都受不了,更何况俺柔嫩的小腿儿,你咋能这么粗心呢?”老妈总是乐得“嘎嘎”地回答:“到家才发现的。咦,孩子的脚丫子咋露出来了?”没错,那个风雪中的年轻妇女就是小米妈妈,而那个遭老罪的小可怜儿,正是本书的主人公——小米童鞋。就这样,女孩儿小米的故事,正式拉开了序幕……

小米行二,上面还有个哥哥。她总是想不明白,在那个重男轻女风气那么严重的年代,工人阶级的老爸老妈咋就这么高觉悟,宁可当着超生游击队,也得生个闺女出来。那次雪天奔袭是小米第一次来到自己的家乡,没承想,迎接她的是一场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得上是“天有异相”。总之,她既为自己没被国家政策扼杀在娘胎里而莫名兴奋,又觉得命运这么多舛,早晚会有个大任从天而降。小米就是这样爱瞎琢磨,小脑袋瓜儿里总闪过一些奇奇怪怪的念头,这在只会吸溜鼻涕的同龄孩子中间,多少有点与众不同。

年纪稍大一点儿了,小米又成了个“书痴”。平日里,去亲戚家串个门子,别的孩子都围在糖果盒子旁转来转去,只有小米,一准儿趴在书架子上,盯着不认识几个字的大部头看得着迷——《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言二拍》《封神演义》……揣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抓到什么都敢啃下去,读到酣畅之处,端上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三催四请都拉她不来。要知道,在那个年月,一顿好饭是有多么珍贵啊!按着户口本数着人头领来五分七厘的限价粮,玉米面稀粥、窝窝头、贴锅饼,就成了平日里饭桌上的常客。幸好,家家户户的院子都很大,房前屋后利用起来,栽上些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烂乎乎地炖上一盆,既填补了主食的空缺,又调剂了营养。

小米的家乡是座煤城,屋子后面就有运煤车整日“轰隆隆”地呼啸而过。小米最爱沿着长长的铁轨歪歪斜斜地向前走,把枕木周围的小石子一颗颗垒高也是她能玩上一下午的游戏。父亲是名普通的煤矿工人,母亲虽然没有固定工作,但为了家里的伙食能接上顿,也常常跟着别人捡煤核、筛煤粉,天不明出门,一走就是一大天。每天早上,妈妈把钥匙串儿挂在小米脖子上,托付给了邻居刘姥姥,一步三回头地抹上几把泪才能狠下心离开。哥哥上学走后,小米也忽闪着眼睛,再没了睡意,她是个腼腆娃娃,不爱总是赖在别人家,而且她知道自己有点木讷,见了左邻右舍嘴巴一点也不甜。刘姥姥却很疼爱她,常隔着两家的篱笆墙拖着长长的音调招呼小米:“妞妞哎,喝豆豆来!”小米最早的记忆中一直清晰地印着这样的一幕:自己踮着脚站在炕沿下,细细的手指直戳进刘姥姥的粥碗里,一颗一颗地指点着零星星的几粒黄豆……

小米也有好朋友。小红和小美是一对姐妹花儿,可她们根本顾不得陪小米玩,爸妈不在家的时候,照看好娇惯坏了的弟弟,足够小姐俩儿忙活多半天了;娜娜家离得也不太远,但小米有点怕她总是黑着脸的爸爸和挨打后“嘤嘤”哭着的妈妈。所以,小米宁愿自己待在家里缝布娃娃:用粗粗的白布剪两个圆,缝上多半圈,翻过来絮进棉花做脑袋;剪两个方,同样的方法做身体;然后是一般粗细的胳膊和腿;找个鞋盒子铺上毛巾当作家;接着用各种各样的小碎布做花裙子、背带裤……小米的手指肚上,扎了好多细细的小洞,疼得厉害就一个人哭上两声。更多时候,她还是乐呵呵地抱着布娃娃,“妈妈长”“宝宝短”地过家家。其实,小米更想有一个娇娇家的芭比娃娃,芭比娃娃可真漂亮啊!长长的睫毛、蓝色的眼睛、五彩的头发,还有红色的马靴和好几套小米见都没见过的蓬蓬裙子。娇娇姑姑刚从国外带回来送给她的时候,娇娇整天抱着,碰都不让别人碰,可现在好像就扔在窗帘后面的角落里。唉!小米发出了一声大人样的叹息。

在这个小城里,各家的家境相仿,整日忙碌才勉强得以温饱,娇娇家便更显得鹤立鸡群,在活得灰头土脸的邻居中间越发光鲜。娇娇爸似乎在南方的大城市做着各种投机的买卖,娇娇妈常蹬着上海来的高跟鞋,“嗒嗒”地走在人前。娇娇倒是常邀请小米去她家玩,小米也特想去,但一看见娇娇家那些花花绿绿的饼干筒就止不住咽口水的感觉,总让小米觉得很丢脸。

因此,小米殷切盼望着奶奶的到来。妈妈说:“奶奶曾经是地主家的女儿,长了副金贵身子。”小米不懂这些,她在意的是,奶奶住在这里的时候,姑姑们隔三岔五送来的麦乳精、罐头和钙奶饼干。小米常趁着奶奶打盹儿的时候,掀开麦乳精盖子,伸出手指头蘸了又蘸,那又甜又香的味儿,简直没治了!还有那种叫“槽子糕”的糕点,奶奶偶尔会拿出一块来掰给小兄妹俩一人一半。哥哥总是三下五除二啃了个溜干净,小米则是舔两舔看一看——那焦糖红的色泽,带着鸡蛋香的松软口感,让小米幸福得几乎要哭出声来。但她告诫自己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讨厌的哥哥总是在吃完自己那份儿后,巧取豪夺地哄骗小米手里的那点儿。虽然也会时有成功,但只要小米在妈妈面前哭诉一番,准保让他结结实实吃上一顿“苕帚疙瘩炒肉”。

奶奶来了还有一个好处——终于有人陪小米玩了。奶奶会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一边用碎花布拼着缝椅垫,一边笑眯眯地教小米唱着很顺口的童谣。小米满院子追逐着蝴蝶,听上两遍就能跟着奶奶一起念了,惊得奶奶见人就夸:“我这小孙女儿啊,灵着呢!”小米最盼望的,是每周跟着奶奶去一次教堂唱圣歌。教堂里大极了,色彩斑斓的圆顶总引得小米仰着头看到脖子发酸。修女掀开钢琴盖子的时候,小米会煞有介事地帮奶奶把《圣经》翻到对应的页码,有模有样地跟唱起来。奶奶的《圣经》是竖版繁体字的,小米半听半猜,很快就学会了。修女常让矮个子的小米站在钢琴前领歌,那种一呼百应的感觉,是小米心中最美好的瞬间。

圣诞节来临之前,教徒们会去教堂排队领圣餐——一块硬硬的白面饼和一小杯红葡萄汁。小米一点一点把甜甜的葡萄汁喝完,却把白面饼偷偷塞进了口袋。晚上,妈妈捧着被小米捂得热乎乎的白面饼,抱着小米亲了又亲,淌下两行清泪来。小米软软地靠在妈妈怀里,得意地想:妈妈果然很爱吃白面饼啊,下次再多拿一份,给妈妈带回来!

女人心灵修行课

故事的主人公小米是个典型的80后儿童。在那个年代,信息闭塞、物质贫瘠,同今天的灯红酒绿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无论几十年前还是现在,孩子们永远有着共通的天性:单纯、多动、好奇、爱幻想、爱热闹以及很强的可塑造性。读一读小米的故事,我们也许还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暂时挣脱复杂的成人世界,回归孩提时代的心性。那么,当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的时候,当你一直无法与孩子取得顺畅的沟通时,当你为顽劣的孩子头痛不已却又无计可施的时候,不妨放下大人的威严、家长的架子,像读小米的故事一样,设想自己又回到了童年:你曾有过怎样的渴求?又通过怎样的行为来表现?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你在心里又结下了怎样的疙瘩?后来怎样得以化解?抑或一直没有化解又给你的现在带来怎样的“后遗症”……常让思维换个角度,我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少走些弯路,渐渐地摸着门道,最终拥抱成功。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鲁迅先生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没有一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但重点是,你对孩子的爱是否正确地贯穿了整个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你是不是每次都用“全是为了你好”这个爱的借口,一次次熄灭了孩子创造的火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如何防止爱变成伤害?这正是我们需要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一点点学习的事情。

※爱是陪伴和倾听

小孩子的成长是件很快的事情,也许一眨眼的工夫,他就偷偷拔高了一大截;小孩子的成长又是件很慢的事情,日复一日,就在眼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一旦错过了就是永远的错过,再无回转。正像那句流传很久的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心理学家认为,0~18个月的儿童心理处于依恋期阶段,存在一种母亲的柔声呵护就等于生存的本能依恋。从温暖的母体降生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寒冷、空旷、光亮,这些都使婴儿严重缺乏安全感。一旦饥饿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奶水,不安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怀抱,他们便感觉生存受到了威胁,奋力挣扎与大声哭泣正是由于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无处宣泄。如果这种依恋感总是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小小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甚至会在成年后形成依恋型人格——这类人常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不能容忍忽视和冷淡,充满猜疑与不安,总想索取对方的承诺和关注,以此来抵消被遗弃的恐惧感,在生活中,他们往往很难获得心灵的安定与幸福。反之,如果对婴儿的护理是充满爱和陪伴的,有需求就可以很快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从而在其人格中形成一种充满希望的美德——这类人往往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善于自我增添力量,不会轻易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

幼儿教育无小事,任何在你看来不起眼的事情,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孩子兴冲冲地走过来要告诉你一件好玩的事儿,可你只顾着忙手上的活计,叫他有空再说;孩子诉说一件烦恼的事儿,你很快做了孩子的法官,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横加指责甚至发火;孩子想对你讲讲自己的心事和委屈,可你觉着小孩子很快就会忘了,打着哈哈说几句话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孩子似乎很少再来烦你,其实是你主动站到一个触摸不到孩子的距离。

“我愿用我的全部,换一条通往你心里的路。”这句话适用于爱情,更适用于父母和自己家的“问题儿童”。眼看着孩子叛逆、萎靡、走歪路,甚至自毁自伤,此时,你痛苦、你焦心、你无助,白白耗费许多心力,却找不到一条引领孩子回家的路。而一手造成这一切的,真的,就是你自己!是你的忙碌、你的忽视,是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酿成了这谁也不愿看到的一幕。

所以,请推开你的工作、你的应酬和那些所谓的正经事吧!多给孩子一些陪伴与亲昵。

多花时间、多点耐性,用眼神抚慰、用心灵倾听,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每当自己尝试着表达思想时,都要体现一种激励与尊重:放下手头的工作,蹲下身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给予回应。孩子一旦感觉到父母很在意他说的内容,就会更加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多和孩子开展平等的沟通。在做出决定之前要与孩子商量,征求他的同意。有分歧时,试着说服他或者做出适当的让步。千万不要摆出强权嘴脸,认为“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一直强迫孩子服从自己。孩子转眼就会长高长大,他也是一个小小个体,一样有着自己的好恶、自尊与坚持,不能强行压抑。

多鼓励与表扬孩子,多给他拥抱和爱抚。父母要多与孩子亲近,正像一首儿歌里唱的那样:“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陪陪我。”通过这些亲昵与陪伴,将自己对他的爱明确表露出来,让他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要细心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指出并给予真诚而具体的赞扬。比如“能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糖果,你真棒”往往比简单的一句“真棒”,更能给孩子带来鼓舞与激励。

※爱是身体力行

对孩子的教育应尽量是行为模式上的,是通俗易懂且明确无歧义的,避免只是空泛地讲成篇的大道理,苍白的说教远不如给孩子做出表率更有成效。正如被誉为“苏联国母”的列宁夫人、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的那样:“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小孩子是很爱模仿的:听见老虎叫、狮子吼,他也要叫上一叫、吼上一吼;妈妈扫地洗衣,他也挥舞着扫帚,假装摆弄着洗衣机;爸爸吐痰抽烟,他也清着喉咙吐出口水,模仿着吐烟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必使自己至少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和模范。对孩子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却在人前松松散散,这样怎能树立起信用与威严?

教诲孩子明理诚信,做父母的为人处事务求礼貌周到,孩子自会有样学样;教导孩子善于交际,父母先要亲朋常聚,如果家中门可罗雀,孩子从哪里学习与人交往?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父母务必慷慨友善,孩子才能大度乐观,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享;管教孩子有错必改,父母切勿赏罚不明,死要面子,坦率地认错并努力改正,以身作则的一言一行远比满嘴道理更容易被孩子理解、消化、接受和效仿。

※爱是积极引导

孩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一系列关键阶段,都离不开家长的良性引导与监管。

孩子好哭、胆子小、爱撒谎、不合群、厌学甚至偷东西,种种坏毛病的背后必然都是有原因的。全都一概而论,想当然地讲讲道理、加以训斥或者打一顿了事,都不过暂时地搁置了问题。要想真正帮助孩子改掉林林总总的坏毛病、旧习惯,需要家长多花时间,揣摩了解、顺藤摸瓜、因势利导。

美国畅销书作家珍妮·艾里姆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想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做父母的就要主动进行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一点一滴渗入他的心灵,要知道,培养孩子品性的重要程度远远超过智力开发;想让孩子多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父母就要常带他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让他先随着性子去接触一些人,偶尔在旁边加以点拨启发,孩子一时做不到也不要强求,别给他太多压力;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给他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不用高压政策,不下死命令,不要过于在意多几分少几分的试卷成绩。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充分发挥他的天赋与个性,让他自己来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茶余饭后,可以参与到孩子和同伴的游戏中,采用速算接龙、抢答题等轻松愉快的游戏环节坐在一起探讨学习。孩子答错了,也不批评指责;孩子答对了,及时送上表扬和鼓励。调动起学习兴趣,让他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加学习动力。

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唯恐失去威严,威严不是板着脸,而是真正的感恩与敬畏。要多与孩子一起大声欢笑,笑能引导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去看待纷繁复杂的世界。

※爱是放开手

孩子一天天长大,在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父母不能永远做孩子的拐杖,要适时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给他一定的空间和自由,也相当于给了他一定的责任与压力。

在合理的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随他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拆卸玩具、胡乱涂画、摆弄泥沙、跑得满头大汗……这些都可以!要知道,一旦开始怕太阳晒、怕雨淋、怕风吹、怕土脏,那么孩子的童年也就结束了。

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洗洗自己的袜子、擦桌子、扫地、烧烧开水等,让他有意识地进行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自我培养,做个勤劳的小帮手。

给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零钱,教导他应如何看待金钱。小孩子如果拥有魔法,就会把自己的世界变得充满想象;大人们如果拥有魔法,就会把自己的世界变得充满金钱。在孩子还没有被社会世俗的一面污染之前,尽量让他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可以与他一起探讨。当然,重在启发和引导他自己动脑,而不是完全代劳。小孩子的脑袋瓜儿里,有着无限的鬼点子和可能性,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生活中的困难、家里的大事小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让他真正站在家庭一分子的角度上,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下大人口中常常念叨的“生活不易”。

小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人却生活在别人眼中。所以当孩子需要一点自己的空间时,千万不要去打扰!

心理自助工具箱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1902~1994)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人格渐成论Epegenetic Principle)。该理论强调家庭和社会对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过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以此完成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他还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认为每一阶段都存在一个特殊矛盾,矛盾是否顺利解决几乎决定了人格能否健康发展。

1.信任对怀疑 。第一阶段发生在0~18个月,属于婴儿期。婴儿对母亲的依赖性最大,在饥饿和不适时尤其需要母亲的喂养与爱抚。如果能够得到持续周到的照顾来满足自身需要,婴儿就能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形成希望的自我品质。他们多敢于冒险,抗压能力强;反之,则常被琐事束缚,被不安和担忧遮掩住希望。

2.自主对羞怯 。第二阶段发生在18个月~3岁,属于童年期。童年期儿童迅速掌握了走路、交谈等许多技能,同时也陷入了自己独立自主的要求与父母保护的冲突矛盾之中。如果父母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做一些小事并给予赞扬,儿童就能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羞怯感,形成意志的自我品质。他们具备了自由决策、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不屈不挠的决心;而一旦父母过分溺爱或滥用体罚,这也不准那也不许,儿童就会因受到过度的外部控制而丧失自我,动辄感到怀疑与羞耻、胆怯,经历更多失败的体验。

3.主动对内疚 。第三阶段发生在3~6岁,属于学前期。学龄前儿童的体力、脑力和语言能力一天天增强,他们充满好奇,逐一检验着成人世界的种种限制和规定,由此分辨出可为与不可为。如果父母宽严有度,既立规矩又不过分控制,鼓励他们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能获得自发意识而克服内疚感,形成目的的自我品质。他们多具有积极性、进取心和追求高远目标的勇气;而一旦父母忽视、讥讽,甚至压制孩子的自我创造与想象,他们就会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不敢自己探索周围的世界,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小圈子里。

4.勤奋对自卑 。第四阶段发生在6~12岁,属于学龄初期。学龄初期儿童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此时,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不再是父母,而是同伴和老师。他们开始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提出广泛且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果父母和周围的人用关注、支持与鼓励加以引导,使他们通过身心投入和勤奋努力完成一项任务,并从中感到乐趣,儿童就能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形成能力的自我品质。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参与社会活动,认为自己有能力出色地完成任务,追逐成功;一旦家长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成捣乱而训斥或者漠不关心,就会使他们常认为别人比自己精明能干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五阶段发生在12~20岁,属于青春期,是童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埃里克森将之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索,他们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明确了定位,并开始规划未来的前景。一旦他们把社会需要的角色与自身期望统一起来,就获得了一种积极的同一性(真正的自我)而克服角色混乱,形成忠诚的自我品质,顺利进入成年期;反之,如果他们无法成功地认清和定位自己,就会在工作、两性等诸多方面产生角色混乱,常以一种讽刺和敌意对待家庭或未来社会所提供的角色,由此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续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6.亲密对孤独 。第六阶段发生在20~24岁,属于成年早期,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具有牢固同一性的青年人已经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并热切地寻求这种亲密关系,即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立感,形成爱的自我品质。他们乐意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能够建立起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而没有形成良好同一性的青年很难与他人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无法与他人分享快乐、痛苦,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在工作、生活中会倾向于离群索居,逃避别人的热情与关心,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7.繁殖对停滞 。第七阶段发生在25~65岁之间,属于成年中期,亦称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一个人除了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升华到关心社会上的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乃至子孙后代的幸福,即获得繁殖期而避免停滞期,形成关心的自我品质。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不仅满足个人需要,而且创造出能提高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环境与条件;而另一种人只是消极地“自我专注”,只顾自己及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8.自我完善对失望 。第八阶段发生在65岁到死亡的这段时间里,属于成年晚期,亦称老年期或成熟期。当回顾一生时感到这一辈子过得有价值,生活得有意义,拥有过丰足的、有所创建的生命,这样的人不会惧怕死亡,即获得自我完善感而避免失望感,形成智慧的自我品质。他们会感到超脱、圆满和知足;而那些屡遭挫败的人则只体验到失望,感觉自己一事无成,老来潦倒,精神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地度过残生。 4vTX2HA96S8dGWQBGj5dRjTpB6A7FTxJV3hwjELjlH1g5UVGD05W4a9SJsif8O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