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灵视窗

心理实验中的
道德伦理

在心理学的各种实验中,如果一项实验的设计不够完善,或者说实验本身就在挑战被试的承受极限,实验继续进行下去,必然会对被试造成相应的伤害。对动物来说,在实验中所受的伤害,甚至死亡都是不人道的;对作为被试的人来说,心理上的伤害则更加持久,并且不可预测。

参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被试,有一部分人出现了绝望、消极,甚至轻度抑郁的反应,最后津巴多不得不放弃实验。从整个实验过程来看,导致实验中止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实验中涉及的伦理问题。

在心理学的其他实验中,也会涉及类似的情况。有时候,为了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需要欺骗被试,将实验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于是,被试就会处于全然不知或者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欺骗都会对被试的心理造成影响。即使实验取得的成功超过了这种伤害,被试的心理变化也是真实存在的。

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类似,以研究权力服从为目的的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也出现了伦理问题。当实验设计者精心准备,力图引导被试进入一个完美的实验场景时,他们往往会因为过于关注实验目的,而忽略了实验中被试的内心感受。

米尔格拉姆实验开始于1961年。那一年,纳粹党人安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接受审判。艾希曼被判处死刑后,米尔格拉姆产生了设计实验的想法。他想知道,像艾希曼一样参与犹太人屠杀的纳粹军官,真的是因为他们本性残暴,还是单纯地出于对上级的服从?

实验设计完毕后,实验者在报纸上刊登了招募志愿者的广告。广告上声明,实验将进行一个小时左右,报酬是4.5美元。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志愿者甄选完毕后,实验在耶鲁大学的一间地下室开展起来。

在实验开始之前,实验者告诉所有的志愿者:“我们将进行一次‘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你们将会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表面看来,所有的志愿者都知晓了实验的目的,实际上,他们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实验者假冒的,志愿者扮演的角色只是老师而已。

实验者安排老师和学生分别坐在两个房间里,他们彼此不能见面,但是可以通过声音交流。实验开始后,老师会拿到一张题纸和一个电击控制器。题纸上面印着一些题目和选项,以供老师向学生提问;电击控制器则用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惩罚。学生每次回答错误之后,电击的电压数会随之提升。

随着电压的上升,学生的反应会有不同,不过这也是实验者事先设计好的桥段。当电压上升到120V时,学生会痛苦地尖叫;电压达到150V时,学生会说想要退出实验;电压达到300V时,学生会拒绝回答问题,敲打墙壁,或者声称自己患有心脏病。

听到学生痛苦的尖叫,扮演老师的志愿者会提出退出实验,这时,实验才真正的开始。当老师想要退出时,实验者会对他说:“实验需要继续进行,请继续。”老师再次提出退出的想法,实验者会说:“继续进行是必须的。”当老师第三次提出退出时,实验者会说:“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经过三次的劝阻,如果老师执意退出,那么实验便会中止。否则实验继续进行,直到学生被450V的电流惩罚三次后,实验才会自动停止。

出人意料的是,老师们直到电压上升到135V时才第一次选择暂停。这时,有的老师想要退出,有的老师则开始怀疑实验的目的。不过,仍然有一些人在被告知无须承担责任后继续实验,一些人甚至在听到学生尖叫后笑了出来。

实验过后,米尔格拉姆得出了关于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经验,然而实验本身却受到了伦理的质疑。在事后的随访中,其中一位扮演老师的志愿者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地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点。”这位老师的内心感受,则来自六年后战事正酣的越南战争。

和这个志愿者未被告知全部细节的实验相比,斯坦福监狱实验对被试的伤害要更严重一些。以至于实验结束后,津巴多需要亲自带领一个小组负责消除实验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过,津巴多本人也曾谈道:“发现这种隐形的影响比较困难,因为副作用很多,而且有些是根本说不清楚的。” xKG+z8Y4/MBz99itbKGJHTtRxPtAPQ/FLjShGuA17OFLUstbGU3QgquOzGR3Hd+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