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何家最伤人——与家人的交流模式

许多家庭存在代际之间的沟通障碍。很多孩子会抱怨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还什么事情都要管,甚至觉得和父母根本没法沟通,因此在交流时多以争吵收场。

东明5岁时,父亲也许是觉得孩子长大了,便经常叫他跑腿做这做那,每次父亲有事叫他时都会冲着他的房间大喊:“东明,去张伯伯家借把剪子”或者“去楼下把牛奶拿上来”。父亲催促他学习的时候,也是这个口气:“还不写作业,都几点了?”

小时候,东明很愿意做这些事,因为每次跑腿或者成绩优异,父亲都会大方地给他奖励。不过,随着东明逐渐长大,他越来越厌烦父亲的说话方式,可是父亲依然用这种口气叫他做这做那,在东明看来,“去把杯子拿来”和“帮爸爸把杯子拿来”这两种语气有着明显的差别,一种是命令的语气,另一种则是商量的语气。而且他越来越讨厌父亲用“你要”“你应该”“你必须”这样的词语和他说话。

直到东明25岁时,矛盾达到顶点,其结果就是只要他和父亲相处便会发生争吵,气急之下,东明甚至还会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而这也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愈加恶化。

沟通就是传递和反馈彼此思想与感情的过程,如果只是一方在说,另一方负责听,这种形式叫倾诉;如果一个人不停地说着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对方只负责点头附和,这种形式叫命令。所谓沟通障碍,无非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做到平等交流,总认为孩子见识浅薄,想替孩子拿主意,却忽略了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也忽略了孩子渴望被尊重、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因此才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变得越发困难。

在武岳家中,他的母亲总是跟在他身后唠叨:“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每天跟在你屁股后面,我都成了你的佣人了。”妈妈的啰唆让武岳越加不耐烦,经常会发脾气地说:“一回家就听你唠叨,烦死了。”每当此时,父亲就会站出来指责母亲:“这孩子都是让你惯的,看看他现在像什么样子。”这时,武岳又会回应父亲的指责说:“不管我像什么样子,也不会抛弃老婆孩子不管,自己逍遥快活。”

很显然,武岳家的交流模式就是互相指责和埋怨。在互相指责埋怨型的沟通模式中,父母和孩子会形成“指责三角形”,在这个三角中,每个人都在指责别人,每个人也都被别人指责。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互相指责,埋怨,使得他们之间的任何谈话都不欢而散,因此在这种交流模式中,任何问题都不会得到解决。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风格一样,每个家庭也会有着独特的交流模式,一旦家庭成员的交流模式固定下来,便会一直延续下去,即使家庭关系破裂,交流模式都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是负面的交流模式,比如指责或埋怨,争吵或攻击等,其结果就是家庭中未了结的事情越来越多,使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沉闷、紧张。在这些负面的交流模式中,被指责或被攻击的一方,要么逆来顺受,要么一味逆反,不管哪种情况,对孩子的人格形成都是不利的。实际上,只要有一个人主动尝试新的说话方式,其他人也会跟着改变。比如,把“去把桌子收拾下”改成“儿子,桌子乱了,帮妈收拾下”,虽然是同样的意思,但给人的感受非常不同。

在萨提亚的理论中,家庭的沟通模式除了指责埋怨型,还有迁就讨好型,打岔啰唆型,超理智型,这些都是不良的沟通模式。迁就讨好型的家庭,表面上一团和气,但是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真挚的爱,彼此之间的沟通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迁就使得问题不断地被回避。在迁就讨好型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任性、软弱,当他们需要组建自己的新生家庭时,迁就讨好的交流模式会延续下去。

打岔啰唆型的交流方式是自说自话,耳朵在听别人的话,心里在想自己的事,从一件事牵扯到另一件事,但没有一个话题是彼此沟通的,表面看来是和他人说话,其实是在处理自己大脑里的各种情绪。通常情况下,此类型的家庭中,母亲比较啰唆,但也会有说话异常琐碎的父亲,父母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会让孩子感到异常焦躁,盼着谈话能早点结束,至于到底说了什么,恐怕说话者都不甚清楚。如果是两个人打岔啰唆型的人对话,就像是两台收音机同时播音,自己说自己的,谁也不会关心对方说什么。

过分理智的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只是信息,而不是情感。举个例子:

子:“妈,我油彩用完了。”

母:“这么快就用完?”

子:“这个星期作业多。”

母:“是作业多,还是画失败的作业多?”

子:“恩,画失败的比较多。”

母:“油彩啊,画布啊,这些东西很贵的,你知道吗?”

子:“知道。”

母:“知道就省着点用。”

子:“知道了。”

母:“自己去抽屉里拿钱吧。”

父母过度理智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只关注现实需求。在此类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小时候表现得很乖,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不过在进入社会后,却往往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在为人处世时又常常固执己见,甚至有些偏执,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常常出现问题。

在众多沟通模式中,萨提亚倡导的是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父母没有带着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沟通,而是以平等的、民主的、充满关爱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由于情感和言语同时存在,而且两者保持一致,使得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更容易保持内心的平和,而孩子也会在自我价值感相对较高的环境下成长。在此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既不会忽略他人的感受,也不会攻击和指责他人,更不会忽略自身的价值要求,使得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树立起自信。

从另一个角度讲,看一个人与家人说话的方式,也可以推测出其家庭的沟通模式。在饭局或者公共场合中,任何人都能说几句漂亮话,还会把说话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样既可以让领导高兴,也可以让同辈舒心。不过在接到家人电话时,任何人的心理防线都会下降,言语中会不小心暴露出一些平时隐藏的话语习惯,而这些信息反映了这个人的真实状态。

比如,有些人在接到家人电话时,没等对方说完话,便匆匆挂掉;或者会不耐烦地说“什么事儿啊,我忙着呢……吃完就回去了”之类的言辞。这种行为会让他人联想到一个在饭桌上寒暄周到的人,却没有耐心接听家人的电话,这样的人值得信任吗?还有些人在工作中接到妻子的电话时,会没好气地说:“什么事都找我,烦不烦啊,没有我你还不活了?”可以想见,这个人在家中必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说话方式不是命令,就是指责。

如果你见到一个表情严肃的男子拿起电话后,瞬间变脸并对着电话亲昵地说:“宝贝儿,想我了没?晚上想要吃什么?爸爸给你买回去。”周围人或许会对这个180°的表情大转弯忍俊不禁,但是大家心里清楚,他一定生活在一个充满关怀和爱的家庭里,同时用这份爱来经营着他的新生家庭。 Wiu5ZiDzrmxJmzgK7XxioLaoLnnk3SUWxuCzrKfkm+0etY5JMDQ7raXI2IDjhe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