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知觉智商:头脑就是武器

在个体人生道路上,智商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当我们身处一个“应试决定人生轨迹”的国度中时,头脑是否灵敏更是决定了能否获得“优秀者”的称号。但是,你只知道世间有聪明人,你是否知道这些是让你的头脑变成武器的关键性因素?

什么决定了你的智力高低

很多对智商并不了解的人会误以为,智力的高低往往遗传自父母——这自然而然地使人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智商出色,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一定会聪明。但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仅就智力而言,会影响智力高低的因素包括出生前后的生物因素、生物性质的环境因素(例如营养)以及社会因素(例如教育和经历)等多种因素。可以说,哪怕是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未来情况都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美国政治科学家查尔斯·莫瑞曾经进行过一项有关智商的研究,而研究对象的智商数值都是通过了标准的军事资格测试得到的。

他研究了数个出生在经济状况属于中产阶级的家庭,这些家庭大多有两个孩子,有些甚至还是双胞胎。但是,这些处于同等环境、基因条件下的孩子,表现却有所不同。有些孩子明显比自己的同胞要智力高一些,而有些家庭的孩子在相同条件下,却表现出了两种较为明显的差别:一个孩子智力在110以上(聪明标准),另一个孩子却在89(迟钝标准)以下。

其实,查尔斯先生的研究在国内也常常可见: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智力表现不同,就连成年后的个人发展情况也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否证明了基因遗传与家庭环境并不能影响个人的智力发展?

产生这种疑问是必然的。在流行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库珀是一位智商高达187的天才物理学家,但他的父母智力平庸,而与其为双胞胎关系的姐姐也仅仅是一个餐馆的普通服务生而已。

其实,像这种异于家庭成员的天才出生往往是一种偶然事件,一切就如谢尔顿的母亲所说的那样:“他的大脑是上帝赐予的。”而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的确会影响人的智力高低。

人的遗传基因

可以说,遗传基因与智力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度:遗传基因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智力发育与发展的上限。换句话来说,人在智力上的提升,只能够在遗传基因限定的幅度内有限度地提升。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一个事实:一对智力平庸的夫妇很难生出一个天才孩子,至少,这种几率会大大下降。

人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

得益于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人的自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且这种规律在智力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一个人在0~33岁左右,智力发育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中;

在33岁以后,个人智力会处于缓慢下降的状态中,一些人在33岁以后,会比年轻时更频繁地出现忘事的现象;

50岁左右,个人智力发育会处于快速下降的阶段中,很多中老年人就算之前智力出众,在到了这一年龄段以后,也难免会有健忘情况出现。

简单来说,这种智力上的发展规律其实与人体发育密切相关:人的前半生,不管是身体还是智力都会一直处于提升中,大脑中的智力化学物质分泌的数量往往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具体表现则是个人一年比一年更聪明。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小孩在幼时智力平平,但长大后越来越聪明的原因。当然,在后半生,这种智力上的下降也是非常明显的。

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了饮食、健康状态的保持、教育等多种因素。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活动,是大脑中生物、化学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大脑细胞的思维活动以化学物质为基础,而这些化学物质的代表是核酸、蛋白质、乙酰胆碱等。虽然目前科学还未探明哪种智力是由大脑中的哪些具体化学物质所形成的,但“物质基础是智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论是确定的。而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恰恰是这些物质基础的最大来源。

可以说,外部环境条件是个人智力得以正常发育与提升的重要保证条件:在智力发展阶段,获得充足而营养的饮食、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医疗环境,在更好的老师、学校的教育下学习与成长,选择更出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体制(如出国留学甚至多国留学)等,所有的这些外部因素,都会保障智力一直处于正常甚至快速的发育中。

可以说,只有这些条件都足够好——至少在平均水平线左右,个人的智力才会得到正常的发展与发育,孩子的智力发育才能到接近本人基因限定的智力的极限高度。与此相反的是,饮食不佳、生活条件差、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老师的教学方法不佳、教材不好(如内容枯燥、无味且多而杂)、教育环境不佳……只要其中某一个因素处于不佳状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的智力发育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智力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总是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成长环境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那些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总是比家境一般的孩子表现出智力更高、学习更好、见识更广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其实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人的生物节律因素

此处的生物节律,指的是人的智力节律与生理节律周期。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生物节律,这也使有些人可以长时间地处于某个智力方面的高潮期,也有些人长时间地处于某个智力方面的低潮期。

人体生物节律有一个极为明显的表现:智力生物钟。这一生物钟指向的是每一个人在一天中的记忆力表现,一天中有些时候记忆力出色,但有些时候则相对较差,这种规律可以分为三类:昼型、夜型、中间型。

三类智力生物钟,你属于哪一种

昼型:表现为凌晨与清晨体力充沛、精神焕发,记忆力与理解力最出色。数学家陈景润、作家姚雪垠皆习惯在凌晨两三点时投入工作,而他们在此时的效率都很高。

夜型:一到夜间脑部细胞便特别兴奋,精力也会高度集中。法国作家福楼拜习惯彻夜写作,久而久之,他书房中彻夜不熄的灯光竟然变成了塞纳河上船工的航标灯了。

中间型:介乎昼型与夜型两者之间,清晨与上午学习工作效率最佳,如诗人艾青,在这两个时段往往会文思泉涌。

可以说,人在哪个方面处于智力高潮期,人在哪个方面的智力化学物质分泌得更多,人在哪一方面的思维便会更加活跃,人也会在哪一方面表现得更加聪明。

对智力形成短期影响的因素

此类短期因素包括了休息、睡眠、活动锻炼等,这些其实都是保障智力处于正常状态的实时条件。平日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熬过夜、未得到充分睡眠的人,由于未能休息好,智力也往往会降低到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无法正常思考的低水平上。

值得一提的是,智力也有短时表现。

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是智力处于最高程度的短时表现;精神疲倦、思维呆滞、注意力不集中,是智力处于最低状态的短时表现。

一旦出现了智力处于低状态下的表现,个人便需要及时休息,使大脑得到充分的睡眠滋养,从而恢复智力水平。

上述几种能够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额度关系:

遗传因素决定智力程度的50%;

生物节律决定智力程度的40%;

环境刺激因素决定智力程度的10%。

而只对智力形成短期影响的因素由于时效低,则不被纳入其中。不过,上述额度只有在饮食、医疗、空气、水质等外界环境质量较好,至少不影响智力发育的条件下,才会形成比例关系。

智力能否提升,由是否动脑决定

通过一系列标准的测试,各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往往会成为一种衡量的准则,而智商测试自从在20世纪出现以后,始终笼罩着神秘而权威的光环:只需要通过一次考试,便可以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上重点学校、找好工作、晋升职位、生养孩子……几乎都由智商高低来决定。可以说,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轨迹,甚至左右了部分人的人生认知。

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原本高智商的人并没有获得出色发展的真实例子。

维纳是近代“控制论”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数学家,他在自传中提到,在幼年时代,与他同时被称为“神童”的还有其他三四个同学,但是,因为家庭成长环境不佳、个人不勤奋上进以及其他多种原因,长大以后,这些人反而都无所作为。相反,在他的同学中,有些人幼年时期表现普通,但因为后来的勤奋与环境的熏陶,最终成为了科技史上的伟人。

科学家身边的例子其实也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实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对于智商的传统看法:曾经我们误以为智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据,很难改变,但事实上,心理学家却发现,环境与经历对智力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

虽然基因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但在环境与经历的影响下,基因已不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纳尔·什维尔对双胞胎智力发展的研究便是最佳的例子:基因相同的双胞胎会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智力水平。智商的50%取决于先天基因,而剩余的50%则取决于后天习得。如果没有父亲长期的鼓励与逼迫,就算是天资聪颖如莫扎特,也不可能写出那么多项级的作品。

简而言之,智商的高低虽然会由先天决定一部分,但其发展却绝不可能被预先决定,而是可以在任何年龄获得发展。在得知了这一事实后,我们就需要找出一些方法,来使自己的智商有机会持续地获得提升。

智力可以分为“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而后者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我们在本书中提到的智力并非是计算你的脑子中收集了多少的信息、学习到了多少的知识——这些内容被心理学家称为“晶体智力”。相反,我们提到的智力是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它与“晶体智力”相对应,被称为“流体智力”。智力的提升是指流体智力的提高,通过学习,不仅使脑子里装的知识量(晶体智力)得到提升,更要通过提升大脑的容量,来增加自己的学习能力(流体智力),并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反复。

这种反复会形成工作记忆: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基·霍夫曼发现的影响智力的重要因素。在贾基看来,就如同发动机对于汽车一般,工作记忆运转的好与坏往往与智力的高低有着密切的相关。唯有工作记忆这台发动机最大化地发挥性能,大脑这部汽车才会跑得更快。

由此,心理学家为我们推断出了三条重要的结论:

学习能力(流体智力)是能够通过训练获得提升的;

你并不需要夸大智力提升的难度,至少,你不用担心自己要完成一整套庞大的训练计划才能达到提升智力的效果,其实,智力训练就如吃维生素片一样,吃多少补多少;你练习得越多,你提升得就越多;

不管你是普通上班族还是家庭主妇,只要训练得当,任何人都能够提升自己的智力。

提升流体智力,从以下方面着手做起

如果父母智力平庸,幸好我们还有50%的智力提升空间。心理学家们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多达上万人的研究证实,以下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流体智力,加强工作记忆。

更频繁地驱动你的大脑细胞

多记忆、多学习,进行快速的阅读,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进行右脑开发……研究证实,大脑细胞得到了足够运动的人,其智力也会明显比一般人更高。不过,这种运动必须是你自愿的:享受你所找到的能够运动大脑细胞的方法,而不是强迫自己去运动大脑,会让你在更有幸福感的同时变得更聪明。

认识到意识的循环周期

人的意识在一天中并不是总保持时时警醒的状态:我们的意识在一天中呈现出时强时弱的状态,每九十分钟内,便有三十分钟的弱意识期。从现在开始,观察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认识到这种周期——如果你学会了认识并追踪自己的精神状态,那么,你就能够在自己的思维“最清醒”的时候,将精力放在最重要的思维活动上。

这里有一个有用的小技巧:处于意识最弱的状态下时,比如,因为工作太难太多而昏昏欲睡,思维与意识都在下降时,为了对一个问题有更具创造性的领悟,你可以尝试着从反向思考——它往往能够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信任你的大脑,并认识更多的人与事

你应该时刻相信自己的大脑:“我确信自己可以提升智力!”在抱有这种坚定信念的同时,让你身边充满各个领域,并能激发你、激励你的创造力,同时广泛地阅读来自各个领域的杂志、书籍,使不同的人、事、物、地点联系起来,你往往能够在流体智力获得全面提升的同时,为自己的问题寻找到答案。

改善你的做事技能或学习新的技能

一些看起来重复的脑力刺激其实对拓展自我能力与知识也有着积极的帮助。一般的行动,如读书、绘画、做字谜游戏甚至是缝纫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在做这些事情时,你应该让自己尝试不同的技能:读一些不同领域的书,画一些不常画的风景或学习一种新的绘画技巧,做更难的字谜游戏——它们都能够将你的大脑推向新的高度,使它变得更健康。

更多地回忆与记忆

你可以找出一本旧相册或者高中甚至小学时期的同学录,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记忆机器,而机器总是需要运作才能够知道它的状态的,所以,给它更多工作的机会吧!花一点时间去回忆,让你的思维陷入自我反应中——想起一个同学的名字、想起一件童年时候的快乐事情,都会带给你积极的情绪,而这种与回忆相关的新联系有助于你当下的工作与挑战。

简而言之,智力能力无法被预先决定,它可以在任何年龄获得发展。我们应该记住:不管你处于哪一年龄段、你的工作是什么,你的大脑都需要持续的挑战才能够表现出它是在不断进步;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大脑如同垃圾场中的汽车一般锈迹斑斑,就让它忙起来吧——哪怕是背诵一篇诗歌或是做个简单的小数学题,都会有助于智力的提高。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再次提起那个陈旧的顽固信念了——年龄大了,智力便会持续下降而没有上升的机会了。在33岁以后,智力的确会处于下降状态,但是,只要条件合适,神经细胞便会不断地更新——关键在于你是否对大脑进行了相关的练习。这也再次强调了我们的主题:只有多锻炼,才能提升你的智力。

建立联系:智商与学习能力共同左右人生

智商一般适用了(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的智商公式进行测算,一般人的智商在90~110之间,高于110的人智商相对较高,低于90的人智商相对较低。如今,想要知道自己的智商到底是多少已经很简单: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测试网站都可以让你得知自己的智商得分是多少。

有些人对一些历史名人进行了追溯性的智商测定,结果令人震惊,比如,歌德的智商高达310,牛顿为190,达·芬奇为180,爱因斯坦为160,林肯为150。当然,这些历史名人本身就是科技英豪或是政界伟人,他们所从事的又是大事业,可以以智商取胜本身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不过,我们普通人是否也可以如同这些大人物一般,通过智商赢得人生的胜利呢?

某种程度上来说,智商就如同是电脑硬件中的CPU,一个智商高的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就如同奔腾、迅驰级的CPU可运转如Windows 7这样的大型软件,而386、486只能运转DOS之类的小型软件一样。

江华遇到的第一位高智商的人是他进入投行的引导人。这位名为阿德的男人是香港某著名投行总部的重要人物,在20岁那年,他已获得了牛津大学数学与物理学的双学位,同时在23岁时,他成为了牛津一名物理学博士。阿德不仅通晓五国语言,而且对数字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与敏感力——在拉斯维加斯赌牌时会记牌,因此而上了赌场的黑名单,这种传奇式的事情就发生在他的身上。

在工作中,与阿德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江华发现,阿德有出色的逻辑关联与思维能力。有时候,他会突然地说出一个令江华完全摸不到头脑的东西,并征求你的意见——而此时的江华只有在步步推断以后,才能发现他说的到底是什么。

阿德便是典型的高智商者,这种人在学校期间往往已经表现出了智力出色的一面:我们在学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知识以外,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智商训练方面:我们学习数学来锻炼自己的数字计算、空间想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用语言、历史、地理等锻炼词汇与记忆能力。可以说,高考就是对人们在学习期间一个智力能力的大盘点。

由于考试多为限时进行,因此,它对人们的短时间记忆、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高智商的人在考试中往往会获得高成绩。因此,在学生时期,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个人有好记性的话,会让很多同学羡慕,因为大部分考试考查的内容需要牢牢记住。所以,对于考生而言,记忆力好往往就意味着分数高。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高智商的用处到此为限——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高智商的用途非常有限。

你的智商属于哪类智商

经过科学家统计发现,人的智商分布明确而极端:

智商在140分以上(天才)的,只占人口的1%;

智商在120~139(优秀)的,占人口的10%;

智商在110~119(中上)的,占人口的16%;

智商在90~109(中智)的,占人口的46%;

智商在80~89(中下)的,占人口的16%;

智商在70~79(临界智力)的,占人口的8%;

智商在70以下(智力低下)的,占人口的3%。

这项调查告诉我们,天才和傻子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在正常水平,也就是说,在够用的水平。

生活中,仅有极少数领域需要高智商

智商研究专家认为,最需要高智商的领域是以围棋为代表的棋类运动,但是,此运动对智商的需要也并非不着边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曾经针对现今一流棋手进行过智商测试:国内最好的棋手之一常昊的智商是138,有世界围棋第一人之称的李昌镐智商是139,他们的智商也仅为优秀水平,并非天才水平。看来,就算是最需要动脑筋的棋类运动,对于智商的要求也是够用即可,而不是高到离谱。

在常人眼中,从事科学研究是最需要高智商的,但是,这一领域对智商的要求并不会高到离谱。虽然从事科研工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智商要求底线,但是一些科研工作者的说法已明确说明这一点。

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青少年时间的智力水平很一般,而在他看来:“搞数学无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人类最出色的科学家之一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够在科研上获得成绩,最重要的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本身的坚持、对观察的喜好,再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哪怕你从事的是人类智力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工作,你也不一定要有太高的智商。

成功建立于智力基础上,但决定因素却是知识能力

广义上来说,人的智力其实也属于个人能力的一种,而其中知识能力,是指在具备一定智力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接受、掌握与运用知识,进而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与知识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个高智商的人可能在就学期间表现出色,但是,若他在进入社会以后,失去了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那么,智商再高,往往也无法成功。而知识能力的提高虽然以智力为基础,但它通过后天的努力,却可以得到积极的提高。

人以一定的智力程度为基础,在智商所能够负荷的限度内,通过学习与积累知识,个人能力也会得到出色的提升。因此,现实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具有寻常智力程度的人,通过学习与积累知识,成为了博学者甚至是专家学者。

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寻常智力程度的人,能够通过对知识的积极学习,成为专家学者;但是,那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人,必然是那些本身就具有高智力且个人学习知识能力出色的人。

这种理论也被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倪斯·勃特所认可。倪斯教授通过研究证实,当个人的学习能力出色,且周围有高智商的同事作为榜样,再加上所处环境给予鼓励,通过努力学习,智商便能够提高30点,获得新发展机会的几率也会增加。

由此可见,高智商的用途虽然少,但是,我们也有必要重视起智商的提升:通过学习与有效的激励,使自我智商获得提升,个人成功的几率也会增加。

拥有成功智力,才能获得更多

学生时代的考试成绩大约是最能证实个人智商高低的分数了。有研究证明,学习成绩的好与坏,有40%~60%受到了智商的影响。但是,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单纯的智力高低并不一定影响人生的成败。这一事实也证实了单纯智商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个人未来成就的大与小,智商高只能说明个人未来成功的潜力更大,而未来成就的大与小依然要看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地开发自我潜力。

英国门萨俱乐部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但其中不乏以出租车司机、酒店跑堂为职业的会员,这些智力出色的人在事业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相反,一些智力平平的人,反而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了公众的成功。

比如,美国总统的智商普遍普通,最典型的就是布什家族:小布什常常被媒体嘲笑“智商低”,而美国宾州罗文斯坦学院更是有研究证明,其实小布什的智商是90,而他的父亲老布什比他略高一些,但分值也只是98。智商91、98只能算是中等智力,而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韩国、日本与新加坡国民的平均智商已高达105。

经济领域中的成功者同样如此:中国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很多人其智商都只能算是普通。仅拿新东方学校的创办人俞敏洪来说,其智商就并不出众,中国高考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以能够衡量智商高低而闻名,但俞敏洪当年连考了三次大学才考上。

人生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与智商数值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许,我们读一下世界巨富沃伦·巴菲特的话,会对这个问题拥有更深刻的认识。

2014年年底,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最新全球200名亿万富翁中,巴菲特名列第三。记者问他:“您是如何走到现在这一步,成为比上帝还富有的人的?”巴菲特这样回答道:“我如何走到这一步说起来非常简单,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我相信普通人听到这一点一定会很高兴。我更愿意将我成功的理由归为‘成功智力’,成功智力才是我人生的发动机。

“那么,为什么一些高智商的聪明人在做事情时却无法获得他们本应得到的结果呢?这就涉及了成功智商的多个方面——当你深入地了解了成功智力以后,你就会发现,只要你专注于培养成功智商的每一个方面,你也将有能力做我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做得比我更多、更好。”

巴菲特谈到的“成功智力”是由位列美国“当代前100位科学家”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提出的。斯腾伯格在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的复杂与多层面的智力结构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与完整的分析,并在信息加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功智力的理论。

“成功智力”对智力概念赋予了新的意义

斯腾伯格并不鄙视传统的智商测试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广为运用的一些标准化测验,但是,他认为,这些测验所测试出来的是“呆滞的智力”,它们所能测量的只是内涵宽广、结构复杂的智力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它们的结果只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分数进行部分的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败联系极少,因此,它们是智力与生活中非常不重要的一部分。

相比于这种传统智商,“成功智力”并非以具体的数值来表示个人智力的高低,而是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可以使个人以结果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是一种对个体的现实生活能够真正地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

在斯腾伯格的理论中,“成功”的定义也与传统的“成功”有所不同:

它是每一个人能够通过努力最终达到人生理解目标的成功;

它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发展获得的成功。

这种智力不仅仅与学校中的高分、高智能相关,更与生活中的成功相关。而生活中的成功,更多的是个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创造性的能力去适应环境、选择环境与塑造环境,并最终获得成功。

成功智力包括了三大方面

在斯腾伯格的理论中,成功智力被分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创造性智力:找对问题的智力,即从一开始便形成好的问题与想法;

分析性智力:它是发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智力,即有意识地对个人的心理活动方向进行规划,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智力;

实践性智力:它是解决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的智力,即将思维活动与分析结果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智力。

这三个方面的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这三方面协调、平衡时,它们才会积极而有效。因此,相比于仅拥有这三方面的智力因素而言,知道用何种方式运用这三方面的智力更加重要。

成功智力者往往具有 20 大特征

依据于自己对“成功智力”的定义,斯腾伯格为成功智力者画了一幅肖像。在他看来,拥有成功智力者的人往往有表格中的特征。

斯腾伯格眼中,“成功智力者”的特征

A 可以自我激励;

B 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坚持;

C 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

D 都是带头者;

E 以产品成果为导向;

F 知道怎样发挥自己的能力;

G 能将思想转变为行动;

H 能坚持到底完成任务;

I 不畏惧失败;

J 从不拖延;

K 接受合理的批评与指责;

L 有意识地远离自怨自艾;

M 能集中精力达到个人目标;

N 拥有独立性;

O 在自我要求上,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

P 能均衡地进行创造性、分析性与实践性的思维;

Q 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R 能看到局部,也可看到全部;

S 拥有合理的自信与完成目标的信念;

T 接受合理的指责与批评。

在斯腾伯格看来,这20个特征并非通过传统的智力测试得来,而是体现于个人的品质与具体行为表现中。而且,这些能力共同引导个人走向了事业的成功与人生的平衡。

成功智力者以结果为导向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虽然也关注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做事的过程中去,但是,相比于过程,他们最注重的焦点在产品与成果上。没有获得成果的过程就如同工业设计师设计出了一辆外观精美但是却没有引擎的汽车一般。相比于通过传统测试得到的一个数字,事件的成果更能够判断出个人的智力。

这种对成功智力的肯定源于三大原因:

成功智力拥有更强的操作性,只要在一件事情的结果评价中,根据成功智力的关键因素,便能够真实地评价出个体智力成功的程度;

成功智力拥有更高的效度性,它是个体智力行为的直接结果,可以直接判断出个体所拥有的成功智力的大小;

成功智力拥有更大的公平性,在不同的文化中,它可以用来评价不同的成功结果,而相比之下,传统智力评测则将智商归纳为了同一个标准——一个明确的数字。

可以说,成功智力的这种情境性,使得它所指向的成功带有了普遍性:不管你身处哪种文化中,只要你有相应的生存智力,你便有可能达到自我的人生理想。很显然,在提升传统智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这种与结果密切相关的“成功智力”,唯有将两种智力共同结合、共同提升,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全脑思维决定了你的智商潜力

智商的高低其实是由大脑的容量所决定的,而大脑可分为左脑与右脑。这一事实使我们必须去重视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提升智商,就必须要注意将左右脑结合起来。

你或许也曾经听说过,左右脑的分工不同,它们所从事的活动也是各不相同的。左脑主要从事学术、智能或商业性的活动,而右脑则相应地从事艺术、情感与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我们想要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智商,我们就必须要充分地利用大脑的左右两侧——在历史上,无数伟大的创造性天才就是利用了相同的智能过程,即“全脑工作”,才使得他们变得出色的。

在学生时代,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他讨厌学习,且热衷于做老师们眼中的“白日梦”。最终,他被当作一个“有破坏性影响的学生”被学校开除了。不过,此时他已经表现出了对物理与数学的兴趣,同时他还对米开朗琪罗的各类雕塑作品非常感兴趣,而且研究甚深。对艺术与学术的浓厚兴趣使他的想象力被大大激发。

此时,想象力成为了他在青少年时代的一个游戏工具:他给自己发明了一项创造思维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他先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任由自己的想象力驰骋。

在他最有名的创造思维游戏中,爱因斯坦想象着他在太阳的表面抓了一束太阳光,并以光速向着宇宙边缘飞去。在到达了旅程“尽头”时,他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始发地——这从逻辑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沿着直线走,你根本不会回到原来的起点。

多次的重复想象后,爱因斯坦开始接近真理——如果你永远沿直线旅行却又不断地返回了点,只能证明两件事:你所谓的直线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弯曲,且存在一个边界。就这样,爱因斯坦提出了人类物理学上的最伟大的发现,即我们的宇宙是弯曲而有限的。

这个伟大的发现不仅仅是以数学与物理为基础的左脑思维的杰作,同时还是将想象力、语言、分析等右脑思维充分利用的结果——这是爱因斯坦左右脑之间完美对话与合作的结果,同时也是他“全脑”创造力的杰出表现。

与之类似,音乐才子贝多芬是一个超级“右脑型”天才,但其音乐却充分地体现了左脑思维的结果。美妙的音乐需要按严格的顺序书写,更要以数学作为基础形成自身的逻辑。因此,音乐也往往被描述为最纯粹的数学形式。

其实,过去五十年间,有关大脑分工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其中最出色的,莫过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杰·斯佩里的研究成果。

斯佩里:不同大脑区域的活动不同

他针对大脑所进行的研究使他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斯佩里教授对脑波功能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为了研究不同的思维活动以及它们分别对脑波所产生的影响,斯佩里请志愿者完成了多项智能活动,比如,背诵、观看各种不同的东西、分析问题、单纯地想象等。

在这些研究中,斯佩里教授曾假设,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脑波是不同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而且,他的研究还发现,大脑将自身的活动区域非常清晰且平均地划分为了左脑与右脑——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大脑潜能与智商的认识。

在斯佩里教授的理论中,左右脑的主要分工如下表。

左脑主要功能

词汇

逻辑

数字

次序

线性

分析

序列

右脑主要功能

节奏

空间知觉

维度

想象

白日梦

色彩

斯佩里教授还发现,左右脑的运作时间往往是不同的:当右部大脑皮层活跃时,左侧大脑皮层会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下;同样,当左侧大脑皮层活跃时,右侧大脑皮层也会相对放松。也就是说,从基本的心理、生理与潜能层面上来看,每一个人都拥有着巨大的智能提升空间——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只利用了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这使我们在智商提升方面拥有了新的希望。

你知道自己的实际脑波能力吗

如果你渴望获得不同脑部区域的提升技巧的话,你可以先做一下下面的测试题,以发现自己在哪一区域的大脑皮层存在弱点。

①你是否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准确又迅速地计算出你的各类财产利率,或者计算出你的花占据房子面积的具体比例?

②你是否认为以下几件事情对你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创作乐曲与歌曲;

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照着乐谱准确地唱歌;

仅通过一部作品的几个音符就可以分辨不同的作曲家。

③你是否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以下几件事情:

画出一幅形态逼真的肖像;

绘制出一幅与实景相似的风景画;

理解艺术史;

制作现实或抽象的雕塑;

把握好维度与透视的效果。

在心理学家将上述问题向一万人提出时,有90%的人坚信,他们天生在数字、艺术与音乐技能方面存在缺陷。现在你可以放松一下,因为有太多的人与你一样,都存在同样的智力问题。

但是,这种问题其实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心理学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证明,当人们在自认为较薄弱的领域中受到了良好的训练时,他们在这些领域中的能力便会突然变得强大起来,而这一点如同人身上的肌肉一般:肌肉之所以不发达,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就不能发达,而是因为它们未得到很好的锻炼。

重视全脑思维,才能获得智商全面提升

不管你是左脑型思维者还是右脑型思维者,我们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令你意识到全脑思维的重要性:若我们只用一半的大脑技能,那么,大脑的工作效率会怎样?

乍一看,或许问题的答案是50%。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或许也可以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成为精英,擅长数学者可能真的成为数学专家,擅长绘画者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毕加索。但事实上,这样的比例依然高估了大脑的工作效率。

试想一下,如果你要测量自己的跑步效率:第一次,你利用自己的整个身体跑,当然也包括了自己的四肢。同时,你还使用摄像机拍下了自己的跑步姿势,并对每一个姿势的效率进行了检测——很显然,这样的跑步效率会很高。

第二次,你只被允许使用腿部跑步——你的双手与“跑”这个动作无关,于是,它们被绑在了背后,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跑步效率会怎样?很明显,你会跑得非常慢,甚至会摔个嘴啃泥。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完全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需要协同工作的。它以整体的方式展开活动,每多一个部分参与活动,都能使其他部分的活动效率增加。而我们的大脑也同样如此——若我们仅使用某一半的大脑皮层,那么,与整个大脑的潜能相比,我们所发挥的创造力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而当我们使用全脑时,我们的创造力与智商便会彰显出来。

在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以后,我们就可以更确信这样的事实:当智商成为决定人生与未来的一部分重要因素后,我们必须要重视起自己的整个头脑:全脑开发才是我们未来制胜的最好武器。

唤醒心智的力量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

当你读完这句话以后,不如再返回去,好好地阅读一下它:在第二次仔细的阅读中,你会发现,这句话中的许多词语都是错误的——为什么我们忽视了错误,只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沃尔特·弗里曼在研究中发现,在这种常见的阅读错误中,由感觉刺激引发的神经活动在大脑皮层中消失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在从外界接受信息时,会将该信息中的大部分抛弃掉,只使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来建立一个内心世界,并以此内心世界来代表外界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如同戴着一副他人看不到、自己意识不到的镜片看世界一样:镜片帮助我们过滤掉大部分信息,而我们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对这一信息进行填充,就如同我们忽视句子中的错误,只看到正确的表达而已——简单来说,我们永远只会看到真实世界中,我们想要看到的那部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构建的那部分世界。

但是,若我们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又是如何处理这一部分的呢?从下面的小故事中,你大约可以明白。

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一个货车司机正在开车。他已经连续开了五个小时,此时他的大脑已经有些不听使唤了。就在此时,迎面开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伸出头来,伸手指了一下,对着他大喊了一声:“猪!”随后,两车擦身而过。

此时,这位司机的瞌睡一下子全醒了,他马上伸出头去,冲着那辆车的背影大声地骂道:你才是猪!你们全家都是猪!

发泄完了不满后,他得意地回头来看,天啊!前面不知道哪里来的一群猪!刹车不及的他一下子撞了上去。

在这件偶然性极强的事件中,对面的司机只是在告诉这位司机,前面有猪要注意,但是,固定思维的司机却以为这是一句侮辱。

若将人脑比喻成一台电脑的话,这个司机的脑子里运转的全部是自己内心的程序,所以,当他接收到“猪”这一信息时,这一程序迅速地构建出了一个“他正在骂我是猪”的世界。于是,他自以为聪明地迅速回骂——这让他失去了躲开危险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这位司机有过被骂的经验,或许在他的认知中,“猪”多半常与骂人联系在一起。不管怎样,他在脑子里构建起了自己的世界。而我们与他并无差别:我们按照自己过往的经验与记忆,在我们的脑子里面构建了一个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模型。

心智模式其实就是我们的固定思维

你肯定有这样的体验:在看到一件事情后,马上会反应说“那一定是……”但事后才发现,其实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这样的错误往往会让我们失去很多的机会,而这一切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构造了一个错误的世界模型。

我们的大脑用一个固定程序来处理进入中枢神经的信息,然后,根据过往的经验与记忆来构建出一个我们假设的世界模型。我们再对这一假设世界做出相应的反应。简单来说,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合乎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生活——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

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方式来快速地处理复杂的问题,比如,围棋高手往往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和棋路,来处理新的棋局。但有些时候,这一模式也会让我们犯下“司机撞猪”一样的错误。

其实,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你个人的心智模式不管多么荒谬或者可笑,对你而言,都是真实的世界。在心理学上,科学家将之称为每一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方式的“镜片”再加上一套个人固定的“思维程序”,共同搭建内在世界的模型,从而形成了每一个人的心智模式。

你知道成熟的心智模式是怎样的吗

人的幸福本质上是一种往高处走、发展自我最优能力、获得与更高等的事物相关的知识的具体过程。如果人生只是往低处走,只发展自己与动物都具备的低等能力,那么,个人的人生就会大为不幸甚至是绝望。

在低等、固化、僵硬的心智模式中,人会变得悲惨而无力。而在一个心智模式成熟的人眼中,他们会伴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而更加强大——心智模式就是这样决定了我们的智力、我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状态的。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心智模式对人生有多么的重要,那么,我们自然也需要了解,到底怎样的心智模式才能算是成熟的。心理学家对上千位志愿者进行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表现出心智模式上的成熟时,他们往往会体现表格中的特征。

成熟的心智模式十大特征

①能够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凡事都往好处想;

②对未来有美好的预期,并愿意持续为之奋斗;

③善于找到与他人的结合点,以获得支持;

④凡事注重策略,而不是为了坚持真理而坚持;

⑤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原则,不超越底线;

⑥为自己负责,能够做一个自控的人,不会轻易地改变;

⑦能与人坦诚地沟通,争取被人理解并积极地理解他人;

⑧持续地改进自己,不断更新心智模式以追求人生意义;

⑨懂得包容他人;

⑩能换位思维,能在他人的声音中找到差异化的价值。

从现在做起,尝试着改善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往往会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才能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使其向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研究过多年的心智模式后发现,改善心智模式的具体过程,从本质上就是将镜子转向自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应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并尝试着以“新的眼睛”来获得新的信息,并用新的方式对新信息进行解读、思考与决策。

从本质来看,改善心智模式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与变革的具体过程,它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达成。

用开放的头脑觉察

觉察是自我改变的前提,只有产生自我觉察,才能够令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规则、成见与假设“浮现”出来,才能够更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改善与检验。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开放头脑,进行自省”的过程。

用开放的心灵检验

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需原材料,在“心门”打开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者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用开放的心灵改善

在接纳了新资料以后,人们需要用新的逻辑或规则对其进行解读,以便验证新心智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有效性。心理学家奥托·夏默将之称为“开放的心灵”,而且,由于思维本身具有连续性,这一过程与检验往往是同步发生的。

用开放的意志植入

心智模式并非仅存在于思维的表层,还隐藏在思维的背后,它是在潜意识状态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想要让新的心智模式发挥作用,就必须要经由持续的练习,使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使一些价值观、规则与逻辑成为牢固的信念。在变成信念以后,才能够进入潜意识层面,发挥稳定、持久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心智模式的改善是摒弃思维固化、智商提升的重要方面,但达成这一目的四个步骤并不能分开进行,这一具体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困难甚至是复杂的——甚至当你认为自己已经在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或观念依然在潜意识层面看着你。在这种情况下,长久的持续与坚持觉察、检验、改善、植入,才是进一步完善并形成新心智模式的唯一可行之道。 R6ggV+MPhqeWhIZ1Wj5r8f7U1T67an9TByo1lFF7QCW08kNF3CL/9en8F62m8Vp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